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縱貫鐵路與米價

在文檔中 經濟學原理 (頁 29-41)

Problems & Applications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洽談,傍晚又回到台北。

清朝統治末期,台灣的交通相當落後。 當時在台灣的外國人觀察到:

「南台灣沒有歐洲人所稱的馬路,人行小徑和乾枯的河床就是路,他們沒 有任何整修,未鋪設柏油,也沒有加高和排水設備」。 英國人Colquhoun1884年造訪基隆與淡水,他發現從淡水到艋舺(今日萬華)水運需3–4 小時。 從淡水到基隆,從水路逆流而上需18小時。 天氣晴朗時,從淡水到 台南經由陸路約需10天。 若天氣差,就不必出門了。1

因為交通落後,商品運輸方法相當原始,. . . 產品用牛車直接運到港 口或小的河港,再由小筏帶出去。 到內地的貨品也是用同樣方法運送。. . . 西岸入海的許多小河又太淺不能航行,只有很小的船能航行很短程的距 離。」Colquhoun認為台灣的產業之所以未能發展,主要原因是陸地交通 困難,以及缺乏良好港口。 在日治前夕,台灣交通落後之狀況並無改善。

1895年日本人來台之後,對於台灣道路的印象是 「所到之處,未見有堪稱 為道路者」。2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清朝統治末期,台北人口快速增加,稻米無法自給自足,必須由宜蘭與南 洋輸入。 反之,台中與彰化一帶是台灣主要的稻米產地,除了供本地消費 外還可出口。 不過,因為陸上交通不便,台中與彰化的稻米出口到福建的 多,運往台北銷售的反而少。1895年日本人來台之後,發現台灣交通落後, 日本民間企業隨即籌設台灣鐵道株式會社,要在台灣興建鐵路。 但後來 因為景氣衰退,無法募到足夠的錢,未能成立,台灣總督府因此決定由政 府出資興建鐵路。

1899年5,日本人開築西部縱貫鐵路。 清末所完成的基隆到新竹線 路,由於設計不良,再加上戰爭及天災破壞,無法發揮運輸功能。 台灣總 督府首先重建此段,同時並由高雄往北興築。1904,北段往南已通車到 三叉河(今日三義),南段往北已通車到彰化,但是,三叉河到葫蘆墩(

1參見Colquhoun and Stewart-Lockhart (1884)

2參見馬若孟(1979),156;蔡龍保(2006),91

2.1

台灣傳統牛車

日治初期的牛車。 資料來源: 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1908),94

日豐原)這一段渡過大安溪與大甲溪,工事特別困難。 到了19084, 縱貫鐵路才全線通車。

根據日本人的調查(大約1905),縱貫鐵路尚未興建之前,從台中運 百斤米到鹿港的陸路運費是0.50,從鹿港到淡水的水路運費是0.35, 從淡水到台北(大稻埕)的運費約0.1圓。3因此,從台中運百斤米到台北, 運費合計是0.95圓。 稻米1百斤折合0.39,因此,台中到台北的米運輸 費用為0.95/0.39 = 2.44圓/石。

縱貫鐵路通車後,台灣西部平原的運輸成本大幅下降。1908,每噸 米運送百英哩(160公里)以上之運費為3.4/哩。41百斤等於60公斤,而 台中到台北的鐵路距離約165公里,因此每百斤米的鐵路運費約0.21, 折合0.54/石。稻米運費下降的影響為何?

2.1.1 套利

清治時期,台灣是一個傳統農業經濟,主要物產包括:稻米,砂糖,與茶葉。

砂糖與茶葉大部分出口,稻米則供島內消費。1898–1902年之間,台北的 米價平均是7.90/,台中是5.90/,打狗(今日高雄)6.00/石。

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上卷,36, 39, 93

4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下卷,259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31

1898–1902平均米價 1909–1912平均米價

台北 宜蘭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葫蘆墩 台中 沙鹿 彰化 鹿港 員林 北斗 草鞋墩 嘉義 斗六 台南 打狗 阿緱 東港 恆春

對某些人來說,「套利」 兩字可能有不道德與不當行為的意涵,有些人 甚至可能使用 「奸商」 來描述套利的米穀運銷商人。 不過,台北的消費者 (consumer)會感謝套利的米穀商人,因為套利使米價下跌。 台中的農夫 也感謝套利的米穀商人,因為台中的米價上升。 由此看來,米穀運銷商人 除了自己獲利之外,台北消費者與台中農夫也得到好處。

不過,套利活動的確對另外一些人有不利的影響。 鐵路通車之前,台 北農夫所生產的稻米每石售價7.90,鐵路通車後降為7.39圓。 顯然,套 利活動使台北農夫的所得減少。 同理,套利活動使台中的消費者須付較 高的價錢買米。綜合言之,鐵路通車有贏家也有輸家,似乎很難說對社會 整體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不過,以下兩章將會說明,套利活動的正面影響 大於負面影響,淨影響是正的。

2.1.2 iPhone在哪裡製造的?

