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1895 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臺灣,當時日本已經過明治維新的現代化過程,

在殖民統治臺灣的 50 年期間,自然順勢導入日本本國近代化的經驗,使得當時 成為殖民地的臺灣,也多少分享到近代化所帶來的「進步」與「發展」,也使得

「近代化」成為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當中的一個主要課題。在研究或討論日治時 期臺灣的現代化過程時,基礎建設必然列位其中,而新式交通的引進與發展,更 是基礎建設當中的重點項目,被視為臺灣近代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就海運而言,臺灣總督府透過「航海命令書」建構的「臺灣命令航線」,不 但連接臺灣沿岸、日本本土,亦與中國華南、東北亞、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地 區連接,使得臺灣得以透過這些航線與世界接軌,並以此發展海運產業及貿易。

除航線規劃以外,日治 50 年所進行的港灣近代化建設(特別是基隆與高雄兩港), 也發揮了帶動臺灣海運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雖然上述所作的建設與規劃最終目 的是以殖民母國的利益為優先,卻也奠下日後臺灣發展海運相關產業的基礎。此 外,當時海運業已脫離國際貿易業成為一單獨產業,且負擔有以下 8 項任務:1.

貿易補助機關、2.交通機關、3.通信機關、4.生產機關、5.軍事機關、6.造船及各 種工業助長機關、7.海上移民、8.海員實地練習等,其所牽涉的層面不僅在吾人 所熟知的國際貿易與交通而已,更擔負有郵政電信、賺取外匯、戰時後勤補給、

運送海上移民等功能;且海運業的發達也能帶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因此海運業在 當時可說是牽涉到國民經濟乃至於國力的消長,1其重要性實不亞於陸運。

另外,回顧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海上策略可知,當時日本面對當時的國際情 勢以及內政外交的危機,改採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特別是針對韓國與臺灣。當 時日本之所以從明治維新以前就企圖領有臺灣,甚至於 1874 年發動「征臺之役」, 其理由包括政治、軍事與經濟及商業價值。在軍事方面,領有臺灣可以使得日本 藉由這個「南門鎖鑰」、「南進跳板」向華南及東南亞擴張其政治與商業勢力,不 但可以控制東亞海權,更可做為日本海軍的戰略基地。至於商業經濟的價值,則 是著眼在臺灣富饒的天然物產及農產,以及拓展商業的市場。2如此可見臺灣對

1 參照畝川鎮夫,《海運興國史》(大阪:海事彙報社,1927),頁 3、8-15;岡崎幸壽,《海運》

(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1941),頁 75-78。

2 參照梁華璜,〈日本併吞臺灣的醞釀及其動機〉,收錄於氏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於日本的海上經略來說,實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 研究目的

回顧臺灣海洋史相關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被劃分在經濟領域的貿易、產業、

或交通部份,少部份是在社會文化領域的宗教信仰部份,至於政策或制度相關研 究部份目前研究成果並不多,以致於無法被歸類於政治領域的政策、制度或經濟 政策之下,成為一個獨立的分類。至於貿易、產業、交通等分類下的海洋史相關 研究課題目前則以清領時期的港口研究的成果最為豐碩,其餘如交通、產業、貿 易等領域的相關研究等則成果有限;日治時期海洋史研究則集中於交通產業,戰 後海洋史研究則集中於漁業等產業。3

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即在探討日治 50 年來臺灣總督府海運政策之演變及其 特色為何。選擇這個時期的理由有四:一、日治時期為臺灣近代化的開端,總督 府因近代化管理之故,保存不少文書檔案及統計資料,再輔以相關的日文或中文 研究,應足以探討整個日治時期總督府的海事政策;二、目前就臺灣日治時期海 洋史研究觀之,統整性與貫時性的研究不多,特別在政策部份鮮少有完整的探討;

三、從近代化發展的角度析論並評價臺灣總督府海運政策執行之成效。

本文另參考目前國內相關研究成果與相關史料,從中整理出本論文的問題意 識,即是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海運政策分為制度面與執行面為兩個主軸,並將 制度面分為港灣及海事管理法規之制定、行政組織機構之沿革(包括築港、港灣 管理、以及海事管理等部門,但不包含海軍)兩章,執行面分為築港事業、以及 航線規劃兩章。如此劃分的理由在於:法規制定與行政組織規劃,乃是總督府對 於海運事務最基本的管理手段,而港灣建設及航線規劃,則是與海運最密切相關,

