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肝硬化病人疲憊與身體活動量 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肝硬化病人疲憊與身體活動量 相關因素之探討 "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ing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蔡仁貞 Jen-Chen Tsai

肝硬化病人疲憊與身體活動量 相關因素之探討

Fatigu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

研究生:吳麗真 Li-Jan Wu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七月

July, 2008

(2)

致 謝

研究生的路程,終於在2008 年的夏天完成論文而劃下句點,回首 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全靠著親人的支持,老師的協助,長官同事的 陪伴鼓勵才能完成學業,必須感謝的人實在太多、太多!

首先最先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蔡仁貞老師,不辭辛勞的殷殷指 導,以嚴謹的態度引導我,得以解開我對論文撰寫的困擾,是我對學術 領域的最佳學習典範,受益良多。而賴裕和教授諄諄教誨,熱心提供許 多專業知識的分享與引導,啟發我作更深入的思考。同時要感謝連吉時 副院長不吝指教與寶貴建議,讓我對研究能夠有更完整的考量,特此表 達感謝之意。

另外,衷心感激萬芳醫院的護理部長官們,高靖秋主任、張明利副 主任、林富美副主任、蘇芳玉副主任、吳麗彬督導及楊素月督導,提供 在職進修機會並積極鼓勵,有您們的關懷與叮嚀,才能使我安心完成學 業。感謝蔡佩珊、鄭綺老師,給予我打氣與激勵。而11A、門診的醫護 同仁對於我的大力協助與配合,得以順利完成收案,更有一干老友梅 芬、恩僑、錦雲、承華、雲仙的一路陪伴,對我不斷的鼓勵與幫忙,提 供寶貴經驗分享,能夠數度打起精神往前走。

進修的期間,學習到許多的事物,激發專業的成長、開拓新視野,

更能學以致用,覺得收穫很多。也要深深的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先生、

(3)

姊姊、公婆及大姑,一直以來的包容與體諒,是我精神上最大的支持者,

才能無後顧之憂完成學業。

僅以此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師長、同仁、朋友及我最摯愛的家人。

吳麗真 於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4)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肝硬化病人之疲憊程度與身體活動度相關因素探討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吳麗真

畢業時間: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蔡仁貞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教授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疾病是美國人民除了心臟病與癌症以外的 第三大死因(Mayo, 2003)。在肝硬化症狀中,疲憊(fatigue)是極為常 見且顯著的早期症狀之一,造成病人活動量降低,影響日常生活,甚至 必須減少工作時數及減少社交活動,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肝硬 化病人的疲憊程度和身體活動量情形及其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相關性描述性的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選取某教學醫學中 心之消化內科門診或住院治療之肝硬化病人為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

以直接訪談填寫的方式完成疲憊症狀量表及身體活動七日回憶量表的 問卷,探討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量和疲憊之情形。分析研究結果以採用 SPSS13.0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採百分比、平均值、標準 差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推論性統計則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獨立 t 檢定(independent t-test),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5)

研究結果發現:(1)病人最疲憊程度平均為 8.00 ± 1.26。疲憊對活 動的影響平均分數為:5.20 ± 2.10 分。(2)肝硬化病人平均一日從事輕 度身體活動時數為16.53 ± 3.45,中度身體活動為 0.51 ± 1.21,重度身體 活動為0.08 ± 0.21,極重度身體活動為 0.10 ± 0.39 小時。其平均一日中 度及重度身體活動時數明顯低於其他文獻中提到的社區中老年人及中 年婦女。(3)肝硬化病人平均從事一週中度和極重度身體活動時數及身 體活動量與疲憊對病人最近7 天活動影響程度,均有顯著的負相關(p

< .05)。(4)肝硬化病人平均從事一週中度身體活動時數與疲憊對病人

最近7 天影響心情的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r =-.35, p = .03)。(5)而 病人平均從事一週極重度身體活動時數及極重度身體活動量與病人最 7 天最疲憊程度,與有顯著負相關(p < .05)。

本研究發現病人具有中度程度的疲憊感受,中度及重度身體活動 量有較偏低情形,並且疲憊與身體活動量之間有著密切相關性,建議於 門診或社區應加強即早開始評估肝硬化病人的疲憊程度及身體活動 量,建立符合病人的身體活動訓練教導。

關鍵字:肝硬化、疲憊程度、身體活動量

(6)

Abstract

Title of Thesis: Fatigu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 Institu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ing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uthor: Li-Jan Wu

Thesis directed by: Jen-Chen Tsai, Professor

Liver cirrhosis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yo, 2003). Fatigue is an extremely common and one of the initial presenting symptoms in cirrhotic patients. Causing decreases i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daily activities, these patients may and eventually have their labor hours and social activities limited.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rity of fatigue and daily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This research is a descriptive and cross-sectional stud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in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utpatient service 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he interview used a

structural formula questionnaire dealing with the past seven days of cirrhosis patients’ physical activity. In addition patients completed the fatigue

symptom questionnaire. The date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PSS13.0 statistics software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d percentage, mean valu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to carry on inferential statistics and to compute the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ne- way ANOVA), the independent t-test, and Pierson accumulated r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patients with the highest fatigue scores ranged from 8.00 ± 1.26. The average activity influence score is 5.20± 2.10.

(7)

(2) Cirrhotic patients spent approximately 16.53 ± 3.45 hours in light daily activities, 0.51 ± 1.21 hours per day in moderate activities, 0.08 ± 0.21 and 0.10 ± 0.39 hours per day in heavy and extremely heavy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3) In cirrhotic patien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noted with the time devoted for moderate and extremely heavy activities (p < .05). (4) A negative correction is also found in time devoted to 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tigue on mood (r < -.35, p= .03). (5) The time dedicated to extremely heavy activities and degree of fatigue in recent 7 days appears to show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ction (p < .05).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patient has the moderate fatigue, moderate and heavy physical activity has the somewhat low situation. A close 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fatigue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Result of this study may help nurses establishing for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physical activities training guidance.

