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影像光源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自然影像光源分析

自然影像光源分析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單一光源分析,其中包含色域 極 限 點 光 源 偵 測 法(Gamut Extreme Light Estimation) 與 不 變 色 光 源 偵 測 法 (Invariant Color Light Estimation),兩種光源偵測方法;第二部分為複合光源分析,

將影像分割進行區域影像光源偵測,觀察複合光源影像於每一區域的光源變化,

進行主光源的判斷。

一、色域極限點偵測之單一光源分析

圖3-12 單一光源估計流程(方法一)

圖3-12 為色域極限點光源偵測法之流程圖。此方法基於文獻[18][19],與文 獻中不同之處為本研究針對人造光源進行偵測而非日光。首先,在單一光源影像 中,取得畫素rgb 值後經由公式(3-2)正規化,公式(3-3)、公式(3-4)轉換修正後得 到

R pG pB p

,透過sRGB 矩陣轉換可得三刺激值

X pY pZ p

[25] ,公式 (3-16),

瘦長型( A、U30 ) 圓胖型( DAY、CWF )

轉換

轉換

影像所有像素

CIELa*b*色彩空間

選取影像色域極限點 選取參考色色域極限點 參考色

套用人造光源

最短距離計算 色域形狀分群

鑑別色判斷

判斷光源

將影 取(Image Gam

4 影像色域

mut Extrem

域極限點

mes, IGE),

(3

39

本研究中參考色為虛擬物體於 D65 光源下的顏色,因此,在參考色資料建 置方面,由於光源變換導致色域移動,圖3-15,也因此在移動過程中產生重疊部 分,當像素的色彩空間位置落在此重疊部分時,圖3-16,容易無法判定由哪一光 源所照射,亦即發生照明光條件等色現象,而導致光源估計不精確,因此,本方 法中採用色域邊界點,確保色域範圍應由某一光源而造成色彩呈現,作為估計光 源的參考值。

圖3-15 色域移動示意圖 圖 3-16 色域重複率示意圖

(紅框內為重複率高)

估計光源的參考色由R、G、B 三個顏色排列組合,如表 3-3 的方式取樣,

使用公式(3-11)反射譜的計算求得

R ref ( )

λ ,分別代入四種人造光源P

( ) λ

,計算每 一參考色於四種光源下的三刺激值

X refY refZ ref

,公式(3-18),

表3-3 等間隔取樣 rgb 值(參考色 R)

r g b r g b r g b r g b

8 0 0 72 0 0 136 0 0 200 0 0

16 0 0 80 0 0 144 0 0 208 0 0

24 0 0 88 0 0 152 0 0 216 0 0

32 0 0 96 0 0 160 0 0 224 0 0

40 0 0 104 0 0 168 0 0 232 0 0

48 0 0 112 0 0 176 0 0 240 0 0

56 0 0 120 0 0 184 0 0 248 0 0 64 0 0 128 0 0 192 0 0 255 0 0

DAY

A

40

間轉換到CIEL*a*b*色彩空間中,公式(3-19),建立本方法參考色色域,圖 3-17。

⎪⎭

41

42

此色域為多數點形成的而非一個實心的多方體,根據這樣的特性進行下一階 段的極限點選取。色域的變動軌跡中必定會有重複的區域,重複率越高的地方代 表容易產生條件等色,因此容易造成光源評估的誤差,色域的邊界區域是最不容 易重複的地方,根據這樣的原因,我們進行參考色色域極限點(Reference Gamut Extremes, RGE)的選取。

將色域所在的 CIEL*a*b*色彩空間分割以 L*軸為剖面,分別選取低、中、

43

色的兩個三刺激值,公式3-18,將兩組三刺激值轉換至 CIEL*a*b*色彩空間,透 過CIE94 色差公式,公式(3-8),計算 A 光源與 U30 光源下的色差ΔE

94

(

A, U30

),

當色差值皆大於7 時,則認定此顏色為鑑別色(Discriminated Color),經由計算結 果後選出圖3-19 中 37 個鑑別色。

44

45

二、不變色偵測之單一光源分析

圖3-21 單一光源估計流程(方法二)

圖 3-21 為不變色光源偵測法之流程圖。在參考色資料建置方面,經由 rgb 值間隔50 取樣方式,經由排列組合後可獲得 216 種顏色,利用公式(3-11)模擬顏 色反射譜,將所得反射譜與四種人工光源分別計算出每一顏色的四組三刺激值,

將三刺激值轉換至 CIEL*a*b*色彩空間,透過 CIE94 色差公式,公式(3-8),以 DAY 光源形成的 L*、a*、b*值為基準,分別計算出三組色差值(ΔE

