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花東縱谷(Region 1)

第三章、 研究之成果

3.3 臺灣重複地震分區討論

3.3.1 花東縱谷(Region 1)

全臺灣絕大多數的重複地震集中在此區,共有220 個重複地震序列(1257 個事件),其規 模介於2.0~3.9 之間,以規模 2.4 的重複地震最多(圖 3-12)。深度介於 0~50 公里,分別集 中在兩個深度(8 km 及 19 km),並且絕大多數的深度都比 20 km 更淺。其中規模之共變異數

(COVMag)介於0.02~3.13,如圖 3-12c,數量的峰值發生在 0.4,54.6%的序列小於 0.5,代表 同一序列重複地震事件間的規模變異度小; 復發時間間隔之共變異數(COVTr)則介於 0.04~4.06,如圖 3-12d 所示,數量的峰值發生在 0.5,38.6%的事件小於 0.5,相對於規模的變 異度,重複地震序列的週期變異度較大。

圖 3-13、花東縱谷區域重複地震之規模、深度以及復發時間和規模共變異數統計圖。(a)為 花東縱谷區域的重複地震事件規模長條圖。(b)花東縱谷區域重複地震震源深度長條圖。(c)

花東縱谷區域重複地震之規模之共變異數(COVMag)長條圖。(d)花東縱谷區域重複地震之 復發時間間隔之共變異數(COVTr)長條圖。

36

由於本區域由北至南跨距較遠,因此分成南北兩區,如圖3-13 所示,南段的重複地震大 多發生在池上斷層和鹿野斷層附近(圖3-13a),而北段則多發生在嶺頂斷層附近(圖3-13b), 其深度分佈近乎垂直,被認為是中央山脈斷層的深部活動(Chen et al., 2020)。圖中顏色分別表 示各序列之COVTr,紅色為小於0.3,藍色介於 0.3~0.5 之間,黃色則表示 COVTr大於0.5。

當COVTr之值越小時,表示該序列之復發間隔時間越穩定。因此本研究嘗試利用其空間散佈 圖釐清 COVTr之值是否有獨特的空間分布,抑或是與規模大小有關連性,從圖中 3-13a 與圖 3-13b 中,我們發現中央山脈重複地震群的週期性變異度由小至大皆有,然位處其東側的重複 地震群則絕大多數為高COVTr的序列(黃色圓圈)。

圖 3-14、(a-b)重複地震序列在花東縱谷的空間分布圖。其中圈圈大小依據平均規模而改變,

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重複地震間隔時間的共變異數範圍(其中共變異數數值越小,表示該序列 發生之事件越有週期性)。紅色表代共變異數小於 0.3,藍色代表共變異數小於 0.5 且大於 0.3,

黃色代表共變異數大於0.5。紅色線為第一類活動斷層,綠色線為第二類活動斷層,黑色虛線 為覆掩斷層或推測斷層。(c) R1 區在臺灣地圖的位置。

37

利用此區的重複地震序列之規模和重複週期,可推得區域「正規化累積滑移量」(方法見 第二章2.2 節)。如圖3-14 所示,此區域的重複地震事件得到之區域滑移速率由其斜率表示,

為3.9 cm/yr,為比較不同的規模門檻是否影響區域滑移速率的決定,我們進一步將此區的重 複地震目錄分成(1) M≥2 以上(原始資料,圖中綠線) (2) M2-3(紅線) (3) M≥3 以上 ,比較 此三種資料得出之區域滑移速率,我們發現僅使用 M≥3 的重複地震推求之平均滑移速率為 6.1 cm/yr,遠大於 M≥2 重複地震所得之 3.9 cm/yr,而僅利用 M2-3 重複地震序列所得之 3.6 cm/yr,由於 M≥2 與 M2-3 的事件數目相仿,圖中的紅和綠線之時間變異以及斜率皆高度相 似。重複地震的數量和滑移速率,是否受該區的大規模地震影響?圖3-14 中,M≥6 地震的發 生時間對應到滑移速率和重複地震數量的增加,僅發生在2003 年底、2006 年初和 2010 底,

其相對位置則如圖3-13c 所示。在 2005 年初亦有明顯的滑移速率加速現象,卻無對應的大地 震,暗示重複地震隨時間的變異不僅只和鄰近大地震有關。

圖3-15、花東縱谷區域之正規化累積滑移量。其中正規化累積滑移量又可細分為規模 3 以上 之重複地震序列(藍色)、規模 2~規模 3 之重複地震序列(紅色)、規模 2 以上之重複地震序列 (綠色)。粉紅色長條圖與灰色長條圖分別代表規模 2 和規模 3 以上之數量分布,而淺藍色虛 線則指示該區規模6 以上的發震時間。

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