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 fatigue, physical activity

(8)

目 錄

致 謝………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 錄……… Ⅶ 圖表目次……… Ⅹ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肝硬化……… 5

第二節 肝硬化病人疲憊現象……… 8

第三節 肝硬化與身體活動……… 19

第四節 疲憊與身體活動度之相關性……… 28

第五節 研究架構………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2

第二節 研究場所及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9)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 3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第一節 肝硬化病人基本資料及疾病資料之描述……… 43 第二節 肝硬化病人之疲憊程度……… 47 第三節 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情形……… 56 第四節 肝硬化病人疲憊程度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情形……… 67 第五節 身體活動量與血液檢查數據之相關情形……… 71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肝硬化病人疲憊強度與疲憊對生活干擾程度………… 73 第二節 肝硬化病人之身體活動及相關性……… 76 第三節 肝硬化病人之身體活動與疲憊相關性……… 80 第四節 肝硬化病人之身體活動與血液檢驗數值相關………… 8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4 第三節 應用與建議……… 85

參考資料

中文部份……… 87 英文部份……… 90

(10)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104

附錄二 個案基本資料表……… 105

附錄三 疾病特性與血液檢驗數據表……… 106

附錄四 疲憊症狀量表(FSI)……… 107

附錄五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7-d PAR)……… 109

附錄六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作者同意函……… 110

(11)

圖 表 目 次

頁數

圖一 研究架構圖……… 31

圖二 資料收集流程……… 40

表一 Child-Pugh 氏分類法……… 7

表二 統計分析方法……… 42

表三 肝硬化病人基本屬性與疾病特性分佈……… 45

表四 肝硬化病人血液數值之描述……… 46

表五 肝硬化病人疲憊強度……… 50

表六 肝硬化病人疲憊對生活干擾程度……… 51

表七 肝硬化病人基本屬性與疲憊程度之檢定……… 52

表八 肝硬化病人疾病特性對疲憊程度之檢定……… 53

表九 肝硬化病人血液數值與疲憊程度之檢定……… 54

表十 基本資料與身體活動量之檢定……… 60

表十一 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情形……… 61

表十二 肝硬化病人疾病特性與身體活動量之檢定……… 62

表十三 肝硬化病人血液數值與身體活動量之檢定……… 63

表十四 肝硬化病人血液數值與身體活動時數之檢定……… 65

表十五 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量與疲憊對生活干擾程度之相關分析 ……… 69

表十六 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時數與疲憊程度之相關分析………… 70

表十七 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量與肝硬化病人身體活動量與之相關 分析……… 72

(12)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疾病是美國人民除了心臟病與癌症以外的 第三大死因,每年約有30 萬人因為肝硬化而住院,且每年因肝硬化致 死的個案約25,000 人,好發於 45-65 歲之中年人 (Mayo, 2003)。根據 行政院衛生署(2004)資料顯示,「慢性肝疾病及肝硬化」位居國內十 大死因之第六位,共有5351 人死亡,更較 2003 年的 5285 人為增加,

其中男性佔3800 人,每十萬男性人口死亡率為 32.96%,也是中年男性 死亡原因第二位,女性佔1551 人,每十萬女性人口死亡率為 13.95%,

為女性死亡原因第六位 (行政院衛生署,2004)。而全民健保局(2003)

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疾病就醫人數共高達1,546,300 人,每十萬人口就有4456 人因此疾病而就醫。

在肝硬化症狀中,疲憊 (fatigue)是極為常見且顯著的早期症狀之 一,許多病人持續被疲憊問題困擾,存在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造成病人 活動量降低,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必須減少工作時數及減少社交活動

(Robinson & Posner, 1992)。Huet 等(2000)針對 116 位肝硬化病人 所作的研究報告指出,有疲憊症狀出現為99 位(85.3%),而其中一半 的病人覺得疲憊是最嚴重的症狀之一。

(13)

經由國內外文獻研究報告指出,身體活動度與疲憊有密切的關係,

當個體的身體活動度增加,疲憊感就降低,反之,越不活動就越容易產 生疲憊,如同惡性循環。規律的活動可以減少病患的疲憊感、改善部分 的健康問題及預防慢性疾病,並能增加能量(張、李、黃,1999;Vercoulen, 1997)。Sarna 及 Conde(2001)針對癌症病人測量其六週放射治療時 的身體活動度與疲憊,發現只要身體活動度增加,疲憊程度則降低。

Winningham 等(1994)指出身體活動度減少與疲憊感增加有顯著相關,

活動度減少會降低能量及增加疲憊感。柯等(2002)亦提出,運動可改 善肝炎病人肝臟血流及疲憊感。

綜觀目前國內外有關身體活動與疲憊研究中,大多是針對癌症與心 血管疾病的病患,較少針對肝硬化病人之疲憊程度與身體活動度之間的 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在了解肝硬化病人疲憊 程度及身體活動之相關性。期使醫護人員能更了解肝硬化病人之疲憊與 身體活動情形,進而降低因疲憊帶來的不適感。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肝硬化病人的疲憊程度及相關因素。

二、探討肝硬化病人之身體活動量與疲憊程度之相關性。

(15)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 肝硬化病人:係指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由主治醫師確定為肝硬化,

並記錄於病歷上之病人。

二、疲憊程度:疲憊是指個人主觀地,全身經歷到耗竭感、疲倦、勞累、

虛弱、缺乏精力的感受,自覺有體能及心智能力降低,並影響其心 理、生理功能之表現,且無法藉由休息緩解(Carpenito, 2003; Ream

& Richardson, 1997),本研究疲憊程度是由指Hann 等人(1998)所 發展的FSI 量表來評估,得分愈高代表疲憊程度愈高。

三、身體活動:是指任何一種運用骨骼肌造成身體任何部位之移動,

而產生能量消耗的活動 (Howley,2001)。身體活動包括有氧運動、

工作時相關活動、走路、休閒活動和做家事等。本研究身體活動是 指由Sallis 等(1985)所發展的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得知病人睡眠、輕度、中度活 動、重度活動及極重度活動的時間,並根據一天中活動的時間,可 以計算每日的熱量消耗。

四、血液檢驗數據:包括血液學檢查(Hb、Hct、WBC)及生化數值(AST、

ALT、Albumin、Total bilirubin、Glucose、BUN、Cr)。

(16)

第二章 文 獻 查 證 第一節 肝硬化 一、病因及分類

肝硬化是一種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疾病,因肝臟內部長期反覆 的發炎,引起肝臟纖維化及結節的形成,造成肝細胞功能的喪失、肝臟 的血流阻力增加、營養不良,特別是廣泛的肝臟細胞變性和壞死,纖維 組織瀰漫性的增生,並且有再生的小結節形成,正常的肝小葉結構和血 管結構也受到破壞,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成為肝硬化,其中又有 8%會轉變成肝癌(宋,1997;林,2000)。造成肝硬化的原因很多,

而以濾過性病毒( B 型及 C 型)及酒精傷害最為常見。不論是病毒或 酒精,在肝硬化形成之前,通常都會先經過相當時日的肝炎的階段,因 此,肝硬化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屬於不可逆 的肝病變過程。

一般而言,肝硬化的病因分類為:壞死後肝硬化(after cell necrosis liver cirrhosis)係由病毒性肝炎感染所引起;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主要是長期飲酒習慣所導致;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係由慢性膽道阻塞和膽汁鬱積所引起;色素性肝硬化 (pigment liver cirrhosis)則是由血色素沉積所造成;威爾森氏病(Wilson´s Disease)係由體染色體異常引起。此外,心源性肝硬化(cardiac cirrhosis)

