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 一 一節 一 節 節 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 一 一節 一 節 節 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第壹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 第 第

第一 一 一節 一 節 節 節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我國於民國六十八年開放出國觀光之後,帶來國人出國旅遊的風 潮,民國九十年元月在政府實施週休二日後,更是開啟民眾休閒生活 的新紀元,而休閒已然是人們工作之餘可自由選擇參與的活動。民眾 休閒餘暇時間增多,因此休閒活動之發展更為迅速,物質與精神生活 並進,對於休閒品質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但是國人的休閒意識雖然逐 漸發酵,然而缺乏正確休閒觀念不懂規劃休閒時間,因此使得休閒品 質降低,相對影響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就胡信吉(2003)研究花蓮地區 青少年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現況,發現國中學學生仍偏向「室內」或「靜 態」方面的活動。而國中學生的作息通常是清晨七點半到校,上七堂 課後續上第八節甚至第九節,面對升學壓力國三學生週末仍須到校上 整天課,真正有閒暇之餘也僅存週休二日了,且就劉玉棟(2004)對大 臺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研究,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參與度 不足,大部份都是偶爾參加,且青少年在參與娛樂型休閒方面,還是 以「看電視」在得分上排行第一,「聽音樂」及「睡覺」亦是較受青 少年喜愛的休閒模式,這對於國中學生來說,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影 響。教育部就曾指出,臺灣地區的兒童在體重上與鄰近日本、韓國及 中國大陸比較,普遍有偏重的情形,在臺灣地區國小學童中平均每三 位男童就有一位體重過重,女童則是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過重(魏怡 嘉,2004)。因此,如何善用這些休閒時間更是令人關注的焦點。雖 然我國已實施週休二日,但由於彈性工時,部份家長在假日還是須要

(2)

工作無暇陪同孩子參與休閒活動,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家長與學 校老師對休閒活動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青少年參與休閒是浪費時間

(張秀慧,2001)。因此,目前多數的學生極希望得到父母、師長、同 儕的肯定,卻又常陷入自我追尋的迷失中(曹以樂,2004),或許受限 於各種壓力因素,而較無法從事規律之運動,也因此造成國中學生過 重盛行率有逐年升高趨勢。

青少年時期是人類生命週期發展快速的階段之一,祝年豐(2004)

發現臺灣學童過重問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經研究發現,大約每三 名男童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過重,女童則大約是每四人中有一人,

而男童過重盛行率最高為十一歲,女童則為十二歲,研究結果發現,

男童過重及過重 的盛行率分別為15.5%及14.7%, 女 童過重及過重的 盛行率則分別為14.4%及9.1%。而在年齡層上,男童過重盛行率最高 為十一歲、比率 為20.2%, 最低則 為七歲、比率為10.8%;女 童過重 盛行率最高為十二歲、比率為14.8%,最低為十歲、比率為6.7%。今 日,我國學生體適能的評估結果比歐美、日本和大陸為差,而且國內 目前國中、小階段約有兩成學生超過標準體重的20%(高素貞,1999)。 而王元玲(2003)探討兒童過重與自尊關係,發現過重兒童的整體自 尊顯著低於正常體重兒童,過重亦較容易引起脂肪肝、糖尿病、高血 壓、高血脂、膽固醇、心臟病、呼吸睡眠中止等身體併發症。在心理 層面上,會有較高的同儕壓力與低自尊心的心理問題。

現今更因營養狀況改善、飲食西化、生活型態不正常及青少年體 能活動減少,使得青少年過重盛行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據此,對於 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是因過重所引起的問題,更值得成人的重視。教育 部「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九十二年體適能狀況調查研究」,亦比較92 年與86 年體適能差異情形,得到以下重要結果:中小學學生在課餘時

(3)

間從事運動至少有75.8%以上;而規律運動者之比率僅達48%(教育 部,2004)。國中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其對休閒活動的需求 與適應,影響未來對休閒活動的參與和動機(王水文,1994)。就行政 院 衛 生 署 衛 生 統 計 資 訊 網 (2003年 6月 18日 )所 公 佈 91年 最 新 資 料 顯 示,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中之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

糖尿病、慢性肝病與高血壓性疾病等均與過重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

且過重會引起運動不足症、冠狀動脈阻塞、高血壓、糖尿病、過重病、

下背痛、骨質疏鬆、癌症,也印證了過重的確對國人健康造成了嚴重 的影響(陳冠如,2005)。法務部在2002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 析的報告中呼籲政府各有關單位,宜規劃多樣化休閒場所,輔導青少 年從事正當休閒活動,使其情感和精力有適當的途徑宣洩排遣與陶冶 性情(曹以樂,2004)。行政院體委會於民國九十一年辦理運動人口 倍增計劃,也希望透過運動人口增加提昇國民體能狀況,養成終生運 動習慣以期能及早確立規律運動增進體適能及健康的關係,進而落實 於日常生活之中,將有助於改善目前面臨健康危機,也為將來奠定良 好生活品質的基礎(鄭元順,2004)。國內對於研究國中過重學生的 體適能、減重、介入等相關文獻較多著墨,然而在研究過重學生休閒 活動層面少有相關文獻,因此,對本研究將針對臺中市過重學生實際 參與休閒活動的現況詳加瞭解,並探討當前臺中市過重學生休閒參與 和休閒現況之關係,並依據所得到的結果,得為從事優質休閒活動的 選擇與養成,提出建議,提供家長、學校和相關單位做為日後參考。

(4)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是 調 查 並 分 析 臺 中 市 國 中 過 重 學 生 在 假 日 參 與 休閒活動動機及參與休閒活動現況等變項之間的關係。再依本研究之 發現,提出國中過重學生休閒活動之相關建議,並提供臺中市教育相 關機構與學校行政單位,做為對過重學生休閒認知與時間管理等課程 規劃之參考,且培養正確的人生觀,進而提昇優質的休閒生活。本研 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調查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週末休閒活動參與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之 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休閒活動參與之差異情 形。

四、探討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和休閒活動參與之相 關情形。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一、 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週末休閒活動參與之現況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在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之差 異情形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休閒活動參與之差異情形 為何?

四、 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和休閒活動參與之相關 情形為何?

(5)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過重對健康的影響

過重學生常因體型成為同學揶揄、嘲弄、訕笑或排斥的對象,而 過重除了帶來生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外,亦會造成青少年心理與社會方 面的問題。劉倖吟(2001)探討 15-18 歲青春期體重過重女生,發現將 近八成的體重過重者有憂鬱情形,對於超重和過重症者更是導致各式 各樣疾病的高危險群。Broekhoff (1986) 指出兒童身體活動會促使其 日後身體大小、比率(包含身材、骨骼寬度及密度)及身體組成產生相 當大的影響,青少年過重很可能成為過重的成人,並且在成年得病及 死亡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因此,過重學生若能有正確的休閒觀念及規 劃能力,對假日的活動又能做適度的選擇,再藉由休閒活動參與來促 進身心的成長與平衡,相信休閒運動可以提昇身體的適能,促進身體 的健康(馮麗花,1998)。

二、休閒教育對身心發展的影響

在身心發展最迅速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王元玲(2003)認為社會 對於過重有污名化(stigma)及偏見,因肥胖外表的影響,使他們在社會 互動上,可能受到負面的評價。而青少年非常在乎同學的支持和認同,

若同儕的疏遠、排斥和欺負常會使過重青少年對社會形成消極的心理 阻礙。程紹同(1994)指出:「運動休閒管理最能迎合現今社會大眾在運 動休閒方面的迫切需要」,也唯有經由運動休閒觀念的普遍推行,才能 真正實現全民運動的理想以及提昇國家運動實力的目標。鄭芳梵(1993) 更指出學校體育的目的,應是培養將來離開學校後能依其興趣再行選 擇運動項目的延續。黃瓊妙(2000)的研究,亦建議將休閒教育納入正

