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作品一

作品名稱:武陵行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80×145 cm 創作年代:2014

畫面上,線條的表現是畫作的主要構成;線條的長短輕重、粗細濃淡,層層 疊疊,律動流轉,表現出如音樂般的節奏性,以旋律般的線條與浪漫的色彩,交 融出如夢似幻,如詩歌般的意境。

作品一 〈武陵行〉紙本設色 80×145 cm 2014

作品二

作品二 〈坐看雲起時〉 紙本設色 109×145 cm 2016

作品三

作品三 〈山氣日夕佳〉 紙本設色 110×80 cm 2014

作品四

作品名稱:浪滔沙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79×109 cm 創作年代:2014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浮生寄寓」系列

台灣四邊是海洋,海岸美 景極容易親近,所以浪花拍 岸,是畫家常作畫的主題。筆

者愛山也愛海,海的廣大包容,讓人胸襟寬闊,自在沉思;觀看驚濤裂岸,潮起 潮落的景象,有瞬息萬變,有也恆久不變,這是宇宙間日月星辰四時的運行,自 然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所以從人世間萬事萬物來看,「變」與「不變」也往往 是循環變化著。在歷史長河的奔騰中,有朝代的興衰,人事的浮沉,浪湧浪落,

潮起潮退,興起一代豪傑,也洗盡多少英雄人物,捲起千堆雪似的浪花,是瞬間 的美麗,浪盡潮落是退場的失意與落寞,所遺留下的是雪泥鴻爪般的沙礫痕跡,

在一波一波的浪濤聲中,聽到的是生命的歌詠?亦是嘆息? 這取決於個人的生 命態度。在〈浪滔沙〉畫中,筆者想要傳達的是:人生際遇的起起落落中,如何 去定位生命的意義和永恆的價值。

構畫上,採下實上虛,中間留白的佈局,三分之二用實筆畫海岸岩石,岩石 上的線條,類似西方素描的錯綜層次,它看似刻意的安排,但又顯現出筆隨意到 的感性效果,岩石上斑駁的肌理紋路和墨綠的青苔,是歲月的印記。上方似岩似 浪,襲捲而來,水流的靈動中,營造奔放不止息的氣勢。隨浪而來的還有滯留在 凹窪處的褐色細沙,是用乾筆刷染而成,以增加畫面的色調與質感。

作品四 〈浪滔沙〉 紙本設色 79×109 cm 2014

作品五

作品名稱:嶺深水長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109×68 cm 創作年代:2013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浮生寄寓」系列

人生態度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往 往由年少的飛揚轉為內斂,進而體會到

「深蓄厚積」的重要性。想要溪水流得長 遠,泉源要深入崇山峻嶺,想要成就江海 的浩瀚,則需有涓滴之流的匯聚。人生目 標的達成,應該是在胸襟上下功夫、在智 慧上學透徹,在文化上求充實,心靈空間

才能擁有廣度與高度,理想愈高遠,就需要更多深蓄厚養的修持工夫。

誠如莊子〈逍遙遊〉中「鯤化為鵬」的譬喻,沒有北海之大,就不能蓄養巨 鯤,江海深度不夠,就不能浮大舟,沒有巨風,鵬鳥就不能展大翼,騰飛萬里。

藝術的涵養的歷程,同理也是需經沈潛蓄養來完成超越,由「技」的層次提升至

「道」的境界。這張構圖跳脫傳統的程式,溪流從迷濛的峰巒中,由左上方斜走 蜿蜒而流,慢慢顯現,逐漸匯聚,而後傾瀉流下江海,傳達「嶺深水長」的寓意。

為了突顯白色的涓涓細流,佔二分之一的畫面以實筆重墨畫山壁及岩石,迎面挺 立;在大塊面中,線條的走勢,岩石的斑駁質感,又力求變化,以免落於單調。

下方的溪石表現,取自實際生活的觀察印象,累累排列,大小、疏密、遠近、明 暗的描繪,也力求符合自然才能生動的目標。

作品五 〈嶺深水長〉 紙本設色 109×68 cm 2013

作品六

作品名稱:幽谷新綠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80×110 cm 創作年代:2014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浮生寄寓」系列

人的生命際遇中,得意失意 起伏相隨,順境逆境變化無常,

當我們行過人生幽暗低谷時,不必失望抑鬱,眺望遠處,希望永遠存在前方。筆 者藉著畫作,來傳達藝術的正面能量。

峽谷代表雄偉堅毅,是陽剛的代表,雲霧煙嵐溪流則是婉約陰柔的象徵。為 了讓畫面風格陽剛陰柔相濟,在峽谷中加上了蜿蜒的溪流,飄渺的煙嵐,來營造 出空靈的意境。畫面前景,山勢近處狹隘逼迫,強化視覺的張力,愈遠處留白的 畫面漸多,視野也愈寬闊,遠方以淡色輕染,利用隱約透視的影像,製造空氣迷 濛流動的感覺,將空間的層次拉向更遠更深,在空靈的氛圍中,反映出天地悠悠 浩渺的意境。

幽谷暗面以墨染為主,亮面以顏色為主,運用虛實相間概念,以律動的白色 線條與墨韻,綿綿密密厚實的堆疊,呈現岩石的質感,接近抽象的線條構成來幽 谷,讓山岩在厚重之外,多了一份靈動。下方的山路清晰可見,視線沿著留白的 光亮往上移,上方的山路隱藏在飄渺的雲霧中,可以無限的想像。再加上深深淺 淺多變化的新綠色彩,溫柔了整個畫面。所以雖是「幽谷」,卻是流盪著光亮與 新生的希望。

