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美國對德國⾓⾊之定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穩定者的展現。德國政府在 2016 年所頒布的《德國安全政策與聯邦國防軍未來 展望之⽩⽪書》即展現了積極⾯對全球挑戰的態度,強調德國準備好承擔義務 並且發揮領導作⽤,從安全的消費國轉變為安全的供應國,在北約與歐盟發揮 關鍵性⾓⾊,以維護國際安全與和平。

第三節 美國對德國⾓⾊之定位

俗話說「欲戴其冠 必承其重」,⼀國要享有權利,則必須承擔相對應的義 務,無論是對於作為霸權的美國還是作為區域強權的德國均是如此。為了解決 全球挑戰複雜化與美國國⼒下滑的雙重困境,歐巴⾺積極改善與盟友的關係、

選擇性參與全球事務、呼籲盟友勇於承擔義務、重視雙邊與多邊合作,並且在 涉及美國核⼼利益的區域擇定志同道合的夥伴作為美國霸權的代理⼈,以實現 各國對於美國領導的期待與公共財之需求。

美國對志同道合的夥伴寄予⾼度的期望,⽇本負責維護太平洋之和平穩定,

壓制中國⼤陸之崛起。德國負責鞏固美國在⼤西洋之利益與區域和平,同時抵 禦俄羅斯之威脅,達成區域平衡的作⽤。藉由從屬國分擔其責任,美國得以在 權⼒資源與霸權義務取得平衡,鞏固其在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

歐巴⾺在柏林進⾏國是訪問時強調美德關係正趨向⼀種寬鬆的平等關係,

形塑⼀種以經濟和價值觀⽽⾮軍事⼒量為核⼼的美德新型⼤國關係,德國必須 填補世界舞台上的真空,共同解決未來的全球問題如氣候變遷、恐怖主義、⼤

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移民等問題。3為因應全球挑戰,美德關係⾄關重要。

3 Klaus Brinkbäumer, “Loosening Up: A More Equal German-American Relationship”, Der Spiegel, 2013/06/26,

https://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essay-obama-visit-showed-changing-us-‧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上,美國與德國在國際場域是平等關係,德國學界認為美國有求於德 國,使得德國有機會與美國處於對等的關係,形塑出美德新型夥伴關係。在全 球層次,德國視⾃⾝為國際秩序的穩定者,區域地位則是歐洲危機處理的領導 者。事實上,在美國看來,美國與德國仍是作為霸權與從屬國的不對等關係,

從屬國聽令於霸權的指⽰,區域與全球動態仍為霸權所掌控。在全球層⾯,德

國是責任承擔國。在區域層⾯,德國是美國在歐洲的霸權利益代理⼈。

表 5-2、美國對德國⾓⾊之定位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美國要求德國承擔責任,不代表著美國將其霸權之位讓賢給德國。霸權卸 責也並⾮不重視歐洲,將其勢⼒退出歐洲區域。歐巴⾺是基於全球資源的重新 分配,再平衡區域資源,同時再啟動美德同盟的合作。美國看中德國在歐盟居 於要⾓,且在歐洲區域有著極⼤的影響⼒。因⽽,在重視與歐洲盟國的關係與 平衡美國區域資源的雙重考量下,⽽委由德國作為霸權代理⼈實踐美國在歐洲 區域的安全承諾,並且協助穩定區域秩序。德國作為美國最忠實的夥伴,在歐 美對俄羅斯經濟制裁中發揮了關鍵作⽤,並且⼀直是跨⼤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

german-relationship-a-907906.html; Stephen F. Szabo, “Obama’s Berlin Speech Delivered the Right Message”, GMF, 2013/06/25,

http://www.gmfus.org/blog/2013/06/25/obama%E2%80%99s-berlin-speech-delivered-right-messa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係的倡導者。

即便霸權採取卸責⽅式,霸權仍是國際體系的領導國家,霸權地位並未因

⽽消逝。美國選擇從幕前轉為幕後,涉及歐洲區域的外交、軍事、經濟層⾯均 可⾒美國的⾝影,德國的動態在美國的掌控之中。美國並⾮不在,⽽是無所不 在。霸權與從屬國之關係仍是上對下的關係,並⾮處於平等地位。史諾登事件 揭露美國監控德國之事實,美國對志同道合國家的不信任展現在世⼈⾯前。美 國對德國採取兩⾯⼿法,對外宣稱德國是美國在歐洲最親密的盟友,對內則是 向德國上⾄總理下⾄民眾進⾏全盤性⾧期監控。霸權對盟友的不信任意味著霸 權對盟友的疑慮,懷疑在霸權衰落之際,盟國借助其權⼒優勢之增⾧,對於霸 權領導地位產⽣興趣,⽽興起挑戰霸權的意圖。