(6)

式課程,增加多元化的休閒服務內容及重視青少年接觸的休閒環境;

讓青少年明瞭如何善用時間、適應社會,知道休假也是一種學習。因 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瞭解臺中市過重學生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及 參與休閒現況之關係,依所得到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學校、學生及有 關單位共同努力,透過休閒教育讓青少年得到較完美的生活滿意及生 命品質。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針對 12 到 16 歲間之臺中市國中男女過重肥胖學生 BMI

≧21.6 以上之女學生與 BMI≧21.5 以上之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採用問卷調查自 96 年 3 月到 96 年 4 月止,內容包括週末二日休閒活 動參與動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個人背景資料等三個部份。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所探討的影響變數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休閒 參與、參與動機等因素,進行探索性研究。事實上,其他個人活 動因素亦會影響從事休閒活動時的部份差異,但礙於人力、時間 限制,本研究未做這方面的探討。

二、本研究僅以臺中市國中過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不宜類推 至其他縣市、不同年齡、區域、非過重肥胖者。

(7)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第七節 名詞 名詞 名詞操作性定 名詞 操作性定 操作性定 操作性定義 義 義

一、過重

本研究所稱之「過重」是指 BMI≧21.6 以上之女學生與 BMI≧21.5 以上之男學生,體內的脂肪組織佔體重的比例過高;故要判斷一個人 是否過重,應先確認其身體組成,尤其是體脂肪之含量(李燕鳴,1994)。 二、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是主動的無強迫性,只要是能舒暢身心,具有恢復身心 休養、滿足個人慾望需求、為社會所接受的、並進而達到自我實現之 活動均屬之(陳鏡清,1993;馮麗花,1998)。根據文獻本研究將休閒 活動界定為:國中學生在自由時間內(扣除生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作息 之必要及約束時間;如吃飯、睡覺、打掃、上學、課業等)依個人自 由意願及選擇,所從事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正當活動。

三、休閒動機

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在 歷程,乃是心理學家們對個體行為的原因,以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 理性的解釋,而研究動機之目的,為瞭解和預測個體行為(盧俊宏,

1994)。本研究所稱之休閒動機,係探討吸引受試者或使其持續參與休 閒活動之原因。

四、休閒活動參與

Ragheb (1980) 提出休閒參與最常是以參與活動的頻率或是以象 徵個體所參與之普遍的休閒活動類型加以探討。本研究將休閒活動參 與界定為,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和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 包括運動 型、消遣型、音樂型、知識型、藝文型、戶外活動型等類。

(8)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 文 文獻探討 文 獻探討 獻探討 獻探討

本 章 主 要 目 的 在 探 討 國 內 外 對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及 活 動 動 機 理 論 之 相關研究,全章分為四節︰第一節青少年肥胖與健康關係;第二節休 閒的意義與內涵;第三節肥胖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第四節肥胖與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青少年肥胖與健康關係 青少年肥胖與健康關係 青少年肥胖與健康關係 青少年肥胖與健康關係

一 一一

一、、、、肥胖肥胖肥胖肥胖

醫 學 上 的 肥 胖 (obesity)一 般 的 定 義 是 指 身 體 內 的 脂 肪 組 織 佔 體 重 的比例過高,也就是指過多脂肪堆積於體內的現象(陳麗鳳,1994)。

衛生署邀請中華民國營養學會、肥胖醫學會、糖尿病學會、肥胖研究 學會等醫學、營養學及公共衛生學方面多位學者專家,組成肥胖定義 小 組 及 處 理 小 組 , 經 過 多 次 會 議 討 論 後 達 成 共 識 , 以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24 訂為國人體重過重之切點,BMI 27 為肥胖之切點(衛生署,

2002)。一般以性別及年齡的相對體重作為比較,若超出該性別及年齡 層平均體重的 10%,則界定為「過重」(over-weight),超出 20%,則 界定為「肥胖」(obesity)(Bray, 1985)。肥胖的標準依照衛生署所公佈 如:超過 10%為過重,20%為肥胖,超過 20%~30%為輕度肥胖體型;

30% ~ 50% 為 中 度 肥 胖 體 型 ; 50% 以 上 為 高 度 肥 胖 體 型 ( 衛 生 署 , 2002)。民國 91 年我國行政院衛生署也隨順國際潮流,臺灣兒童及青 少年 BMI 標準值:行政院衛生署以「健康體適能」結果優於 25 百分 位值的 7-18 歲兒童青少年作為訂定標準值之子樣本,計算其不同性 別及年齡別之身高、體重及 BMI 之百分位值,以 BMI 值第 95 百分位

(9)

值作為肥胖切點(行政院衛生署,2006)。根據過去歷年測得的學童 身高、體重資料換算、推演,提出臺灣地區各年齡層兒童及青少年體 重過重及肥胖的 BMI 標準值,對我國 10-18 歲學生以身體質量指數 (BMI)計算,為減少肥胖隱憂教育部體育司(2002)發行健康體育護照來 指導學生對休閒活動的重視。本文對過重肥胖的定義為:BMI 值≧21.6 以上的女學生和 BMI 值≧ 1.5 以上的男學生,有關青少年肥胖的程度2 分級,如表 2-1 的分級情形。

表 2-1 教育部(2002)BMI 肥胖程度分級表

肥 胖 程 度

性別 年齡 過重 肥胖

12 ≧ 21.5 ≧ 24.2

13 ≧ 22.2 ≧ 24.8

14 ≧ 22.7 ≧ 25.2

15 ≧ 23.1 ≧ 25.5

16 ≧ 23.4 ≧ 25.6

12 ≧ 21.6 ≧ 23.9

13 ≧ 22.2 ≧ 24.6

14 ≧ 22.7 ≧ 25.1

15 ≧ 22.7 ≧ 25.3

16 ≧ 22.7 ≧ 25.3

資料來源 :擷取自 教 育部體育 司(2002)。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頁 8

二 二二

二、、、、肥胖盛行率肥胖盛行率肥胖盛行率肥胖盛行率

肥胖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個體攝取的熱量高於身體消耗的熱量。先 天遺傳對於個人有重要的影響,但造成近幾年肥胖盛行率快速增加的 主因,應該是生活環境的改變,造成能量攝取過多與缺乏身體的活動。

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在「營養監測與政策發展國際研討 會」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早在民國七十年代,六到十二歲的學童體重

(10)

過重或肥胖率約為 3%;到了八十年代,孩童肥胖率已達 7 至 8%;在 九 十 三 年 , 六 至 十 二 歲 孩 童 肥 胖 盛 行 率 已 攀 升 至 12% ( 祝 年 豐 , 2004)。根據 1996 年的全國健康營養調查指出,19 歲以上年齡層之國 人 , 男 性 肥 胖 率 為 10.0%, 體 重 過 重 比 率 為 22.8%; 女 性 肥 胖 率 為 13.0%,體重過重比率為 19.5%。全體不分男女則肥胖比率為 11.5%、

體重過重比率為 21.2%。全國成人大約有 180 萬人為肥胖,350 萬人 為體重過重。BMI 超過 27 以上的成人,平均有八成五會出現與肥胖 相關的代謝疾病。因此,如何宣導民眾正確的體重認知和減重方式,

將可有效的節省肥胖造成的醫療負擔。

三 三三

三、、、、肥胖的成因肥胖的成因肥胖的成因肥胖的成因

肥胖的成因包括,先天體質的遺傳因素與後天養成的環境因素,

其成因分述如下:

(一)遺傳

根據郭家驊、陳九州、陳志忠(2000)指出,肥胖是由人類遺傳(例 如快速儲存脂肪的能力),未能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調整。

