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 研究結果討論與未來研究建議

一般認為個人本身在資訊近用上的機會、資訊素養等因素,都對 於能否有效利用資訊科技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其中資訊近用的機會主 要決定因素來自於個人的家庭背景與社經地位,而資訊素養則可以透 過教育學習的方式來提升。台灣目前實行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中,將

資訊教育課程視為實施重點,而在教師教學活動方面,也強調資訊融 入教學應用的重要性,從提升學生資訊應用能力的角度來看,學校對 於資訊教育政策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師本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應用的 程度等教學環境方面的因素,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資訊應用能力,進而 達到縮減數位落差的目標,則是本研究想要了解的重點。

一、 社會階層的影響力減少

首先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家庭背景社經地位的高低差異,對 於學生在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這也反映了過 去相關研究中,數位落差在量能方面的差異,與社會階層的差異具有 一致性。而在學生的資訊技能高低方面,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且資訊 近用程度高的國中學生,在資訊素養方面所表現的程度也愈高。最後 在資訊應用程度方面,在不同社經地位背景的國中學生之間,彼此的 資訊應用程度有明顯的不同,但在加入資訊素養的變項之後,可以發 現社經地位不再有明顯的影響,對學生資訊應用能力影響程度最高的 則是學生的資訊近用機會與資訊素養的高低。在資訊素養的理論部 份,認為個人所擁有的資訊素養高低,是決定個人是否能夠在日常生 活或是工作上有效運用資訊科技作為解決問題工具的重要因素,而本 研究的結果也驗證這樣的觀點,除了資訊近用的機會之外,個人的資 訊素養高低比個人家庭的社經地位有著更重要的影響性。而研究結果 中也發現,當學生主觀認知到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比較多的資訊融入教 學的話,相對的也會提升學生本身在資訊應用能力上的程度。

這樣的結果顯示數位落差的內涵正在轉變當中,除了表示社會階 層落差不完全等於社會中的數位落差之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表示若 要解決數位落差之現象與所衍生的相關問題時,解決資訊近用的差異 已非是唯一的途徑,相對地,反而在提升資訊科技使用者部份的資訊 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方面,對於縮減數位落差所帶來的影響將會是未 來更需要著眼的部份。

二、 學校環境對於縮減數位落差之影響

在資訊社會的環境中,資訊素養為影響個人是否能有效理解、運

用資訊科技於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若要讓接觸電腦與網路的人 都可以善加使用並發揮資訊科技對於個人生活的助益,培育資訊素養 便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資訊素養的內涵相當廣泛,主要包含個人的 資訊技能與網路素養等,Warschauer(2003)在探討數位落差的問題 時,強調教育在資訊素養培育過程中的重要性,學校的資訊教育不僅 僅只是教導學生使用資訊科技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培養學生正 確與有效的使用方式。而在本研究結果中也發現資訊素養對於資訊應 用能力的提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因此就學校教育來說,持續推行 資訊相關教育是提升學生資訊技能有效的方式,同時在教導技術的過 程中,也應多加入有關資訊科技的使用意義、網路資源使用方式與禮 儀等網路素養,對於縮減數位落差將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研究結果中發現學校資訊政策、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態度、以及 學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對於學生的資訊應用能力皆有直接的影響效 果。就學校所推行的資訊教育課程來說,學校的資訊政策代表學校內 的資訊設備是否充足、校長在推行資訊教學上的態度是否積極等,而 由研究結果中可以知道,這此因素對於學生資訊應用能力的提升有著 正向明顯的影響。因此對於學校來說,給予足夠使用的資訊學習環 境、鼓勵學校舉辦各類活動時多使用資訊科技作為輔助、以及給予積 極推行資訊教育的校長或行政人員獎勵等,都有助於促使學校在資訊 教育上更進一步,對於學生的資訊應用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進一步 達到縮減學生間數位落差的目的。

而學校地理區位的影響,主要可能來自己該地區的發展程度,間 接的影響到學校所擁有的資訊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結果中,

雖然直轄市學校中的學生在資訊應用能力上最好,但整體來看地區發 展程度與學生資訊應用能力之間並非是完全線性的關係,反而是以新 鄉鎮、綜合性市鎮與服務性鄉鎮等屬於中等發展程度的地區最低,這 樣的結果也呼應了先前的研究討論,因為過去山地鄉鎮與偏遠地區等 地方,因為發展程度較為落後,因此也較容易受到政策協助上的注 意,反而是位於中間部份的地區,在所擁有的資訊相關資源上就較為 缺乏,結果在數位落差上成為較為弱勢的一群,這樣的結果也需要加

以特別注意,特別是目前大部份的焦點仍集中在山地與偏遠地區學校 的資源補助,若沒有給予這些中等發展地區的學校適當的政策協助與 資訊資源建設,則位於這些地區的學生就很可能成為數位落差最嚴重 的受害者。

三、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較為困難之處在於「數位落差」概念之定義與測量,早期 主要以電腦設備、網路的近用性為判斷標準,但以台灣地區來看,在 家戶電腦普及率達九成、網路普及率也有近八成左右,單以近用性的 角度來看待數位落差必會造成偏頗之處。因此本研究採用「資訊素養」

與「資訊應用能力」來作為衡量個人在使用資訊設備的知識與能力。

但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的實際展現為何?以及如何更準確的測 量出一個人所擁有的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程度,都是未來需要再 進一步研究之處。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檢驗多層次數位落差的影響與意涵,因此 所使用的資料為學生階層部份與學校、教師階層部份,但在資料來源 原本的研究中,所設計的研究架構與問卷並非完全針對兩者之間的關 聯來建立,而研究結果也顯示尚有其他的影響因素未被發現,因此建 議往後進行相關研究時,可以針對研究對象或組織中的結構特性來設 計相關調查問卷,以建立更為明確的數位落差研究與評估。

另外,在本研究結果中,除了驗證了「質能」與「量能」並重的 數位落差觀點之外,也證明學校層面的變項對於學生資訊應用能力的 影響性,驗證Norris(2001)與 Kling(2002)關於數位落差的研究方面,

有關多層次研究取向的理論。在個人層次方面,主要的差異仍在於對 於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程度,而造成差異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個人的家 庭社經地位與所處的地理位置。但在「質能」方面,學生的資訊應用 能力除了受到本身的資訊近用程度與資訊素養之外,也受到學校環境 的影響,因此在提升學生資訊應用能力的部份,對於教學環境的加強 是有其明顯效用的,而量能與質能兩者之間交互的作用,對於數位落 差的影響,則是接下來研究相關議題所必需處理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