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巴馬政府對德國政策之研究(2009-2017)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歐巴馬政府對德國政策之研究(2009-2017)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政治⼤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 碩⼠學位論⽂. 歐巴⾺政府對德國政策之研究. 政 治 大. 立(2009-2017).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謝佳蓁 撰. 指導教授:盧業中 博⼠. 中華民國 109 年 01 ⽉.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 謝辭. 本論⽂能如期完成,⾸先要感謝盧業中⽼師,在 2018 年年初願意擔任論⽂ 指導教授,並且在百忙之中抽空指導論⽂計畫書架構與內容,於 2018 年初夏順 利通過論⽂計畫書⼝試,讓我能赴往德國柏林⾃由⼤學交換⼀年,並且於返國後, 悉⼼指導論⽂,給予我許多建議以完成論⽂,結束為期三年的碩⼠⽣涯。同時, 感謝參與論⽂計畫書⼝試與論⽂⼝試的淡江⼤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李⼤中. 治 政 大 ⽼師、以及政治⼤學外交所陳秉逵⽼師,⽤⼼瀏覽論⽂並且給予實質建議。 立 ‧ 國. 學. 在論⽂撰寫期間,外交所同學鄭雅⽂、朱奕欣、張佩雯、林佳儀、濮⾠檸、. ‧. 謝齡慶、尤灦⽂、孫鵬翔無私分享論⽂發想與撰寫訣竅,縮減了我的論⽂摸索期. sit. y. Nat. 與碰撞期,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回想起常在研究室待到將近半夜的時光,雖. n. al. er. io. 然⾟苦,但是⽢之如飴,有著⼤家的陪伴與關懷,研究所⽣活倍感溫暖。. i Un. v. 最後,⾮常感謝我的家⼈,作為我最堅實的後盾。無論是準備外交特考、攻. Ch. engchi. 讀外交所、赴德進修,⼀路上默默⽀持著我踏⼊外交領域的決定。⽗母的⽀持, 讓我能踏⼊外交學術殿堂,積累學術上的知識;認識⼈⽣導師們,結識志同道合 的外交所同學們,⿎勵著我繼續向前⾏。同時,也感謝未婚夫朱⼦元三年來的陪 伴,時常陪我在圖書館與研究室讀書,作為我溫暖且可靠的⽀柱。在此,感謝⼤ 家在求學路上的⿎勵與協助,讓我能在今年順利完成學業。. 謝佳蓁. 2020.2.10 I.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 摘要. 美國與德國的從屬關係在⼆戰後即確⽴,美國的經濟援助與安全承諾形塑歐. 洲盟國對於美國利益與價值觀之認同,使其得以在歐洲發揮領導⼒與影響⼒。如. 今,美國在⼆戰後建⽴之⾃由經濟、政治與安全秩序⾯臨挑戰。在⾯對⽇益脆弱. 的全球秩序,跨⼤西洋夥伴關係必須有所調整以因應未來的挑戰。 歐巴⾺對外採取緊縮政策,減少承諾與義務來降低維護國際地位之成本。美. 治 政 大 國在全球事務的參與上更具選擇性,這也意味著區域強權德國將因霸權的期望⽽ 立 ‧ 國. 學. 承擔更多的任務和責任。德國對外政策從克制轉趨積極,擴⼤參與全球事務以協. ‧. 助美國穩定全球秩序。. sit. y. Nat. 表⾯上,美國與德國在國際場域是平等關係。在全球層次,德國視⾃⾝為國. n. al. er. io. 際秩序的穩定者。在區域層次,德國是歐洲危機處理的領導者。惟在美國看來,. i Un. v. 美國與德國仍是不對等關係,從屬國遵從霸權的指⽰,區域與全球動態仍為霸權. Ch. engchi. 所掌控,使得從屬國對外⾏為不脫離霸權制定的框架。在全球層⾯,德國是責任 承擔國。在區域層⾯,德國是霸權利益代理⼈,維護美國在歐洲區域的核⼼利益, 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從幕前轉為幕後,涉及歐洲區域的外交、軍事、經濟. 層⾯均可⾒美國的⾝影,美國並⾮不在,⽽是無所不在。. 關鍵詞:霸權穩定理論、歐巴⾺、對外政策、美德關係、德國定位. II.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4) ⽬. 錄. 第⼀章 緒論……………………………………………………………………..……1. 第⼀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節 研究⽬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獻檢閱…………………………..……………………………….…6. 第四節 研究途徑及⽅法 ……………………………………………….……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9. 政 治 大. 第六節 研究範圍和限制……………………………………………………12. 立. 第⼆章 霸權穩定理論與美德關係…………………………………………………13. ‧ 國. 學. 第⼀節 霸權穩定理論……………………………….…………..……….…13. ‧. 第⼆節 霸權對從屬國的看法……………………….…………..……….…25. Nat. sit. y. 第三節 從屬國對霸權的看法……………………………………...…….…30. n. al. er. io. 第四節 ⼩結………………...………………………………….……………32. Ch. i Un. v. 第三章 霸權與區域強權的關係…………………………………………………….35. engchi. 第⼀節 美國對德國之霸權思維……………………………………………36. 第⼆節 美國對德國的看法…………………………………………………46. 第三節 德國對美國的看法…………………………………………………54. 第四節 ⼩結………………...………………………………….……………63. 第四章 兩國的合作與分歧…………………………………………………………69. 第⼀節 政治層次……………………………………………………………70. 第⼆節 經貿層次……………………………………………………………75 i.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5) 第三節 軍事層次……………………………………………………………83. 第四節 ⼩結…………………………………………………………………97. 第五章 結論………………………………………………………………………..101. 第⼀節 美國以霸權思維與德國互動……………………………………..101. 第⼆節 歐巴⾺政府時期美德關係的變化………………………………..105. 第三節 美國對德國⾓⾊之定位…………………………………………..107 參考⽂獻……………………………………………………………………………111. 政 治 大. 壹、中⽂⽂獻………………………………………………………………111. 立. 貳、英⽂⽂獻………………………………………………………………116. ‧ 國. 學. 參、德⽂⽂獻………………………………………………………………124.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6) 圖⽬錄. 圖 1-1、本論⽂的研究架構………..…………………………………………….….10. 圖 4-1、2016 年美國與德國民眾對於 TTIP 的看法…………………….…..….…81. 圖 4-2、2014 年美國與德國民眾對於 TTIP 的看法……………………….…..….81. 圖 4-3、TTIP 對於德國的各項影響⽐較圖…………………..……………………82 圖 4-4、駐德美軍基地分佈圖………..……………………………………………..85. 政 治 大 圖 4-6、德國歷年軍事⽀出⽐較圖(2001 年⾄ 2018 年)……………………….94 立 圖 4-5、北約成員國軍事⽀出占⽐曲線圖(1989 年⾄ 2018 年)……….………9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iii.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7) 表⽬錄. 表 3-1、歐巴⾺歷次出訪德國彙整表…………..……………………………….….48. 表 3-2、梅克爾在歐巴⾺政府期間出訪美國之彙整表..……………………….….56. 表 3-3、美德兩國對彼此的看法………………..……………………………….….64. 表 3-4、霸權穩定理論適⽤性…………………..……………………………….….68 表 4-1、歐盟與各會員國對於 TTIP 的看法……….……………………….…..….79. 政 治 大 表 4-3、美軍派駐地區與⼈數(2009 立 年 12 ⽉)..………………………….….….86. 表 4-2、美軍派駐地區與⼈數(2016 年 12 ⽉)..……………………………..….83. ‧ 國. 學. 表 4-4、駐德美軍⼈數變動表(2008 年⾄ 2019 年)………………………….…87. ‧. 表 4-5、北約成員國軍事⽀出佔本國國內⽣產總值⽐例(2009 年⾄ 2017 年) ...92. sit. y. Nat. 表 5-1、美德關係之於霸權穩定理論之印證…………………..…………………103. n. al. er. io. 表 5-2、美國對德國⾓⾊之定位…………………..………………………………108. Ch. engchi. i Un. v. iv.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8) 第⼀章. 緒論. 第⼀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研究背景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躍升為唯⼀的超強,無論在軍事、經濟、政治、科 技等層⾯均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現今國際社會是由美國獨佔超強地位的單極體. 