•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十世紀中葉後,日本作曲家逐漸於國際上受到矚目,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

使得許多日本作曲家即使在西方音樂的邏輯秩序下成長,作品仍有著獨特的韻味,

引人注目。2014 年筆者於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中第一次聽到細川俊夫的豎琴作品

《在河畔》(Neben dem Fluss, 1982),相當著迷於空間中迴盪的樂音與聲響的細緻 變化,自此開始接觸他的作品,並對作品中寂靜、緩慢而幽玄的氛圍深感興趣。

2017 年 9 月筆者赴日參加細川俊夫主持的武生國際音樂祭(Takefu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在音樂節期間,現場聆聽許多細川俊夫的作品演出,體會到音樂 時間的延展流動與演出空間的佈局安排對他的重要性,並藉由德國音樂學家麥亞-卡爾庫斯(Reinhart Meyer-Kalkus, 1949-)與日本哲學家柿木伸之(Nobuyuki Kakigi,

1970-)對細川俊夫音樂與文學的探究,初步認識他的音樂美學。此外,音樂節中有 三場較為特殊的展演,首先為在日本寺廟演出的現代舞蹈,日本笙(Sho)的氣韻與 擊樂的聲響,經由舞蹈家的肢體展現更具生命力;第二為日本寺廟的獻花儀式,花 道(Ikebana)藝術家珠實(Shu-Hou)女士,在音樂的相襯之下,帶來一場充滿誠敬之心 的插花表演;第三為佛教聲明(Shōmyō)唱誦演出;上述與日本藝能及宗教相關的展 演,顯示細川俊夫對日本文化的喜愛與重視,亦讓筆者思考著文化對其音樂的影響。

而後筆者自德國指揮家馬寇爾(Jun Märkl, 1959- )與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合作錄製的音樂專輯《細川俊夫:管弦樂作品第二卷》

(Hosokawa: Orchestral Works, Vol. 2)的小冊,1 認識細川俊夫對《織夢》(Woven 上音樂圖書館(Naxos Music Library)亦有德國 Wergo、Col-Legno 與澳洲 Kairos 錄製 的專輯授權,音樂資源非常豐富。

文獻方面,細川俊夫曾出版《靈魂的景觀》與《談論音樂-沉默與聲響、陰影 與光》兩本著作,2 3 前者主要闡述作曲家對自然、宗教文化與現代音樂的看法,

1 Toshio Hosokawa, Orchestral Works, Vol. 2, conducted by Jun Märkl, recorded with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Naxos, 2014).

2 細川俊夫,《魂のランドスケープ》(日本:岩波書店,1997)。

3 Toshio Hosokawa and Walter-Wolfgang Sparrer, 《音楽を語る──静寂と音響、影と光》

(Stille und Klang, Schatten und Licht),柿木伸之 譯 (日本:アルテス出版,2016)。

後者則是他與音樂學家許巴赫(Walter Wolfgang Sparrer, 1953-)的對話錄,4 以其生 命經歷為始,討論其音樂創作的美學觀點;外文期刊以德文為主,其中於琉森音樂 節(Lucerne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出刊的《羅氏委員會-細川俊夫》(Roche Commissions-Toshio Hosokawa, 2010)為德文英譯,內含:音樂學家麥亞-卡爾庫斯、

許巴赫,德國作曲家孟德莉(Isabel Mundry, 1963-)撰寫之文章,給予筆者不同的詮 釋觀點;國內鮮少有針對細川俊夫的研究,僅有一本碩士論文〈劉怡琳豎琴演奏會 含輔助文件細川俊夫《在河畔》之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5 與數篇略提及細川俊 夫的期刊。

筆者主要閱讀細川俊夫的兩本著作,彙整其生平與創作歷程,並藉由他與許巴 赫的對談,了解其作品之創作概念與美學觀點;同時,筆者也整理音樂專輯中魏修 雷克(Dirk Wieschollek, 1966-)等音樂學者對其作品的描述,並以自身角度重新審視。

在研究期間,筆者同時創作弦樂四重奏《山巒之間》(In the mountains, 2018),試圖 運用習得之音樂觀念與語彙,表達自身對自然與山林之感悟。

4 許巴赫現為柏林尹伊桑學會(Internationale Isang Yun Gesellschaft e.V.)的會長,是尹伊桑音 樂研究的權威學者之一。

5 劉怡琳,〈劉怡琳豎琴演奏會含輔助文件細川俊夫《在河畔》之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國 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0。

第二章 細川俊夫介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