使得這種在物競天擇下的優勢,在現代社會反而成為遺傳上的缺點。

我們人類大約有40~70%與肥胖有關的性狀變異和遺傳有關。

Chen (1997) 研究發現,若兒童肥胖其父肥胖的機率是非肥胖兒童的 五倍,劉秋松、賴世偉、林正介(1998)研究臺中市學齡兒童肥胖情況,

發現當父母親均為肥胖者,其小孩為肥胖的勝算比為9.32倍。洪建德 (1993)在長期追蹤研究下,發現雙親體型正常,子女肥胖的機會可達 10%;雙親之中有一肥胖者,子女肥胖的機會可達40%;雙親均為肥 胖者,子女肥胖的機會可達80% 。Allison(1996)指出,人類大約有40 -70 %與肥胖有關的性狀變異和遺傳有關。

(11)

(二)環境的因素

相對於遺傳因子,環境因子也是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約可分為 以下幾點:

1、家庭環境的影響:

指的是一個家庭從小對青少年所養成的習慣,包括飲食的喜好、

平日生活作息、身體活動量多寡等。例如,從小被養成吃宵夜的習慣、

攝食高油脂、油炸類食物、不好從事戶外活動,如此較容易引起肥胖 影響生活品質。

2、飲食的習慣:

並非吃多就會發胖,每日攝取過多的卡路里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 因素。洪建德(1993)認為:(1)經濟改善後,食物獲得容易且方便。(2) 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吃零食、宵夜、偏好高熱量的西式飲食。另外,

不均衡的飲食習慣也是發胖的另一項主因。喜歡品嚐甜品、愛吃零食,

食用精緻食物、不吃粗糙纖維食品的人,發胖的機會較高,進食次數 少又一次過量進食,這些族群是較容易肥胖的,現代人外食的機會偏 高,而在這些外食的營養上,油脂的成份通常高出人體一天的所需要 量,且蔬果葉菜類經常不足又被忽略,因此,適當的飲食控制及注意 養份的攝取是飲食習慣的一大重點。

(三)缺乏運動

在一項針對全球兒童肥胖的研究發現:引發兒童肥胖最主要的原 因是缺乏身體活動(劉建恆,2001),國內專家學者也認為:肥胖者 若運動量不足,則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等體能會越差、缺少身體 活動肌肉質量減少,基礎代謝率下降,能量消耗亦相對減少(方進隆,

1994)。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於

(12)

1991年所發表的報告中指出,美國二歲到十二歲的兒童每週約花費25 小時在看電視。肥胖會因體重增加,活動更顯困難,加上參與休閒活 動機會減少,運動能力日漸遲緩、長期下來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明顯 下降。因此,目前九年一貫課程把肥胖控制列為健康與體育課程重點,

各縣市教育局列入政策推動、鼓勵各級學校成立「體重控制班」、「推 動中小學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並列為體育訪視績效評鑑。

四 四四

四、、、、肥胖的類型肥胖的類型肥胖的類型肥胖的類型

一般學者將「肥胖症」分為兩種類型:

(一)未成年期肥胖,乃指於未成年時,身體已呈肥胖,其體脂肪數 目較正常體重者多,又因是為體脂肪數目增加,故又稱增值型肥胖。

小孩或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常屬於此類型,而本研究的國中生即正值此 脂肪細胞大量分裂期。

(二)成年期肥胖,此類型肥胖者體內脂肪細胞數目正常,但脂肪以 三酸甘油脂的型式大量儲存於脂肪細胞,致使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造 成肥胖(許怡平,1991)。

五 五五

五、、、、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

青少年的肥胖易持續至成人,故要避免肥胖所造成的影響,在青 少年時期即應注意體重控制。現就其影響分述如下:

Denke (1996) 指 出 , 體 重 超 重 者 通 常 也 伴 隨 體 內 不 好 的 膽 固 醇 較 高,如總膽固醇值(Total Cholesterol;TC)、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

TG)、 低 密 度 膽固醇 值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C),部分學者認為腰臀圍比值與體內不好的膽固醇相關亦很高。若不 及早防治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日後將可能成為中老年人慢性病疾病的

(13)

禍根,且讓這些慢性疾病提早到來(Casbi, Torok, & Molnar, 2000)。臺 中梧棲鎮社區調查發現,經控制年齡、高血壓家族史及糖尿病等變項 後,證明 BMI 每增加 1 kg/m2,高血壓罹患的比率男性增加 1.2 倍,

女性則增加 1.17 倍(洪麗珍、普天間宏,1995)。Rowland (1990) 的 研究亦提出持續體能活動習慣的學童比不運動的學童健康。經常運動 的人在慢性疾病、糖尿病與感冒等成年時期的發生率亦比較低。就肥 胖常引發之疾病:

(1)醣類代謝異常:肥胖將導致體內血糖上升,而血糖升高即將造成 第二型糖尿病,且研究指出肥胖青少年成年後發生糖尿病的機率 亦較一般健康成人高。

(2)皮膚病:因皮下脂肪層較厚,在大腿及下腹部皮膚常出現類似產 婦之妊娠紋;又磨擦機率增加容易造成對磨疹。體溫散熱差,容 易過熱及出汗現象,而影響其運動動機。

(3)骨骼異常:因體重過重,對下肢造成負荷過重,使大腿骨脫臼或 彎曲,小腿骨彎曲變形或發生退化性(Cicuttini, Spector,&Baker, 1997)。

根據以上的發現過重與肥胖造成的原因非常複雜,問題在日益繁 忙的工商社會,已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及其生活品質,所引 發的文明病更增添社會成本,而國中正是人生重要的發展階段,近年 來升學壓力促使青少年肥胖率增高,而「肥胖更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 子,亦是阻礙人們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的研究調查亦發現臺灣地 區的青少年近幾年來體重明顯上升,肥胖的盛行率一直在增加中,研 究亦指出身體活動對生理、心理及社會人際關係都有相當的影響,因 此藉由週末二日之便,國人可以善加利用進而對文化與社會風氣加以

(14)

改造;除了藉機可增進家人與親子間的互動外,更能活用週末假期來 豐富心靈,也是休閒活動養成的大好時機。故本研究希望能從過重、

肥胖影響因素之相關程度作深入探討,以釐清、闡明造成肥胖的直接 與間接的因果關係,及可能互為因果的影響,因此;正值青春期的國 中學生,如何阻斷肥胖應視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1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休閒的意義與內涵 休閒的意義與內涵 休閒的意義與內涵 休閒的意義與內涵

一 一一

一、、、、休閒的意義休閒的意義休閒的意義休閒的意義

「 休 閒 」 的 英 文 leisure , 美 國 辭 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意 指 「 自 由 、 獨立 、 自主」 (freedom), 無 義 務 、 無 責任 的 自由活動。然而在大眾的定義裡,「休閒」(leisure)一詞,常與「遊憩」

(recreation)一詞相互混淆。休閒(leisure)一詞即是擺脫勞務責任之後,

剩 下 來 可 以 自 由 支 配 的 閒 暇 時 間 , 以 及 自 由 活 動 的 時 間 ( 呂 建 政 , 1994)。Rossman (1995) 則認為,Leisure(休閒)包含了 recreation(遊 憩)、play(遊戲)、game(比賽)等三個層面,Leisure(休閒)是內 在滿足、自由選擇,極有積極影響的;recreation(遊憩)是具有恢復 再造、社會目的、特殊寓意的特性;play(遊戲)是具有自發性、自 我表現及創造性等兒童特質。Peterson (1981) 認為,休閒是不受束縛 的時間,亦即工作或生活義務性活動以外的剩餘時間。Neulinger (1982) 指出,西方學者常以閒暇的時間或自由支配的時間來定義休閒。