(17)

係由心衰竭所引起;而代謝性肝硬化(metabolism liver cirrhosis)係由藥物 等其他因素所引起(Anand, 1999)。造成肝硬化之原因,西方國家以酒 精性肝硬化最為常見(Klatsky & Armstrong, 1992 ; Sharp et al., 1995),

我國則以病毒性肝硬化最常見,主要為慢性B 型和慢性 C 型肝炎(二者 引起之慢性活動性肝炎與肝硬化關係尤其密切)所引起,其次為酒精性 肝病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宋,1997)。

肝硬化之常見早期症狀有:疲憊、噁心、食慾降低、虛弱、體重減 輕,晚期則會有腹水、出血、黃疸、體重下降、腹脹、腹壁靜脈曲張、

肝掌、蜘蛛痣、脾腫大等(National Digestive Disease Information Clearinghouse ; NDDIC, 2000)。

肝硬化疾病嚴重程度目前主要是根據Kim 等(1999)修定之

Child-Pugh 分類表(表一),以白蛋白 (albumin)、膽紅素(bilirubin)、

國際正常比率(Intermatnal Normalized Ratio; INR)、腹水程度及肝性腦 病變程度等五項生化臨床指標,將病人肝功能情形歸類為 Child A、

B、或 C,Child A 表示最輕的程度(Kim et al.,1999; Riley & Bhatti, 2001)。

(18)

表一

Child-Pugh氏分類法

. Child- Pugh Class: Class A=5-6; Class B=7-9;

Class C=10-15; 分數愈高,表示疾病嚴重度愈高。

Score

項目 1 2 3

腹水 沒有 輕微 中度

肝性腦病變 沒有 1-2 3-4

膽紅素(mg/dL) <2 2-3 >3

白蛋白(mg/dL) 3.5 2.8-3.5 <2.8 國際正常比率(INR) <1.7 1.71-2.2 >2.2

(19)

第二節 肝硬化病人與疲憊現象

疲憊(fatigue)是一種主觀、不愉快的感覺,常發生在臨床病人身 上。不只是急、慢性疾病病患常見普遍的症狀,在正常健康人的每日生 活中亦有所見。舉凡在癌症(Morrow et al., 2005)、血液透析(龔,2000;

Glader, Stegmayr, & Asplund, 2002)、多發性硬皮症及紅斑性狼瘡(Krupp et al., 1988)、原發膽道硬化症(PBC)(Tucker, 1992)等患者身上皆可 見。病患可能因疲倦而導致身體活動耐力不佳,而使其疲憊程度更加明 顯,形成「疲倦-活動-疲倦」的循環,長久下來會干擾病患的日常活動 功能、自我照顧能力及心理狀態(Rhodes et al., 1987)。

一、疲憊的定義

Hart 等(1990)認為疲憊感是一個複雜又多層面的概念,是個人能 量耗損不平衡的結果,會引起個人功能降低及不舒服的感覺。Pearsall

1998)則提出疲憊為身體及心理 過度使用或因疾病致嚴重疲倦

(tiredness),產生身體或精神上的耗竭。Oxford 字典上定義疲憊為厭倦 或疲倦所導致身體或心理的一種耗竭感覺(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由生理學角度來看,疲憊為器官功能衰竭或身體功能的減退,所謂 的器官衰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能量的過度消耗(Berger, Mc Cutcheon, Soust, Walker, & Wilkinson; 1991 Nail & Winningham, 1995)。

(20)

若由心理學角度來看,疲憊是一種情緒狀態(mood state),會引發活 動減少的現象(Lee, Hick, & Nion-Murica, 1991),通常是由壓力及其他 強烈的情緒經驗引發,且伴隨著焦慮緊張及憂鬱發生(Aaronson et al., 1999)。

此外,北美護理診斷協會(The 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將疲憊定義為個體自我認知到一種無法抵抗且持

久的耗竭感受,身體活動能力及心智活動減弱,而休息並不能緩解此 一狀況(Carpenito, 2003)。NANDA 將疲憊的相關因素區分為病理生 理性、與治療有關的、與情境有關、及與成熟有關四項(Carpenito, 2002),然而疲憊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

其後有多位學者嘗試將生理及心理疲憊的定義加以結合,如 Ream 及 Richardson(1997)認為疲憊為一種客觀的、不愉快的感受,在身體、

認知及情緒等層面有無法承受的疲乏與耗竭感,且以及能量缺乏的感 覺,並會表現於客觀上行為的效率減低,進而影響其日常活動及身體正 常功能。而有些學者指出疲憊為主觀的不舒服和不想活動,或客觀的體 能不足症狀,包括身體與心理兩個層面(Michael & David, 2002;

Okuyama et al., 2000)。

綜合以上各家說法,疲憊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並有外在客觀的行 為表現,主觀徵象是指病患本身所感受到的疲憊程度,包括:疲憊感的

(21)

時間性、疲憊感的身體與情緒症狀(感覺的)、疲憊感造成的情緒性意義 (情感的)及造成日常活動的影響(強度/嚴重性)等四個層面。而客觀徵 象是指病患於生理、行為、生化三方面,所顯示的疲憊程度。生理學指 標,如:心跳速率、肌電圖、氧氣消耗速率、貧血程度、溫度、血糖值 與電解質等。行為指標包括:外觀的改變、活動、溝通型態、態度與工 作表現。生化指標則包括:氫離子、PH 值、乳酸堆積與肌肉代謝產物等 可量化指標(Abbiss, 2005; Piper, Lindsey & Dodd, 1987 & Sharma, 2005)。

二、疲憊的分類

有學者將疲憊區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疲憊為一種保護性行為,有 明確的原因及為局部性反應,可能是單一肌肉或全身肌肉的疲憊,症狀 通常會集中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如:眼睛、手臂或腿部,會快速的發 生、為間歇性及持續較短的時間,經由休息、飲食、運動及壓力處理可 獲得緩解(Piper et al., 1987; Winningham, 1996)。

而慢性疲憊是一種不正常或超出預期的、牽涉全身的,具有累積的 作用,常發生於臨床病患身上,會持續超過1 個月以上,大多是穩定存 在或一再發生的,並具有多重或不明的原因,通常也會伴隨其他症狀,

如:軟弱無力、頭昏眼花、胸口壓迫感、呼吸短促及沒有體力等,於外 在可觀察到個體有過度及包含全身的疲憊,無法應用一般的恢復體力的

(22)

技巧回復,且會重度的影響個體的日常活動及生活品質(Aistars, 1987;

