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3 論文架構

此論文主要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是說明研究動機與介紹相關研究。第二 章則是摘要移動物體偵測與自動追蹤系統基礎理論,介紹相關方法,並討論其優劣,其 後介紹此論文的系統架構及完整流程。第三章則是詳述此系統中移動物體偵測的方法,

藉由移動物體偵測所引發的問題及研究現況,推演出此篇論文的移動物體偵測的演算 法,繼而細述每個流程所運用到的方法,以得到完整的移動物體區域,當成之後追蹤的 樣版。第四章是說明追蹤的系統,在此之前,先介紹動態追蹤所引發的問題及研究現況,

再來說明主要的理論基礎,與實作後的成效。第五章為實驗結果,在此章節將對整體移 動物體偵測及追蹤系統做一個完整的說明,在實際運作後對效能進行評估的動作,藉由 顯示的結果,說明此系統的能力。第六章是包含此論文中的研究心得,在此檢討系統中 不夠完善的地方,以供未來可能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

移動物體偵測與自動追蹤系統基礎理論摘要

在監視系統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移動物體偵測系統部分,二為自動追蹤系 統部分。移動物體偵測是為了偵測出畫面中是否有移動的物體,針對執行的環境分為兩 大種類,一為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的靜態背景,一為非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的動態背 景。在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是較簡易的移動物體偵測環境,靜態背景可透過時間域上連 續的影像相減而移除,建立一個影像差異圖(difference image),再定義一個臨界值 (threshold value)過濾掉因擷取影像畫面所產生的雜訊,由此方法可有效率地得到移動物 體;但對於非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的動態背景卻無法直接使用上述方法,因為非固定式 攝影鏡頭是可移動的,其背景是動態的,除了移動物體本身的移動量(object motion)外,

尚有因鏡頭的移動而產生的全域移動量(global motion),若直接使用連續影像相減所得到 的影像差異圖之中,除了得到移動的物體之外,還會包含移動的背景,換句話說,若我 們可以將影像中的全域移動量移除,便可將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的移動物體偵測方法,

應用於動態背景的移動物體偵測之中,因此非固定式攝影鏡頭之下的移動物體偵測系統 中,首要之務便是需從視訊畫面中擷取出全域移動量,得到全域移動量後便可對影像補 償,使背景類似於靜態背景,便可利用靜態背景的移動物體偵測方法將移動的物體與背 景分離出來。

自動追蹤系統的目的是在對特定的移動目標物,在視訊影像進行的同時,持續地跟 隨此目標物。追蹤移動物體的方法基礎的想法是在多個候選影像中,選出與被追蹤的目 標影像相似度最高的候選影像,相似度最高的候選影像則可判斷與目標物是吻合的結 果,因此我們需要被追蹤的移動物體所含有的相關資訊,以及相似度的定義與計算的方 式,用以選出相似度最高的候選影像,並在視訊影像中持續地追踨移動物體。在追蹤系 統中廣泛用到的移動物體相關資訊諸如色彩、紋理、移動速度、邊緣等,在目標物的形 狀或相關資訊未改變的情況之下,此時追蹤的條件是較容易處理的,若目標物產生形變

(deformed)的情形之下,其原有的資訊可能有所改變,進而導致追蹤錯誤,因此在追蹤 系統中,需對被追蹤之目標物的資訊作動態的更新,才能在物體形狀改變後仍然持續有 效地追蹤之。

2.1. 移動物體偵測

移動物體偵測的部分一直是電腦視覺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觀察到,在場景 中可察覺的移動量,會對視訊影像造成變化量,根據以上的觀察結果,我們可以說,在 視訊影像中有變動的部分,通常是移動物體所造成的,而如何找出這些變動的部分,便 是移動物體偵測主要的用途。以下介紹幾種主要的移動物體偵測方法,並討論之。

I. 光流法(Optical Flow):當物體在移動時,在影像中對應物體的亮度也會產生變 化,光流則是指影像亮度的表面變化(apparent motion)分佈情形[1]-[3]。因需給影像 中每一個像素速度向量(motion velocity),其運算量很高,且對雜訊非常敏感,若是 用於視訊影像無法執行即時性的應用,需要特殊的硬體設備。

II. 連續影像相減法(Temporal Differencing):在連續的影像中,讓相隔兩、三張的 影像相減,若相差為零,則表示此像素不屬於移動物體,若不為零,則為移動物體 的像素,利用相減後所得的結果來辨別移動的區域[4],與光流法相較之下,連續影 像相減法在運算上有大幅降低的情形,在實作在即時性的應用上,較為適用。但在 動態背景之下,對於背景移動與實際移動物體無分辨的能力,且對剛性物體造成內 部破碎,對移動物體偵測無法提供完整的資訊。

III. 背景相減法(Background Subtraction):背景相減法是種易於實現且廣受應用的 方法,特別是在靜態背景的場景中;首先是建立好參考背景,再用現在的影像與參 考背景影像相減,以去除背景相同的部分,留下來的即為移動物體的區域[5][6]。

此種方法可以完整且清楚地辨別出移動物體的部分,但它受光影響很大,光線的變 化會導致相減後的結果不精確,因此良好的參考背景影像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它 也不適用於動態背景,因為背景的資訊隨時在更動的情形之下,無法找到特定的背