現今,德國雖然已經是歐洲政治與經濟的關鍵性⼒量,在歐洲治理扮演重 要的⾓⾊,但德國未曾想過挑戰霸權。⾃⼆戰結束以來,德國的重⼼便轉向歐 洲,並且滿⾜於美國所建⽴的國際秩序,因⽽沒有意願扮演世界霸權的⾓⾊。

再者,美國與德國的防務預算落差極⼤,德國無核威脅能⼒且野⼼較⼩,因此 德國也沒有能⼒成為世界⾃由霸主。4德國想參與國際事務,但主要是作為促進 者;德國想成為具領導⼒的合作夥伴,但不會輕易成為領導者。5德國始終是服 膺於美國霸權,並且視跨⼤西洋夥伴關係為其外交政策之核⼼⽀柱。即便現在 川普當政,美國霸權地位鬆動,德國仍舊滿⾜於過去美國所建⽴的國際秩序,

因此德國不會取代美國成為霸權。

4 Stefan Fröhlich, “Germany Cannot Replace the US, But Europe Can Live with Trump”, Center for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2017/02,

https://archive.transatlanticrelations.org/wp-content/uploads/2017/02/0217_Frolich_CTR.pdf

5 Jackson Janes, “Germany’s Policy Preoccupations: Taking Stock Ahead of the German Foreign Policy Review”, AICGS, 2015/02/24, https://www.aicgs.org/2015/02/germanys-policy-preoccupa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獻

壹、 中⽂⽂獻

⼀、 專書

Christopher Layne 著,孫建中譯,和平的幻想:1940 年以來的美國⼤戰略(北 京:北京⼤學,2009 年)。

Derek Chollet著,林添貴譯,美國該⾛的路(新北:⼋旗⽂化,2017 年)。

Glenn Greenwald著,林添貴譯,政府正在監控你 : 史諾登揭密(台北:時報出 版,2014 年)。

Josef Joffe 著,蔡東杰譯,美國的帝國誘惑(台北:博雅書屋,2011 年)。

Joseph S. Nye 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化,2008 年)。

Joseph S. Nye 著,劉華譯,美國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性質的變遷(北京:

中國⼈民,2012 年)。

Joseph S. Nye 著,李靜宜譯,權⼒⼤未來:軍事⼒、經濟⼒、網路⼒、巧實⼒

的全球主導(台北:天下遠⾒,2011 年)。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

⼈民,2007 年)。

Robert O. Keohane 著,蘇⾧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

合作與紛爭(上海:上海⼈民,2012 年)。

Zbigniew Brzezinski著,⾼德源譯,美國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左岸⽂化,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

包宗和,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 年)。

包宗和、張登及,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8 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3 年)。

郭秋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2006 年)。

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2012 年)。

張亞中、張登及,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2016 年)。

張亞中,歐盟全球戰略與對外關係(台北:經典⽂化,2006 年)。

⿈平、鄭秉⽂,美國研究報告:中美關係中的第三⽅因素(北京:社會科學⽂

獻:2014 年)。

鄭春榮、李樂曾,德國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獻,2012 年)。

鄭春榮、伍慧萍,德國發展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獻,2014 年)。

⼆、 期刊論⽂

王啟明,「霸權體系的維繫:美國在波⼠尼亞內戰與科索沃戰爭中⾓⾊之⽐

較」,全球政治評論,第 30 期(2010 年),⾴ 37-68。

呂光耀,「川普主政下的美國霸權⾓⾊探討」,國防雜誌,第 33 卷第 1 期

(2018 年),⾴ 47-67。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

(1997 年),⾴ 27-59。

陳欣之,「全球天下觀:由平⾯到球型的國際秩序⾯貌」,政治學報,第 60 期

(2015 年),⾴ 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欣之,「單極體系的形成、維繫與轉換」,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2 期

(2006 年),⾴ 111-140。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

(2007 年),⾴ 23-52。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消⾧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期(2010 年),⾴ 59-85。

陳欣之,「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

問題與研究,第 50 卷第 4 期(2011 年),⾴ 63-88。

許書豪,「試論⾦德伯格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7 卷第 2 期(2011 年),⾴ 129-153。

⿈⼦哲,「從東帝汶獨⽴運動探討美國的⼲預主義:⼀個霸權穩定論的觀點」,

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3 期(2002 年),⾴ 83-107。

葛漢⽂,「退向未來:冷戰後德國地緣政治思想爭議」,歐洲研究,第 4 期

(2011 年),⾴ 120-139。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 12 卷第 3 期(1997 年),⾴ 35-7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12 期(1997 年),⾴ 1-22。