Jacobs et al., 2007; Winningham, 1996)。

三、疲憊的發生因素

到目前為止,許多有關疲憊之假說及導因機轉仍不清楚,但許多 學者指出疲憊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最終反應,可能導致或影響疲 憊的因素包括:

(一)代謝廢物的堆積(accumulation of metabolites):

持續性的使用肌肉會導致乳酸(lactic acid)堆積,且會降低肌肉收縮 強度及表現(Juel, 2004; Fulcher, 2000; Spruit, 2005),因代謝所形成的產 物如:乳酸、氫離子及細胞瓦解後的最終產物堆積可能是引發疲憊的原 因。

(二)能量的消耗(depletion of energy-yielding substances):

能量的減少或改變都會影響人類執行活動的功能。個體肌肉活動 及表現均需要營養物質,如:脂肪、醣類、蛋白質的分解產生能量供應,

當有不正常的能量消耗、發燒、感染、食慾不振等狀況發生時,會導致 肌肉缺乏能量而軟弱無力、活動度降低致疲憊產生(Winningham, 2001)。營養不良是肝硬化病人是嚴重的合併症之一,且因能量缺乏而 影響肝功能及日常活動量(Caregaro et al., 1999; Guglielmi et al., 2001;

Muller, 1998)。

(23)

(三)治療型態:

疲憊的發生與個體接受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生物製劑療法皆 有相關,因化學療法與放射線療法會使蛋白質產生水解及結締組織纖維 化,而使身體產生疲憊現象。此外生物製劑療法如腫瘤壞死因素(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可造成骨骼肌蛋白總量及合成減少,及使骨骼肌肉 膜上動作電位產生去極化,使個體發生疲倦(Winningham et al., 1994)。

而因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食慾欠佳及貧血所導致的疲 憊,亦為消耗假說(depletion hypothesis),指肌肉活動所需的碳水化合 物、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缺乏時,會使肌肉產生軟弱無力感,而使活動 力降低,當營養狀況不佳時,疲憊也就容易產生(Irvine, Vincent, Bubela, Thompson, & Graydon, 1991)。

(四)氧合型態:

當個體因疼痛而使肺部或身體組織無法獲取適當的氧濃度會導致 疲憊發生。貧血亦會使病患發生疲倦現象,在癌症、慢性腎衰竭及慢性 肝炎患者身上均可見此一現象(Ishibashi et al; Munch, Zhang, Willey, Palmer, & Bruera; Sulkowski, Thayu, & Mamula, 2005)。Nail 與

Winningham(1993)指出當體內荷爾蒙、電解質產生不平衡或改變時,

都可能產生疲憊(Nail & Winningham, 1993; Piper, 1993)。

(24)

四、疲憊的測量工具

疲憊的測量工具很多,過去的研究常以個體主觀的表徵為測量重 點,所發展研究工具如:The Fatigue Symptom Checklist、Pearson-Byars Scale、Symptom Distress Scale、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The 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等量表。近年來學者將疲憊視為一種動態 的、多層面的、自我感受的狀態而發展出研究工具,包括:Piper Fatigue Scale(PFS)、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Fatigue(MAF)等,其中 PFS 運用最廣泛。

Okuyama (2000)指出疲憊的測量工具需具有下列特性:1.因為 疲憊是主觀症狀,其問卷必須是清楚且簡易使用;2.必須涵蓋多層面,

因為疲憊概念為多層面,問卷內容需包含身體、心理及情緒感受;3.以 疾病特定方式設計;如癌症病患疲憊量表需經癌症患者測試並建立其信 效度,而非使用一般生活品質量表。

以下將就目前常用的評估工具加以介紹:

(一)疲憊嚴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 FSS):

Krupp、La Rocca、Muir-Nash 及 Stinberg’s(1989)發展,用以 測量疲憊的嚴重度。共9 題,採 7 分計分法,分數越高表示疲倦越明顯。

常用於測量紅斑性狼瘡及多發性硬皮症患者的疲倦感受,其缺點為非多 層面性測量病患主觀疲憊感受的工具(Krupp et al., 1989)。

(25)

(二)Piper 疲憊量表(Piper’s Fatigue Scale; PFS):

Piper 等人(1989)發展,包括短暫性、強度及嚴重度、情緒感受 及知覺4 個層面,共 40 題,採 10 分法計分,分數越高表示疲憊越明顯,

適用於癌症、血液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三)疲憊症狀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 FSI):

Hann 等人(1998)所發展,用來評估乳癌患者於治療期間之疲 憊強度、出現疲憊的期間、以及疲憊對於生活品質影響等三部份。國內 蕭等人(2003)針對 40 位肝癌病人,以 FSI 量表探討其接受放射線治 療 時 疲 憊 程 度 。 問 卷 內 容 分 三 部 份 , 其 中 1-4 題 測 量 疲 憊 程 度 (intensity),包括最疲憊、最不疲憊、平均疲憊、現在疲憊;5-11 題測 量疲憊對生活品質的干擾程度(interference);12-13 題測量疲憊持續時 間(duration),包括疲憊出現天數、每天出現的時間。

五、影響肝硬化病患疲憊的相關因素

疲憊為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病人常見的症狀(Björnsson et al., 2005;

Carmen et al., 2005; Cauch-Dudek et al., 1998; Huet et al., 2000; Jeremy et al., 2005; Piche et al., 2003),儘管它的高發生率,但導致肝硬化病人出 現疲憊的機轉依舊不清楚,茲將肝硬化病人疲憊相關因素敘述如下:

1.病人基本屬性與疲憊感

Piche 等(2003)針對 78 位慢性 C 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

(26)

病人,13 位 PBC 病患,及 22 位健康個案進行分析,以 FIS 量表評估疲 憊程度,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明顯(p= .003),但與病患年齡無顯著相 關。Huet 等(2000)針對 PBC 病人,103 位為女性,13 位為男性,及一 群健康的控制組,以Fatigue Impact Scale(FIS)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R(SCL)量表,來評估病患的疲憊程度,結果發現男性與女性 的疲憊程度並未有顯著差異。Gdldblatt 等(2002)針對 136 位 PBC 病 患,38 位慢性肝疾病患者及 136 位健康組,以 FIS 量表評估其疲憊程度,

結果發現病患疲憊程度與病患年齡、性別沒有明顯差異。Prince 等(2000)

針對58 位 PBC 病患,31 位非肝臟疾病病人(對照組),以 Fisk Fatigue Severity Score(FFSS)量表來評估病患疲憊程度,結果亦發現兩組病患 之疲憊程度與年齡沒有顯著差異。

Dudek 等(1998)針對 88 位之 PBC 病患,平均年齡為 57 歲,其 86%為女性,平均患病年齡為 6.6 年,平均黃疸指數為 3 micromol/1,