景作為參考影像。

C. Kim[5]中運用了連續影像相減法和背景相減法,利用邊緣的資訊建立兩張邊緣圖 (Edge Map),一個為參考背景邊緣圖,另一個則為由連續兩張的視訊影像相減而得的移 動邊緣圖,再將移動邊緣圖與參考背景邊緣圖相減,便可求得移動物體的區域。這是運 (conservation of image intensity)[8]如下:

)

光流法需對整張影像做微分,除了計算量高外,也容易造成誤差過大。C. J. Li [16]中以 區塊匹配法(block matching)偵測區塊周圍的鄰近區塊中是否具有相似區塊,即區域亮度 分佈守恆(conservation of local intensity distribution)[8],給定第一張影像的像素,在第二 張影像中相對應的像素的區塊,在給定的搜尋視窗(search window)中找出相關度最高的 區塊,其移動量即為此區塊的位移向量,用此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光流法計算量高的缺點。

本論文是的研究重點是在動態背景之下偵測移動物體,背景是隨時間而改變的狀態 下,是無法建立屬於靜態的參考背景,以背景相減法得到移動物體;由於在動態背景之 下整個影像畫面皆是處於移動的情形,需考慮如何將背景與前景(移動物體的區域)分 離;我們可以觀察到背景與前景的不同之處,在於背景所含有的位移向量是相同的,而 前景的位移向量則為不固定,且在一個影像中背景佔大多數的面積,我們可以說,數量 最多的移動向量便是屬於背景,利用此特性,我們使用區塊匹配法找出每個區塊的位移 向量,找出數量最多的移動向量為全域移動向量(global motion vector),用以補償移動後 的背景,便可得到幾乎靜態的背景,再搭配連續影像相減法,以求出可能的移動物體的 區域,其方法的細節會在第三章中再詳細的介紹。

2.2.

自動追蹤系統

在監視系統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即為自動追蹤系統,追蹤的目的是利用移動物體偵 測到的目標物體,在連續的視訊影像中持續地找到目標物移動後的位置,因此我們需要 尋找與目標物吻合的候選影像,藉由目標物所含有的相關資訊量,計算觀察的候選影像 與參考物體之間的相似度是否夠高,相似度最高即可判別與目標物吻合,以下介紹幾種 追蹤的方法。

I. 區域為基礎的追蹤(region-based tracking):區域追蹤主要是用影像中有變動的 區域為基礎,得到此區域的方法,例如用上一節所提到的背景相減法、連續影像相 減法得到移動物體的區域,再根據此區域內部參數來進行追蹤[9]。

II. 主動輪廓為基礎的追蹤(active-contour-based tracking):輪廓追蹤是將移動物體

用輪廓線(contour)來表示,如影像邊緣、形狀等,再利用之後影像的輪廓線更新資 訊來追蹤物體[11],在[12]將之應用於車輛的追蹤上,可得到良好的追蹤效果。

III. 特徵點的追蹤(feature-based tracking):特徵點追蹤是先分析影像中物體的成分 特徵,將其群集到較高階的特徵,再比對之後的影像的特徵資訊,追蹤目標物。利 用到的特徵可能有質量中心、面積、色彩[13]等。

IV. 模型為基礎的追蹤(model-based tracking):模型追蹤首先會建立起物體的模型 結構,再利用此模型進行比對追蹤,它需要較多的模型參數,才能精確地取得移動 物體[15]。

S. Gupte[9]藉由背景相減法得到連續影像i 與影像i+1的移動物體區域,利用空間匹 配的方法(spatial matching method)追蹤移動物體,因此需建立影像 i 與影像i+1的移動物 體區域之間的關係圖(association graph),在此利用雙分圖(bipartite graph)(圖 2.1),圖中 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區域, P 分部(partition)內的點代表前一張連續影像內的區域,而C分 部的點代表下一張連續影像內的區域,分部間的邊E (edge)連結起ij P 與i C 間的關係,給j 予每一個邊E 一個權重ij w

) (

)

(Eij A Pi Cj

w = ∩ (2.5)

E 的權重即是ij P 區域與i C 區域之間重疊的面積, j

圖 2.1:雙分圖[9]

追蹤的問題即為尋求最大權重圖(maximal weight graph);此方法需對整張影像做處理,

以求得到每個時間點的移動物體區域,運算量取決於整張影像的大小,運算量較高,不 易做到即時性追蹤。

M. Kass[10]提出了主動輪廓法(Active contour),主要目的是在於找出物體區域的輪 廓線,一開始以一初始輪廓朝物體區域做輪廓演化以將物體分割出來,輪廓演化是藉由 最小化能量函數(energy function)來達成,當能量最小處所形成的輪廓即為所求,以此輪

M. Kass[10]提出了主動輪廓法(Active contour),主要目的是在於找出物體區域的輪 廓線,一開始以一初始輪廓朝物體區域做輪廓演化以將物體分割出來,輪廓演化是藉由 最小化能量函數(energy function)來達成,當能量最小處所形成的輪廓即為所求,以此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