Klley (1978) 將休閒定義為,一種為了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 性活動。從活動內容要素的觀點來看,休閒是有目的的,是經過選擇 的,不論是自己主動選擇或被指定參與的,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在均衡 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或者提昇生命品質,以改善身心,滿足內 在需求(高俊雄,1999)。換言之,休閒就是在自由意識狀態下,自主 性的選擇與工作無關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是屬於心理及感覺上的 輕鬆,完全決定在個人的心態(程紹同,1994)。對於休閒的概念,部 分學者是持綜合性的看法,如莊慧秋(1994)認為休閒的涵義包含四 個部分:一、休閒不是經濟性的活動; 二、休閒是自願自發性的活動;

三、休閒沒有固定的形式,但它會帶來心理感覺上的輕鬆和自由;四、

(16)

休閒通常不是社會上所謂重要的活動,但是對個人而言,休閒活動的 經驗是可貴的、有意義的,會給人當場的滿足。

張少熙(1994)認為從內、外兩個向度來定義休閒:一、外在:從 自由時間得到享受快樂的過程。二、內在:從輕鬆的心態得到經驗的 滿 足 。 法 國 社 會 學 家 度 馬 哲 (Joffre Dumazedier)試 圖 整 合 不 同 休 閒 觀 時,提出休閒有不可分的三部分:放鬆、娛樂和個人發展。放鬆是休 閒之始,因為人們需要克服疲勞;娛樂提供了休閒的轉移功能,讓我 們脫離自己關注的事務;個人發展是休閒的持久成分,它使我們視野 開闊且生命更有意義(涂淑芳,1996)。休閒就是個人的認知,其強調 個人的自由選擇並暗示休閒是一種主觀經驗(張玉鈴,1998)。

綜觀上述學者的觀點可以得知,休閒的涵義是非常廣泛的,休閒 的概念涵蓋了「Leisure」和「Recreation」的意涵,其中包括了時間、

自由、活動、經驗、態度、心理、行動等方面。休閒的價值隨著社會 的變遷而形成不同的價值取向,所以休閒是具有自由與空閒的特性,

本文對休閒的定義為:扣除工作時間所剩餘能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

二 二二

二、、、、休閒活動的內涵休閒活動的內涵休閒活動的內涵休閒活動的內涵

休閒活動(Recreation)源自拉丁文recreatio 演變而來,為了恢復健 康(restore)或振作精神(refresh)、創新(to create a new)之意。休閒活動 本身有再創造、自由、鬆弛、調劑、需要、樂趣及經驗擴充等意味,

所以有益的休閒活動,不僅能幫助人們恢復體力和精神,使人獲得樂 趣與滿足感,更可擴展個人生活經驗(郭文聰,1992)。文崇一(2000) 認為休閒活動是指人民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地去打發時間,並尋 求工作外、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滿足。而許義雄(1993)認為休閒活動具 有下列意義:一、自由參與的活動;二、閒暇時間的活動;三、滿足

(17)

心理、生理的活動;四、可恢復精神與體力的活動;五、可促進家庭、

社會和諧的活動。我們可將休閒活動視為個人在閒暇時間內從事修養 身心,進而重新再造的活動(許建民,1999)。李鍾元(1982)認為:休閒 活動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 它能使人們愉快、輕鬆、滿 足、調和情感及促進健康,並能增加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不計利害得 失。黃瓊慧(2002)認為在匆忙的生活裡,除了工作時間外所參加的娛 樂活動,均可統稱為休閒活動。

三 三三

三、、、、休閒活動的功能休閒活動的功能休閒活動的功能休閒活動的功能:::

Kelly (1990) 根據活動的功能性,將休閒活動分為四類:1.無目的 的休閒活動;2.補 償性、恢復性的休閒活動;3.人際 性、情感性的休 閒活動;4.角色義務性的休閒活動。

陳鏡清(1993)指出「休閒活動」具有以下五項功能:

1.個人功能:有促進生理、心理健康、培養社會關係。

2.家庭功能:增進親子關係、加強家庭團結。

3.社會功能:可傳 遞文化、訓練社會技能與規範,提供規劃活動充實 文化水準、涵養品德與革新社會風氣。

4.經濟功能:藉由 休閒活動提高工作情緒、工作效率、間接提高生產 力,幫助經濟成長。

5.醫療功能:藉由活動的進行,產生疏導情緒障礙和支持性心理治療 作用,常用有舞蹈、音樂、遊戲、運動療法等。

陳美芬(1996)從多元角度探討,休閒活動對青少年具有功能有:

1.社會化功能;2.文化的功能;3.增進親子關係;4.心理的功能;5.獨 立能力的培養;6.生涯探索的功能。

馮麗花(1998)把休閒活動歸納五種功能:

(18)

1.個人方面:有促進身體健康、增進心智發展與人際關係。

2.家庭方面:增添親情的交流等。

3.社會方面:社會教育、社會整合、社會福利、預防犯罪與疾病治療。

4.經濟方面:能休 養生息、振奮精神、更新體力、疏通工作壓力,增 強自我充實感和再創造的能力,創造經濟成長。

5.學校教育功能: 利用社團的休閒活動學到群體關係、活用學識、激 發潛能、自我實現。

吳 淑 玲 (1995)認 為 休 閒 除 了 彌 補 的 功 能 外 還 有 : 1.增 進 身 體 健 康;2.促進心理健康;3.擴展個人經驗;4.增加個人知識;5.促進家庭 和諧;6.預防青少年犯罪;7.增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士氣。

Bloland (1987) 專 門針對青少年提出,休閒活動對青少年有八大 功能:

1.使學生有機會體驗成就和能力 2.促進創造力與自我表達

3.使學生自我成長與自我定位

4.使學生自我實現與發現個人的人生意義 5.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

6.發展人際與社會技巧 7.達到或維持心理健康 8.促進學業進步。

余嬪(1999)採用 Eills 與 Witt (1991) 的歸納,將人類生活中的休 閒活動整理出四種功能:(一)淨化功能;(二)放鬆功能;(三)補償 功能;(四)類化功能。

胡蘭沁(1993)提出休閒活動有許多正面的意義與功能,對個人可 促進身心健康,加強社交能力與學習之功能,對家庭可增進感情,形

(19)

成融合,溫馨的快樂氣氛,並使社會結構保持穩定,提高國民素養及 生產力。

四 四四

四、、、、本節小結本節小結本節小結本節小結

休閒的概念是一種理念上的自由狀態和精神上的自由意識,過往 的休閒被視為是一種輕鬆、愉快與充分休息,休閒與休閒活動是現今 社會人人不可或缺的現代產物,休閒活動具有個人、家庭、社會、經 濟、學校教育、醫療等功能。而休閒活動會因休閒者所選擇的休閒項 目、休閒態度、動機和休閒的興趣等因素而呈現出不同的特質。休閒 對於青少年的心理適應與生活品質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如:鬆弛身心、

獲得快樂、發展人際關係與建立友誼、擴展生活經驗、增進自我認識 等等,休閒活動的參與有助於自我成長,發掘自我能力、興趣以及價 值觀,這對青少年進入成人後選擇職業及生涯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所 以人們應適當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才能使休閒活動發揮最大 的功能與價值,進而達到從事休閒活動的目的。

(20)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肥胖 肥胖 肥胖 肥胖與 與 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 與 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 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 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

Stokowski (1994) 認 為 休 閒 是 活 動 的 主 張 , 其 重 要 的 優 點 為 客 觀。因為休閒活動可被計算、可量化且可做比較,但他也指出這種定 義的主要缺點是它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休閒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會隨 人、地方和時間而不同。

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係指個體在自由支配的時間內,

所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而言。通常是指參與活動的種類與參與活動的 頻率,而所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的活動,且這種活動是可以自 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吳文銘,2001)。

Ragheb (1980) 提 出休閒 參與 最常 以 參與活 動的 頻率 或 是象徵個 體所參與最普遍的休閒活動類型加以探討。本研究將以休閒活動參與 頻 率 、 休 閒 活 動 的 類 型 及 休 閒 活 動 相 關 變 項 之 實 證 研 究 進 行 文 獻 探 討。分別敘述如下:

一、休閒活動參與頻率

人們在事先獲知訊息的情況下,決定去參加或從事特定的活動。

高俊雄(1999)認為休閒參與頻率(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是將 一個人在某一段時期參與某一種活動的頻率,以數字或描述差異(經 常參與、偶爾參與…)等方式表達。本研究參與休閒活動頻率,以高 俊雄(1999)所言之描述差異,分為(經常參與)、(較常參與)、(偶而 參與)、(很少參與)及(不曾參與)等五個選項,做為臺中市肥胖學 生參與休閒活動頻率的調查。

休閒參與的衡量,高俊雄(2002)認為衡量個體的休閒參與方法包 含:(一)時間運用法:將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個時段從事的 活動加以記錄。(二)參與頻率法:將一個人在某一時段期間(一天、

(21)

一星期、一個月、一季、或一年)參與某項活動的頻率,以數字表達。

二、休閒活動的類型

根據學者之研究,一般用來分類的方式大致有 3 種:(1)研究者主 觀 分 類 法 ; (2) 因 素 分 析 法 ( factor analysis ); (3) 多 元 尺 度 評 量 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王水文,1994;王建堯,1988;林 建地,1996;黃立賢,1996;賴哲民,1988)。

主 觀 分 類 法 : 係 由 研 究 者 主 觀 分 類 加 以 區 分 類 別 。 例 如 蔣 孝 瑛 (1990)將休 閒活 動 依活動 性質 分類成 運動與 遊戲 、音樂 、戶外 活動、

社交性活動、藝術和手工藝、舞蹈、戲劇、智力與文藝、特殊嗜好與 興趣。

因素分析法:是利用電腦的統計方式,依受試者所參與每個休閒 活動的頻率與程度加以分類,其假設頻率相當之活動是相似的,可歸 納為同一類。文崇一(1981)使用因素分析法,依受試者參與 29 種休閒 活動的情形,分類為知識性、社交性、運動性、消遣性、玩樂性(陳 鏡清,1993)。王建堯(1998)以因素分析結果將休閒活動分為技藝型、

不良型、歌舞型、精緻型、刺激型、體力型、視聽欣賞型、動物娛樂 型、消遣耗時型。張少熙(1994)在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 其阻礙因素之研究中以因素分析法,發現青少年休閒活動可分為:刺 激性、交誼性、閒意性、娛樂性、戶外活動性、觀賞性、音樂性、消 遣性、藝能性、及休憩性十類。

多元尺度評量法(MDS):是將所列出的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 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由受試者依自己的知覺從 1(最相似)至 66(最 不相似),將對此兩種活動加以評定其相似性。例如 Brent (1975) 將休 閒活動分類成:主動-被動、個人-團體、心智-非心智、戶內-戶 外。

(22)

國內學者大都使用主觀分類法與因素分析法,所得到的休閒類型 結果大致分為: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體育性(運動性)、藝術性

(文藝性)、實用性等類型。謝秀芳(1996)將休閒活動分為10 類:包 括技擊性、消遣性、旅遊性、康樂性、消費性、團體性、水上及藝 術性、靜態性、腳程性及雙人性球類休閒活動。

王水文(1994)研究「臺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將 休閒活動分為5 種分類型態:1. 體育性休閒活動:球類活動、爬山、

游泳;2. 實用性休閒活動:幫忙家務、烹飪、園藝活動等; 3. 康 樂性休閒活動:看電視、聽音樂、玩電動等;4. 藝文性休閒活動:

看書報、繪畫、參觀展覽等;5.社交性休閒活動:郊遊、社會服務 活動、逛街等。

三、休閒參與相關研究

針對「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之研究,文崇一(1981)依 據當時社會之現況,共編制 29 項活動,將分為五個因素類型:

(一)知識性:雜誌、報紙、書店、書畫展、小說、看電視等。

(二)社交性:聊天、看朋友、和朋友逛街等。

(三)運動性:郊遊、旅行、球類運動、健身運動、爬山、露營、游 泳等。

(四)玩樂性:和朋友喝酒、打打小牌、上歌廳聽歌等。

(五)消遣性:看電視新聞、聽廣播、訪友、寫信、幫助家務等。

研究結果顯示,在實際行為方面,看報、閱讀雜誌、看電視新聞,

此類的活動頻率最高,其次是幫助家務、聊天、唱歌等。這類行為主 要受到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工廠和家庭都有這種設備,卻因此限制 工人參與其它類型的休閒活動。

青 年 之 休 閒 活 動 現 況 及 阻 礙 因 素 的 研 究 中 , 許 義 雄 (1993)針 對

(23)

1475 位受試者,將 61 項休閒活動,區分為 15 類型因素:

(一)刺激追求活動:衝浪、泛舟、潛水、高空跳傘或跳水、機動力 船等。

(二)投機性活動:遊樂電玩、撞球、飆車、賭博性電玩、舞廳跳舞。

(三)體能性運動:足球、籃球、桌球、羽球、網球等。

(四)舞蹈性活動:有氧舞蹈、土風舞、國際標準舞、社交舞等。

(五)閒意性活動:散步、沉思、品茶、休息等。

(六)音樂性活動:音樂欣賞、歌唱、聽廣播、玩樂器等。

(七)戶外活動:郊遊露營、野餐、登山、健行等。

(八)藝能性活動:騎馬、射箭、滑雪、射擊等。

(九)消遣性活動:看電視、逛街等。

(十)益智性活動:閱讀雜誌書報、參觀展覽、學習語言、逛書店等。

(十一)旅遊活動:關內外參觀旅遊。

(十二)社會性活動:社團活動、訪友交誼、社會服務活動等。

(十三)作業性活動:集郵、室內佈置等。

(十四)娛樂性活動:駕車兜風、看電影等。

(十五)其他:飼養小動物、棋藝活動等。

研究結果顯示,青年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為:消遣性活動、

娛樂性活動及閒逸性活動,男女在休閒活動參與方面有顯著差異,男 性在刺激追求活動、投機性活動、體能性運動、藝能性活動及其他活 動之參與率高於女性,而女性則在舞蹈性活動、閒逸性活動、益智性 活動及作業性活動高於男性。吳文銘(2001)以主觀分類的方式分為「運 動性」、「藝文性」、「實用性」、「社交性」、「消遣性」等五類。其研究 結果顯示,自我娛樂能力對休閒參與有正向直接的影響,高自我娛樂 能力的國小學童,較能填補自己的自由時間,能運用自己的認知、能

(24)

力、他人、地點、想像力等方式,而不讓自己沒事做,或感到無聊。

行政院體委會(1999),曾針對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 發展對策之研究,其研究結果,首先發現青少年每週參與休閒運動的 次數 3-4 次最多,且男性青少年高於女性青少年;其次每週參與休閒 運動的時間以 60 分鐘以下為最多,在每週參與休閒運動時間長度方 面,男性青少年的運動亦高於女性青少年;以及青少年最常參與的休 閒運動,以「球類運動」為最多,戶外運動為第二,而電視與廣播是 青少年獲得休閒運動資訊最主要的來源;最後青少年無法參與休閒運 動的主要原因,依序是時間不足、課業繁重、沒有友伴與場地不足。

由此可知,積極建設休閒運動設施,實為促進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的 條件之一。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的研究發現:男性青少年假 日活動最常做的是球類活動(尤其是籃球);女性參與運動性休閒活動 很 顯 著 少 於 男 性 。 此 外 行 政 院 青年 輔 導 委 員 會 (1998)所 做 的 研 究 指 出:青少年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依序為:音樂、看電視、閱讀、聊天、

唱歌、收集嗜好品等;而最喜歡從事的休閒活動則依序為:打球、聽 音樂、閱讀、旅行、看電影及登山露營等。休閒參與的類型,因研究 者的研究主旨、研究對象不同,在分類上會有所異同。