作品六 〈幽谷新綠〉 紙本設色 80×110cm 2014

作品七

作品名稱:浮生千山路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145×80 cm 創作年代:2014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浮生寓意」系列

石濤在繪畫藝術上成就極高,自稱「搜 盡奇峰打草稿」,是在飽覽名山大川後,再 加思考內化,以自己獨特的筆法,抒發個人 的情懷,他是取材於山川,也脫胎於山川,

因為藝術上的表現傳情遠勝於傳形。

〈浮生千山路〉這幅畫,在兩旁聳立的 峽谷中間有一道蜿蜒的留白曲線,放在畫面 的中央,像是一條連綿曲折的道路,向遠方

無盡延伸,留白技法的使用,增加畫面的流動感和空間感,下方的山路清晰可見,

視線沿著留白的光亮往上移,上方的山路隱藏在飄渺的雲霧中,若有似無,卻以 向上之勢,直入天際。

在構圖上,因為是長幅立軸,所以採二段式佈局,上段山巗陡峭,下段巨岩 盤踞,構圖平穩安定,天空下的世界,由有秩序的線條包攏著,隔著留白的峽谷,

流露著默默細語般通透對話,猶如宇宙的定律,一切靜然穩穩地存在著,。

筆者命名為〈浮生千山路〉,是想要傳達人的一生如攀登山峰,有人千山獨 行,有人歡喜結伴,有人堅毅奮鬥,有人安時順處,在看盡風花雪月,行過千山 萬水之後,最終是登上了高峰,還是徘迴在低谷,都是無法再回頭的浮生選擇。

作品七 〈浮生千山路〉 紙本設色 145×80 cm 2014

作品八

作品八 〈亙谷太魯〉 紙本設色 109×79cm 2013

作品九

作品名稱:野趣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76×109 cm 創作年代:2014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行旅意象」系列

這是一張表現山間野溪自 然生命力的作品。

當登山溯溪時,山澗潺潺的水流聲,和著風聲,是大自然的天籟,溪石大小 樣貌各異,或聚或散,礨石成階,錯落有致,都顯現自然的野趣。取材平凡的景 物,企圖創作不平凡的視覺效果,引導觀者去感受常被忽視的自然一隅,仍有許 多動人的景致

傳統畫溪流,大都採泉流平順潔白的視覺角度表現,而筆者對溪石間枯枝雜 亂橫陳的畫面印象深刻。所以在創作時,構圖的重點在畫中央,用雜亂跳動的線 條,畫出從過石塊和枯枝間的竄出流下的潺潺溪水,這些雜亂的白色線條,可以 是枯枝,也可以是水花,像音符般躍動著自然充沛的生命力,彷彿一首歌詠山林 的行板,在石與水的對話中,閃爍發亮,呈現大自然豐富的表情。

因為中間的溪流是視覺焦點,四週的景物山壁、草木、水氣等圖像,目的在 烘托氛圍,所以在造形與色調上,讓它們逐漸淡化朦朧,在濃與淡、靜與動的映 襯下,既可突顯主題,又產生畫面空間往外延伸的效果。

作品九 〈野趣〉 紙本設色 76×109cm 2014

作品十

作品名稱:游心太玄 創作媒材:紙本設色 作品尺寸:70×79 cm 創作年代:2015

作品說明與分析

本作品屬於「行旅意象」系列

取材靈感來自石門山的旅 遊印象。石門山是台灣最容易

親近的百岳之一,自合歡山武嶺附近的步道往上攀爬,登臨到山巔之上,居高臨 下俯瞰,山路優美的曲線,就像遺落在山間的絲帶,往四周眺望,群峰就簇擁在 眼前,白雲悠悠環繞,讓人不禁有天地浩渺久遠,與造物者同遊的感受。

本作品採密體式的構圖,畫面飽滿,只有上方接近天際之處,部分佈白,或 以淡色暈染,顯現天光,在光源的照耀下,山巒起伏的稜線,迎光面清晰有力。

畫面的主要元素是線條,遠景部分,用的是短線、較小的塊面來表現;近景部分,

則使用較長的線條、色調較濃重的塊面;山坡用重迭法畫出,表現出山體的厚重 感與空間感;線條有虛實濃淡、有輕重斷續的變化,描繪出山體的結構,山的雄 姿秀態就盡現眼底了。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曾說:畫畫是牽著線條去散步,筆者 嘗試借助線條,表達從高處俯視的視覺效果,在線條的的節奏裡去「游心太玄」。

在現代水墨的創作實驗上,多元的嘗試是努力的目標, 這幅畫為了製造山脈 肌理豐富的質感,採用宣紙與雪銅紙兩種異材質拼貼(Collage)的方式創作。把 宣紙與銅版紙各自撕裂掉再組合,由材質的不同,捕捉到一些特殊的畫面效果,

在媒材上,除了水墨、國畫顏料、壓克力顏料,還加上部分粉彩筆的運用,尋求 多元的繪畫媒材的輔助,來增強表現力。對個人而言,是新奇的嘗試,期望能開 拓一個更為自由寬闊的繪畫新空間。

作品十 〈游心太玄〉 紙本設色 70×79cm 2015

作品十一

在遠處隱約的秋山之前,以佈白作為空間的轉換,用較多的水分噴灑暈染,形成 水氣迷濛、雲嵐缥邈的氤氳意趣,淡淡然,悠悠然,幾分瀟灑,幾分閑逸,「明

在遠處隱約的秋山之前,以佈白作為空間的轉換,用較多的水分噴灑暈染,形成 水氣迷濛、雲嵐缥邈的氤氳意趣,淡淡然,悠悠然,幾分瀟灑,幾分閑逸,「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