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耐震補強方案 一、補強方案一:增設位移型消能斜撐

第七章 補強設計範例(二):住商混合大樓

第三節 耐震補強方案 一、補強方案一:增設位移型消能斜撐

【規劃概要說明】

耐震能力不足原因探討

本建物控制耐震能力主要因素為 (1) 底層為挑高柱,使變形集中於底部及引起 底層柱較大之內力,(2)整體結構平力面不規則,各構架之受力相當不均勻,如圖 7.6之振態平面位移圖所示,結構X 向第一振態有明顯之扭轉現象,(3) 綜合前兩因 素,造成於座標線Line-5 靠電梯間之邊柱於性能點下因軸拉壓力過大,達塑鉸之限 定值後使程式無法收斂,造成側推分析之位移與強度無法再增加。

第七章 補強設計範例(二):住商混合大樓

X 方向補強

1. 根據前述耐震缺點,本方案主要目標是採系統補強、提升底層結構強度與改善結 構不規則之補強方法,為不影響整體空間之運作及使用,研擬於座標線Line-1(圖說

參見附錄 D)之 X 向底層之挑高柱處兩跨間先於夾層處增設一鋼梁及於四週增設傳

力鋼框構架,及加設位移型消能斜撐(挫屈束制斜撐,BRB)以提升整體耐震能力,消 能斜撐採用跨層X 型與對角兩種設計,補強元件均從 1F 樓施作至 3F,1F 之 BRB 的標稱降伏強度為175 tf,2F 及 3F 之 BRB 的標稱降伏強度則為 150 tf,整體補強 位置立面規劃如圖7.7。除座標線Line-1 之補強外,為改善 Line 5 邊柱軸拉壓力過 大問題,故於Line 5 之 1F 電梯旁處,沿著原 RC 牆增設夾層梁鋼板包覆及框構架 與BRB。

2. 因增設消能斜撐會增加地下室柱之軸力,故於地下室 B1 與 B2 亦針對 BRB 旁柱 進行單邊擴柱補強以分擔額外之軸力。地下室擴柱補強之尺寸配筋圖及與既有結構 連接方式見附錄D 或圖 7.8所示,由於新增擴柱在梁柱接頭處無法滿足韌性設計要 求,故分析模擬時考慮為僅提供抗軸壓力強度而不增加原柱之彎矩強度,即模擬時 僅將斷面放大而鋼筋僅考慮原設計之鋼筋量與配置位置。

3. 補強後結構經側推分析後所得容量曲線與原結構比較圖如圖 7.9 中所示(圖 7.10 為塑鉸圖、圖7.11為PGA 圖),由圖中知補強後結構之最大基底剪力為 2566 tf,原 結構最大基底剪力則為2133 tf,故兩者之差值為 433 tf,此增加之基底剪力來自於 不規則性之部份消除與增設挫屈束制斜撐;因為新增設之挫屈束制斜撐皆具有較飽 滿之遲滯迴圈,將其阻尼修正係數k 取為 0.67,再以基底剪力為加權,計算補強後 結構整體之阻尼修正係數k 為:

433 0.67 2133 0.33 5049 0.38



在經計算後補強後結構耐震能力於X 向可達 0.399g,性能點下最大層間變位角為 1.13%小於補強前,但整體之屋頂位移高於補強前,故知主要補強功效來自於不規 則處之改善,使變形較均勻之平面與立面分配而不如原結構之集中變形於底層側 邊。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技術與示範例之研擬

290350580300340

670 1197 350

第七章 補強設計範例(二):住商混合大樓

0 10 20 30 40

Roof displacement (cm) 0

1x106 2x106 3x106

Base shear (kgf)

w.o. retrofit retrofitted by BRB

圖7.9: 補強前後結構 X 向之容量曲線比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圖7.10: X 向補強後結構塑鉸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圖7.11: 補強後結構 X 向之容量曲線及 PGA-Displacement 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技術與示範例之研擬

4. 錨錠設計: 接頭錨錠設計同第六張方式,圖說參見附錄 D。

5. 地下室單向擴柱設計:圖說參見附錄 D。

二、 補強方案二:增設 RC 剪力牆

【規劃概要說明】

1. 根據結構耐震缺點,本方案主要目標是採系統補強以增設填充 RC 牆來提升底層 結構強度與改善結構不規則之補強方法,為不影響整體空間之運作及使用,研擬於 座標線Line-1 (圖說參見附錄D)之 X 向底層挑高柱處第一跨處及 Line-2 最後一跨 處增設25 cm 厚之 RC 牆以提升整體耐震能力,新增 RC 牆於 Line-1 為由 B2F 至 3F,

配筋皆採用#4@20cm 双向双排,而 Line-2 之補強位置因已有原地下室外牆,故僅 補強1F 與 2F,此處 RC 牆補強後會造成端構材處之軸力過大,故於右側較小柱處 再額外新增一端構材來加大柱斷面;整體補強位置立面規劃如圖 7.12。除座標線 Line-1 與 Line-2 之補強外,為改善 Line-5 邊柱軸拉壓力過大問題,故於 Line-5 之 1F 電梯旁處,由 B2F 至 1F 將原 RC 牆加厚 20 cm 與增設抗軸壓拉力之端構材來抵 抗水平力與傾倒力矩之軸拉壓力,使達需求之耐震標準。

2. 因增設 RC 牆會增加兩端柱之軸力,故於部份新增 RC 牆進行單側或兩側增大柱 斷面(增設抗軸壓拉力之端構材)補強以分擔額外之軸力。補強之尺寸配筋圖及與既 有結構連接方式見附錄 D 或圖 7.13 所示,由於新增柱段面在梁柱接頭處無法完全 滿足韌性設計要求與錨錠材有其不確定性,故分析模擬時考慮為僅提供抗軸壓力強 度而不增加原柱之彎矩強度,即模擬時僅將斷面放大而鋼筋僅考慮原設計之鋼筋量 與配置位置。

3. 補強後結構經側推分析後所得容量曲線與原結構比較圖如圖7.14中所示(圖7.15 為塑鉸圖),由圖中知補強後結構之最大基底剪力為 2786 tf,原結構最大基底剪力 則為2133 tf,故兩者之差值為 653 tf,此增加之基底剪力來自於不規則性之部份消 除與增設RC 牆;在經計算後補強後結構耐震能力於 X 向可達 0.3g,性能點下最大 層間變位角為1.%小於補強前,但整體之屋頂位移量高於補強前,故知主要補強功 效來自於不規則處之改善,使變形與塑鉸分佈較均勻,而不如原結構之變形集中於 底層側邊。

第七章 補強設計範例(二):住商混合大樓

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耐震補強技術與示範例之研擬

0 10 20 30 40

Roof displacement (cm) 0

1x106 2x106 3x106

Base shear (kgf)

w.o. retrofit retrofitted by RC wall

圖7.14: RC 牆補強前後結構 X 向之容量曲線比較圖【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圖7.15: X 向 RC 牆補強後結構塑鉸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圖7.16: RC 牆補強後之容量曲線及 PGA-Displacement 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作】

第七章 補強設計範例(二):住商混合大樓

第四節 本案例之模擬分析方式比較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