綜觀上述各學者的研究,本研究者現仍任教於國中且兼任導師一 職,倍感此階段的國中學生因背景屬性不同,在從事休閒活動時的選 擇上會亦有不同的差異性,而青少年對於休閒活動的認識與參與程度 普遍不足,當然因素有許多,其間休閒需求、年齡、性別、時間、價 值觀之不同,均存在著差異的事實。由於各學者所作的研究的對象、

目的與時間上的不同,對於青少年學生的休閒活動研究,大都是調查 其從事休閒活動的狀況、需求及影響,因此研究的結果也出現部份不 同的差異。

(25)

本研究將不同研究者對休閒活動類型做一簡單的歸納,其歸納結 果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國內休閒活動種類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活動類型

文崇一 1981 知識性、 社交性、 運 動性、玩 樂性、

消遣性

許義雄 1993

刺 激 追 求 、 投 機 、 體 能 、 舞 蹈 、 閒 逸 、 音 樂 、 戶外、藝 能、消遣 、 益智、旅 遊、社會 、 作業、娛 樂性、其 他

張少熙 1994 刺激性、交誼性、閒 意 性、娛 樂 性、戶 外 活 動 、

觀賞性、 音樂性、 消 遣性、藝 能性、休 憩 性

謝秀芳 1996

技 擊 性 、 消 遣 性 、 旅 遊 性 、 康 樂 性 、 消 費 性 、 團 體 性 、 水 上 及 藝 術 性 、 靜 態 性 、 腳 程 性 及 雙 人性球類 休閒活動 。

王建堯 1998

技藝型、 不良型、 歌 舞型、精 緻型、刺 激 型、

體力型、 視聽欣賞 型 、動物娛 樂型、消 遣 耗時 型。

體委會 2000 陸上類、 水上活動 、 球類、技 擊類、

健身類、 其他類

吳文銘 2001 運動性、 藝文性、 實 用性、社 交性、

消遣性

鄭順璁 2001 大眾媒體 、文化活 動 、運動、 社交活動 、

戶外活動 、個人嗜 好

楊美貞 2003 民俗運動 、球類運 動 、水上運 動、飛行 、

冒險運動 、舞蹈、 車 類運動、 戶外運動

陳玉鳳 2003 知 識 性 、 運 動 性 、 社 交 服 務 性 、 休 憩 娛 樂 性 、

其他性

吳郁銘 2004 競賽類活 動、健身 類 活動、冒 險類活動 、

聯誼性活 動、防衛 性 活動

李俊憲 2005 藝文類、 社交類、 體 能性、娛 樂性、知 識 性

陳香菁 2006 運動性、 學藝性、 實 用性、社 交性、消 遣 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6)

綜合上述文獻的分析,休閒的義涵包含休閒活動、遊憩以及休 閒運動等內涵而休閒活動的分類,大都按照休閒的性質、內容或功 能,做為分類的依據,因此,本研究對休閒活動分類,採因素分析法,

做為休閒參與類型的分類,對於休閒參與頻率,則依高俊雄(1999)所 說的描述差異,做為臺中市過重學生參與休閒活動頻率的調查。而本 文的休閒活動參與是指最近六個月內每週二日所參與之休閒活動。

四、本節小結

休閒參與的目的為自由選擇愉悅的活動,給予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

休閒活動類型則視其:年齡、性別、興趣、能力、需求、生活型態之 不同,所採用的研究分類標準亦有所不同。本研究將休閒活動定義為:

工作時間所剩餘能自由支配(扣除生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作息之必要及 約束時間如工作、上學、吃飯、睡覺、打掃、課業等)的閒暇時間。

(27)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 肥胖與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休閒活動動機之研究

一、動機的意義

張春興(1988)提出所謂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 持已引起的活動, 並導使該種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內在歷程。

在此所指的活動, 自然指的是行為, 所以動機一詞乃是心理學家對 個體行為的原因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推理性的解釋。

Iso-Ahola (1980) 提 出 休 閒 動 機 是 具 有 動 態 的 性 質 而 非 一 成 不 變,具有下列特徵;

1.休閒動機會因時 而異,會隨著生命週期而改變,讓自己在休閒過程 中,對休閒活動的選擇更有自主性的感覺,對自己的休閒能力更加 滿意, 對自己的休閒涉入更有愉悅的心情。

2.休閒動機因人而 異、因地而異,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社會化過程都 不相同,都具有不同的休閒動機,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機 和地點也可能有不同的休閒動機,當所處的休閒環境缺乏休閒設施 時,會以其他休閒活動來取代改變原來的休閒動機,當休閒環境增 添新休閒設施時,也會產生新的休閒動機。

3.休閒動機會因情 境而異,會隨著情境不同而有所改變,通常因情境 而改變的休閒動機可分為隨興式的休閒動機。

二、動機的分類

陳皆榮(1996)指出動機的分類有許多的分法,各種分法都有其道 理,名稱也都未盡相同但內涵、性質、範圍大致都有相似之處,一般 採用二分法,把各種動機歸納為二大類,生理性動機及心理性動機。

在動機理論方面,傳統的動機理論植基於有機體的(organisnic)觀

(28)

點,視個人為分析單位,關心個體的動機特質或狀態。而當代認知的 (cognitive)觀點則視個體為評估者,以自己的特性來處理訊息,個人 的動機顯現於其認知與信念中(鄭婉敏,2001)動機是一個抽象的概 念,是引起個體活動並維持此項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在歷程(盧 俊宏,1994),其程度大小端視行為後所能獲得的報酬與滿足感而定

(邱共鉦,1998)。

三、休閒動機

Iso-Ahola (1989) 提出個人參與休閒行為的理由,具有兩個基本的 動機特性,分別為追求與逃脫,在逃脫每天環境方面,個人可以離開 人際社交的世界,例如個人的問題、麻煩、困難、失敗、朋友和家庭。

逃脫是一個有力的休閒動機,以應付個人生活中的自然性阻礙。

Deci & Ryan (1985) 曾 經 提 出 三 種 決 定 參 與 運 動 行 為 的 動 機 型 式,(一)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內在動機被定義為個體參與 活動是為了活動本身的興趣,及從參與中獲得樂趣及滿足。(二)外在 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是指個體參與活動是外發性的,

並不是對該項活動本身的興趣或樂趣,而是外在的誘因所使然,如獎 勵、獎金、獎牌等。(三)無動機(amotivation):無動機的概念與學得 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非常類似,當個體對參與某項活動的動機 是屬於「無動機」時,則個體無法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有 何關聯。

四、休閒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下表:

(29)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

作者 年代 研究結果

Ragheb

& Tate

1993

研究對象為 372 位大學生,平均年齡為 22.02 歲,以 LISREL 進 行模式 建立。 研究 結果發 現休閒 動機 與休 閒 參 與 (r= .506 )呈 現 中度 相關 。休 閒 動機 與休 閒參 與,直接影響(Directeffect=.347)。

陳秀華 1993

針對臺北市健康適能俱樂部的會員進行休閒動機的調 查 研 究 , 以 休 閒 動 機 量 表 探 討 其 參 與 休 閒 運 動 的 動 機,研究歸納受試者的休閒動機為五個因素,健康適 能、成就性需求、知性的追求、社會需求以及刺激避 免等。而臺北市健康適能俱樂部的會員休閒動機比較 傾向於健康適能與刺激避免兩個因素。

莊鵬輝 1995

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採用實驗法進行研究 不同目標取向涉入與外在酬賞對內在動機的影響。結 果發現:在控制面的外在酬賞中,不同目標涉入之受 試者,具有顯著差異性,工作涉入者的內在動機高於 自我涉入者。

陳文長 1996

以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生為研究樣本,施以大學生運動 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探討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的差 異性,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參與興趣的 受試者在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方面達到顯著性差異。

謝秀芳 1996

探討技職學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經因素分析可 以歸納為健康追求、自我充實、及成就需求等三個因 素,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自我充實以及成就動機因素上 達到顯著性差異。

