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艾森朵夫之生平簡介及作品特色

約瑟夫‧艾森朵夫 (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是德國後期浪漫派詩人。

1788 年 3 月 10 日生於上西里西亞地區(Upper Silesia)的路博維茲城堡(Lubowitz Castle),當時為普魯士王國之領土,今則為波蘭之一省,卒於 1857 年 11 月 26 日 尼薩地區的聖羅徹斯(在今波蘭)。出身於貴族世家,幼時住在鄉間莊園,1805-1808 年負笈哈勒(Halle)和海德堡(Heideburg)研讀法律。1809 年起,艾森朵夫在柏林與 維也納結識了一些浪漫派運動領導人物,如:菲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10 阿尼姆 (Achim von Arnim, 1781-1831)、11 布雷塔諾 (Clemens Brentano, 1778-1842)12 以及克萊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 1777-1811)。13 1812 年 歐洲大陸正被拿破崙大軍掀起的波濤震撼著,戰車開到了東歐,1813 至 1815 年艾 森朵夫參加呂楚自由軍團(Lutzowsche Freudkorps)任軍官為國效力。退役後,他從 布雷斯勞 (Breslau)14 的法務單位開始,在普魯士王國國家行政機關大展長才,直 到 1821 年,艾森朵夫在但澤(Danzig, 今波蘭北部海港大城(Gdańsk)擔任學校督 察。而 1831 年,艾森朵夫舉家搬到柏林,出任文化部等多個部會的公職。開始因

13

第二節、 艾森朵夫之作品特色

艾森朵夫是一位浪漫派作家,他厭惡資本主義制度,對現實不滿﹐,嚮往舊日 美好的生活,渴望返回自然。他的詩多富有民歌特色,形式簡潔規矩,語言明快 樂觀,與一般浪漫派詩人的朦朧、陰郁和神秘的詩不同。他的詩大多寫自然景色,

《碎裂的指環》(Das zerbrochene Ringlein)、《週遭丘陵隱約環繞》(Im beschränkten Kreis der Hügel)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詩影響了後世詩人如施托姆

(Theodor Storm,1817-1888)、15 李利恩克龍(Detlev von Liliencron, 1844-1909)等。16 艾森朵夫的詩作不僅影響了詩人,也深深吸引了十九世紀的音樂家採用其詩 詞譜曲,成為德國詩人作品中常為人傳唱的藝術歌曲。如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之六首藝術歌曲及合唱作品、孟德爾頌之五首藝術歌曲及十首分部歌 和一首二重唱、舒曼十六首藝術歌曲以及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的二十六首 藝術歌曲與六首合唱曲。艾森朵夫的詩作也同樣令二十世紀的作曲家為之著迷,

像是布爾克哈德(Burkhard, 1900-1955)的合唱作品、梅特纳(Nicolas Karlovich Medtner, 1880-1951)的五首藝術歌曲、包姆加特那(Paumgartner Bernhard, 1887-1971) 之歌劇「一個無用人的生涯」(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雷格(Max Reger, 1873-1916) 的兩首藝術歌曲、一首合唱作品和一首二重唱、謝克(Othmar Schoeck, 1886-1957) 的歌劇和四十首以上的歌曲使用其詩作、理查‧史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一首藝術歌曲及一首合唱曲,都選用了艾森朵夫的詩作。

艾森朵夫的長篇小說《預感和現實》(Ahnung und Gegenwart, 1815)是以歌德

14

(Johann Wolfgang Goethe, 1749-1832)的《威廉‧邁斯特》(Wilhelm Meister)為範例寫 的發展小說,主要表明作者反對異族侵略,以模糊不清的中世紀的理想來解決現 實矛盾的思想。中篇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1826),寫一個農家少年經歷了一些近似荒唐的冒險,最後化險為夷,得到意外的

幸運的結局。他的“無用人”是指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的流浪者,為爭取符合人的 尊嚴的生活而鬥爭,深刻的意義。作品中有大量的風景描寫和優美的詩歌。中篇 小說《迪蘭德宮》(Das SchloβDürande, 1837)寫的是法國大革命,批判對貴族的過 火行動,歪曲了革命者的形像。此外,他還寫過劇本,如《求婚者》(Die Freier, 1833)。

晚年還寫了一些學術著作,其中重要的有《十八世紀德國長篇小說同基督教的關 係》(1851)、《戲劇史》(1854)、《德國文學史》(1857)。

1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