Fatigue Severity Score(FSS)量表來評估其疲憊程度,結果發現其中 60 位(68%)病患自訴疲憊感已超過 6 個月,且病患疲憊程度與年齡、

黃疸指數沒有顯著相關性,但與睡眠品質、憂鬱程度有顯著之相關性。

2.疾病特徵與疲憊感

Barkhuizen 等人(1999)指出 29%的 B 型肝炎與 66%的 C 型肝炎 病患有嚴重的疲憊感。Foster、Goldin 及 Thomas(1998)亦指出慢性

(27)

B 型肝炎有較多心理健康的影響,C 型肝炎患者有較多身體功能(能量 與疲憊、身體疼痛)的影響。Piche 等(2003)的研究結果指出,CHC 病患的疲憊程度顯著高於健康組(p < .0001),其中 38 位病人感覺疲憊 為其疾病中最嚴重且最早出現的症狀之一。Hassoun 等(2002)針對 92 CHC 的病患,及 213 位年齡相當的健康組(控制組),以 FIS 量表評 估疲憊程度,結果發現CHC 病患的疲憊程度明顯高於健康組,但與疾 病嚴重度無顯著相關。

在肝硬化方面,Bjornsson 等(2005)的研究中針對 96 位 PBC 病患,

平均年齡63 歲,平均患病時間 7.4 年,其 Bilirubin 數值平均為 13μmol/l,

FIS 量表評估其疲憊程度,發現疲憊程度與病患疾病病程、嚴重度並 無顯著相關(p > .05)。Hauser 等(2003) 針對 204 位病患,平均年齡為 52.7 歲,以 FIS 量表,探討評估肝硬化病患與肝炎病患疲憊程度,研究 結果發現疲憊程度與肝硬化病人疾病分級,及肝硬化病患與肝炎病患之 疲憊程度並沒有顯著相關。

Gdldblatt 等(2002)研究發現,PBC 病患疲憊程度明顯高於健康組

(p< .0001),及慢性疾病患者(p< .005),但與病患患病時間無顯著相 關。Prince 等(2000)以 FSS 量表來評估病患疲憊嚴重程度,結果發現 PBC 病患疲憊程度顯著高於健康組(p< .005),同時也發現疲憊程度與 病人患病時間無顯著相關。

(28)

Huet 等(2000)針對 116 位 PBC 病患,及一群健康的控制組,以 FIS 疲憊量表、SCL 症狀量表,來評估病患的疲憊程度,結果發現 PBC 病人的疲憊程度顯著高於控制組(p< .0001),PBC 病人中有 99 位

(85.3%)出現明顯疲憊症狀,而 99 位中有一半的人覺得疲憊感是最壞 的症狀之一,但疲憊程度與病人患病時間亦無相關性。這與Dudek 等

(1998)提出的研究結果,指出肝硬化病人的疲憊程度與病患患病時間 沒有明顯相關是一樣的。

3.血液學檢查值與疲憊感

任何干擾個體維持足夠氧合能力之因素都會導致疲憊,貧血亦為導 致疲憊最常見的生理因素之一。Bruera 等(1998)亦提及貧血易使 C 型肝炎病人產生疲憊,在臨床上常以血色素(Hb)及血球容積(Hct)

作為貧血指標,而Hb 與 Hct 數值的降低(Hb < 12g/dl)與疲憊產生有 關(Bruera & Macdonald, 1998; Munch et al., 2005)。Patt 等人(2004)

針對286 位,平均年齡 52.8 歲的肝硬化病人進行觀察,發現其中有 115 位(40%)病人有貧血現象(Hb < 12g/dl),認為貧血為肝硬化病人常見 之問題。

然也有研究結果顯示貧血與疲憊程度無關(Brunier & Graydon, 1993)。Irvine 等人(1994)的研究中指出,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或放 射線治療後,Hb 與 Hct 與疲憊程度並無顯著相關,但白血球(WBC)

(29)

數值的改變與疲憊程度呈負相關(r = -.29, p = - .05),即 WBC 數值降 低,疲憊程度即上升。在血液透析及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研究中也發現 疲憊感與Hb、Hct 無關(江,1995;鐘,1995;Riemsma, et al., 1998)。

但由於在臨床上觀察到貧血為肝硬化病人常出現的現象,可能加重病人 疲憊程度,因此進一步探討貧血與肝硬化病人疲憊程度之相關性是有必 要的。

4.血液生化數值與疲憊感

Bjornsson 等人(2005)指出,疲憊是肝硬化病人常發生的症狀,

發生原因機轉仍不十分清楚。Prince 等(2000)亦提出疲憊是肝硬化病 人常發生且嚴重的症狀,影響病人的身體活動及生活品質,並發現疲憊 程度與血清脂質濃度有相關(p< .0001),然在血液透析病患的研究中發 現,疲憊感與血液生化數值Albumin、Na、K、Cl、BUN、Creatinine 皆無顯著相關(江,1995;鐘,1995)。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疲憊程度 ALT、AST 值亦無顯著相關(Barkhuizen, et al., 1999; Foster, Goldin, &

Thomas, 1998; Merican, et al., 1993)。傅(2000)針對 106 位慢性病毒性 肝炎患者疲憊感的研究中發現,生化值與疲憊感亦無相關。但Wang 等

(2002)針對 228 位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研究中發現,Albumin 數值是 病患疲憊嚴重程度之預測因子。

(30)

經由以上文獻得知,疲憊是肝硬化病人常見的主訴,且屬嚴重症狀 之一,雖有學者指出,疲憊與疾病進展程度、患病期和肝功能指數並未 觀察到顯著之相關性,然目前國內肝硬化病患與疲憊相關因素的研究仍 相當少,極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討。

(31)

第三節 肝硬化與身體活動 一、身體活動之概念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藉由骨骼肌的收縮,並使能量消 耗的各類活動,這種能量消耗可以大卡(Kcal)來測量。身體活動可分為 六大類別,包括由睡眠、輕度休閒活動(light intensity leisure time activity)、中度(moderate)休閒活動至重度(heavy)休閒活動,以及家 務瑣事(household chores)、職能性活動(occupational activity)等(Saleh et al., 2005)。身體活動愈大,身體所消耗的能量愈多,儲存於體內的能 量就愈少(陳,2001;Fulton et al., 2004)。

二、身體活動之重要性

在緊湊的現代生活型態中,偏向靜態的生活模式成為一種現象,身 體活動的機會愈來愈少,致健康狀態逐漸走下坡。而能量的消耗、總身 體活動時間與降低心血管疾病之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關,若達到建議之身 體活動量,有助於促進心肺適能、預防慢性疾病、改善憂鬱情緒(ACSM, 2004)。無論是每天 200 大卡以上之能量消耗,或每週三次,每次三十 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或是每天至少累計三十分鐘,每次十分鐘中 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一週執行五天以上,都能對人體健康有助益(ACSM, 2004; Pate et al., 1995)。任何一種型式的身體活動,如:家務事、園藝、