政 治 大. 系(unipolarity)。美國對於全球各區域的安全與軍事議題,扮演著舉⾜輕重的. 立. 霸權(hegemony)⾓⾊,美國是否持續保持或強化其在各區域安全與軍事承諾,. ‧ 國. 學. 就成為各區域能否維持和平與安全的決定性因素。1. ‧. 由於⼩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所主導的反恐戰爭耗盡過多資源,因此. sit. y. Nat. 美國需要透過克制戰略以改⾰內政並同時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標。為撙節軍. n. al. er. io. 事開⽀並恢復美國的國⼒,歐巴⾺(Barack Obama)從⼩布希的單邊主義. i n U. v. (unilateralism),轉⽽以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亦稱為歐巴⾺主義. Ch. engchi. (Obama Doctrine)為外交政策之軸⼼來處理國際問題。. 歐巴⾺試圖在美國霸權地位之維護與國際義務所消耗之資源與成本之間取. 得平衡。歐巴⾺主義可謂是⼀種適應國際政治新常態的戰略調整,著重於恢復 美國國⼒、審慎使⽤武⼒、管控危機、善⽤美國影響、強調責任分攤、平衡運 ⽤各種國家安全⼿段、優化資源配置。2然⽽,隨著⼤國競爭加劇、反恐議題再 度升溫、反全球化與孤⽴主義情緒不斷上升,歐巴⾺主義遭遇極⼤的挑戰。奉. 1.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 12 卷第 3 期(1997 年),⾴ 35-. 71。 2. 樊吉社,「歐巴⾺主義:美國外交的戰略調適」,外交評論,第 1 期(2015 年),⾴ 75-80。 1.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9) 反全球化、反⾃由貿易以及新孤⽴主義為圭臬的川普(Donald Trump)受到中 下階層的選民與年輕選民的⽀持,並在美國⼤選中勝出,成為美國第 45 屆總統。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原先是新⾃由制度主義(neo-liberalism)之典 範,在歷經歐債危機、難民危機之衝擊以及恐怖主義之肆虐,歐洲境內掀起了 疑歐主義(Euroscepticism)之浪潮。不對稱的歐洲化(Europeanisation)更是 讓歐盟民主⾚字更加嚴重,歐盟成員國的歐洲共同體意識逐漸淡化,境內民族 主義與國族主義抬頭,影響著歐盟與歐洲各國政治,如在 2017 年德國⼤選中以. 政 治 大. 反歐元區、反歐洲伊斯蘭化、反移民與反難民為宗旨的德國極右政黨另類選擇. 立. 黨(AfD)以 12.6% 得票率躋⾝國會,躍⾝為德國國會第三⼤黨,衝擊著德國. 學 ‧. ‧ 國. 境內的政治、社會以及歐盟的未來⾛向。. ⼆、 研究動機. sit. y. Nat. io. al. er. 美國和德國是最親密的盟友之⼀,也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兩國均在世. v. n. 界舞台上扮演著舉⾜輕重的⾓⾊。美國在全球與區域議題上擁有極⼤的發⾔權. Ch. engchi. i Un. 與影響⼒,⽽德國則是歐盟最⼤的經濟體以及債權國,作為歐盟的核⼼成員國, 在歐盟發揮顯著的影響⼒。無論是在政治層⾯、經貿層⾯或是軍事安全層⾯, 美德關係均⼗分緊密,可謂是當代國際關係中⾮常重要的雙邊關係。 ⾸先,跨⼤西洋夥伴關係以及歐洲整合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兩⼤⽀柱。其次, 德國是美國第五⼤貿易國,⽽美國是德國第⼀⼤貿易國,德國是美國在歐洲最 重要的貿易夥伴。再者,美國與德國為維護核⼼安全利益,兩國軍事合作密切。. 根據 2016 年底美國國防部統計數據顯⽰,駐德美軍有 3 萬 4,805 ⼈,德國是美. 2.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0) 國在歐洲最⼤駐軍基地,藉以加強歐洲區域安全與穩定。3 梅克爾(Angela Merkel)⾃ 2005 年擔任德國總理⾄今,歐巴⾺稱梅克爾是. 他最信賴且關係最緊密的合作夥伴,也是最積極主動維護《跨⼤西洋貿易及投. 資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的領導者。 有論者認為,歐巴⾺在任內最後⼀次訪問德國時,便將維護⾃由民主價值的信 念傳承給梅克爾,這間接凸顯德國作為美國在歐洲區域重要盟友的地位。. 政 治 大. 為什麼歐巴⾺這麼重視德國呢?⾸先,梅克爾上任後即推動價值觀外交,. 立. 推動美德關係之進程不遺餘⼒。梅克爾認為美國和德國具有共同的價值觀,亦. ‧ 國. 學. 即⾃由、民主、法治、普遍⼈權,兩國得以共同的價值觀為合作之基礎,建⽴. ‧. 堅定的同盟關係。共同的價值觀將是保證各國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時代得以和. sit. y. Nat. 平共處之基⽯。其次,梅克爾認為德國應該致⼒於實現歐洲⼀體化、深化跨⼤. n. al. er. io. 西洋夥伴關係,並在此基礎上謀求雙⽅共同利益,讓德國承擔更⼤的國際責任, 尋求歐洲的強⼤。. Ch. engchi. i n U. v. 然⽽,2013 年史諾登事件的爆發重挫了美德雙邊關係,根據史諾登所提供 的機密⽂件,顯⽰美國國安局⼤規模監聽歐盟官⽅機構,⽽德國更被列為重點 監聽國。這也意味著作為霸權國的美國並不信任其從屬國,即便德國是美國在 歐洲區域的親密盟友以及霸權利益代理⼈仍是被美國⾧年嚴密監控其動態,藉 以鞏固美國⼀直以來的核⼼利益:全球霸權地位。. 3.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Civilian Personnel by Service/Agency by State/Country”, 2016/12, https://www.dmdc.osd.mil/appj/dwp/dwp_reports.jsp;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cessed: October 1, 2019, https://www.auswaertiges-amt.de/de/aussenpolitik/laender/usa-node/bilateral/204568. 3.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1) 雖然史諾登⾵暴影響美德兩國之間的互信,但梅克爾最終仍是在演說中強 調:「儘管美德關係存在著爭執、失望和利益分歧,但是德國找不到⼀個⽐美 國更好的夥伴了。對於我們⽽⾔,美德夥伴關係和跨⼤西洋夥伴關係的重要性 ⾄⾼無上,無論過去或未來始終如⼀。」美國與德國之間的合作⽐起對抗更加 符合雙⽅利益。 美國作為霸權國如何確保與維繫穩定與和平的現狀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主要 考量。對於霸權國⽽⾔,穩定與和平的現狀最符合其既得利益,不僅象徵著霸. 政 治 大 權在國際社會領導地位得以鞏固,也代表著經濟利益的延續,並且可以提⾼次 立 ‧ 國. 學. 級強權國家挑戰權⼒結構的變⾰成本。⽽現狀的和平與穩定是最有利於霸權國 與服從於霸權領導的國家。4. ‧. 歐巴⾺⾃ 2009 年⼊主⽩宮⾄ 2017 年為⽌,歷經 2008 年起全球⾦融危機所. sit. y. Nat. io. al. er. 導致的經濟蕭條;2010 年歐洲債務危機;2011 年阿拉伯之春引發國際局勢動盪. v. n. 不安與區域權⼒真空;2013 年梅克爾再度當選、史諾登⾵暴、敘利亞化武攻擊;. Ch. engchi. i n U. 2014 年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IS)的崛起與恐怖主義的擴散、烏克蘭危 機;2015 年歐洲難民危機、希臘債務危機;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總統⼤ 選;2017 年歐洲政壇巨變、⽇韓政壇更替、朝核問題、川普就任重塑了美國和. 國際格局、伊斯蘭國擊潰。. 4.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 12 卷第 3 期(1997 年),⾴ 35-. 71。 4.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2) 學者英狄克(Martin S. Indyk)與歐漢⿓(Michael E. O'Hanlon)在撰寫以. 「歐巴⾺外交政策評析」為題的⽂章中表⽰,整體⽽⾔歐巴⾺在保護國家利益. ⽅⾯做得很好,不僅與俄羅斯重新建⽴關係,並且⼤幅修復美國與歐洲盟友的. 關係。 本論⽂的研究動機便源⾃於歐巴⾺政府對德國政策之探討,並以美國與德 國作為研究主體。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經常⽤以討論霸 權與其他國際⾏為者的互動關係以及國際層級(hierarchy)結構。5透過霸權穩. 政 治 大 定理論之視⾓,進⼀步檢視在歐巴⾺執政下的美國對於志同道合的國家(like立 來了解美國希望德國在全球與區域應扮演之⾓⾊與定位。. y. Nat. n. er. io. al. sit. 第⼆節 研究⽬的與問題 ⼀、 研究⽬的. ‧. ‧ 國. 學. minded state)德國之看法以及相對應的政策,同時觀察並分析美德雙邊互動,.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的研究⽬的在於觀察美國總統歐巴⾺任期內的美德關係之互動。為. 