應能反映出臺灣總督府對於臺灣海運政策規劃的基本態度為何。並據此究明臺灣 總督府在日治 50 年當中,對於海運政策規劃、執行、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除 了探究背景因素及檢討實施成果以外,同時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的近代化成果 如何,並從臺灣總督府在南進政策當中地位的轉變,析論臺灣在日本帝國海上經 略的位置及其意義。

究》(板橋:稻鄉,2001),頁 1-36。

3 參照林玉茹、李毓中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 1945-2000》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頁 122-139、254-257、322-3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二 研究回顧

如上所述,本研究的範圍包括港灣及海事管理法規之制定、行政組織機構之 沿革、築港事業、以及航線規劃等 4 個部分。在研究回顧的部分,首先回顧總體 及貫時性的研究,再按照上述 4 個研究範圍分別回顧其他的前人研究。

(一)總體及貫時性相關研究回顧

在總體及貫時性研究部分,國內以日治時期「海運」、「海事」或相關主題為 研究對象的專書應首推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4一書,

該書的研究重點為清領時期到戰後的臺灣海運發展的歷史過程,主題包括航運、

船舶管理、航運經營等多項議題,是目前國內臺灣海運史領域當中,少見的統整 性、貫時性的學術研究專書。且該書探討各時期的臺灣海運的發展,除了能使讀 者對於臺灣海運的歷史脈絡有初步的理解與認識以外,也可從該書所整理從清末 開港經過日治時期到戰後長榮海運的一系列發展,瞭解臺灣海運與經濟發展與國 際貿易是密不可分的。

曾汪洋的《臺灣交通史》5一書內容雖為清領與日治兩個時期的臺灣交通史,

其中重點為詳述日治時期航運、鐵路、公路、航空、郵政、電信等方面的發展,

關於航運部份的篇幅佔最多。然而該文偏向整體日治時期臺灣命令航線現象面的 敘述,較缺乏解釋。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史》6一書,其研究重點放在 臺灣與中國以及臺灣與日本之間的航運。該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日治 時期的兩岸航運、貿易以及海上治安;第二部份前兩章探討英商道格拉斯汽船的 臺灣與兩岸航線,第三章則探討日臺航線。該書大量使用國內少見的第一手檔案 史料與報紙新聞,例如《大阪昭日新聞》以及《大阪商船五十年史》等,雖然未 參酌《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存放於臺灣的史料,但對於臺灣的海運史研究而言,

應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與補充作用。

在期刊與學位論文部分,劉素芬〈日治初期臺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

(1895-1914)〉7一文的研究重點有三:臺灣總督府的海運政策與命令航路對於

4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5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1955)。

6 松浦章著、卞鳳奎譯,《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史》(蘆洲:博揚文化,2004)。

7 劉素芬,〈日治初期台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收錄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海運的影響,各港輪船航運勢力的變遷與貿易之間的關係以及檢討輪船對於中式 帆船貿易興衰的影響。得到的結論亦有三:1.臺灣總督府裡用航運補助政策,配 合港灣鐵道的修築,發展以基隆為中心的對日貿易,取代清季淡水對外貿易的地 位。2.臺灣總督府補助下的命令航路,引進日本輪船航運,除了決定對日貿易發 展外,也決定了日治時期臺灣港口的興衰。3.傳統中式帆船與輪船的航運競爭,

在各港發展不同,近代臺灣並無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並存的雙元經濟現象,即使 有亦極為短暫。原與中國進行帆船貿易的特別港,或告衰落,或轉以輪船進行對 日貿易,特別港仍保有國內貿易和沿岸航運特性,但進行方式與貿易對象清季完 全不同。該文除此三點結論外,更突出的是利用《英國領事報告》與日文資料如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或《調查經濟資料報告》等來互相驗證,亦因此得出相當 豐碩的成果。然而其論文探討重點僅至 1914 年為止,且其研究對象為日治初期 的整體航運政策,並未探討到至日治中後期的臺灣海運發展政策等問題。

蔡采秀〈日本的海上經略與臺灣的對外貿易〉8一文,則先從日本在明治維 新以後的海上經略策略的角度出發,釐清日本領有臺灣的動機;之後再從日本的 幾次對外戰爭以及海上的擴張行動當中,發現日本對外擴張因為經費不足,因此 必須與財團掛勾,使得財團取得優厚的補助與保護,同時壟斷海運;最後則分析 日本海上經略對於臺灣對外貿易的幫助與限制,並指出臺灣在這段時期的對外貿 易,仍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的雛形。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9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