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三節 肝硬化與身體活動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藉由骨骼肌的收縮,並使能量消 耗的各類活動,這種能量消耗可以大卡(Kcal)來測量。身體活動可分為 六大類別,包括由睡眠、輕度休閒活動(light intensity leisure time activity)、中度(moderate)休閒活動至重度(heavy)休閒活動,以及家 務瑣事(household chores)、職能性活動(occupational activity)等(Saleh et al., 2005)。身體活動愈大,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愈多,儲存於體內的能 量就愈少(陳,2001;Fulton et al., 2004)。

二、身體活動之重要性

在緊湊的現代生活型態中,偏向靜態的生活模式成為一種現象,身 體活動的機會愈來愈少,致健康狀態逐漸走下坡。而能量的消耗、總身 體活動時間與降低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關,若達到建議之身 體活動量,有助於促進心肺適能、預防慢性疾病、改善憂鬱情緒(ACSM, 2004)。無論是每天 200 大卡以上之能量消耗,或每週三次,每次三十 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或是每天至少累計三十分鐘,每次十分鐘中 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一週執行五天以上,都能對人體健康有助益(ACSM, 2004; Pate et al., 1995)。任何一種型式的身體活動,如:家務事、園藝、

戶外活動、規律的運動訓練、職業活動,均對健康有益,隨著活動量的

增加,益處亦隨之增加(Blair et al., 1992)。

三、身體活動之評估

身體活動可以透過習慣性身體活動(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來 評估,一般包括三要素:(1)活動持續時間(duration):如多少分鐘、

多少小時;(2)頻率(frequency):如每週多少次;(3)強度(intensity):

如每分鐘消耗幾千卡熱量(Kilocalories)、或每小時消耗幾千焦

(Kilojoules)(Montoye, Kemper, Saris, & Washburn, 1996)。

而身體活動耗氧單位為「絕對單位(L/min)」:每分鐘有多少公升 氧氣消耗;及「相對單位(ml/Kg/min)」:每分鐘每公斤消耗多少毫升氧 氣,相對單位的計算是排除了個人體重不同的影響來估算能量消耗。活 動強度通常以代謝消耗量(metabolic equivalent unit; MET)來呈現活動 /休息之比率,由 MET 的數值大小可呈現活動之強度,1 MET 代表一位 成人休息時的氧氣消耗量,1 MET 相當於 3.5 ml/Kg/min 之耗氧量。

耗氧量與熱量之消耗亦有關係,其換算在絕對單位(L/min)時,

卡路里消耗為1 L/min=5 Kcal/min;若為相對單位(ml/Kg/min),卡路 里消耗為「METs × 3.5 × 體重(公斤)」÷ 200=Kcal/min(ACSM, 2004)。日常生活方面,若女性每日消耗熱量少於 34 Kcal/Kg,男性每 日消耗量少於36 Kcal/Kg(Dunn et al., 1999),或平均每週身體活動熱 量消耗少於200 Kcal/Kg 則屬於靜態生活型態者(Lee, Rexrode, Cook,

Manson, & Buring, 2001)。

有關身體活動的評估方法很多且不一致,依據 LaPorte、Montoye 及Caspersen(1985)的歸納,目前世界上有超過 30 種以上不同的身體 活動測量方法,可分為七大類分別是熱量計算法(calorimetry)、工作分 類法(job classification)、調查法(surveys)如問卷及日記法等、生理 記錄法(physiologic)、行為觀察法(behavioral observation)、機械及電 子監測(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如心跳率追蹤器、移動計步 數、加速器等與飲食測量法(diary measure)。由於測量工具種類眾多,

每一種工具都有其限制及優點(Montoye, 2000),因此,在決定採用何 種測量方法時,必須考慮方法的可行性、效度、信度、實用性及不影響 受測者的活動,並包括評估年齡、時間、場所、儀器裝置等。在多種工 具中,問卷法較能符合流行病學原則及大樣本收集(LaPorte, Montoye, &

Caspersen, 1985)。將常見評估工具介紹如下:

(一)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自我報告法是最常用來測量身體活動的方法,型式包括日誌和問卷,

其中問卷可分為受訪者自行填寫或由訪視者填寫,若是評估兒童的身體 活動還有由代理人(如父母、老師)填寫的問卷(Kohl, et al., 2000; Pate, 1993; Sallis & McKenzie, 1991; Sirard & Pate, 2001)。自我報告調查法的 優點是成本低、能快速填寫、不具侵入性和能得到多方面身體活動的資

料(如休閒或職業的活動,活動的時間、強度、頻率和估計消耗的卡路 里)、適用於大規模的研究(Kohl, et al., 2000; Melanson & Freedson, 1996;

Saris, 1985; Sallis, 1991)。

(二)三日身體活動回憶記錄法(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ord; 3-d PAR)

3-d PAR 是以每 15 分鐘一個區間,24 小時共 96 個區間,將身體 活動分為九類(1-9 分別代表 0.26、0.38、0.57、0.70、0.83、1.2、1.4、

1.5 及 1.95 Kcal/Kg/15min 之不同程度之能量消耗值),由研究對象參 考編碼表依序填入最能代表及反應該15 分鐘之適當數字,連續記錄三 個全天,包括二個非假日及一個假日。若將每日每個身體活動分項總 數乘以所代表的能量消耗值求其總和,即為每日每公斤之身體活動能 量消耗值(Kcal/Kg/day)(Bouchard, Tremblay, LeBlanc, Loritie, Savard

