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一、動機的意義

張春興(1988)提出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 持已引起的活動, 並導使該種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

在此所指的活動, 自然指的是行為, 所以動機一詞乃是心理學家對 個體行為的原因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的解釋。

Iso-Ahola (1980) 提 出 休 閒 動 機 是 具 有 動 態 的 性 質 而 非 一 成 不 變,具有下列特徵;

1.休閒動機會因時 而異,會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讓自己在休閒過程 中,對休閒活動的選擇更有自主性的感覺,對自己的休閒能力更加 滿意, 對自己的休閒涉入更有愉悅的心情。

2.休閒動機因人而 異、因地而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社會化過程都 不相同,都具有不同的休閒動機,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機 和地點也可能有不同的休閒動機,當所處的休閒環境缺乏休閒設施 時,會以其他休閒活動來取代改變原來的休閒動機,當休閒環境增 添新休閒設施時,也會產生新的休閒動機。

3.休閒動機會因情 境而異,會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通常因情境 而改變的休閒動機可分為隨興式的休閒動機。

二、動機的分類

陳皆榮(1996)指出動機的分類有許多的分法,各種分法都有其道 理,名稱也都未盡相同但內涵、性質、範圍大致都有相似之處,一般 採用二分法,把各種動機歸納為二大類,生理性動機及心理性動機。

在動機理論方面,傳統的動機理論植基於有機體的(organisnic)觀

點,視個人為分析單位,關心個體的動機特質或狀態。而當代認知的 (cognitive)觀點則視個體為評估者,以自己的特性來處理訊息,個人 的動機顯現於其認知與信念中(鄭婉敏,2001)動機是一個抽象的概 念,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在歷程(盧 俊宏,1994),其程度大小端視行為後所能獲得的報酬與滿足感而定

(邱共鉦,1998)。

三、休閒動機

Iso-Ahola (1989) 提出個人參與休閒行為的理由,具有兩個基本的 動機特性,分別為追求與逃脫,在逃脫每天環境方面,個人可以離開 人際社交的世界,例如個人的問題、麻煩、困難、失敗、朋友和家庭。

逃脫是一個有力的休閒動機,以應付個人生活中的自然性阻礙。

Deci & Ryan (1985) 曾 經 提 出 三 種 決 定 參 與 運 動 行 為 的 動 機 型 式,(一)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被定義為個體參與 活動是為了活動本身的興趣,及從參與中獲得樂趣及滿足。(二)外在 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是指個體參與活動是外發性的,

並不是對該項活動本身的興趣或樂趣,而是外在的誘因所使然,如獎 勵、獎金、獎牌等。(三)無動機(amotivation):無動機的概念與學得 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非常類似,當個體對參與某項活動的動機 是屬於「無動機」時,則個體無法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有 何關聯。

四、休閒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下表: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

作者 年代 研究結果

Ragheb

& Tate

1993

研究對象為 372 位大學生,平均年齡為 22.02 歲,以 LISREL 進 行模式 建立。 研究 結果發 現休閒 動機 與休 閒 參 與 (r= .506 )呈 現 中度 相關 。休 閒 動機 與休 閒參 與,直接影響(Directeffect=.347)。

陳秀華 1993

針對臺北市健康適能俱樂部的會員進行休閒動機的調 查 研 究 , 以 休 閒 動 機 量 表 探 討 其 參 與 休 閒 運 動 的 動 機,研究歸納受試者的休閒動機為五個因素,健康適 能、成就性需求、知性的追求、社會需求以及刺激避 免等。而臺北市健康適能俱樂部的會員休閒動機比較 傾向於健康適能與刺激避免兩個因素。

莊鵬輝 1995

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採用實驗法進行研究 不同目標取向涉入與外在酬賞對內在動機的影響。結 果發現:在控制面的外在酬賞中,不同目標涉入之受 試者,具有顯著差異性,工作涉入者的內在動機高於 自我涉入者。

陳文長 1996

以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為研究樣本,施以大學生運動 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探討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的差 異性,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參與興趣的 受試者在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方面達到顯著性差異。

謝秀芳 1996

探討技職學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經因素分析可 以歸納為健康追求、自我充實、及成就需求等三個因 素,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自我充實以及成就動機因素上 達到顯著性差異。

(續下頁)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李世昌 2000

不同變項背景之專科生,其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動機 在 性 別 及 家 長 教 育 程 度 存 在 顯 著 性 差 異 。 而 在 年 齡 層、居住環境、打工與否、可支配之金額、每週休閒 活動時數、家長職業以及單親家庭與否等變項上並無 顯著性差異存在。

戴遐齡 1997

針對 343 位臺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進行 研 究 , 發 現 , 高 爾 夫 練 習 場 的 運 動 參 與 者 以 男 性 居 多,參與動機則傾向於健康與適能、獲得成就感、提 升社會地位、球場氣氛與服務、休閒娛樂、自我成就 以及便利實惠等七個因素,並且以健康與適能為最重 要因素。

陳秀珍 1997

以 全 國 各 級 學 校 舞 蹈 實 驗 班 及 各 地 舞 蹈 訓 練 班 或 社 團 622 名受試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參與舞蹈的動 機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舞 蹈 者 參 與 動 幾 可 分 為 競 爭 特 質、社會地位、隸屬感、舒適感及體適能等五個因素;

且不同年齡舞者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Hsieh 1998

研究對象以 564 位臺灣大學學生,277 女性和 226 位 男性,以 LISREL 進行模式建立。研究結果發現休閒 動機與休閒參與(r=.79 )呈現高度相關,並提出休閒 動機是一個直接且正向影響休閒參與,由此可知較高 的休閒動機會產生較高頻率的休閒參與,研究並發現 與過去學者的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研究趨於一致。

(續下頁)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張志銘 蘇榮立 呂崇銘

1999

以大葉大學 800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探討學生課後參 與休閒運動動機,發現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可分 為運動的特質、興奮與挑戰、人際關係、課業壓力、

活力釋放、體適能等六項因素。不同性別、年級、運 動頻率、運動時間等變項在參與動機部分題項達到顯 著性差異。

資料來源: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活動歷程模式之研究及本研究整理

五、本節小結:

臺灣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型態產生改變,青少年的活動空間逐 漸減少,休閒活動由動態轉為靜態,坐式生活影響了身體健康,在人 與人的互動關係上更是雪上加霜,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文獻呈現與相 關研究探討,休閒活動的動機會隨著研究方向、對象之不同而有所差 異,而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最近六個月內週末二日國中過重學生參與休 閒活動動機,故在休閒活動動機方面需考量國中過重學生之特性,並 由參考文獻中找出適當的休閒活動動機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