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假設一: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控制組與實驗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 下執行推桿時 SMR 波與 Mu 波之相對功率是否有所差異。

(一) Mu 波功率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X 階段) 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階段 之 Mu 波相對功率之差異。結果顯示兩個因子間無交互作用 (F(3, 117) =0.709, p=.549, η2=.018)。而階段有主要效果 (F(3, 117) =2.768, p<.05, η2=.066),結果顯示 Mu 波功率隨著階段而不斷上升。而組別則無主要效果 (t(39)=-1.703., p=.097)。

(二) SMR 功率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X 階段) 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階段 之 SMR 相對功率之差異。結果顯示兩個因子間無交互作用 (F(3, 117) =0.18, p=.910, η2=.005)。此外,階段無主效果 (F(3, 117) =0.542, p=.655, η2=.014),組別亦 無主要效果 (t(39)=-0.659, p=.514)。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A B C D

實驗組 控制組

*

圖 4-3 組間 Mu 波功率圖

27

假設二:探討在不同練習階段,實驗組在不同作業下 (推桿、波拉棒) 執行動 作時之大腦狀態是否有所差異。

(一) Mu 波功率

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 (情境 X 階段) 比較實驗情境 (推桿作業) 與 控制情境 (撥拉棒作業) 在各階段之 Mu 波相對功率之差異。結果顯示兩個因子間 無交互作用 (F(3, 57) =1.334, p=.272, η2=.066)。然而,情境有主效果 (F(1, 19)

=12.701, p<.05, η2=.401),推桿作業之 Mu 波相對功率大於撥拉棒作業 (t(19)=3.564, p<.05),階段則無主要效果 (F(3, 57) =2.659, p=.057, η2=.123)。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A B C D

實驗組 控制組

圖 4-3 組間 SMR 功率圖

28

(二) SMR 功率

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 (情境 X 階段) 比較實驗情境 (推桿作業) 與 控制情境 (撥拉棒作業) 在各階段之 SMR 相對功率之差異。結果顯示情境有主效 果 (F(1, 19) =19.668, p<.05, η2=.509),推桿情境之 SMR 相對功率皆高於撥拉棒情 境。階段無主效果 (F(3, 57) =1.004, p=.398, η2=.05)。兩個因子間有交互作用 (F(3, 57) =3.168, p<.05, η2=.144)。事後比較後發現推桿作業之各階段 SMR 相對功率皆 高於撥拉棒情境。

0 0.2 0.4 0.6 0.8 1 1.2 1.4

A B C D

推桿 撥拉棒

圖 4-5 組內 Mu 波功率圖

* * * *

29

第三節 控制分析

(一) 額中葉θ 波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組別 X 階段) 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階段 之額中葉θ 波相對功率差異。結果顯示兩個因子間無交互作用 (F(3, 117) =0.543, p=.654, η2=.014)。此外,階段無主效果 (F(3, 117) =1.215, p=.307, η2=.03),組別亦 無主要效果 (t(39)=-1.719, p=.093)。

-0.2 0 0.2 0.4 0.6 0.8 1 1.2

1 2 3 4

推桿 撥拉棒

0 0.5 1 1.5 2

A B C D

實驗組 控制組

* * * *

圖 4-6 組間 SMR 功率圖

圖 4-7 FMθ 功率圖

30

(二) 左顳葉區α 波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情境 X 階段) 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階段 之左顳葉區α 波相對功率差異。結果顯示兩個因子間無交互作用 (F(3, 117) =0.

298, p=.827, η2=.008)。此外,階段無主效果 (F(3, 117) =0.758, p=.52, η2=.019),組 別亦無主要效果。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A B C D

實驗組 控制組

圖 4-8 T3α 功率圖

31

第五章 討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練習對於 Mu 波與 SMR 功率之影響。因此本實驗使用 真實驗設計來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差異。另外,本實驗亦使用組內設計比較了 實驗組參與者在執行熟悉動作與不熟悉動作之差異。

第一節 Mu 波功率與動作學習之關係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參與者高爾夫球推桿準備期之 Mu 波沒有隨著練習而下 降,與過去的研究結果有出入。過去的研究發現 Mu 波功率與動作區的活化程度 呈現負相關。另一方面,Mu 波被認為是一種怠速波 (Leocani et al., 2001)。根據怠 速假說,Mu 波的震幅會因為動作執行與體感刺激而降低。另一方現,過去的研究 發現 Mu 波功率大小與動作理解、動作辨識有關 (王國鑌、陳泰廷、黃崇儒與洪聰 敏,2015)。由於專家是經過大量練習的經驗者,因此在觀看影片時會動員較多的 鏡像神經元,這代表舞者對於舞蹈動作的理解程度高於新手,因此有較大的 Mu 波去同步化。(Orgs, Dombrowski, Heil, & Jansen‐Osmann, 2008) 等人招募了 10 位 舞蹈專家與 10 位生手,並給予參與者觀看舞蹈影片與生活中例行性動作影片。結 果發現,舞者在觀看舞蹈影片時的 Mu 波去同步化顯著大於生手。此外, Percio et al. (2010) 也發現空手道選手在動作準備與執行時,會有較大的 Mu 波去同步 化。雖然過去研究大多發現了技能水準較高時會有較低的 Mu 波功率,然而,

Babiloni et al. (2010) 比較了空手道專家選手、業餘選手與新手在動作執行前的動

作區活化程度差異後發現專家的高頻α 波比新手高,然而業餘選手與新手並無差

異。這個結果可能代表著感覺動作區的活化程度與技能水準的高低存在著非線性 的關係。

32

另一方面,過去研究專家與新手感覺動作區差異的文獻大多以影片觀察為實 驗處理 (Babiloni et al., 2010; Del Percio et al., 2007; Del Percio et al., 2008)。然而 Gerardin et al. (2000) 比較了動作執行與動作意象上大腦的差異,研究顯示在兩側 的前動作區、前額葉、輔助動作區與左後側頂葉區的活化程度有所差異。而本研 究是測量參與者在執行動作前的大腦狀態,與先前用影片研究的方式有所差異。

這些可能是造成本研究與先前研究結果有所差異的原因。

由於 Mu 波的大小與動作區的活化程度呈現負相關,過去研究大多認為 Mu 波 是一種怠速波 (Leocani et al., 2001; Salenius et al., 1997)。然而有文獻指出在執行工 作記憶、短期記憶等作業時,Mu 波會有上升的情形 (Klimesch, Doppelmayr, Schwaiger, Auinger, & Winkler, 1999; Krause et al., 2000)。因此 Palva and Palva (2007) 認為 Mu 波的上升可以抑制與作業無關的腦區,並促進訊息處理。而本研 究讓參與者進行長時間的高爾夫球推桿練習,結果顯示參與者在進行 3 到 4 個月 的推桿練習後,Mu 波功率有顯著的提升。這可能代表著經由練習後,參與者可以 有效的抑制與動作無關的腦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