& Therialt, 1983)。然因為需要研究對象詳細的記錄全日的活動時間,

因此較少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評估,尤其小於 10 歲的兒童不 適合採用(Sallis, 1991)。

3-d PAR 再測信度為 .97,以體脂肪百分比及次最大攝氧量為效 標,效度為 .13-.31(Pereira et al., 1997)。國內李、林及呂(2002)的 研究中,3-d PAR 再測信度為 .78,以三度空間加速器(Triaxial

Accekeormeters RT3)為效標之效度為 .47,以心搏率監測器為效標之

效度為.50(呂、林、黃、李、王,2001)。

(三)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

7-d PAR 由 Sallis 等(1985)所發展,為半結構式問卷,內容分為 三大類:職能性活動(occupational activities)、家務性活動(household activities)及運動性活動(sports activities),訪視者與研究對象在一對一 結構式的訪談下,請個案回憶前一週(共七天)的上午、下午及晚上三 個時段花在睡眠、輕度、中度活動、重度活動及極重度活動的時間。根 據一天中活動的時間,可以計算每日的熱量消耗,作為身體活動量指 標,此量表訪談時間約 15~20 分鐘。

由以上文獻得知,在選擇適合的身體活動測量工具時必須先了解此 工具的信度、效度與實用性,再依研究目的、對象來選擇,而其中7-d PAR 包含了平日身體活動的時間、強度及頻率,可代表其日常作息,會比二 或三天的回顧更加穩定,能具體估算身體活動消耗的能量。

四、身體活動與肝硬化病患相關研究

Ishida、Sumiya 與 Ueno (1996)針對 19 位急性肝炎住院病患,執行 5 階段踩腳踏車運動,第一階段每天 20 分鐘,由強度 3 METs 開始,每 3 天增強 1MET,從事運動的時間至強度增加到 7 METs 後停止。運動 中每 3 天檢測病人血清中 AST、ALT 值,結果發現 AST、ALT 值並未

因運動量的增加而上升,且接受運動訓練者出院後回到工作崗位的時間 較未從事運動訓練者短,可見規律的運動不會影響恢復的進行。

Lin(2004)針對 28 位高中生,將其分為三組:肝功能正常之 B 型 肝炎病人12 位,肝功能不正常之 B 型肝炎病患 6 位,及另一健康組 10 位,均執行每週3 次,每次 30 分鐘的踏步機運動訓練(treadmill

exercise),共為期6 週;並檢測肝功能,結果發現三組的血清 AST、ALT、

total bilirubin 和 Albumin level 運動前後並無顯著改變,同時三組運動時 的自覺費力程度(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均有顯著降低(p

< .05),故研究者建議中度運動不僅不會使得功能變不好,反能提升肝 炎病人之運動耐力。

Nambu(1990)則以肝臟殘餘功能試驗(Indocyanine green test; ICG test),比較 15 位慢性肝炎與 22 位肝硬化病人,在運動前後 ICG test 變 化。ICG test 是常用來評估肝臟功能,將藥物(Indocyanine green ICG),

1vial 25mg,每公斤體重給予 0.5mg,靜脈注射,經過約 15 分鐘抽血,

由病人血清中殘留的量來測定肝臟代謝功能,殘留比率愈高,表示肝臟 代謝功能愈差,研究發現慢性肝炎病人及肝硬化病人運動後ICG test 獲 得顯著改善(p<.05)。Sato(1997)研究亦指出,以執行低強度運動(50%

至55% 或 60% 至 65% maximal HR)及 ICG test 來評估肝硬化、慢性 肝炎和健康者於運動前後門脈血流情形,結果發現對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病人而言,運動後可降低門脈血流,研究者認為低強度活動(如行走)

並無負面影響,可被推薦來維持肝臟血液循環。

Henning、Niels、Otto 及 Peter(2005)對於 8 位肝硬化病人(Child Pugh class B),平均年齡 51 歲執行騎車運動訓練,發現運動後心跳由 68(62-88)上升到 142(116-163)beats/min,心輸出量由 5.1(3.3-7.2)

上升到12.9(8.5-15.9)L/min,平均動脈壓由 89(75-104)上升到 115

(92-129)mmHg(p < .05)。ICG 殘留血中比率,由 0.97 下降到 0.62 L/min;腦部氧濃度(cerebral oxygenation)比率由 61 上升到 72%(p

< .05)

,血紅蛋白氧濃度(concentration of oxygenated haemoglobin)亦 由5.9 上升到 7.2 μmol/l(p< .05)。Iwao 等(1994)針對 11 位肝硬化病 人和10 位年齡相仿之健康者,在騎車運動前後評估其血液動力學變化,

發現運動後兩組之心跳及收縮動脈壓之上升無顯著不同。

Garcia(1996)針對 8 位肝硬化病人執行中度運動訓練,雖然心輸 出量增加,但發現肝臟血流明顯減少(由1291 ± 216 降至 1034 ± 152 ml/min, p< .05),所以建議肝硬化病人若執行中度運動前,應與臨床醫 師針對個人病情作進一步的評估討論後,規劃從事最適合個案的運動計 劃,方能將可能發生增加門脈高壓及食道出血的現象降至最低。

經由以上文獻得知,肝硬化病人運動前後其肝功能並未因運動量增 加而上升,無負面影響產生,只要透過適度的評估,規律的活動對病人

身體肝臟血流及心肺功能的維持是有幫助的。但目前國內外對於肝硬化 病人身體活動度及相關因素的探討非常少,極待進一步的研究深入探討 了解,以作為規劃適合肝硬化病人活動的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