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瞭解霸權穩定理論之觀點,藉此來理解美國作為霸權. 如何與志同道合國家德國建⽴互動關係,並且從近年來美國與德國的對外政策. 檢視霸權對從屬國之定位與相對應之調整。國際秩序之變化與挑戰、美德對外. 政策調整、美德關係之轉變、美德合作與衝突案例、霸權穩定理論之適⽤性,. 均會在本論⽂進⼀步說明。. 5. 盧業中,「⾃由主義與新⾃由主義」,包宗和、張登及,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2018 年),⾴ 41。. 5.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3) 最後,總結出美國如何定位德國在全球以及區域層次所扮演的⾓⾊,讓德. 國不僅替美國分擔國際秩序所應付出的成本,同時維繫美國的霸權地位。霸權. 的存在,揭⽰國際體系內存在層級結構的事實。維繫權⼒分配的優勢同時降低. 統治的成本,將是提昇霸權在國際社會中⾧期保統治地位可能性的最佳選項。6. ⼆、 研究問題 綜合以上所述,本論⽂的研究⽬的可歸納於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3.. 歐巴⾺政府時期的美德關係呈現什麼樣的變化? 美國如何看待德國在國際上以及歐盟的定位?. 學. 2.. ‧ 國. 1.. 治 政 美國是否以霸權思維來與德國互動? 大 立. ‧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獻檢閱. 為符合本論⽂所關切之主題,並達成研究之⽬的,筆者所採⽤之⽂獻著重. al. n. iv n C hengchi U 於以下三個⾯向:第⼀,探究美國霸權穩定理論之演變,彙整重要學者的相關. 研究成果,釐清不同⾒解之間的爭點,並且分析霸權與從屬國是如何互動;第 ⼆,深究美德關係潛藏之霸權思維,整理美國與德國的官⽅⽂件、政府⾼層發 ⾔、智庫報告、期刊等資料來分析美國與德國對彼此的看法;第三,分析美國 與德國在政治、經濟與軍事領域之合作與分歧案例,從中發現美國如何定位德. 國在全球與區域的⾓⾊。. 6.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45。 6.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4) 由於牽涉霸權穩定理論、霸權與區域強權的關係之⽂獻⼗分繁雜,難以在. 此⼀⼀贅述,故將在第⼆章進⼀步說明。. 第四節 研究途徑及⽅法 ⼀、 研究途徑 本論⽂以霸權穩定理論作為研究途徑是因為霸權穩定理論乃美國主導世界 秩序之理論基礎,同時也是當代美國對外政策之軸⼼,因⽽選定以霸權穩定理. 政 治 大 論作為本論⽂之研究途徑,⽤以分析歐巴⾺政府對德政策之霸權思維。 立 ‧ 國. 學. 霸權穩定理論發展⾃今,歷經多次演變與調整。學者⾦德爾伯格(Charles. ‧. P. Kindleberger)著重的是霸權作為全球經濟領導者與穩定者之重要性;基歐漢. sit. y. Nat. (Robert Keohane)以國際合作觀點來看後霸權體系之維護;吉爾平(Robert. n. al. er. io. Gilpin)則主張國際制度建⽴在國際權⼒結構和霸權的利益,國際政經合作機制. i n U. v. 與霸權之間應呈現正向因果關係;伊肯伯⾥(G. John Ikenberry)提出美國⾃由. Ch. engchi. 霸權的觀念來取代美國霸權,並強調多邊主義與民主政策在國際事務的重要性7; 奈伊(Joseph S. Nye)運⽤柔性霸權的概念來淡化傳統霸權穩定理論所強調的軍. 事⼒量。. 本論⽂將運⽤霸權穩定理論諸多學者之觀點來分析歐巴⾺對德國政策之邏. 輯,輔以解釋霸權體系下美德錯綜複雜的雙邊關係,並且歸納出美國如何定位. 德國在世界以及區域之⾓⾊。. 7.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s Liberal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Vol. 98 (1999) , pp. 23-28.;G.. John Ikenberry, “Getting Hegemony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 63 (2001), pp. 17-24.; 7.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5) ⼆、 研究⽅法 本論⽂係以⽂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作為研究⽅法來分析歐巴⾺政府對德. 政策。. ⽂獻分析法 ⽂獻分析法係指透過⽂獻的蒐集與⽐較,對於研究命題進⾏歸納與分析, 從⽽系統性整理出⽂獻之脈絡,完整詮釋研究命題。本論⽂的⽂獻來源可分為 兩⼤類。⾸先是第⼀⼿⽂獻,主要以官⽅⽂獻作為核⼼基礎,如美國總統歐巴. 政 治 大. ⾺的公開談話、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公開談話;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防部、德國. 立. 聯邦政府、德國外交部、德國國防部、美德⾼層互訪聲明、德國執政黨基督教. ‧ 國. 學. 民主聯盟為主,由此了解美德雙邊關係發展,美德雙向的外交思維,以及兩國. ‧. 政府對政治、經濟、軍事議題之⽴場。. sit. y. Nat. 第⼆類為⼆⼿⽂獻,主要以國際關係學者對於美國的外交政策以及德國的. n. al. er. io. 外交政策與美德關係的相關學術專書、期刊論⽂以及⽂章為主,智庫所公佈的. i Un. v. 相關美德關係之研究,例如: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Ch. engchi. Foreign Relations;ECFR)、美國當代德國研究中⼼(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German Studies;AICGS)、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布魯⾦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德國科學與政治基⾦會(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SWP)、 德國⾺歇爾基⾦會(Der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GMF)、德 國科爾伯基⾦會(Körber-Stiftung)等學術機構。另外,也將運⽤網路搜集與論. ⽂命題相關的英⽂新聞以及德⽂新聞為輔。. 8.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6)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係指研究者以個案檢視⽂獻的有效性,並且針對單⼀議題事件 的發展脈絡進⾏深⼊分析與探討。李帕特(Arend Lijphart)在「⽐較政治與⽐ 較⽅法」⼀⽂中,闡述個案研究法之類型。由於本論⽂以霸權穩定理論作為主 軸來看美德關係,故擬運⽤「確切理論的個案研究法」(Theory-Confirming Case Studies)。8 時間軸限縮在 2009 年⾄ 2017 年的歐巴⾺執政時期,著重於美國在這段期. 治 政 間對德國施⾏的政策與作為,主題聚焦在政治、經濟、軍事三⼤層⾯。政治係 大 立 ‧ 國. 學. 以史諾登事件為例,經濟層⾯係以跨⼤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之談判為例, 軍事層⾯是以美軍駐德與北約軍事⽀出為例,以此探究美國在霸權思維下對從. ‧. 屬國之作為是如何影響德國之政策⾛向,並且從中檢視美國是如何定位德國在. y. Nat. er. io. sit. 全球與區域的⾓⾊,⽽德國⼜是如何看待⾃⾝⾓⾊。. n. al. i n Ch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engchi U. v. ⼀、 研究架構 ⾸先,本研究整體架構將先⾏梳理霸權穩定論之論點,探究美國對世界、. 歐盟以及德國的外交政策所隱含之霸權思維。緊接著,透過美國與德國在政治、. 經濟、軍事三個層⾯分析其合作與分歧的原因與影響。最後,針對以上外交政. 策的分析結果進⾏討論與評估,研究架構圖如下:. 8. Arend Lijphart,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5, Issue 3 (1971), p. 692. 9.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7) 霸. 權. 霸. 權. 美. 與. 扈. 國. 對. 從. 國. 德. 定. 家. 國. 間. 論. 的. 的. 互. 看. 政. 經. 軍. 治. 濟. 事. ⾯. ‧ 國. 立. 國. 對. 政⾯ 治 大 美. 國. 的. 動. 法. ⾯. 學. 德. 穩. 看. 法. ‧. er. io. sit. y. Nat. 美國如何定位德國在全球以及區域的⾓⾊. n. a圖l 1-1、本論⽂的研究架構 i v n Ch U engchi. ⼆、 章節安排 本論⽂共計五個章節,以系統性的⽅式將歐巴⾺時期對德國的外交作為進. ⾏整理與分析,並就⽬前可觀察到的狀況與成效進⾏評估,最後做成研究結論。. 第⼀章 緒論. 本章將勾勒對本論⽂之研究藍圖,將分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的與問. 題、⽂獻檢閱、研究途徑與⽅法、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研究範圍和限制六個. 項⽬進⾏說明。 10.