戶外活動、規律的運動訓練、職業活動,均對健康有益,隨著活動量的

(32)

增加,益處亦隨之增加(Blair et al., 1992)。

三、身體活動之評估

身體活動可以透過習慣性身體活動(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來 評估,一般包括三要素:(1)活動持續時間(duration):如多少分鐘、

多少小時;(2)頻率(frequency):如每週多少次;(3)強度(intensity):

如每分鐘消耗幾千卡熱量(Kilocalories)、或每小時消耗幾千焦

(Kilojoules)(Montoye, Kemper, Saris, & Washburn, 1996)。

而身體活動耗氧單位為「絕對單位(L/min)」:每分鐘有多少公升 氧氣消耗;及「相對單位(ml/Kg/min)」:每分鐘每公斤消耗多少毫升氧 氣,相對單位的計算是排除了個人體重不同的影響來估算能量消耗。活 動強度通常以代謝消耗量(metabolic equivalent unit; MET)來呈現活動 /休息之比率,由 MET 的數值大小可呈現活動之強度,1 MET 代表一位 成人休息時的氧氣消耗量,1 MET 相當於 3.5 ml/Kg/min 之耗氧量。

耗氧量與熱量之消耗亦有關係,其換算在絕對單位(L/min)時,

卡路里消耗為1 L/min=5 Kcal/min;若為相對單位(ml/Kg/min),卡路 里消耗為「METs × 3.5 × 體重(公斤)」÷ 200=Kcal/min(ACSM, 2004)。日常生活方面,若女性每日消耗熱量少於 34 Kcal/Kg,男性每 日消耗量少於36 Kcal/Kg(Dunn et al., 1999),或平均每週身體活動熱 量消耗少於200 Kcal/Kg 則屬於靜態生活型態者(Lee, Rexrode, Cook,

(33)

Manson, & Buring, 2001)。

有關身體活動的評估方法很多且不一致,依據 LaPorte、Montoye Caspersen(1985)的歸納,目前世界上有超過 30 種以上不同的身體 活動測量方法,可分為七大類分別是熱量計算法(calorimetry)、工作分 類法(job classification)、調查法(surveys)如問卷及日記法等、生理 記錄法(physiologic)、行為觀察法(behavioral observation)、機械及電 子監測(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如心跳率追蹤器、移動計步 數、加速器等與飲食測量法(diary measure)。由於測量工具種類眾多,

每一種工具都有其限制及優點(Montoye, 2000),因此,在決定採用何 種測量方法時,必須考慮方法的可行性、效度、信度、實用性及不影響 受測者的活動,並包括評估年齡、時間、場所、儀器裝置等。在多種工 具中,問卷法較能符合流行病學原則及大樣本收集(LaPorte, Montoye, &

Caspersen, 1985)。將常見評估工具介紹如下:

(一)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自我報告法是最常用來測量身體活動的方法,型式包括日誌和問卷,

其中問卷可分為受訪者自行填寫或由訪視者填寫,若是評估兒童的身體 活動還有由代理人(如父母、老師)填寫的問卷(Kohl, et al., 2000; Pate, 1993; Sallis & McKenzie, 1991; Sirard & Pate, 2001)。自我報告調查法的 優點是成本低、能快速填寫、不具侵入性和能得到多方面身體活動的資

(34)

料(如休閒或職業的活動,活動的時間、強度、頻率和估計消耗的卡路 里)、適用於大規模的研究(Kohl, et al., 2000; Melanson & Freedson, 1996;

Saris, 1985; Sallis, 1991)。

(二)三日身體活動回憶記錄法(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ord; 3-d PAR)

3-d PAR 是以每 15 分鐘一個區間,24 小時共 96 個區間,將身體 活動分為九類(1-9 分別代表 0.26、0.38、0.57、0.70、0.83、1.2、1.4、

1.5 及 1.95 Kcal/Kg/15min 之不同程度之能量消耗值),由研究對象參 考編碼表依序填入最能代表及反應該15 分鐘之適當數字,連續記錄三 個全天,包括二個非假日及一個假日。若將每日每個身體活動分項總 數乘以所代表的能量消耗值求其總和,即為每日每公斤之身體活動能 量消耗值(Kcal/Kg/day)(Bouchard, Tremblay, LeBlanc, Loritie, Savard

& Therialt, 1983)。然因為需要研究對象詳細的記錄全日的活動時間,

因此較少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評估,尤其小於 10 歲的兒童不 適合採用(Sallis, 1991)。

3-d PAR 再測信度為 .97,以體脂肪百分比及次最大攝氧量為效 標,效度為 .13-.31(Pereira et al., 1997)。國內李、林及呂(2002)的 研究中,3-d PAR 再測信度為 .78,以三度空間加速器(Triaxial

Accekeormeters RT3)為效標之效度為 .47,以心搏率監測器為效標之

(35)

效度為.50(呂、林、黃、李、王,2001)。

(三)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

7-d PAR 由 Sallis 等(1985)所發展,為半結構式問卷,內容分為 三大類:職能性活動(occupational activities)、家務性活動(household activities)及運動性活動(sports activities),訪視者與研究對象在一對一 結構式的訪談下,請個案回憶前一週(共七天)的上午、下午及晚上三 個時段花在睡眠、輕度、中度活動、重度活動及極重度活動的時間。根 據一天中活動的時間,可以計算每日的熱量消耗,作為身體活動量指 標,此量表訪談時間約 15~20 分鐘。

由以上文獻得知,在選擇適合的身體活動測量工具時必須先了解此 工具的信度、效度與實用性,再依研究目的、對象來選擇,而其中7-d PAR 包含了平日身體活動的時間、強度及頻率,可代表其日常作息,會比二 或三天的回顧更加穩定,能具體估算身體活動消耗的能量。

四、身體活動與肝硬化病患相關研究

Ishida、Sumiya 與 Ueno (1996)針對 19 位急性肝炎住院病患,執行 5 階段踩腳踏車運動,第一階段每天 20 分鐘,由強度 3 METs 開始,每 3 天增強 1MET,從事運動的時間至強度增加到 7 METs 後停止。運動 中每 3 天檢測病人血清中 AST、ALT 值,結果發現 AST、ALT 值並未

(36)

因運動量的增加而上升,且接受運動訓練者出院後回到工作崗位的時間 較未從事運動訓練者短,可見規律的運動不會影響恢復的進行。

Lin(2004)針對 28 位高中生,將其分為三組:肝功能正常之 B 型 肝炎病人12 位,肝功能不正常之 B 型肝炎病患 6 位,及另一健康組 10 位,均執行每週3 次,每次 30 分鐘的踏步機運動訓練(treadmill

exercise),共為期6 週;並檢測肝功能,結果發現三組的血清 AST、ALT、

total bilirubin 和 Albumin level 運動前後並無顯著改變,同時三組運動時 的自覺費力程度(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均有顯著降低(p