(續下頁)

(30)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李世昌 2000

不同變項背景之專科生,其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動機 在 性 別 及 家 長 教 育 程 度 存 在 顯 著 性 差 異 。 而 在 年 齡 層、居住環境、打工與否、可支配之金額、每週休閒 活動時數、家長職業以及單親家庭與否等變項上並無 顯著性差異存在。

戴遐齡 1997

針對 343 位臺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進行 研 究 , 發 現 , 高 爾 夫 練 習 場 的 運 動 參 與 者 以 男 性 居 多,參與動機則傾向於健康與適能、獲得成就感、提 升社會地位、球場氣氛與服務、休閒娛樂、自我成就 以及便利實惠等七個因素,並且以健康與適能為最重 要因素。

陳秀珍 1997

以 全 國 各 級 學 校 舞 蹈 實 驗 班 及 各 地 舞 蹈 訓 練 班 或 社 團 622 名受試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參與舞蹈的動 機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舞 蹈 者 參 與 動 幾 可 分 為 競 爭 特 質、社會地位、隸屬感、舒適感及體適能等五個因素;

且不同年齡舞者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Hsieh 1998

研究對象以 564 位臺灣大學學生,277 女性和 226 位 男性,以 LISREL 進行模式建立。研究結果發現休閒 動機與休閒參與(r=.79 )呈現高度相關,並提出休閒 動機是一個直接且正向影響休閒參與,由此可知較高 的休閒動機會產生較高頻率的休閒參與,研究並發現 與過去學者的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研究趨於一致。

(續下頁)

(31)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張志銘 蘇榮立 呂崇銘

1999

以大葉大學 800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探討學生課後參 與休閒運動動機,發現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可分 為運動的特質、興奮與挑戰、人際關係、課業壓力、

活力釋放、體適能等六項因素。不同性別、年級、運 動頻率、運動時間等變項在參與動機部分題項達到顯 著性差異。

資料來源: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活動歷程模式之研究及本研究整理

五、本節小結:

臺灣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型態產生改變,青少年的活動空間逐 漸減少,休閒活動由動態轉為靜態,坐式生活影響了身體健康,在人 與人的互動關係上更是雪上加霜,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文獻呈現與相 關研究探討,休閒活動的動機會隨著研究方向、對象之不同而有所差 異,而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最近六個月內週末二日國中過重學生參與休 閒活動動機,故在休閒活動動機方面需考量國中過重學生之特性,並 由參考文獻中找出適當的休閒活動動機變項。

(32)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研 研 研究 研 究 究 究方法 方法 方法 方法

本 章 目 的 旨 在 探 討 臺 中 市 國 中 過 重 男 女 學 生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現 況,並分析國中過重男女學生的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的相關情形。本 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研究工具編 製;第四節實施程序;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 研 究 旨 在 瞭 解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國 中 過 重 學 生 在 休 閒 活 動 參 與 及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之現況與差異,且進行資料分析藉以瞭解各變項的 內涵及相互關係。本研究架構,請見圖 3-1 所示: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t-test

one-way ANOVA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零用錢 父母教育程度

花費時間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 健康層面

認知層面 情意層面 社交層面

休閒活動參與 知識型 消遣型 藝文型 運動型 戶外活動型 音樂型

(33)

第 第 第

第二 二 二 二節 節 節 研究對象 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一 一一

一、、、、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居住於臺中市,BMI 值≧21.6 以上的女學生和 BMI 值≧21.5 以上的男學生,年齡介於 12~16 歲之過重在學國中男、女 學生。

二二二

二、、、、抽樣方抽樣方抽樣方抽樣方 式式式

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以區域便利取樣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因 母群體比率無法正確得知,在精確度與信賴度條件限制下,採保守的 作法,以 α= .05,Cp= .05 為條件,取 p= .5,透過以下的公式 (Rea &

Parker, 1997) ,求得所需之樣本數:

(

1

)

2

Ζ −

= Cp

p

n

α

p

( )

2

05 . 0

5 . 0 1 5 . 0 96 . 1





 −

=

n

16 . 2 384

05 . 0

52 . 2 0 96 .

1 × =

= n

n:樣本個數 Cp:最大可容許誤差

p:母體比率

Z:在信賴度為 α 之下之標準常態值

(34)

經過公式計算求得所需之樣本數384人,因考量到施測問卷之拒簽 率(Q)、廢卷率(L)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等因素所導致的誤差(B),得到樣本 數至少需400人(侯錦雄,1990)。本研究因考量精確與信賴度條件限制 下,以保守的作法,依臺中市境內各區抽樣六所學校共800名國中學生 做問卷調查。回收765份回收率為95.62%,有效問卷400份。

如表3-1所示:

表 3-1 臺中市國中過重男、女學生問卷回收一覽表 學校別 問卷份數 回收問卷

份數 有效問卷數 有效問卷%

四張犁國 中 150 150 96 63

大德國中 150 135 77 51

惠文高中 國中部 150 127 52 34

漢口國中 150 145 53 35

四育國中 100 98 61 61

東峰國中 100 100 61 61

合計 800 765 400 51%

抽樣學校為避免傷害過重學生之自尊心,多數採混合施測且因施

測期間已近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比賽,體育教師受到配課與代課影 響,回收之問卷雖達九成但有效問卷即受此影響,且現今法規嚴謹;

學校對於外來施測多數排斥,又擔心家長質疑;少數學校不接受問卷。

因此,相對成為研究者發放問卷的難題,對於過重學生填寫不實狀況 為避免學生再受二次傷害,在基於保護之下未在增發問卷填寫,因此 資料得來更感彌足珍貴。

(35)

第 第 第

第三 三 三 三節 節 節 研究工具 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中過重男女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並分 析國中過重男女學生的休閒動機和休閒參與的相關情形。故修改編製

「休閒活動動機和參與現況調查問卷」問卷編製根據理論基礎確定研究 問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參考有關專家學者:(胡信吉,2003;張少 熙,1994;張文禎,2002;謝哲仁,1999)等設計之量表,做為本研究 之研究工具,問卷包含三部份,第一部份為「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

第二部份為「休閒活動參與量表」,第三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本研 究問卷編製過程及內容敘述如下:

一 一一

一、、、、問卷編製過程問卷編製過程問卷編製過程問卷編製過程

研究者在確定研究問題後,參考蒐集相關文獻資料,與指導教授 和專業人士討論,草擬問卷初稿後再請教指導教授修訂為預試問卷,

實施預試後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考驗,完成正式問卷,並 確定資料分析方法。

(一)問卷編製初稿

問卷編製過程根據理論基礎確定研究問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草擬問卷初稿,請教指導教授及專業人士修改完成問卷初稿。

(二)專家意見統整

問卷編製初稿採專家效度,初稿擬定請國內學者專家針對問卷內 容做建議,再行修編以臻內容之完善。

(三)問卷預試

研究問卷初稿底定後,依抽取學校樣本人數比例選取所需樣本,評 估預試之填答時間、題目適切性、問題難易度、用語適切性等結果,請 教指導教授及口試委員修訂成預試問卷,隨之實施預試。國內學者郭生

(36)

玉 (1991) 則 表 示 .65 為 可 接 受 的 最 小 信 度 值 。 本 研 究 預 試 結 果 將 以 Cronbach α考驗「休閒活動動機與參與現況調查問卷」各因素的內部一 致性,以修正問卷缺失之內容,使問卷更為完善。

二 二二

二、、、、問卷內容問卷內容問卷內容問卷內容

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主要分為三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