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8) 第⼆章 霸權穩定理論與美德關係. 本章將梳理霸權穩定理論重要學者所提出的概念,研討霸權存續對於國際. 秩序穩定的重要性,並且整理出霸權體系與治理的關鍵,⽤以說明美德關係。. 此外,藉由⼤量⽂獻檢閱尋找出霸權穩定理論中霸權對從屬國的看法以及從屬. 國對霸權的看法,研究成果將⽤以解釋美國與區域強權德國的關係。. 第三章 霸權與區域強權的關係 本章係以宏觀視⾓看美國對德國政策,透過霸權穩定論來詮釋美國作為霸. 政 治 大. 權且德國作為歐洲區域強權之關係,並且從美德關係之發展脈絡、美國整體外. 立. 交政策、美國對歐盟的外交政策、美國對德國的外交政策中找出歐巴⾺對外戰. 學. ‧ 國. 略之霸權思惟。本章將沿⽤第⼆章所提及霸權穩定理論部分學者之觀點,以解. ‧. 釋歐巴⾺執政時期美國對德國政策之邏輯。此外,將第⼆章有關於霸權與從屬. sit. y. Nat. 國之間如何看待彼此的成果,⽤以說明歐巴⾺執政下美國對德國的政策,以及. n. al. er. io. 德國對美國政策之回應。. 第四章 兩國的合作與分歧. Ch. engchi. i Un. v. 本章係以微觀視⾓看美國對德國政策,探討美國與德國在政治層⾯、經貿 層⾯以及軍事層⾯之合作與分歧,藉由實際案例之檢視,來說明歐巴⾺執政下 美國對德國政策之轉變與成效,以及事件後續對美德關係所造成之影響與發展。. 第五章 結論. 本章總結本論⽂以⽂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探究歐巴⾺政府對德國政策. 之研究(2009-2017)之研究發現與成果,回應本論⽂研究問題,完整說明美國. 對德國之霸權思維、歐巴⾺執政時期的美德關係變化、美國對德國之⾓⾊定位。. 11.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19)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研究範圍 1.. 研究的時間範圍. 本論⽂研究的時間軸界定在歐巴⾺政府時期,亦即從 2009 年⾄ 2017 年均. 是研究美國對德國政策的範圍,並且分為歐巴⾺第⼀任期以及歐巴⾺第⼆任期。. 2.. 研究的議題範圍 本論⽂著重在歐巴⾺執政時期美國的霸權思維、對德政策與美德關係之轉. 政 治 大. 變。筆者將以霸權穩定理論為基礎,先以宏觀的⾓度來看美國霸權與區域強權. 立. ‧ 國. 學. 德國的關係。再以微觀的⾓度細究美國與德國在政治、經貿、軍事議題上的競 合關係,藉以界定美國對德國之⾓⾊定位。. ‧ y. sit. n. al. er. 研究⽅法的限制. io. 1.. Nat. ⼆、 研究限制. Ch. i Un. v. 美國與德國皆是區域霸權,然⽽筆者在進⾏⽂獻分析法以及個案分析法時,. engchi. 發現我國對於美德關係研究甚少,實為學術之憾。. 2.. 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中的美德關係之範疇,在個案分析的選取上,僅著重在美國對德國. 在政治、經貿與軍事政策之⽴場,並未論及⾮傳統安全議題,例如:氣候變遷、. 恐怖主義、⾮法移民、販毒⾛私、經濟⾦融安全與資訊安全等問題。. 此外,川普於 2017 年 1 ⽉ 20 ⽇就職美國第 45 任總統,川普所制定的外交. 政策以及相關作為實與歐巴⾺南轅北轍,美德關係之變動將更為劇烈。 12.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0) 第⼆章. 霸權穩定理論與美德關係. 霸權穩定理論是美國主導世界秩序所依循的理論基礎,亦是解釋美國外交 政策主要理論之⼀。因此,在探究歐巴⾺政府對德國的政策之前,應先回溯⾄ 美國對外政策最根本且最核⼼之觀點:霸權穩定理論,並且將理論抽絲剝繭,. 政 治 大. 研討霸權定義、霸權穩定理論脈絡、霸權體系治理,以及霸權與從屬國對彼此. 立. 的看法。最後,運⽤本章節之⽴論以分析霸權對從屬國政策,從中找出美國對. ‧ 國. 學. 德國之⾓⾊定位。. ‧ y. sit. er. io. ⼀、 定義. Nat. 第⼀節 霸權穩定理論. al. n. v i n Ch 何謂霸權(hegemony)?⾦德爾伯格認為霸權是體系中的領導者,也是世 engchi U. 界經濟穩定的關鍵,透過公共財之提供以維持國際秩序穩定1;基歐漢認為霸權 係指世界經濟霸權,具備物質資源上的優勢,不僅能掌控關鍵原料、資本來源, 維持龐⼤進出⼝市場,並且在⽣產⾼附加價值產品中具有競爭優勢2;吉爾平則. 認為霸權係指⼀國處於國際體系最⾼位,控制或領導體系中較弱國家。3. 1.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 150;叢培影,「霸權維繫條件及對其制衡的意義:以美國為例」,中國與國際關係 學刊,第 2 期(2015 年),⾴ 120。 2. Robert O. Keohane 著,蘇⾧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上海:上海⼈民,2012 年),⾴ 37、39。 3.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 122;Joseph S. Nye 著,劉華譯,美國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性質的變遷(北京:中. 國⼈民,2012 年),⾴ 32。 13.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1) 以現實主義(realism)之觀點來看霸權,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anarchy). 狀態下,國家無法確保⽣存安全⽽感到恐懼,國家間相互競逐,以相對權⼒來. 獲取安全感。層級體系中的霸權,在國際競逐的過程中,相較於其他國家擁有. 相對多的物質權⼒,處於世界政治之核⼼地位,並且是穩定世界秩序之關鍵。4 霸權的地位,來⾃於其相對物質權⼒之優勢,霸權本⾝的經濟與軍事權⼒ 形塑其在國際體系當中的相對權⼒。以經濟層⾯來看,霸權具有強⼤的經貿實. 政 治 大. ⼒,讓霸權有能⼒提供公共財以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從屬國更是可以透. 立. 過霸權在國際體系內所建構的國際經濟制度從中受惠。. ‧ 國. 學. 以軍事層⾯⽽⾔,霸權具有超強軍事實⼒,不僅得以保護國際政治經濟秩. ‧. 序,恫嚇意圖挑戰霸權的國家,使其產⽣畏懼感,同時也讓霸權體系內的扈從. Nat. sit. y. 國家受惠於霸權所建構的安全網絡。霸權對扈從國家的安全承諾是維繫雙邊關. n. al. er. io. 係的重要因⼦,霸權的安全公共財不僅讓霸權穩固其地位,也讓扈從國處於相. 對安全的環境。. Ch. engchi. i Un. v. 權⼒,是⼀國得以成為霸權的核⼼關鍵。除了經濟與軍事權⼒作為硬實⼒ (hard power)之外,亦有價值觀、意識形態、規範、制度、⽂化作為軟實⼒ (soft power)。5霸權將其理念與意識形態傳達⾄體系內的國家,並影響扈從國 家的決策,牽涉層⾯上⾄政府下⾄⼈民,使其對霸權國產⽣認同,促成霸權在 國際體系內的合法地位。是故,霸權地位的維持有賴於霸權在國際體系的適. 4. 陳欣之,「全球天下觀:由平⾯到球型的國際秩序⾯貌」,政治學報,第 60 期(2015 年),. ⾴ 15。 5. Joseph S. Nye 著,李靜宜譯,權⼒⼤未來:軍事⼒、經濟⼒、網路⼒、巧實⼒的全球主導(台. 北:天下遠⾒,2011 年),⾴ 44-45。 14.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2) 應能⼒與扈從國對於霸權的依賴程度。 在擁有相對物質權⼒優勢的狀態下,霸權得以形塑全球秩序。惟霸權仍會 受制於層級體系內的結構性束縛,擔憂國家將因相對物質權⼒之消⾧⽽失去霸 權地位,因⽽思考何以維持霸權地位之存續,霸權治理成為重要課題。6霸權試 圖提升並鞏固權⼒資源優勢,主導並推動國際制度,創造並強化價值觀與意 識型態,讓國際體系成員國認同並願意維持霸權所構築的體系。. 政 治 大. 霸權是基於體系的存在,⽽霸權體系中的層級則是依據國家的相對權⼒⽽. 立. ‧ 國. 學. 有所不同,霸權體系內的主體包含:霸權本⾝、與霸權志同道合的國家(或稱 為扈從國)以及⾮扈從國家。霸權實然是個相對概念,相較於他國,霸權的整. ‧. 體國⼒明顯超過體系中其他國家的國⼒,有能⼒且有意願管理國際秩序,霸權. y. Nat. er. io. sit. 體系才得以建⽴。換⽽⾔之,⼀國被稱為霸權,需具備三項主要特質:有能⼒ 建構國際體系的制度與規範、具有強烈的執⾏意志,以及承諾推動體系內主要. n. al. 國家互為有利之事項。7. Ch. engchi. i n U. v. 綜整以上所述,霸權意指在國際體系中有⾜夠政治、經濟與軍事⼒量的⼀ 個超級強權,其不⼀定能⽀配體系內的所有事務,但在權⼒範疇中,霸權主導 議題設定、推動且維繫國際制度的運作,使得霸權體系中的霸權本⾝以及體系 成員得以從中獲利。8簡⽽⾔之,霸權係指⼀個⾜以⽀配國際體系的強權國家,. 6. 陳欣之,「全球天下觀:由平⾯到球型的國際秩序⾯貌」,政治學報,第 60 期(2015 年),. ⾴ 15-16。 7 8. 張亞中、張登及,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2016 年),⾴ 59。 賴榮偉,「霸權穩定論與歐巴⾺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社會科學研究,第 7 卷第 2 期. (2013 年),⾴ 91。 15.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3) 霸權所建⽴與維繫的國際秩序可以為體系成員帶來安全和利益。9. ⼆、 理論脈絡 霸權穩定理論最早是由美國歷史經濟學者⾦德爾伯格所提出,他在 1973 年 《蕭條中的世界:1929 年到 1939 年》⼀書中提及,經濟⼤蕭條影響甚巨的原因. 