廖顯謨、張凱銘,「歐巴⾺政府的亞太政策:⾨⼾開放下的超區域霸權戰略」,

全球政治評論,第 42 期(2013 年),⾴ 63-90。

樊吉社,「歐巴⾺主義:美國外交的戰略調適」,外交評論,第 1 期(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 69-86。

樊勇明,「霸權穩定論的理論與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 9 期(2000 年),

⾴ 20-23。

賴⽂儀,「⼗⼆個主要國家回應美國霸權之實證研究:2011 年擊殺賓拉登事 件」,問題與研究,第 52 卷第 4 期(2013 年),⾴ 71-100。

賴榮偉,「霸權穩定論與歐巴⾺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社會科學研究,

第 7 卷第 2 期(2013 年),⾴ 87-118。

魏光啟,「歐美同盟的域外⾏動剖析」,歐洲研究,第 6 期(2011 年),⾴ 78-

94。

叢培影,「霸權維繫條件及對其制衡的意義:以美國為例」,中國與國際關係

學刊,第 2 期(2015 年),⾴ 117-131。

三、 學位論⽂

⽥聰,「論歐巴⾺政府對歐政策的調整」,外交學院碩⼠論⽂,2011 年 6 ⽉。

四、 網路資源

(⼀)官⽅網站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德國經⾧:美歐 TTIP 已成死局,但⽀持加歐 CETA」,

2016年 8 ⽉ 29,https://www.moea.gov.tw/MNS/ietc/bulletin/Bulletin.aspx?

kind=29&html=1&menu_id=17129&bull_id=2622

(⼆)新聞報導

上報,「盟友不應彼此監控:梅克爾否認知情德國助美監控歐洲」,2017 年 2

⽉ 17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23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時報,「歐巴⾺跨兩洋恐落空」,2016 年 5 ⽉ 5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05000525-260109?chdtv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德國數⼗萬⼈上街反對 TTIP」,2016 年 9 ⽉ 17 ⽇,

http://www.rfi.fr/tw/政治/20160917-德國數⼗萬⼈上街反對 ttip

端傳媒,「德國經濟部⾧:TTIP 協商已失敗,英國脫歐後不能享受歐盟好 處」,2016 年 8 ⽉ 29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29-dailynews-German-vice-chancellor-Brexit/

轉⾓國際,「曲終⼈散的戰略:在「德美同盟」出現裂痕後」,2018 年 7 ⽉ 9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242786

轉⾓國際,「美國基地⼤撤退?近半德國⼈⽀持美軍再⾒」,2018 年 7 ⽉ 13 ⽇,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250424

關鍵評論,「史諾登事件後美持續監聽盟友 以⾊列總理列榜⾸」,2015 年 12

⽉ 31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3650

Western Order (N.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aass, Richard, Foreign Policy begins at Home: The Case for Putting America’s House

in Order (N.Y. : Basic Books, 2013).

Ikenberry, G. John,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Katzenstein, Peter J., Tamed Power: Germany in Europe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ul, Inge ; Grunberg, Isabelle ; Stern, Marc A,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indleberger, Charles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Sharma, Dinesh & Gielen Uwe P., The Global Obama : Crossroads of Leade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N.Y. :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4)

⼆、 期刊論⽂

Behnke, Andreas, “The Politics of Geopolitik in Post-Cold War Germany”,

Geopolitics, Vol. 11, Issue 3 (2006), pp. 396-419.

Bulmer, Simon & Paterson, William E., “ Germany and the European Union: from Tamed Power to Normalized Power?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6, Issue 5 (2010), pp. 1051-1073

Drezner, Daniel W., “Does Obama Have a Grand Strategy? Why We Need Doctrines in Uncertain Times ”, Foreign Affairs, Vol. 90, Issue 4 (2011), pp. 57-68.

Engelen, Klaus, “Europe's Sputnik”,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Vol. 27, Issue 4

Haass, Richard, “The Case for Sovereign Obligation”, Foreign Affairs, Vol. 96, Issue 1 (2017), pp. 2-9.

Hachigian, Nina & Shorr, David, “The Responsibility Doctrin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6, Issue 1 (2013), pp. 73-91.

Ikenberry, G. John, “America‘s Liberal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Vol. 98 (1999), pp. 23-28.

Ikenberry, G. John, “Getting Hegemony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 63 (2001), pp. 17-24.

Ikenberry, G. John,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Issue 3 (1998), pp. 43-78.

Ikenberry, G. John, & Kupchan, Charles, “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4, Issue 3 (1990), pp. 283-315.

Ikenberry, G. John, “The Illusion of Geopolitics: The Enduring Power of the Liberal Order”, Foreign Affairs, Vol. 93, Issue 3 (2014), pp. 80-90.

Kindleberger, Charles P.,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June 1981, pp. 242-254.

Krasner, Stephen D.,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Krasner, Stephen D.,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