本 研 究 量 表 主 要 參 考 : 許 義 雄 (1993), 陳 鏡 清 (1993)與 張 少 熙 (2003)的研 究成 果 ,經整 理後 編製而 成,目 的在 瞭解臺 中市過 重國中 學生週末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為何?根據填答者個人對於參與休閒活 動的動機情形,依「非常同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非 常不同意」等五項填答,亦採用李克特(Likert)五等量表評分,並依序 (5.4.3.2.1)給五至一分,分數越高在其各分量表及整體休閒動機的程度 越高。問卷共有三十題,分列如表 3-2︰

(37)

表 3-2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 我參加休閒活動是為了

我參加休閒活動是為了 我參加休閒活動是為了 我參加休閒活動是為了:::: 1. 增進健康

2. 享受運動樂趣 3. 運動可以減肥 4. 提昇運動技術 5. 挑戰自己的能力 6. 強化體適能 7. 增強免疫功能

8. 活動筋骨享受流汗的感覺 9. 瞭解同儕的想法

10. 崇拜偶像追求流行 11. 認識新朋友

12. 暫時忘記不愉快的事 13. 與人打賭輸了

14. 向人顯示自己的才幹 15. 得到別人的尊重 16. 吸引異性

17. 減輕升學壓力 18. 獲得運動資訊 19. 可以放鬆心情

20. 家人親友的共同興趣

21. 受到學校或老師運動風氣影響 22. 增加與人建立友誼的機會 23. 從運動中獲得成就感 24. 發現新事物

25. 滿足好奇心 26. 激發想像力 27. 與人產生互動 28. 與人建立友誼 29. 放慢生活步調 30. 學習周遭的事物

(38)

(二)休閒活動參與量表

此部份研究之休閒參與量表,將休閒參與界定為參與者依據個人 需求,於上課、補習及睡覺等以外時間,從事各項休閒活動的情形,

包括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及頻率。本研究量表主要參考文獻資料:胡 信吉(2003),張少熙(1994),張文禎(2002)與謝哲仁(1999),等人採取 主觀分類法,經詢問在學之過重國中學生於週末二日參與休閒活動的 狀況後,經整理修訂再擬訂簡易問卷,調查國中學生週末經常從事的 休閒活動項目,藉由次數分配選取前 30 項休閒活動項目(見表 3-3)。

休閒參與量表採用李克特五等量表,對於休閒參與的次數,依照「休 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如表3-4方式,測量國中過重學生對過去6 個月內所參與各種休閒活動的情形,分為「經常參與」、「較常參與」、「偶 爾參與」、「很少參與」及「不曾參與」五個區間。分別給予5、4、3、2、

1分的給分方式。受試者在所有構面所得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越傾向 該構面所描述的參與類型。

(39)

表 3-3 休閒活動參與量表 休閒活動項目

休閒活動項目休閒活動項目 休閒活動項目:::: 1. 慢跑

2. 露營 3. 健行

4. 民俗運動(跳繩、踢踺子)

5. 騎單車

6. 登山(爬山)

7. 球類運動(籃、羽、排、棒、撞球等) 8. 跳舞(街舞、國標舞、啦啦隊等) 9. 溜冰(溜直排輪)

10. 散步 11. 游泳 12. 逛書店 13. 看電影 14. 唱KTV

15. 參觀藝術展覽、表演節目 16. 養寵物

17. 逛街買東西

18. 玩電腦(網路遊戲)

19. 聊天

20. 郊遊、旅行 21. 聽演講 22. 睡覺 23. 玩樂器

24. 喝茶(泡茶)

25. 看書報雜誌 26. 參觀名勝古蹟

27. 下棋(象棋、圍棋、跳棋等)

28. 繪畫(漫畫、油畫、水彩等) 29. 蒐集郵票(球卡)等小物品 30. 看電視

(40)

表3-4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填答對照表 項 目 週末參與休閒活動的次數 每個月 4 次(含) 以上 5. 經常參與 參與休閒活動 每個月 約 3 次 4. 較常參與 參與休閒活動 每個月 約 2 次 3. 偶而參與 參與休閒活動 每個月 約 1 次 2. 很少參與 參與休閒活動 每個月 約 0 次 1. 不曾參與

(三)個人基本資料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研究對象的個人資料,其中包括性別、年齡、父 母教育程度、零用錢、最近6個月內休閒活動平均花費時間等進行調查。

三、問卷的信度與效度

(一)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旨在求出問卷各題項的決斷值-CR 值,選取各分量表 中得分最高 27%與最低 27%做為項目鑑別之依據,將未達顯著水準的 題項刪除。如表 3-5 所示「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經項目分析後結 果顯示,第 2、10、13、14、28、29 題相關值未達顯著水準,項目分 析旨在求出問卷各題項的決斷值並將 CR 值 3 以下及未達顯著水準的 題項予以刪除。「休閒活動參與量表」第 4、7、11、16、19、22、24 題相關值未達顯著水準故刪除 7 題成為 23 題,因而形成正式施測問卷 量表;如表 3-6 所示。

(41)

表 3-5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之預試分析摘要表 題號

題號 題號

題號 題題題題 目目目 決斷值決斷值 刪題決斷值決斷值 刪題刪題刪題

1 增進健康 3.735* .

2 享受運動樂趣 2.174 刪刪刪刪 3 運動可以減肥 3.983* 4 提昇運動技術 4.306* 5 挑戰自己的能力 4.651*

6 強化體適能 4.928*

7 增強免疫功能 4.297* 8 活動筋骨享受流汗的感覺 4.413*

9 瞭解同儕的想法 3.000* 10 崇拜偶像追求流行 2.870 刪刪刪刪 11 認識新朋友 3.988*

12 暫時忘記不愉快的事 3.187* 13 與人打賭輸了 2.108 刪刪刪刪 14 向人顯示自己的才幹 2.801 刪刪刪刪 15 得到別人的尊重 3.444*

16 吸引異性 5.157*

17 減輕升學壓力 4.595*

18 獲得運動資訊 3.931* 19 可以放鬆心情 5.637* 20 家人親友的共同興趣 5.118*

21 受到學校或老師運動風氣影響 5.055* 22 增加與人建立友誼的機會 4.304* 23 從運動中獲得成就感 5.706*

24 發現新事物 4.190* 25 滿足好奇心 6.868* 26 激發想像力 5.816*

27 與人產生互動 5.277* 28 與人建立友誼 2.917 刪刪刪刪 29 放慢生活步調 2.191 刪刪刪刪 30 學習周遭的事物 3.687*

*p<.05

數據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李世昌  2000  不同變項背景之專科生,其從事休閒活動之主要動機 在 性 別 及 家 長 教 育 程 度 存 在 顯 著 性 差 異 。 而 在 年 齡層、居住環境、打工與否、可支配之金額、每週休閒 活動時數、家長職業以及單親家庭與否等變項上並無 顯著性差異存在。  戴遐齡  1997  針對 343 位臺北市高爾夫球練習場運動參與者進行研 究 , 發 現 , 高 爾 夫 練 習 場 的 運 動 參 與 者 以 男 性 居多,參與動機則傾向於健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動機相關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張志銘 蘇榮立 呂崇銘  1999  以大葉大學 800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探討學生課後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發現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可分 為運動的特質、興奮與挑戰、人際關係、課業壓力、活力釋放、體適能等六項因素。不同性別、年級、運 動頻率、運動時間等變項在參與動機部分題項達到顯 著性差異。  資料來源: 張少熙(2004),臺北市民參與休閒活動歷程模式之研究及本研究整理  五、本節小結:  臺灣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型態產生改變,青少年的活動空間逐
表 3-3 休閒活動參與量表  休閒活動項目休閒活動項目休閒活動項目 休閒活動項目::: :  1.  慢跑  2.  露營  3.  健行  4.  民俗運動(跳繩、踢踺子)  5
表 3-5 休閒活動參與動機量表之預試分析摘要表  題號題號題號 題號  題題題 題        目目目 目    決斷值 決斷值                刪題決斷值決斷值刪題刪題 刪題    1  增進健康 3.735 *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有特殊教育 需要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能活動..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