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諸多先進國家都可見到非典型工作者的增加。而隨著各個國家 經濟環境的不同,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增加代表著不同的意義。若選擇 非典型工作型態是因為勞動者個人的需要、個人自願的選擇,則非典 型工作型態提供了一種新的就業機會,使原本受限於舊有的工作型態 限制的勞動者可以參與就業。但若是因為找不到正式員工的工作,而 消極性地選擇非典型工作型態,那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增加所代表的是 不安定就業的增加。

本文透過日本的例子來分析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相關問題。本文是 以日本勞動省政策調查部一九九九年的「關於就業型態多樣化的綜合 實況調查」(「就業形態の多様化に関する総合実態調査」)來加以 分析。

經該調查結果指出,日本非典型工作者約佔全體勞動者的三成左 右,已是勞動市場上常見的一種工作型態。日本企業對非典型工作型 態的積極運用可從,一九五○年代高度經濟期時追溯。當時由於青壯 年勞動力的不足,促使日本企業轉而僱用中高年齡的中年部分工時工 作者。故當時非典型工作型態可說是日本企業的補充勞動力。到一九 七○年代由於日幣升值的影響,日本企業為提高競爭力,增加人事成 本較低的非典型工作者的僱用。一九八○年代起隨著非典型工作者的 增加,日本企業開始積極運用非典型工作型態,故非典型工作型態轉

變成企業必要的人力資源。

從本調查資料中得知日本企業以服務業及製造業對非典型工作型 態的運用最為普遍。尤其是經營店舖型態的企業有過半數的企業運用 非典型工作型態。而對於非典型工作型態的運用方式,就整體而言,

其僱用原因主要是降低人事成本、可彈性調整僱用量。但另一方面可 見到日本企業針對不同工作型態的非典型工作者採取不同的運用方 式。例如,企業運用派遣勞動者及定期契約工從事專業性較高的工作。

故非典型工作型態並非單只是代表成本低的工作型態。

日本企業在運用非典型工作型態上所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 確保優秀的人才。因此更是可以了解日本企業對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看 法已經不是視其為調整性勞動力而已,而是要留住優秀的非典型工作 者。從這些方面可以知道日本企業積極地運用非典型工作型態,視其 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

關於非典型工作者方面,從調查結果分析非典型工作者的就業原 因、工作滿意度、未來持續非典型工作型態意願的高低等方面。從中 得知日本的非典型工作者大多數是屬於自願性地選擇此一工作型態,

而且傾向以後想要持續此一工作型態。

但另一方面,這其中具有專業性的派遣勞動者及定期契約工有部 分是消極性的選擇此一工作型態。這部分的勞動者是因為找不到正式 員工的工作而只好從事非典型工作型態。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

台灣的非典型工作者因統計資料的缺乏,因此無法得知其確切的 比例及人數。但從派遣公司的相繼成立及企業開始運用派遣勞動者,

可以知道台灣從事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勞動者已逐漸出現在勞動市場 中。雖是如此,就整體而言,還是屬於相當稀少的。

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在日本,非典型工作型態提供了一種新 的就業機會,可以使勞動者增加對工作型態的選擇機會。這個方面,

若台灣可以正確地學習日本的經驗,可以促使許多因舊有工作條件限

制而無法就業的勞動者得以參與就業,提高台灣的勞動參與率。尤其 在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方面,以及面對未來人口老齡化,提高高齡人 口的勞動參與率,非典型工作型態可說是一個可選擇的途徑。但不可 諱言的,因消極性選擇非典型工作型態的情形是台灣要引以為鑑的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