< .05),故研究者建議中度運動不僅不會使得功能變不好,反能提升肝 炎病人之運動耐力。

Nambu(1990)則以肝臟殘餘功能試驗(Indocyanine green test; ICG test),比較 15 位慢性肝炎與 22 位肝硬化病人,在運動前後 ICG test 變 化。ICG test 是常用來評估肝臟功能,將藥物(Indocyanine green ICG),

1vial 25mg,每公斤體重給予 0.5mg,靜脈注射,經過約 15 分鐘抽血,

由病人血清中殘留的量來測定肝臟代謝功能,殘留比率愈高,表示肝臟 代謝功能愈差,研究發現慢性肝炎病人及肝硬化病人運動後ICG test 獲 得顯著改善(p<.05)Sato(1997)研究亦指出,以執行低強度運動(50%

55% 或 60% 至 65% maximal HR)及 ICG test 來評估肝硬化、慢性 肝炎和健康者於運動前後門脈血流情形,結果發現對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37)

病人而言,運動後可降低門脈血流,研究者認為低強度活動(如行走)

並無負面影響,可被推薦來維持肝臟血液循環。

Henning、Niels、Otto 及 Peter(2005)對於 8 位肝硬化病人(Child Pugh class B),平均年齡 51 歲執行騎車運動訓練,發現運動後心跳由 68(62-88)上升到 142(116-163)beats/min,心輸出量由 5.1(3.3-7.2)

上升到12.9(8.5-15.9)L/min,平均動脈壓由 89(75-104)上升到 115

(92-129)mmHg(p < .05)。ICG 殘留血中比率,由 0.97 下降到 0.62 L/min;腦部氧濃度(cerebral oxygenation)比率由 61 上升到 72%(p

< .05),血紅蛋白氧濃度(concentration of oxygenated haemoglobin)亦 5.9 上升到 7.2 μmol/l(p< .05)。Iwao 等(1994)針對 11 位肝硬化病 人和10 位年齡相仿之健康者,在騎車運動前後評估其血液動力學變化,

發現運動後兩組之心跳及收縮動脈壓之上升無顯著不同。

Garcia(1996)針對 8 位肝硬化病人執行中度運動訓練,雖然心輸 出量增加,但發現肝臟血流明顯減少(由1291 ± 216 降至 1034 ± 152 ml/min, p< .05),所以建議肝硬化病人若執行中度運動前,應與臨床醫 師針對個人病情作進一步的評估討論後,規劃從事最適合個案的運動計 劃,方能將可能發生增加門脈高壓及食道出血的現象降至最低。

經由以上文獻得知,肝硬化病人運動前後其肝功能並未因運動量增 加而上升,無負面影響產生,只要透過適度的評估,規律的活動對病人

(38)

身體肝臟血流及心肺功能的維持是有幫助的。但目前國內外對於肝硬化 病人身體活動度及相關因素的探討非常少,極待進一步的研究深入探討 了解,以作為規劃適合肝硬化病人活動的依據。

(39)

第四節 疲憊與身體活動度之相關性

Kop 等(2005)針對 38 位纖維性肌炎和慢性疲憊症候群的病患,

探討其身體活動度和疲憊之狀態,發現病患的身體活動度與疲憊呈負相 關。Sarna 及 Conde(2001)針對癌症病患,測量病患於接受放射線治 療時的身體活動度與疲憊,研究發現治療期間身體活動度增加,疲憊程 度就降低。

Lundin 等(1987)指出血液透析病患若愈不活動,則愈容易造成疲 憊。Brunier 及 Graydon(1996)針對 43 位血液透析病患,以情緒狀態 剖析量表(POMS)來測量病患疲憊程度,結果發現,經歷愈多不舒適 症狀,疲憊程度就愈高,且活動量減少對疲憊感的影響遠大於不舒適症 狀對疲憊感的影響。

Brunier 及 Graydon(1993)亦針對 43 位血液透析病患,探討身體 活動度與疲憊的關係,亦發現身體活動度愈低疲憊程度愈高。

Winningham(1994)指出身體活動度減少與疲憊程度增加有顯著相關,

不活動會降低能量及增加疲憊感。Lin(2004)針對 18 位 B 型肝炎患者,

進行為期6 週,每週 3 次,每次 30 分鐘的 treadmill 運動訓練後發現,

患者於運動後的疲憊程度有降低。國內學者蔡(1996)研究指出,日常 生活活動量與疲憊程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意味著日常活動量降低,可 能加重疲憊感覺,或者疲憊可能影響病人的日常活動量。

(40)

經由以上文獻得知,愈不活動就愈容易產生疲憊,亦或疲憊程度愈 高就愈不想活動,形成惡性循環。肝硬化病人疲憊程度、發生的相關因 素、及可能對身體活動造成的影響,尚未有相關文獻深入的探討,極待 進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討。

(41)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及綜合以上文獻查證擬出本研究架構圖(圖 一),將探討肝硬化病人之疾病特性、血液檢驗數值與疲憊程度、身 體活動量之間的相關性。

(42)

圖一 、 研究架構圖

基本屬性

性別 年齡 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 工作狀況

疾病特性

疾病嚴重度分級 肝硬化疾病分類

血液檢驗數據

Hb、Hct AST、ALT Albumin

Total bilirulbin BUN、Cr Glucose

疲憊程度

身體活動量

圖一、研究架構圖

(43)

第三章 研 究 方 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相關性描述性、橫斷式的研究設計,經由消化內科主治醫 師轉介,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診斷為肝硬化之個案為研究對象,利用結 構式問卷,以直接訪談填寫的方式完成問卷,收集資料探討肝硬化病人 之身體活動量與疲憊之相關性。

於資料收集前,所有的個案皆經由研究者說明整個研究過程,當個 案了解整個研究目的與過程後,首先填妥參與研究同意書與疲憊症狀量 表及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

(44)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收案對象以北部某教學醫學中心之消化內 科門診治療之肝硬化病人為對象,由研究者向其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過 程,經個案同意參與本研究者,請其填寫基本資料表(附錄二),依個案 一個月後回院抽血檢驗時再填寫疲憊症狀量表(附錄四) 及身體活動七 日回憶量表(附錄五)。

本研究對象需符合下列收案條件:

一、經醫師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確立診斷為肝硬化之患者。

二、年齡滿18 歲以上至 80 歲。

三、目前接受門診治療者。

四、病人意識清楚,可用文字、國語或台語溝通。

五、無合併其他慢性疾病者,如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狀腺功能 障礙、骨關節炎和精神科疾病。

