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反現代性位置的新聞研究觀

由上述可知,當代新聞研究多在現代性的知識位置(早期、中前期 和中後期、晚期),賦予新聞中介(透明中介、偏頗中介)和文化(文 化迷思、文化場域)意涵,並以鏡子隱喻(透明鏡、哈哈鏡、魔鏡)的 再現預設而(再)連結新聞與真實(反映真實、扭曲真實、建構真 實)。

此新聞觀雖然呈現且引導了從中介到文化的新聞意涵變遷,但也因 其現代性的知識位置而未能將新聞流變與現代性再現真實的運作(與反 現代性現象的演變)相連結,以致未能著重於現今新聞實踐流變所展示 新聞/真實意義的運作與變遷,並也忽略了新聞實踐轉而彰顯反真實的 反現代性新聞符號現象、以及其與現代性結構追求真實的關係,更可能 在一再重建現代性價值的過程中失去思索另種新聞認識論的可能。

其實,當代新聞研究也曾探究新聞與真實的關係,如前引現代性晚 期研究事實語言的批判語言學,其已不再強調新聞如何再現真實,而是 關注新聞語言如何以擬真的語言技術展現真實,但這真實的語言機制雖 然指出新聞以專業和日常事實語言造就其真實地位,並也意味現代社會 經由語言來產出(建構)真實,卻又以語言意識和語言批判而期許語言 再建構真實,以致研究僅指出科學實證典範知識觀下反映真實的語言機 制,並也再生產了現代性結構。

然而,我們該如何從後設位置來檢視現今新聞實踐流變所展現新聞 與現代性(再)生產真實(與反真實的反現代性現象)的關係?

前述已說明,新聞是現代性生產真實的實踐,其在現代性再現真實 的運作中專責生產著「真實」的意義,而新聞流變則是現代性(生產真

實意義)再運作與反現代性現象(反真實)生成的變遷過程。簡言之,

新聞表徵了現代性再現真實(與反真實)的演化過程,一種現代性再生 產(權力管治)和反現代性生成(消解權力)的變遷過程。

但為何新聞能從生產真實的現代性運作反向生成彰顯無意義(反真 實)的反現代性現象?就在於新聞媒體 11 差異化新聞/真實意義的過 程中,所浮現出差異延遲而使真實不能的新聞意義空隙。

事實上,真實不能的懷疑本來就存在且激起新聞生產真實的運作,

卻被追求真實的啟蒙理想所遮蔽而埋藏在真實意義的差異化過程中。所 以,真實不能一直激起並埋藏於新聞所生產,從自然客觀真實到社會客 觀真實再到社會多元真實的意義差異化過程中。

例如「炒新聞」的閱聽眾新聞認知,就是在新聞扭曲客觀真實的現 代性位置上所生成的新聞認知,此人為操作新聞的認知早已遠離傳統自 然反映真實的新聞觀,但人們批判新聞扭曲真實而期許其更具專業自主 性來發掘真實(區辨自然真實事件與虛假建構事件)的眼界,也遮蔽了 真實不能(如何區辨自然發生的真實事件和人為操作的假新聞?)的懷 疑。

直到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新聞媒體在建構真實的再現機制下生產著 多元真實。其實,當新聞從客觀真實轉換為多元真實時,已代表對真實 的追求日益加劇,也意味著真實不能的懷疑已然開啟。而在建構更為多 元之日常真實以掩飾真實缺席的真實渴求聲中,新聞訊息不斷流轉,真 實不能的懷疑就在迅速更迭的新聞之流中持續深化並浮現出來。

也就是說,大量即時的各式訊息並未使我們更能接近全世界,反而 因不斷產出的資訊消耗了新聞的意義;更有甚之,迅速流轉的各式新聞 並未使我們更能接近真實,反而在最最真實的無盡宣稱中弔詭地展示了 真實的不能。不過新聞/真實意義(弔詭地)內爆於新聞媒體的新聞符

號(再)差異中並不代表新聞符號生產不再指向真實,而是仍在現代性 生產真實的任務下持續再差異新聞符號來生產新聞/真實,並又(非媒 體所願地)浮現出真實不能……。

例如 24 小時專業新聞台和新聞跑馬燈,以不間斷的連續時間試圖 延展出無限的空間,捕捉更為廣泛和多樣的世界真實脈動;SNG 新聞 轉播車則是現代性真實飢渴下所推動的科技發展,試圖以即時同步的新 聞實踐成就最完美的真實再現;大眾新聞通報系統,將 SNG 媒介科技 延伸到人,藉由無限的社會常民來目擊社會生活被隱匿的真相和廣佈的 微真實,這些都是現代性晚期以生產社會日常之多元真實為職志的媒體 新聞實踐,並也在不斷渴求多樣真實(以掩飾真實的缺席)的新聞訊息 流轉中反而喪失了訊息告知的意義與建構真實的功能,但其仍持續以真 實之名再再生產新聞訊息並又再再資訊爆炸……。