政 治 大 在於英國的無能為⼒,以及當時美國並無意願承擔穩定世界經濟體系之責任, 立 ‧ 國. 學. 使得⼀次⼤戰受創嚴重的歐洲各國民不聊⽣。直到 1942 年布列敦森林體系與有 限減債政策的推⾏,歐洲經濟之困境得以緩解,美國也逐步承擔穩定世界經濟. ‧ sit. y. Nat. 的⾓⾊。10. io. al. er. ⾦德爾伯格強調世界經濟要穩定,國際體系⼀定要有霸權的存在。11 霸權. v. n. 藉由國際公共財(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之提供,促進各國在政治與經濟領. Ch. engchi. i n U. 域的合作,以維持世界經濟的穩定。 12 新現實主義學者克拉斯納(Stephen Krasner)呼應⾦德爾伯格之觀點,他認為只有霸權才有能⼒與動機創造⼀個低 關稅、⾃由貿易的國際體系,並且穩定國際秩序。否則,世界將混亂無序。13 易⾔之,霸權是國際體系穩定的關鍵⼒量,若是霸權國同時具備能⼒以及維持. 包宗和,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 年),⾴ 394。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p. 291-294.;呂光耀,「川普主政下的美國霸權⾓⾊探討」,國防雜誌,第 33 卷 9. 10. 第 1 期(2018 年),⾴ 50。 11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 305. 12. 許書豪,「試論⾦德伯格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7 卷第 2 期. (2011 年),⾴ 130。 Stephen D. 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Politics, Vol. 28, Issue 3 (1976) , pp. 323, 343;叢培影,「霸權維繫條件及對其制衡的意義:以美國為例」,中國. 13. 與國際關係學刊,第 2 期(2015 年),⾴ 122。 16.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4) 經濟秩序的意願,⽅可有助於世界⾃由經濟的運作。. ⾦德爾伯格指出國際體系中最⼤的⾵險就是霸權的稀少性。即便⼤國扮演. 領導者⽽⾮⽀配者的⾓⾊,仍有可能不被他國接受。⼤國可能不願意或者逃避. 承擔國際責任、以霸權地位來謀取利益、被外界誤解、厭倦他國搭便⾞,導致. 霸權⼗分稀少。14. 政 治 大. 霸權的存在是世界經濟秩序穩定的關鍵,霸權的衰弱將影響國際體系之穩. 立. 定,戰爭更是加速世界經濟秩序⽡解的速度。⾦德爾伯格認為,超國家實體難. ‧ 國. 學. 以取代霸權有效管理世界經濟。此觀點與新⾃由制度主義學者基歐漢所抱持的. ‧. 霸權興衰不影響國際秩序之觀點相左。. sit. y. Nat. 新⾃由制度主義學者基歐漢在 1984 年出版的《霸權之後 : 世界政治經濟中. n. al. er. io. 的合作與紛爭》⼀書中,批判並且修正霸權穩定理論,從經濟層⾯拓展⾄制度. i n U. v. 層⾯。他認為,現實主義者單純運⽤權⼒分配之概念,並無法全然解釋霸權衰. Ch. engchi. 落但國際秩序仍運作之⽭盾,因⽽提出霸權合作(hegemonic cooperation)15的 概念,並探討後霸權(after hegemony)時代合作之可⾏性。. 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16主要是在霸權的領導下創建⽽成,霸權. 透過國際建制來整合相關國家的多邊合作,建構議題的規範與程序,藉以減少. 交易成本,降低合作的⾵險與不確定性,17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繁榮。. 14. 15. Ibid., pp. 121-122. 霸權與合作相互共⽣:霸權的存在有助於國際合作的⽣成,與他國的合作也將有助於制定與. 執⾏國際建制。 16. 參照 Stephen D. Krasner 的定義:國際建制係指在國際關係議題當中所形成⼀系列的原則、規. 範、規則以及決策程序。 17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135-181.. 17.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5) 基歐漢強調,國際建制的建⽴與維持是後霸權時代國際秩序合作與和平之 關鍵。霸權衰落與國際建制崩解之間存在時間落差,霸權的衰落並不代表霸權 所建構的國際建制必然會隨之⽡解。 18後霸權的國際建制創造了合作的可能性, 即便沒有霸權,在具有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各國依然能進⾏國際合作,甚⾄創 設新的國際機制。⼀般⽽⾔,創設新國際機制的成本遠⼤於維持既有國際機制 的成本。因此,在沒有霸權的情況下,各國會傾向於維持既有國際機制,並藉. 政 治 大 此進⾏國際合作以處理當前與潛在的國際紛爭。換⾔之,國際制度是國際合作 立 ‧ 國. 學. 之成果,國際制度的存續與霸權興衰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19 再者,基歐漢批判霸權權⼒優勢能促使國際秩序穩定與有效領導的觀點,. ‧. sit. y. Nat. 他認為霸權不應只著重於權⼒,⽽忽視制度的重要性。霸權必須在制度上投⼊. io. al. er. 更多資源,以確保其規則能夠有效規範體系內成員國的⾏為。 20國際制度是霸. v. n. 權實現共同利益之⼯具,有助於建⽴並維持霸權體系之運作。. Ch. engchi. i n U. 相較於⾦德爾伯格是以霸權是公共財提供者與全球經濟穩定者為出發點, 基歐漢強調霸權所建⽴的國際建制與國際合作之重要性,亦即霸權轉變為國際. 制度創造者;學者吉爾平則是將霸權定調為掌控全球相對權⼒優勢之⼤國,其. 18. 19. 張亞中、張登及,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2016 年),⾴ 59-60。 Robert O. Keohane 著,蘇⾧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 海:上海⼈民,2012 年),⾴ 60、61。 20 Robert O.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46;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 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28。 18.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6) 根本利益在於維繫其權⼒地位與體系穩定,霸權的存續影響國際秩序之穩定。 21. 易⾔之,霸權穩定理論⽴基於經濟,基歐漢與吉爾平則分別以建制與權⼒視. ⾓來充實霸權穩定理論之內容。 不同於基歐漢之論點,新現實主義學者吉爾平認為國際政經合作機制與霸 權之間應呈現正向因果關係,霸權是全球市場經濟得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 政 治 大 新⾃由制度主義過於⾼估制度的⾃主性和功能,卻低估國際權⼒對制度的決定 立 ‧ 國. 學. 性影響⼒。 22國際制度的建⽴反映著國際權⼒結構和霸權的利益,亦即國際制. ‧. 度是霸權主導下的產物。23. sit. y. Nat. 霸權的存在與更迭是霸權戰爭的結果。當⼀國⼒量增⾧時,便會尋求擴⼤. n. al. er. io. 領⼟控制權、政治影響⼒與國際經濟掌控權,⽽強⼤的權⼒資源優勢便是⼀國. i Un. v. 從全球性競爭中勝出並成為霸權的關鍵。 24換⾔之,霸權是全球競爭下的產物。 25. Ch. engchi. 吉爾平認為霸權戰爭之發⽣源⾃於國家間權⼒不平衡增⾧的結果,⽽霸權戰. 爭的結果是下次權⼒增⾧、擴張、衰落循環過程的開始。 26此霸權循環之觀點 與學者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在 1987 年出版《世界政治⾧週期》⼀書. 21. 呂光耀,「川普主政下的美國霸權⾓⾊探討」,國防雜誌,第 33 卷第 1 期(2018 年),⾴. 51。 22.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12 期(1997 年),. ⾴ 16。 23. 陳欣之,「崛起、挑戰與承繼霸權-崛起強權參與建構國際制度過程的觀察」,問題與研究,. 第 50 卷第 4 期(2011 年),⾴ 70。 24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129. 25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 27。 26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10. 19.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7) 中所提及霸權週期性興衰交替之看法相似。27 霸權戰爭後,國際社會需要有霸權才得以維護國際秩序。依據戰爭之結果 與權⼒優勢,霸權得以從眾多國際體系成員國中脫穎⽽出,並且確⽴其國際領 導地位,其他國家之國際地位則依其權⼒⼤⼩⽽定,國際權⼒分配將呈現層級. 政 治 大. 結構之態勢。霸權運⽤其權⼒資源優勢與地位,考量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等因. 立. 素來建⽴國際體制與規範,提供包括國際制度、國際安全、國際經濟在內之公. ‧ 國. 學. 共財, 28⽽此處的公共財不同於⾦德爾伯格所謂霸權無私之提供。吉爾平強調,. ‧. 霸權主要是基於⾃⾝利益且有利可圖⽽提供公共財。 