六、無合併其他急性疾病者,如發燒、敗血症和腸胃道出血等。

七、病人經詳讀本研究通過人體試驗計畫之受試者同意書內容後,其同 意參與本研究並完成同意書簽立。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工具包括病患基本資料表、疾病特性與血液 檢驗數值記錄表、FSI 疲憊症狀量表、7-d PAR 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 量表,以下就研究工具加以描述:

一、病人基本資料表:

由研究者配合本研究目的而訂定,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身高、

體重、職業、工作狀況、教育程度及婚姻狀況 (附錄二)。

二、疾病特性與血液檢驗記錄表:

由研究者自病歷摘錄,內容包括肝硬化Child-Pugh 分類、其他疾病 史及血液檢驗數據(附錄三),包括血液及生化項目檢驗,血液項目指:

Hb、Hct 及 WBC;生化項目指:AST、ALT、 Albumin 及 total bilirubin、

BUN、Cr 及 Glucose。個案於抽血前一日,自午夜開始禁食 6-8 小時,

隔日至檢驗室,由檢驗科人員抽靜脈血,置於真空試管內,平均 20-30 分鐘完成檢驗。血液檢驗項目是以美商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的 Beckman 儀器,型號 LH 755 來執行,儀器平均每 3 個月完成校正一次,生化檢 驗項目是以Beckman 儀器,型號 DXC 800 來執行,平均每 24 小時完 成校正一次。

(46)

三、疲憊症狀量表(FSI):

Hann 等人(1998)發展 FSI 量表,用來評估乳癌患者於治療期間 之疲憊強度、出現疲憊的期間以及疲憊對於生活品質影響等三部份,國 內蕭等(2003)採 FSI 量表針對 40 位肝癌病人,探討其接受放射線治 療時疲憊程度。問卷內容分三部份,其中1-4 題測量疲憊程度,包括最 疲憊、最不疲憊、平均疲憊、現在疲憊;5-11 題測量疲憊對生活品質的 干擾程度;12-13 題測量疲憊持續時間,包括疲憊出現天數、每天出現 的時間。

計分方式以0-10 分來表示疲憊程度,0 分代表一點也不疲憊,10 分代表感覺最大疲憊程度;但12 題除外,是以 0-7 測量一週內疲憊出 現的天數。此外5-11 題可將分數加總,代表對生活的干擾程度,總分 共計70 分,得分愈高代表干擾程度愈高。在信度方面,Hann 等人(2000)

針對癌症病人以FSI 量表進行疲憊程度評估,發現 FSI 針對癌症病人疲 憊程度測量有很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值為 .94。在效度方面,FSI 與 POMS-F(Profile of Mood Ststes-Fatigue)的疲憊次量表之間有顯著正相 關,故可支持FSI 的關聯效度 (Hann et al., 2000)。

四、七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7-d PAR):

7-d PAR 由 Sallis 等(1985)所發展,經過數度修正,問卷研發之 後常被用於流行病學、臨床和行為改變的研究上。經由訪談的方式請研

(47)

究對象回憶過去七天身體活動的強度和時間,此外,有訪視員手冊翻譯 版本,詳細載明資料收集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可以藉其盡量減少資料 收集之偏差(Kriska & Casperson, 1997)。身體活動包括工作時相關活動、

有氧運動、家事、走路、閒暇時間的活動,也包括肌力和柔軟度等活動。

(一)身體活動時間及強度:

身體活動時間指個案從事各種身體活動實際所花費的時間,包含 睡眠、輕度活動量、中度活動量、重度活動量和極重度活動量五大項。

睡眠指上床至起床為止,輕度活動量指一天的時間(24 小時)減去睡 眠、中度活動量、重度活動量及極重度活動量之時間而得。時間的計 算需以持續超過 5 分鐘以上的活動才列入計算,以小時記錄,最小單 位為 10 分鐘,10-22 分鐘記錄為 0.25 小時;23-37 分鐘記錄為 0.5 小時;

38-52 分鐘記錄為 0.75 小時;53 分鐘-1 小時 7 分鐘記錄為 1 小時。7-d PAR 內容將一星期分為三個時段,分別為週一至週五,週六及週日(依 研究對象認定的假日為主,因為週六、週日不一定為研究對象的「假 日」)

身體活動強度是指研究對象從事某項活動時的感覺,中度活動量 之界定為連續以平常速度走路 5 分鐘以上的感覺,重度活動量指介於 中度活動量與極重度活動量之間的感覺,極重度活動量之界定為連續 跑步 5 分鐘以上的感覺。

(48)

(二)身體活動量計算方式:

身體活動量的計算單位MET s 是代表安靜時能量的代謝率,7-d PAR 將身體活動量之能量消耗以 MET 來計算,即 1 MET 等於每分鐘 每公斤消耗 3.5 毫升的氧氣量(3.5 ml/kg/min)。輕度活動量為「1.5 METs」,中度活動量為「4 METs」,重度活動量為「6 METs」,極重度 活動量為「10 METs」,故每日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的計算方式為:將一 天中各項強度之活動時間,指睡眠、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活動 時間(以小時為單位),分別乘以1、1.5、4、6、10 METs,再予以全 部加總。計算公式如下: 一天身體活動之能量消耗估計量 =(1 MET)

× 睡眠時間(小時) +(1.5 METs)× 輕度活動時間(小時) +(4 METs)

× 中度活動時間(小時) +(6 METs) × 重度度活動時間(小時) +(10 METs)× 極重度活動時間(小時)。

7-d PAR 曾用於很多研究,具有穩定的信度及效度(Pereira et al., 1997)。信度方面兩週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 .31- .86 之間(p< .05)

(Pereira et al., 1997)。Pereira 等(1997)以最大攝氧量及體脂肪比例 為關聯效標,同時效度以時間、其他自我測量工具及直接觀察、活動 監測來測試,相關係數在 .09- .83 之間 (p< .05)。Miller 等(1994)以 RT3 為效標,結果 7-d PAR 與 RT3 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79。而

Richardson、Ainsworth、Jacobs 及 Leon(2001)等學者,探討研究男

(49)

性與女性成人在日常身體活動的變化,在使用七日回憶身體活動紀錄 工具信度測量上,此量測工具(7d-PAR)一個月再測信度分別為 r = .60

(p < .001)和 r = .36(p < .005)。國內學者以 RT3 為效標,測得之相 關係數分別為 .86,兩週再測信度為 r = .97(p< .01)(呂、林、黃、

李、王,20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34;timing and stock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innovative curriculum was design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and activitie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Syllabuses regulat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parents attending a study group designed by class teacher that include reading a chosen book and engaging i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