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移動物體偵測與自動追蹤系統基礎理論摘要

2.2 自動追蹤系統

2.2.

自動追蹤系統

在監視系統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即為自動追蹤系統,追蹤的目的是利用移動物體偵 測到的目標物體,在連續的視訊影像中持續地找到目標物移動後的位置,因此我們需要 尋找與目標物吻合的候選影像,藉由目標物所含有的相關資訊量,計算觀察的候選影像 與參考物體之間的相似度是否夠高,相似度最高即可判別與目標物吻合,以下介紹幾種 追蹤的方法。

I. 區域為基礎的追蹤(region-based tracking):區域追蹤主要是用影像中有變動的 區域為基礎,得到此區域的方法,例如用上一節所提到的背景相減法、連續影像相 減法得到移動物體的區域,再根據此區域內部參數來進行追蹤[9]。

II. 主動輪廓為基礎的追蹤(active-contour-based tracking):輪廓追蹤是將移動物體

用輪廓線(contour)來表示,如影像邊緣、形狀等,再利用之後影像的輪廓線更新資 訊來追蹤物體[11],在[12]將之應用於車輛的追蹤上,可得到良好的追蹤效果。

III. 特徵點的追蹤(feature-based tracking):特徵點追蹤是先分析影像中物體的成分 特徵,將其群集到較高階的特徵,再比對之後的影像的特徵資訊,追蹤目標物。利 用到的特徵可能有質量中心、面積、色彩[13]等。

IV. 模型為基礎的追蹤(model-based tracking):模型追蹤首先會建立起物體的模型 結構,再利用此模型進行比對追蹤,它需要較多的模型參數,才能精確地取得移動 物體[15]。

S. Gupte[9]藉由背景相減法得到連續影像i 與影像i+1的移動物體區域,利用空間匹 配的方法(spatial matching method)追蹤移動物體,因此需建立影像 i 與影像i+1的移動物 體區域之間的關係圖(association graph),在此利用雙分圖(bipartite graph)(圖 2.1),圖中 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區域, P 分部(partition)內的點代表前一張連續影像內的區域,而C分 部的點代表下一張連續影像內的區域,分部間的邊E (edge)連結起ij P 與i C 間的關係,給j 予每一個邊E 一個權重ij w

) (

)

(Eij A Pi Cj

w = ∩ (2.5)

E 的權重即是ij P 區域與i C 區域之間重疊的面積, j

圖 2.1:雙分圖[9]

追蹤的問題即為尋求最大權重圖(maximal weight graph);此方法需對整張影像做處理,

以求得到每個時間點的移動物體區域,運算量取決於整張影像的大小,運算量較高,不 易做到即時性追蹤。

M. Kass[10]提出了主動輪廓法(Active contour),主要目的是在於找出物體區域的輪 廓線,一開始以一初始輪廓朝物體區域做輪廓演化以將物體分割出來,輪廓演化是藉由 最小化能量函數(energy function)來達成,當能量最小處所形成的輪廓即為所求,以此輪 廓的位置為起始位置,尋找下一時間影像的目標物的輪廓線,以達到追蹤的效果;輪廓 追蹤的的缺點在於其效果很容易受到初始位置的影響,需要一個較準確的初始輪廓,且 物體在高速運動時,能量函數無法明確地定義出物體的輪廓線。

A. Chachich[14]利用強度正規色彩長條圖(histograms of intensity normalized color),

使用強度正規色彩公式得到色彩向量(r,g):

I.A. Karaulova[15]使用階層式人形模型來追蹤移動的人形。在分析整個人形的架構 後,在最高階層中包含整個人形的資訊,較低階層則包含更細部的資訊,將人形分為幾 個分部描述可能的姿勢,當進行追蹤時,利用較低階層的分部資訊來增加準確性,利用 此種追蹤模式,可以準確地追蹤到目標物,但所使用的模型參數繁多,因而增加了系統 的複雜性,也相對提高運算量。

圖 2.2:階層式人形模型[15]

由移動物體偵測系統,我們得到了移動物體的區域,目的為有效持續地追蹤此區域 內的物體,考慮到即時性的追蹤應用,我們無法對整張影像做空間匹配,也無法使用建 立模型參數來追蹤之,這會使得運算量大增,因此運算量高的追蹤方法我們不與採用,

為了能夠應用於可形變的物體,我們觀察到對於可形變的物體,在連續的影像中,其色 彩的變化差異不大,因此我們採用以色彩為其特徵,使用移動物體的色彩資訊來追蹤 之,在此利用平均位移(mean shift)演算法來進行移動物之追蹤,利用平均位移法運算快 速計算出相似度最高的候選影像,進行追蹤的動作,其方法的細節及理論會在第四章中 再詳細的介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