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六節,分別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解釋及論文架講。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生在學習數學上有諸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使得他們與數學越來越遠。在苗栗縣 輔導團舉辦的國中小數學教師專業對話中,不少國小老師指出有些孩子在國小三、四年 級就已經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了。目前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國中教師面臨的是免試升學 的國中生,如何讓學生持續願意在課堂上學習,這考驗著教師的專業,勢必是一項困難 的挑戰。

近年政府投入大量金錢、人力、物力於充實學校電腦設備與資源、厚實教師資訊能 力、舉辦各種多媒體競賽;教科書商亦致力於研發提供各種電子數位教材供第一線的教 師使用,以上種種皆可看出資訊融入教學,乃時勢所趨。

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或電子數位教材時,這些硬體是教學時的一個工具,背後還需要 很多軟體的配合,例如教師對教材訊息上的操控、口語的引導講解…等。傳統黑板教學 的訊息是一點一滴呈現,而數位教材是一次出現大量訊息,當個體面臨大量訊息物件 時,只注意整體、忽略細節,僅找一些重點,亦即個體無法處理大量訊息,所以學生必 須透過選取與組織,才能整合所需訊息,這過程包含了學生能在畫面上找到相關訊息,

並且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及處理。因此教師如何讓主要訊息產生的作用與畫面上呈現是 協調的、與學生的思維一致、讓必要的訊息很容易被學生看到,教師在教材的設計及操 控上之配合,其重要性無庸置疑。

訊息的操弄要與學理能結合,因此本研究教材使用由國內交通大學陳明璋博士所研 發的 AMA (Activate Mind Attention) 系統,此系統是從降低數位落差為出發點,以 PowerPoint 為平台的外掛增益集,所發展的一個媒體設計及展演的環境,激發式動態呈 現 (Trigger-based Animation, TA) 為其核心功能。激發式動態呈現的互動模式,讓教材 在授課者的掌握下,隨著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選擇性的運作,以步驟化、非循序的方 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陳明璋,2008)。

TA 是以一個物件當按鈕來控制其他物件或動畫的出現、突顯、消失,讓操作者可

以較靈活地彈性地控制物件,吸引注意力及降低認知負荷,產生課堂師生的溝通互動,

其背後的理論包括多媒體學習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學生上課時,訊息進來卻找不到訊 息,因為負荷過重,所以我們還必須透過知覺統整,希望掌握外部刺激,這樣學生就可 以優先處理我們要他看見的資訊。

「幾何」是數學中重要的主題,而從國小的具體操作到國中的圖形及文字符號表 徵,學生往往是表徵的處理或轉換出現了障礙,而導致學習上的困難。幾何的推理證明 與國小的實驗操作、直觀感受,兩者間的學習形態差異甚大,學生往往停留在眼見為憑 及具體的操作,因此造成極大的認知負荷及困難。例如在圖 1 中,試說明∠1 = ∠B +

∠C。有些學生會覺得很困惑,題目沒有給角度如何計算?因此在具體操作到演繹推理 間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學生要跨越並非如此順利。學習成效不佳,再加上基測皆以選 擇題為主,因此學生對於推理證明學習的意願就較為薄弱。

圖 圖 圖

圖 1 實驗教材範例二

國內外的數學教育皆重視推理證明的課程,例如美國數學教師協會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2000) 就建議將「學習推理」與「構建證明」

做為「理解數學」的重點,而九年一貫一百年課程綱要中推論能力亦是課程目標之一(呂 鳳琳,2010)。

楊凱琳、林福來與王繹婷(2006)針對學生論證認知特徵所產生的困擾,提出幾項 也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建議,其中一項即指出教師在教導幾何證明時,可以採 用「引導式教學」或「互動式教學」,來增加學生對於證明方面的意圖,或許就可以提 高學生對論證的想法、思考、推理與表達能力,進而引發學習動機。學記一書有言:「善 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象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教

師如何透過提問給予學生提示,引導學生思考,靠自己建構知識間的關連,從古至今皆 在追求。

因此本研究將選取七年級常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採用口語的引導或直述法進行教 學實驗,選取國中階段較為簡易之幾何推理題為教學內容,配合自製多媒體教材探討在 幾何推理教學上之成效。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多元表徵為基礎,多媒體學習理論為設計原則,製作合適的教材內容,並 透過口語引導教學,期能降低學生學習的認知負荷。

基於上述動機及背景,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 . 探討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學生之階段學習成 就表現。

2 . 探討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在教學實驗後一個 月學生之延後測表現。

3 . 探討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學生之上課感知及 認知負荷差異。

4 . 探討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是否產生專業知識 反轉效應。

1-3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 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對於學生的階段學習成 就表現是否有所影響?

2 . 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對於學生之延後測表現 是否有所影響?

3 . 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對於學生的上課感知及 認知負荷是否有所影響?

4 . 以口語引導教學、直述式教學運用於幾何推理教學上,對於專家學生是否產生 專業知識反轉效應?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1 . 本研究以國中數學科幾何推理為主題,受限於人力、時間、資源等因素,研究 對象為苗栗縣某國中常態編班之七年級四個班級。

2 . 研究限制

(1)研究內容限制

本研究僅以幾何推理為主題,所得之結果僅能做為本單元之教學參考,對 於其他學科及其他單元內容無法做過度的推論。

(2)研究對象限制

本研究僅以某國中七年級學生作為母群體,抽取有效樣本 120 位,易有代 表性不足及統計樣本不足的疑慮,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其他地區或年級。

(3)受測人員限制

由於部份施測班級原授課教師並非研究者本身,對於研究者授課方式、說 話語氣等熟悉度不足,受測學生的不適應狀況可能會影響施測結果。且為 配合各班級上課狀況,受測班級教學時間及施測時間之間距無法一致,可 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誤差。

1-5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1 . 口語引導教學

為教師利用口語,配合教材文字、圖像、視覺之呈現,引導學生觀察圖形,

讓學生思考教師的問題時能優先處理相關訊息,發現圖形間元素的關係。是以 教師為中心,教師引導式的提問,學生思考回答之授課方式。

2 . 直述式教學

是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直接口述欲教授之課程內容,配合教材文字、圖

像、視覺之呈現,講解說明例題及示範解題之教學。

3 . 幾何推理

本研究幾何推理範圍僅侷限於使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平角等兩個概念進 行推理的幾何題目。

1-6 論文架構 論文架構 論文架構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論 文架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