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作曲家之概述

第一節 若利維之生平概述

第二章 作曲家之概述

第一節 若利維之生平概述

若利維在1905 年8 月8 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愛梅斯特.若利維

(Victor-Ernest Jolivet, 1869-1954)是位畫家,母親馬德蓮.佩羅( Madeleine

Perault,1874-1936)為鋼琴教師,若利維從小由母親啟蒙鋼琴。父母皆熱愛音樂、

文學、戲劇、哲學和視覺等藝術,若利維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對於藝術抱持 著強烈的熱情及遠大的理想。1917年,12歲的若利維對於戲劇及歌劇充滿熱忱,立 志要成為法國喜歌劇院的成員。1919年,14歲的若利維放棄學習鋼琴而另學習大提 琴,並跟隨大提琴教師佛亞(Louis Feuillard)。同年,若利維在一場音樂會中聽到了 德布西、杜卡斯(Paul Dukas, 1865-1935)6以及拉威爾等作曲家的作品,這對於若利 維無疑是一個想法上的衝擊,也在這時他下定決心朝作曲家的理想邁進。1920年,

6 法國作曲家。著名的交響詩作品《魔法師的門徒》(L'apprenti sorcier, 1897)。

7 克里尼奧庫聖母院(Notre-Dame de Clignancourt)的合唱指揮。

6

(Paul Le Flem, 1881-1984)8,並向他學習和聲、對位法及古典曲式等開啟他完整 的創作訓練。若利維這時大量吸收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聖詠變奏曲、賦 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10、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11與巴爾托 克(Bela Bartok, 1881-1945)12等作曲家的作品。若利維曾提及「在追隨華瑞茲之 前,我所譜寫的是音符。而在追隨他之後,我開始以聲音的組織進行創作。13」華 瑞茲的前所未有的創新作曲手法,例如音堆、音響學、聲音的織度及管弦樂樂器編 制等概念深深影響著若利維。若利維在這段期間內沒有任何公開發表的音樂創作,

8 法國的作曲家以及樂評家。

9 Katherine Kemler, “Is there Magic in Jolivet’s Music?,” The Music Review 44, no.2 (May 1983): 122.

10 奧地利作曲家。於 1923 年提出《十二音列理論》,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

展。著名作品有《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1899)以及《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 1912)

等。

11 奧地利作曲家。著名歌劇作品《伍采克》(Wozzeck, 1922)《露露》(Lulu, 1937)。

12 匈牙利音樂家。著名作品有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 1918)以 及芭蕾舞劇《木偶王子》(The Wooden Prince, 1917)等。

13 蕭慶瑜,〈若利維晚期鋼琴作品探究—以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為例〉,《藝術學

刊》第一卷第二期 (2010)﹕78-79。

7

Musique: plaid pour le vif)說明法國哲學思想豐富他的生命,給予精神上的力量與支 持,另外《回答一個問題-若利維在魔法上的實驗》(Réponse á une enquete: André

Jolivet, ou la Magie expérimentale)是闡揚自己在音樂及魔法之間的連結。

1935年,若利維偕同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15 以及勒序爾(Daniel-Lesur, 1908-2002)16組成了前衛音樂的室內樂樂團,稱「螺旋」(La spirale)。若利維 與梅湘在音樂思想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關心音樂裡的精神、宗教以及人類等 層面,並將自身奉獻於音樂,並致力於創作技巧以更接近音樂的真諦,強調音樂需 與人最深處的靈魂做溝通。17隨後室內樂團「螺旋」在1936年加入了波德里耶(Yves

Baudrier, 1906-1988),這四個作曲家所組成的團體在當時被稱為「青年法蘭西」(La

14 蕭慶瑜,79。

15 法國作曲家以及鳥類學家。著名作品有《黑喜鵲》(Le merle noir, 1952)以及《鳥類圖 誌》(Catalogue d'oiseaux, 1956)等。

16 法國作曲家以及管風琴家。

17 Kemler, 123.

8

Jeune France),他們也有四個靈性的兄弟的稱呼,並成為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的前衛音樂(Avant-garde)代表,並以對抗當時盛行於巴黎由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18、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等19作曲家所組成的「法國六人 組」。20「青年法蘭西」在1936年開了第一場屬於他們的音樂會,由於「青年法蘭 勒西阿斯的乳房》(Les mamelles de Tiresias, 1947)等。

20 蕭慶瑜,80。

21 Kemler, 123.

22 蕭慶瑜,80。

9

23 Brigitte Schiffer, “Andre Jolivet, ” Tempo, New Series, No.112(Mar., 1975): 14.

24 蕭慶瑜,80。

25 Kemler, 1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