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能力估計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簡稱 MLE),對此函數進行最佳解的逼進。逼 進的方式則是採用牛頓法,如公式六所示。θ 代表目前的能力值,n θ 則是代n+1

ci:第 i 題的猜測度參數 D:為常數 1.702

第六節 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

電腦化適性測驗具有施測情境標準化、計分快速以及題目呈現多樣性 的好處(鄧景麟, 2005),可以使用影音等素材作為試題,對於現今的測 驗具有相當大的便利性。電腦適性測驗是現今資訊科技伴隨試題反應理論 所產生的測驗系統,在系統中建置試題屬性之後,使用電腦化適性測驗選 題法以及能力估計方法,以取得下次測驗的題目以及受試者的暫時能力,

如此反覆進行測驗,在符合終止條件的情況下終止測驗,並取得受試者的 能力值。

在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當中,通常除了施測模組之外,系統之中還會 有人員管理模型、試題管理模組、計分模組以及測驗管理模組等相關模組 方便管理相關的測驗資料。人員管理模組可以記錄所有人員的權限、使用 紀錄、登入紀錄以及施測紀錄;試題管理模組則可以將所試題作系統化的 管理,將出題、修正、題目、答案以及試題參數作統一的管理;而計分模 組則可以統計每次測驗完畢以及總施測的結果。其它的相關模組則可以方 便所有權限的使用者行使自己的所需的功能,因此,電腦化適性測驗可以 說是便利且節省大量人力的現代化測驗系統。

在傳統的紙筆測驗當中,每位受試者必須將所有的題目作完,若題目 難度太高,受試者會有猜答案的情形;若題目難度太低,受試者則會容易 失去耐性,因此,如何在受試者作答的過程中給依受試者能力給予適合的 題目則是電腦化適性測驗所要達到的目的(陳仁欽, 2005)。電腦化適性 測驗,利用受試者每次作答完畢之後的作答組型以及所作答試題的參數估 算出受試者的暫時能力值,並依此暫時能力值配合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法

(余民寧, 1997b)選出適合受試者能力的題目進行下一題的施測。

現今實作的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多以測驗與管理系統為主,何政翰 (2004)所實作的系統當中是以知識結構為主體,在系統中提供測驗並搭配 多媒體以線上補救教學機制;鄧景麟(2005)則是建立專家結構且經由學生 紙筆測驗的結果輸入系統當中,評估學生的能力,協助教師判斷學生的學 習情形,再予以適當的補救教學; 陳仁欽(2005)則是採用題間多向度電 腦化適性測驗,充分利用測驗間的關聯性,節省施測長度;郭冠廷( 2004) 的研究當中則是採用標準化的教材格式(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來進行教材的建置與管理,以概念關聯架構為主軸,發展 出一套以國小數學為範圍的適性化測驗雛型系統,雖然系統中有加入選題 策略防止學生猜題,但未對試題曝光率進行控管。由於這些實作的系統均 未考慮到試題曝光率控管,對於系統未來的使用限制有極大的影響,若系 統實行大型測驗時,勢必會產生試題安全的質疑,因此,如何在實作電腦 化適性測驗系統時,同時兼顧試題安全性的問題,則攸關到此系統未來運 作的範圍與題庫使用壽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