所以資訊疲乏的無意義空隙已非新聞媒體所願地在資訊快速更迭、

互文重疊的過程中浮現出來,並生成新聞節目高居電視節目收視之首這 種「休閒儀式」的新聞認知:一方面,新聞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 分,讓我們不出門即可知之天下事,所以看報紙乃一日之始、而電視新 聞居收視之冠;另一方面,我們又當它是每日觀看的休閒儀式,不需投 入理解,更可以隨時中斷。此矛盾的新聞認知正實踐了現代性晚期一再

(又再)渴求真實(我們每天重複地想要從新聞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 事)卻浮現懷疑真實(但我們每天又重複地視之為觀賞的儀式)的弔詭 現象。

也正因媒體操作新聞符號的差異化過程中,新聞意義內爆所浮現真 實不能的懷疑,驅動了大眾操作新聞符號延異的無意義新聞實踐,而導 引出新聞符號轉向反真實而空洞化意義的反現代性現象。

例如網路中的新聞 kuso 遊戲,以新聞符碼和真實語言包裝文本,

此新聞變裝遊戲不是模仿而是拼貼。Jameson 認為,拼貼常與擬仿混 淆,兩著都涉及了模仿(imitation)與擬態(mimicry),但擬仿具有隱 藏性的動機,其在嘲弄習俗與規範的偏離,而拼貼則是空白的擬仿

(blank parody),或無意義的複製(empty copy),其未曾意識到規範 或習俗的存在,才有偏離的可能性(引自 Storey, 2001: 167-168)。而 kuso 遊戲挪用新聞符號不是洋涇濱式地擬仿複製來諷刺原版,但卻也 再強化了正版的位置和意涵;新聞 kuso 乃是以新聞形式的拼貼展示新 聞文本的空白,這空無一物的新聞符號才是新聞/真實的顛覆。

又如「PeoPo 公民新聞平台」,雖然定位其為向外發聲、地方扎根 的「公民近用」媒體,但在其網路介面首頁:精彩新聞──每日更新五 次;最新新聞──每小時更新;最多人瀏覽、最多人評論、最多人推薦 新聞──每日、每週與每月紀錄而更新等等的運作機制下,新聞和議題 不斷地累積、流轉與變換,意義不僅無法沈澱,而是此個人部落格式的 新聞平台,其設計初始就是一種無意義的新聞符號實踐。

也因此,製作(或觀看)新聞者是為了體驗一種既熟悉(在地事 務)又陌生(藉由媒介來呈現)的媒體景觀,而非懷著參與改革的社會 理念;製作(或觀看)新聞者關注的焦點在最新、最多人推薦、最多人 瀏覽、最多人討論的新聞符號,而非新聞觀點最多元的新聞意義。

此種大眾操作的新聞生產就是依「感覺」來延異新聞的無意義實 踐,因為反現代性的新聞實踐是不同於現代性再現真實的「反向之 路」。以延遲為主導的新聞符號延展又會激起「差異運作的新聞符號辨 識(欣賞)」,其不同於意義化新聞/真實的新聞符號差異運動,而是 一種依「感覺的新聞認識」──即「感官直覺的新聞美學感動」,這就 是不同於現代性的新聞認識(所以加上括號)。

例如新聞 kuso 遊戲的製作、閱讀與轉載,就是來自(激起)一種

說不出所以然卻讓人沉溺其中的直覺快感;又如「PeoPo 公民新聞平 台」,製作者(觀看者)為何要體驗既熟悉又陌生的媒體景觀,因為要 藉由新聞符號呈現一種無法被言說的、活生生的「感動」。也因此,製 作新聞過程中乃以此無意義的「新聞認識」而登上最多人推薦、最多人 瀏覽、最多人討論之列,而觀看者也以此非意義化的「新聞認識」來辨 識新聞平台中的新聞差異而選擇性地瀏覽、推薦和評論。

不過,此種「新聞美感」不是現代性運作下以分離實踐而執行權力 管治的感官新聞。也就是說,在現代性再現真實基礎下有相對於嚴謹資 訊而屬感官娛樂之新聞差異符號,此感官新聞為再現真實(人類的感官 本能)的符號運作,也是以真實之名相對(差異)於中心位置之嚴肅性 新聞而為邊陲之新聞符號,更是意義化(權力)機制下以競逐真實而與 嚴肅性新聞從事權力鬥爭的新聞差異符號。

例如十九世紀的黃色新聞就是在權力運作下,相對於常態之嚴肅純 淨新聞符號而生產之新聞形構,並又在競逐真實的權力鬥爭過程中,生 產出更為煽色腥之小報文化。也因此,《蘋果日報》就在相對於中心常 態之嚴肅性新聞而為邊陲異端之感官新聞中,以再差異新聞符號(與中 時、聯合的軟性新聞,也與《時報週刊》有所差異)來從事權力鬥爭而 成就的新聞媒體與新聞符號構成。而也正是在再差異新聞符號來生產真 實的真實飢渴中(權力鬥爭下),以模擬真實事件為主打的動新聞也就 被生產(區隔)了出來。

不過,也正是在不斷差異新聞符號來生產新聞/真實的意義互文

不過,也正是在不斷差異新聞符號來生產新聞/真實的意義互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