29霸權藉此提升國際領導. sit. y. Nat. 地位,並且讓國際社會穩定運作。. n. al. er. io. 霸權所領導的國際政治經濟架構,被視為是世界經濟與國際秩序的主要⽀. i n U. v. 柱。究其原因在於霸權有能⼒和意願提供公共財以確保國際政治環境的穩定。 30. Ch. engchi. 在單⼀霸權的國際體系結構下,霸權有維護體系的意願和能⼒,體系內的國. 家不可能去推翻和挑戰霸權的地位。霸權的地位越穩固體系越穩定。反之,霸 權的衰敗和交替,則會發⽣動盪和不安。國際市場會因為霸權的衰退⽽競爭更. 加嚴重,各國會採取保護政策以保障其利益的取得。. 27. 參照 George Modelski 的觀點:國際關係史上共有五次霸權週期,每次週期為⼀百年,葡萄⽛、. 荷蘭、英國、美國均曾經歷過作為霸權之興起並衰落的階段,並且曾在霸權期間為國際體系制. 定並穩定秩序。(Robert Gilpin 2007: 207) 28.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12 期(1997 年),. ⾴ 16。 29.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150。 30.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 36 卷第 3 期(1997 年),⾴. 37-40。 20.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8) 就國際安全⽽⾔,霸權的存在有助於建構與維持國際與區域安全。霸權在. 軍事、政治與經貿⽅⾯具有主導性優勢地位,⼀⽅⾯使得區域強權國家不願直. 接向其挑戰,另⼀⽅⾯透過霸權所主導的安全體系,整合強權國家與其合作,. 建構相關國際組織與國際規範,共同維持國際安全與區域和平。31 新現實主義在解釋戰後西⽅秩序均圍繞在權⼒平衡與霸權這兩個觀點:新. 政 治 大. 現實主義的平衡理論學者認為西⽅秩序源於以合作以平衡外部威脅的結果,隨. 立. 著威脅的消失,西⽅聯盟以及合作將會減少;新現實主義的霸權理論學者認為. ‧ 國. 學. 秩序是單⼀國家物質⼒量集結的結果,它運⽤⾃⾝領導地位創造並維持秩序。. ‧. 若霸權衰落,則秩序也將⽡解。此觀點得以解釋為美國利⽤其物質資源促使歐. sit. y. Nat. 洲以及亞洲國家與其合作。但是,新現實主義理論仍是不⾜以解釋西⽅秩序的. n. al. er. io. 持久性、制度化、共識與互惠等特性。32. i n U. v. 新⾃由制度主義學者伊肯伯⾥指出吉爾平是以⼒服⼈為其核⼼觀點,卻忽. Ch. engchi. 略了霸權有可能以較和善之⽅式對待從屬國,並且建⽴具備互惠、共識與制度 的霸權體系。33他認為美國是⾃由霸權(liberal hegemony),係以現代⼯業社會、. 民主、國際資本主義、多邊制度主義為基礎建構國際秩序。美國⾃由的特性以. 31.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第 12 卷第 3 期(1997 年),⾴ 35-. 71。 G. John Ikenber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Issue 3 (1998), pp. 43-78. 33 G. John Ikenberry,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27-28;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 32. 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28。. 21.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29) 及國際組織之建⽴是戰後國際秩序得以穩定的原因,⽽民主與多邊制度主義則. 是在鞏固美國霸權體系發揮顯著性作⽤。 34伊肯伯⾥之研究主要是⽤以解釋美. 國霸權何以存續⾄今之命題。 他認為新現實主義理論並未考量到 1.美國是⾃由霸權 2.國際組織與制度是 促進各國合作的關鍵。美國是相對溫和的全球霸權,次級國家願意追隨美國霸 權即是因為美國的⾃由民主制度將⼤幅降低霸權對他國的威脅。制度是⼀體兩. 政 治 大. ⾯,既限制⼜保存美國的權⼒。美國作為克制的霸權(restrained hegemon),. 立. 不僅承諾次級國家維持世界秩序,同時限制⾃我權⼒的使⽤,透過多邊組織加. ‧ 國. 學. 以監督,來保障各個次級國家不⾄於淪落為霸權的附庸。35 簡⾔之,制度與民. sit. y. Nat. 國霸權的動機。. ‧. 主相結合有助於減少西⽅國家對於美國霸權的不安全感與猜忌,降低其平衡美. er. io. 學者奈伊進⼀步擴充霸權穩定論之權⼒觀點,提出軟實⼒之概念。他認為. al. n. v i n 美國硬實⼒雖不如以往般強⼤,但美國軟實⼒放眼全球無⼈能匹敵,間接駁斥 Ch engchi U 了美國衰落論。奈伊強調,美國應以全球性公共財為基礎的戰略,扮演公共財 提供者與國際事務協調者。此戰略不僅能強化美國的柔性國⼒,亦可以維持核 ⼼區域的權⼒平衡、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更開放的全球經濟、建⽴國際共識、 維持國際建制,藉以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現今,全球互賴程度⾼,跨國議題. 34. 35.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s Liberal Hegemony”, Current History, Vol. 98 (1999) , pp. 23-26. Ibid., pp. 23-28;G. John Ikenberry, “Getting Hegemony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 63. (2001), pp. 17-24;⿈⼦哲,「從東帝汶獨⽴運動探討美國的⼲預主義:⼀個霸權穩定論的觀 點」,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3 期(2002 年),⾴ 93。 22.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0) 更是錯綜複雜,美國難以獨⾃解決問題,必須透過多邊架構來與其他國家合作 以解決全球問題。36為此,美國必須靈活運⽤巧實⼒37來鞏固美國在國際體系的. 霸權地位。. 三、 霸權體系與治理. 政 治 大 使、規範並且管理體系主要成員國的互動⾏為。 那霸權如何建構體系並維持 立 霸權穩定理論的核⼼觀點在於國際體系必須有⼀個具有主導性的國家以驅 38. ‧ 國. 學. 體系穩定呢?霸權如何治理體系內的扈從國家?霸權⼜是如何將其規範社會化?. ‧. 在霸權體系建構⽅⾯,霸權相較於他國具有權⼒資源優勢,並且幾乎在所. sit. y. Nat. 有領域具有⼀定影響⼒。霸權是基於體系的存在,國家的相對權⼒決定該國在. n. al. er. io. 體系中的位階,霸權居於最⾼位,層級結構因⽽形成。換⾔之,層級是⼀種國. i n U. v. 家間權威性的上下從屬關係,層級結構是國家在國際體系內追求⽣存的過程中. Ch. engchi. 所衍⽣出⼀種權⼒分配與權威規範的結果。39. 霸權維繫體系之運作有賴於包括資⾦供給、匯率協調、⾃由貿易市場、國. 際經濟與⾦融制度等項⽬在內的國際公共財之提供。 40探究霸權提供公共財之. 動機,著重於本⾝的國家利益,同時體系中的國家也將從中受益。因此,霸權. 制度的維持有相當程度是霸權與體系內其他國家追求共同利益的結果。. 36. Joseph S. Nye 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盾與未來(台北:左岸⽂化,2008 年),⾴ 238。. 37. 參照 Joseph S. Nye 的定義:巧實⼒係指結合硬實⼒(脅迫與收買)與軟實⼒(勸服與吸引). 資源為有效策略的能⼒。(Joseph S. Nye 2011: 14) 38. 張亞中、張登及,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2016 年),⾴ 59。. 39.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 23。 40. 包宗和,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 年),⾴ 394、396。 23.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1) 在霸權體系穩定⽅⾯,更是有賴於霸權適當運⽤其硬實⼒與軟實⼒,以達 成扈從國願意服膺於霸權領導的⽬的。⾸先,霸權必須提升經濟與軍事的相對 實⼒,讓體系內其他國家難以挑戰霸權的地位,同時相信在霸權體系下較為有 利,抑或是霸權削弱其他⾏為者的權⼒以維持霸權國本⾝的相對實⼒。再者, 霸權透過理念與實際的結合,勸服(persuasion)體系內成員在霸權國能⼒減弱 之際,分擔維持體系的成本,降低霸權國為維護國際秩序所承擔的成本。41. 政 治 大 在霸權治理⽅⾯,霸權為了維持統御地位,有賴於其所建⽴的治理權威。 立 ‧ 國. 學. 霸權治理可分為仰賴強制⼒的「以⼒服⼈」治理,以及利基於統治正當性的. ‧. 「以德服⼈」治理。 42以⼒服⼈係指霸權以其所具有之權⼒優勢迫使他國⾂服,. sit. y. Nat. 從屬國並不⼼服⽽誠服;以德服⼈指的是霸權透過國際多邊合作機制,進⾏國. n. al. er. io. 際合作並且共享利益,故從屬國是⼼服⽽誠服。過去,霸權⽀配他國之正當性. i n U. v. 主要係以⼒服⼈為其基礎,並且在統治期間試圖轉化為以德服⼈之治理權威來. Ch. engchi. 降低霸權的統治成本。43現今,霸權體系主要是透過以德服⼈來運作。. 