縱貫鐵路通車之後,台北人有較多的機會消費台中的稻米。 不僅是台北 人,日本也開始進口台灣的稻米。 台灣的稻米外銷日本為台灣的農夫帶 來利潤,但對日本的農夫則有不利的影響。

對於21世紀的現代人來說,觀賞美國電影,看日本漫畫,使用法國的 化兀品與皮包,可能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現代人比較難理解 貿易的出現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上一小節的例子裡,台北人偶而有 機會購買台中農夫種植的稻米時,他或許能判斷稻米來自何處。 但是,很 多的現代產品已經很難分清楚到底是由哪一個國家所製造。

舉例來說,不少人使用蘋果公司(Apple Computer)開發的iPad與 iPhone,但如果有人問: iPadiPhone是在哪裡製造的?很多人可能猜 錯答案。 蘋果公司並不對外公布產品製造的細節,不過,研究人員還是可 以由間接資料判斷iPadiPhone的製造過程。 以iPad為例(2011年版 本),這主要是台灣的鴻海企業在中國所設的富士康工廠所組裝的,但其 中零組件的產地至少包括: 台灣,日本,與韓國,可能還包括新加坡與美 國。 例如,顯示器與記憶體晶片是韓國的LG與三星(Samsung)兩家公 司所生產。

我們在圖2.3的世界地圖上以紅色圓點標出生產iPadiPhone零 組件的國家,這些國家距離中國(最後的組裝地點)都很遠。 產品組裝之

2.1 縱貫鐵路與米價 33

中國 台灣

美國 日本

韓國

2.3

iPhone哪裡製造的? 蘋果公司所開發的iPad iPhone是在中國組裝, 零組件來自不同國家,包括 台灣,韓國,與日本等。 資 料來源: Linden, Kraemer, and Dedrick (2011)

,還要經過遙遠的運輸過程,才賣到消費者手中。 你如果問,為什麼要 那麼麻煩? 為什麼美國本土所銷售的iPadiPhone不乾脆在美國製 造? 答案和上一小節台中稻米運到台北出售的例子一樣,因為運輸成本 低,因此集中各國所生產的零組件,運到中國組裝,之後再運到美國市場 出售,其成本比直接在美國市場製造/組裝還要低。

不過,從產品由本地生產到變成以上的生產模式,有人受益,有人受 害。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 中國工廠裡的組裝工人是受益者, 但美國的工 人則喪失了參與製造生產 iPadiPhone 的機會, 因此是受害者。 從 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若比照上述台北與台中稻米生產之案例,iPad與 iPhone的生產模式改變後,中國消費者所付的價格上升,美國消費者所 付的價格下降。

2.1.3 價格與誘因

農夫耕種是生產活動 (production activity), 他的產出 (production 或 output)是稻米, 甘蔗, 或蔬菜。 早餐店老闆的產出是三明治與奶茶, 蘋 果電腦公司的產出是iPhoneiPad,宏碁與華碩公司製造電腦,這些都 是有形的產品(goodscommodity)。 老師在學校授課,職業球隊在球 場比賽,造型師幫妳設計髮型,他們所生產的是無形的服務(service)

2.4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2.2 機會成本 35 少。 這個例子說明經濟問題的起源:資源有限(resources are scarce)。 由

於資源有限,因此人類必須選擇資源要用於何處。

2.2 機會成本

產出如何創造出來?生產活動需要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又 稱為要素投入(inputs)。 以農業為例, 20世紀初的台中農夫有2甲土地

要素投入

用於生產活動上的勞動投 入,土地,工具與機器設備。

可以用來種稻或者種甘蔗。 農家內有5人從事農業生產, 若每人每天平 均工作8小時,一年平均工作250,則該農家的勞動投入(labor inputs) 為8 × 5 × 250 = 10,000人工小時。 除此之外,農家還有一些農具用在生 產上。 勞動投入,土地,與農具就是農業生產的要素投入;其中,土地,工 具與機器設備稱為固定資本(fixed capital)。 因此,一般而言生產活動會 使用勞動投入與固定資本投入兩項生產要素。

生產活動也會使用其他的要素投入。 以便利商店為例,店家從上游 廠商購入礦泉水,各式雜貨,午餐便當,三明治等擺在店內出售。 店內的 冷凍庫,微波爐,收銀機等設備是固定資本,負責看店的雇員是勞動投入; 而店家所購入的礦泉水等商品也是要素投入。 本章以下的討論將假設生 產活動僅使用勞動與固定資本兩種要素投入。 以農業生產為例,我們假 設農夫不使用外購之肥料,也不使用其他廠商生產的農藥。

2.2.1 生產可能線

不管是20世紀初的台中農夫或者是今天的製造業廠商,他們可以選擇要 生產什麼產品。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廠商的選擇?上面說明,台中米價上 升會使台中農夫增加稻作面積。 但是,台中農夫只有2甲土地,稻作面積 增加表示甘蔗種植面積減少。 如果甘蔗產量減少之損失大於稻米產量增 加之獲利,農夫不會改蔗作為稻作。

假設農家把全部的要素投入用於生產稻米, 一年內最高產量是140; 反之, 若全部用於生產甘蔗, 最大產量是8,000公斤。 圖2.5的 f 點 與e 點分別表示以上兩個生產選擇(choice)。 當然,農家也可以撥一部 分土地種稻,其餘種甘蔗。 例如, a點表示農家生產稻米80,生產甘蔗 6,000公斤,意思是說農家把一部分要素用於種稻,可生產稻米80,

2.5 possibilities frontier)。

顧名思義, 若 e abk f 線是生產 「可能線」,這表示線以外的點, 如 d

生產可能線描繪具有產能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的產出組合。

某一產出組合具有產能效率的意思是說, 在現有的資源下, 廠商若要增

2.2 機會成本 37

甘蔗 水果 蔬菜 閒置

產量 500公斤 2,000 200公斤 0

價值 65 50 40 0

多生產10石米的機會成本是500公斤甘蔗,或者65圓。

2.1

增產10石米的機會成本

現代經濟生產的產品種類數以萬計,如果我們把其中的筆記型電腦

現代經濟生產的產品種類數以萬計,如果我們把其中的筆記型電腦

在文檔中 經濟學原理 (頁 29-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