94

(

DAY, A

)、

ΔE

94

(

DAY, CWF

)、ΔE

94

(

DAY, U30

)),當色差值皆小於 7 時,認定此顏色為參考色不

變色(ReferenceInvariant Color, RIC),經由計算結果選出圖 3-22 中 44 個不變色。

圖3-22 參考色不變色於 CIEL*a*b*色彩空間

-100 -50

0 50

100

-100 -50 0 50 100

0 20 40 60 80 100

L

a* b*

圓胖型( DAY、CWF ) 瘦長型( A、U30 )

鑑別色判斷

判斷光源

轉換

轉換

影像所有像素

CIELa*b*色彩空間

選取影像不變色

不變色

套用人造光源

最短距離計算 色域形狀分群

46

利用三次刺激值公式,公式(3-18),將此組不變色代入四種人造光源下,求 得不變色於不同光源下的CIEL*a*b*色彩空間位置,公式(3-19),圖 3-23。

每一像素轉換到CIEL*a*b*色彩空間,取得不變色色域與影像色域的交集部分,

此交集部分則稱之為影像不變色(Image Invariant Color, IIC),圖 3-24。

圖3-24 影像不變色

47

在光源估計方面,步驟與方法一(色域極限點偵測法)相同,先將影像色域形 狀進行判定,可將影像進行初步分群為圓胖型(DAY 光源與 CWF 光源)、瘦長型 (A 光源與 U30 光源)。表 3-6 可看出,DAY 光源的色域表現明顯地多出紅框範圍 色域。因此,當影像色域若有落在此範圍中時,則可先認定該張影像為DAY 光 源下所拍攝形成的影像。

經由影像色域分群後,採用空間距離的關係進行運算,將影像不變色與參考 色不變色於 CIEL*a*b*色彩空間進行距離 d 運算,公式(3-20),將所有距離經由 小到大排序後,採用前10%的資訊,由每一不變色與影像不變色經由最短距離之 比對,找出與該像素點最接近的參考色位置,同時可得知該參考色是由哪一光源 所形。

若判定為A 光源或 U30 光源時,則再次的計算與鑑別色的距離關係。如圖 3-25 當影像像素與不變色於 A 光源的距離為最短距離,又該影像像素與鑑別色 於A 光源為最短距離時,則認定該像素的色彩呈現應由 A 光源照射所形成,依 照這樣的方式估計該張影像所有不變色像素,應由何種光源所形成的,最後,採 用多數決判定方式,估計該張影像拍攝光源為何。

(a)不變色 (b)鑑別色 圖 3-25 最短距離示意圖

A

U30 DAY

CWF

pixel d= min

A U30

pixel d= min

48

三、複合光源分析

圖3-26 複合光源分析流程圖

複合光源影像方面,光源分析流程如圖3-26。由於棚內攝影常用輔助燈使影 像有明暗層次出現,也能夠彌補光源不足的部分或是強調特別的區塊,讓整張影 像達到拍攝目的的效果[30]。因此,本研究複合光源實驗影像採用同時使用 2 種 光源進行拍攝,拍攝方式如圖3-27 所示:

圖3-27 複合光源影像拍攝方式示意圖 複合光源影像

影像分割

光源變動情形

判斷主光源 區域光源偵測

輔助光源

主光源

49

複合光源的主光源分析中,將影像分割為小區塊,圖3-28,本研究中嘗試以 4 區、6 區及 24 區進行分割,由於分割 4 區時,不容易觀察其光源變化情形,又 分割24 區時,因區域面積太小,容易產生單一色的狀況,則不符合本研究單一 光源偵測時需要色彩豐富數位影像的條件,因此,本研究則採用分割6 區,將每 ㄧ小區塊影像中光源視為單一光源,進行區塊中的光源估計。

(a)分割 4 區 (b)分割 6 區 (c)分割 24 區

圖3-28 影像區域分割

小區塊影像進行光源的估計後,可得到多個單一光源結果,將這些光源結果 進行觀察,由於小區塊是由整張影像中分割後所得,因此,整張影像的光源變化 應具有漸變現象,了解其光源變化後,可進行複合光源中主光源判斷。如圖3-29 由於(2)、(3)、(6)區塊皆為 DAY 光源,而(4)為 A 光源,因為由複合光源下所拍 攝的影像,在兩種光源的交接處必有混合現象,即(1)和(5)皆可能被判定為 CWF 光源或 U30 光源,故由本研究複合光源分析結果下,則會判斷此影像為主光源 DYA 與輔助光源 A 環境下所拍攝的影像。

圖3-29 主光源判斷示意圖 (1)

CWF

(2) DAY

(3) DAY

(4) A

(5) CWF

(6) DAY

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