在霸權規範社會化⽅⾯,霸權所建構的規範可以透過外在誘導(external. inducement)、內在重建(internal reconstruction)、規範勸服(normative. persuasion)三種模式,將其建⽴之規範社會化,體系成員內化符合霸權利益偏. 好的價值與規範,有利於霸權建構且正當化霸權⽀配從屬國的地位,進⽽穩定. 41. 王啟明,「霸權體系的維繫:美國在波⼠尼亞內戰與科索沃戰爭中⾓⾊之⽐較」,全球政治. 評論,第 30 期(2010 年),⾴ 56。 42.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消⾧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 期(2010. 年),⾴ 66-67。 43. 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28、32。 24.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2) 國際體系中的層級結構。外在誘導係指霸權對從屬國採取恩威並施策略,使得. 從屬國之⾏為符合霸權之期望與利益,經由多次實踐⽽轉化為從屬國的利益與. 價值觀;內在重建是霸權以⽀配國之姿直接⼲預從屬國內部制度,強迫從屬國. 接受霸權的規範與價值觀;規範勸服指的是霸權透過多邊與雙邊機制將有利於. 其國家利益的理念與規範鑲嵌其中,從屬國因為納⼊霸權體系⽽受其影響,將 霸權的價值觀與規範轉化⾄⾃⾝上,進⽽做出有利於霸權國家利益的決策。44. 政 治 大. 以美德關係之發展脈絡來看,美國是以外在誘導以及規範勸服兩種⽅式將. 立. 美國的價值觀與霸權利益導⼊⾄德國,美國對德國施以援助轉化為實質影響⼒,. ‧ 國. 學. 促使德國內化為本⾝的理念與核⼼利益。德國不僅是美國霸權體系中的重點成. ‧. 員國,也是與美國志同道合的國家,德國意識形態與共同利益皆傾向美國。.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節 霸權對從屬國的看法 ⼀、 權⼒與義務失衡 (⼀)霸權供應公共財. Ch. engchi. i n U. v. 霸權地位的正當性,不僅在於霸權超出他國許多的權⼒優勢,霸權對國際. 社會所貢獻的公共財更是關鍵。霸權有能⼒提供公共財且有意願維護國際秩序,. 讓國際體系成員國認知到霸權的存在將有助於國際秩序的穩定,因⽽認可霸權. 在國際體系的崇⾼地位。易⾔之,霸權具有強⼤的經濟與軍事實⼒,才有能⼒. 44. G. John Ikenberry & Charles A. Kupchan, “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4, Issue 3 (1990), pp. 290-292.;陳欣之,「國際體系層級的建構與霸權統 治」,問題與研究,第 46 卷第 2 期(2007 年),⾴ 34-35。 25.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3) 與意願提供國際公共財。公共財之提供將有助於國際社會與經濟秩序之穩定,. 誘發國際成員國願意與霸權合作的動機,並且強化了霸權掌控國際制度的能⼒。 霸權與從屬國在國際制度上的合作主要是建⽴於共同利益上,霸權體系因 ⽽更加穩固。國際制度之推⾏,不僅有助於霸權設⽴符合其利益之國際規範, 增加其國家利益以外,共同利益更是吸引著國際體系內其他國家的加⼊。國家 間相互合作,形成邊際報酬遞增的效果,間接也強化了霸權作為權⼒優勢國之 地位。換⾔之,國際制度創設成本⾼,使得國際體系成員傾向加⼊現有國際制. 政 治 大 度⽽⾮⾃⾏創建。從屬國經由現⾏制度所享有的共同利益,更是讓從屬國傾向 立 ‧ 國. 學. 於⽀持霸權在國際制度中的領導地位。45. 國際制度之共同利益,不僅提升了霸權體系中盟友的數⽬,並且拉近了霸. ‧. 權與盟友之間的距離,形塑了⼀個以功能性為導向的多邊互賴網絡。迄今,美. sit. y. Nat. io. al. er. 國所創設的多邊機制涵蓋各個領域,例如:涉及國際經濟秩序層⾯的世界銀⾏. v. n. (World Bank, WB)、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國際. Ch. engchi. i n U. 貨幣基⾦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與涉及軍事安全層⾯的北⼤ 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均是美國成功創設之 國際組織。對於霸權⽽⾔,維持現狀、⾃由貿易、開放市場、海外投資、完善. 經貿與⾦融制度所帶來的收益應當⼤於成本。. 惟霸權為維持國際體系的領導地位,兌現對國際社會與盟國的承諾,穩定. 國際秩序,必須將其資源⼤幅投⼊軍事、經濟、對外援助等領域,以⾄於公共. 45. 陳欣之,「單極體系的形成、維繫與轉換」,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2 期(2006 年),⾴. 122。 26.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4) 財之提供反⽽會消耗霸權的經濟實⼒,造成⼀種維持霸權地位之成本⽐起國家. 財政收⼊還⾼的情況。霸權處於國際秩序所需負擔的成本增加且霸權收益減少. 之情形下,維持國際現狀將會變得更加艱難,使得國際體系陷⼊⼀種失衡狀態。 46. 若未處理得宜,必然導致霸權衰落。. (⼆)從屬國搭便⾞現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由於美國具有權⼒優勢、國際經濟發展趨緩、各國經濟難以在短期內轉換 為軍事⼒量之情況,使得依賴美國安全暨經濟保護的從屬國仍秉持著搭便⾞. ‧. (free rider)與卸責(buck-passing)的⽴場,47公共財之供應無形中帶給霸權的. er. io. sit. y. Nat. 沈重負擔。. ⾦德爾伯格強調,對於國際社會⽽⾔,危險不是因為國際經濟中的權⼒太. al. n. iv n C hengchi U 多,⽽是太少;不是主導權過⼤,⽽是潛在的搭便⾞者過多,他們不願意承擔 公共財供應之責任,⽽是等待他國供應公共財且坐享其成。 48為此,霸權將陷. ⼊⼀種需求增⾧但資源不⾜之兩難困境。49. 46.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161-162。 47.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消⾧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 期(2010. 年),⾴ 77-78。 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June 1981, p. 253; 48. Robert O. Keohane 著,蘇⾧和、信強、何曜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 海:上海⼈民,2012 年),⾴ 44。 49.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163。 27.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5) 霸權⾧時間提供公共財給國際社會,其付出已超過霸權原本應負擔之費⽤。. 本來應由他其他國家所承擔的義務,在他國不願負擔的情況下,轉由霸權承擔。. 他國的無所作為,迫使霸權必須有所作為,來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並且藉以. 鞏固霸權地位。 國際公共財的⾮敵對性與不可排他性,讓霸權難以阻⽌他國搭便⾞之⾏為, 導致公共財處於⼀種供應稀缺且需求俱增之情況,霸權負擔更加繁重。⾧期下. 政 治 大 來,霸權國逐漸怨懟搭便⾞之國家。在經濟層⾯,搭便⾞者除了加劇公共財所 立 ‧ 國. 學. 負擔的成本,同時削弱霸權國的實⼒;在信⼼層⾯,搭便⾞⾏為使得霸權國受. ‧. 挫於其所建構的霸權體系,並且逐漸喪失意志與動⼒, 50衝突隨之增加,此將. sit. y. Nat. 危及霸權在體系之權威與穩定。. n. al. er. io. 霸權維持國際現狀的成本增加,使得霸權在擁有權⼒與承擔義務之間產⽣. v. 嚴重的落差。 51再者,霸權的衰落將導致公共財減少,國際體系也將處於不穩. Ch. engchi. i n U. 定的狀態。為求公共財穩定之提供,平衡所承擔之成本,霸權採取卸責之⽅式, ⿎勵他國承擔應盡之責任,提供公共財以減輕霸權之負擔。霸權雖⿎勵他國分 擔體系維護的代價,卻無法強迫他國遵從。若他國認為霸權是基於⾃利做為考 量,並且違背該國之政經利益,經評估他國有可能不服從霸權,霸權體系因⽽. 衰弱。52換⾔之,霸權依權⼒⽽⽣成,也可能因權⼒衍⽣之義務⽽衰落。. 50.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59-185;樊勇明,「霸權穩定論的理論與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 9 期(2000 年),⾴ 2122。 51 Ibid., pp. 186-187. 52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72-75;呂光耀,「川普主政下的美國霸權⾓⾊探討」,國防雜誌,第 33 卷第 1 期 (2018 年),⾴ 51。 28.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6) (三)平衡措施. 霸權如何維持義務與資源之平衡?第⼀,霸權試圖增加資源以保持在國際. 體系的領導地位與相對應承擔之義務;第⼆,在難以拓展資源的情況下,霸權. 應盡可能減少國際義務以免危害霸權地位。53 ⾸先,在資源層⾯,⼀國可以經由海外殖民地之拓展來增加資源,惟過分 承擔義務的結果是國家加速衰落;國家也可以在國內採取⾼賦稅機制或是強迫. 政 治 大. 他國進貢來增加財政收⼊,惟此項舉措將可能引起國內反彈或是國外抵制,因. 立. ‧ 國. 學. ⽽存在⾼⾵險;或者透過技術⾰新來提昇資源的使⽤效率,並且妥善分配有限 資源,以達成資源效益極⼤化。其次,在國際義務層⾯,霸權可以在政治、經. ‧. 濟或是軍事領域上實施緊縮政策,藉由國際義務的減少,以降低維護國際地位. y. Nat. er. io. sit. 之成本。⽽緊縮的形式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第⼀,單⽅⾯放棄國家所承擔在 某領域的國際義務;第⼆,與威脅性較低的國家結盟或者建⽴戰略夥伴關係;. n. al. Ch. engchi. 第三,對新興國家讓步,並且採取綏靖政策。54. i Un. v. 在歐巴⾺政府時期,美國糅合減少國際義務與盟國改善關係之緊縮政策, 在霸權地位之維持與國際義務所消耗之資源與成本之間取得平衡。由於美國意 識到其資源的減少,因此在全球事務的參與上更具選擇性,這也意味著德國將 不得不承擔更多的任務和責任。 55歐巴⾺認為盟國仰賴美國軍事卻不願意承擔. 義務,搭便⾞過於嚴重⽽成為美國沈重的負擔。因此,在⾯對國際問題時,各. 53.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87-188. 54 Ibid., pp. 188-193. 55 Markus Kaim & Constanze Stelzenmüller,“New Power New Responsibility: Elements of A Germ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for A Changing World”, SWP & GMF, 2013/10/17, http://www.gmfus.org/publications/new-power-new-responsibility-elements-german-foreign-andsecurity-policy-changing-world, p. 5. 29.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7) 國應直接採取⾏動,⽽不應⼀味等待著美國的領導。 56現在是時候讓盟友承擔. 應盡之國際義務,共同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歐巴⾺更試圖勸服志同道合的盟. 友德國作為美國的霸權利益代理⼈,協助美國分擔在維護歐洲秩序與和平所承. 擔的成本。. 第三節 從屬國對霸權的看法. 政 治 大. 霸權的合法性來⾃於國際體系成員國對該國領導與統治地位的認可與服從。. 立. 吉爾平強調霸權統治權的合法性主要是由三項因素取決之。第⼀,霸權戰爭的. ‧ 國. 學. 勝利與將其意志強加於他國之能⼒;第⼆,霸權提供有利於國際經濟或國際安. ‧. 全秩序穩定的公共財;第三,霸權與體系成員國具有共同價值觀。57. sit. y. Nat. 霸權豐沛的權⼒資源讓他國產⽣畏懼感,它為國際社會所提供的公共財讓. n. al. er. io. 他國感到滿⾜,它塑造並維持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與國際安全秩序的穩定讓他. i n U. v. 國信服,國際體系成員國因⽽認同霸權的領導地位。部分成員國基於共同利益. Ch. engchi. 與價值觀成為霸權的從屬國,或可稱為志同道合的國家。. ⼀般⽽⾔,霸權與從屬國的關係相較於他國緊密,互相視彼此為戰略夥伴. 關係,從屬國將霸權的價值和利益認列為⾄關重要,並且協助霸權實踐其願景。. 惟霸權型態的不同會讓從屬國有不同的觀感,⾃願或者被迫接受霸權的領導。. 依據⾦德爾伯格之觀點,霸權概念可以細分為仁慈霸權與強制霸權,係依. 霸權對從屬國之⾏為與從屬國對霸權之看法⽽定。仁慈霸權提供公共財,承擔. 56. Jeffrey Goldberg, “The Obama Doctrine”, The Atlantic, April 2016,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04/the-obama-doctrine/471525/ 57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40。 30.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8) 維持國際秩序穩定的責任,並且不要求體系其他國家共同負擔其成本;強制霸. 權則是基於⾃⾝利益⽽提供公共財,尋求利益極⼤化。透過霸權權⼒優勢,強. 制並迫使其他國家共同承擔公共財的成本。58 換⾔之,仁慈霸權是以共同利益來驅動霸權體系,強制霸權則是以⾃⾝利 益為重,公共財之提供與國際秩序之建構主要是構築在霸權利益的基礎上。因 此,從屬國對霸權的看法將基於霸權的⾏為是否符合共同利益與價值觀⽽定。. 政 治 大 若從屬國滿⾜於霸權對國際秩序的貢獻,從屬國將安於現狀,協助霸權維 立 ‧ 國. 學. 持國際秩序的穩定,並且鞏固霸權地位以享受霸權體系中的利益。若從屬國不 滿⾜於現狀,在⾃⾝權⼒資源相較霸權甚遠的情況下,將在霸權的權威中選擇. ‧. sit. y. Nat. 隱忍。若從屬國不滿現狀之安排且⾃⾝實⼒增⾧,甚⽽與霸權能相⽐擬,則有. io. al. er. 意圖進⾏反霸權之⾏動,透過霸權戰爭,推翻既有霸權體系(請參考表 2-1)。. v. n. 如同吉爾平所述,權⼒不平衡增⾧是誘發霸權戰爭之原因。⼀國實⼒增⾧,. Ch. engchi. i Un. 將可能誘發該國加強區域控制的動機,擴⼤其在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秩序的控 制,並且試圖改變國際體系,以符合該國之國家利益。59. 就筆者所觀察,現今美國霸權仍⼗分活躍於國際舞台上,全球化使得各國. 互賴程度提升,在牽⼀髮動全⾝之情況下,各國難以獨善其⾝,國際社會需要. 美國的領導才能匯聚⿑⼒解決問題。如同⾦德爾伯格之觀點,美國利益將與世. 58. 呂光耀,「川普主政下的美國霸權⾓⾊探討」,國防雜誌,第 33 卷第 1 期(2018 年),⾴. 51;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p. 305; 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June 1981, pp. 242-254. 59 Robert Gilpin 著,宋新寧、杜建平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上海:上海⼈民,2007 年),⾴ 101。. 31.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39) 界共同利益交織在⼀起,兩者互惠共⽣,因此美國政府應將各國的政經問題納. ⼊美國國家安全的考量因素。60 在 2010 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及美國. 援外的動機包含鞏固民主價值、推動市場原則、促進世界和平、預防國際恐怖. 主義、遏制⾮傳統安全威脅。 此報告顯⽰美國是⼀個仁慈霸權,它提供國際公. 共財是出於仁慈之動機⽽⾮掠奪他國資源之⽬的。 國際集體⾏動是解決以上跨國問題的關鍵,霸權權⼒優勢轉化的影響⼒讓 各國將⽬光聚焦在此議題並且願意為此有所付出與貢獻,亦即霸權的領導將促. 政 治 大 使多邊合作發揮綜效極⼤化的成果。國際多邊合作降低強權挑戰霸權的意圖, 立 ‧ 國. 學. 因為國際體系之運作與國際秩序之穩定有賴於美國的存在。即便⼀個強權國家 對美國霸權所創⽴的國際秩序有所不滿,挑戰國將考量發動變⾰之成本與核武. ‧. 的破壞⼒,因⽽不會輕易發動霸權戰爭來推翻其體系。.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四節 ⼩結. Ch. engchi. i n U. v. 霸權穩定論是在 1970 年代初期由⾦德爾伯格藉由對經濟⼤蕭條的觀察所提 出,基歐漢便是在既有霸權穩定論的基礎下強調後霸權時代國際合作的可能性 以及國際制度的重要性。克拉斯納則是予以補充,認為霸權在維護國際秩序時, 同時亦有助於實現⾃⾝利益。1970 年代後期,吉爾平斯進⼀步將霸權穩定論從 政治與經濟領域擴充⾄軍事安全領域,強調霸權的存在有利於國際體系的穩定。. 霸權實⼒越強⼤,國際政經秩序相對穩定。若霸權衰弱,則國際秩序將動盪無. 60. 許書豪,「試論⾦德伯格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思想」,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7 卷第 2 期. (2011 年),143-144。 32. DOI: 10.6814/NCCU2020002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Foreign employment service agencies shall attach the documentation stated in the “Private Employment Service Organization Licensing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從經濟危機對義國政府之影響來看,自2009年年底即潛伏的歐債

為加入歐盟,土國長期以來執行與歐盟經貿市場調和政 策,歐盟亦成為土國最大外資來源、最大外銷市場。土 歐於

政府採購機構 Ministry of Industry, Trade and Cooperatives Social Security House, Block A, 17th, 23rd Floor

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嘉義市政府、金門縣政府、連江縣政府、衛生福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