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蕭邦生平概述

蕭邦的父親尼古拉(Nicolas Chopin, 1771-1844)為波蘭籍的法國人。1787 年由法 國至波蘭華沙菸草工廠任職,後因工廠倒閉,尼古拉轉至華沙附近的小鎮傑拉佐瓦·沃 拉(Żelazowa Wola)擔任史卡貝克(Skarbek)伯爵家族的家庭教師,因此結識蕭邦的 母親,尤絲蒂娜(Justyna Krzyżanowska, 1782-1861)。兩人於 1806 年結婚,共生四位子 女,蕭邦排行第二,於 1810 年 3 月 1 日誕生1。父母為紀念孩子們的教父,小弗雷德里 克•史卡貝克伯爵,以及蕭邦的爺爺弗蘭索瓦,將其取名為弗雷德里克•弗朗齊歇克(楊 惠君譯,2010)。根據蕭邦的一生,可以將其生平分成幾個時期2

一、華沙時期(1810-1830)

蕭邦的父母相當注重教育,蕭邦四歲由母親鋼琴啟蒙,1816 至 1822 年間與作曲家 齊維尼(Wojciech Żywny, 1756-1842)學習鋼琴。齊維尼給予蕭邦相當深厚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教育,對巴赫的熱愛也自此伴隨蕭邦一生,且深刻影響其創 作和美學(焦元溥,2010)。蕭邦從小就展現驚人的音樂才能,七歲時開始即興創作短

2 生平時期劃分源自學者 Adam Zamoyski 專書及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之綜合 整理。

4 會學習各種作曲的學派(Sadie, 2001)。這期間,蕭邦對巴赫和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推崇,對其未來的創作有著深厚的影響。

1827 年蕭邦創作第一首管弦樂曲,以莫札特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

二重唱《讓我們手牽著手》(Lâ ci darem la mano)為主題,為鋼琴與管弦樂團創作的變 奏曲。《讓我們手牽著手》展現出蕭邦對莫札特的尊崇,此曲三年後於維也納發表,是 其第一首境外發表的作品(馬永波譯,2007)。

1828 年 9 月,蕭邦隨父親同事雅洛茨基(Jarocki)教授至柏林參加國際會議。在柏 林停留兩個禮拜的時間裡,蕭邦聆聽了許多作品的演出,其中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聖采琪里亞頌歌》(Ode on St. Cecilia’s Day)是蕭邦在此旅行中 最受感動的作品。從柏林回到華沙後,蕭邦開始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從 1828 年 10 月到 1829 年 7 月間完成了許多作品。期間,胡邁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

和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先後到華沙演奏,也對其有顯著的影響,促 使其立志成為一流的演奏家(林勝儀譯,1999)。1829 年 7 月,蕭邦自華沙音樂學院畢 業,艾爾斯納給蕭邦極高的評價:「資質非凡,音樂天才」(引自梁全炳,2010:19)。同 年 8 月蕭邦首赴維也納,在維也納舉行的兩場演奏會大獲好評,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 刊的高度評價:「真正的藝術家」、「第一流的大師」、「偉大天才的戳印」、「一顆最閃亮的流星

5

1831 年舒曼(Robert Schmann, 1810-1856)讀到蕭邦的作品《讓我們手牽著手》,在《大 眾音樂報》(Allgemeine Musikaliche Zeitung)中,寫道:「脫帽致敬吧,紳士們,一個天才 出現了3!」(引自馬永波譯,2007:82),給予蕭邦作品相當高的評價。

6

初到巴黎的蕭邦積極拜訪當時極富盛名的鋼琴家卡爾布雷納(Friedrich Kalkbrenner, 4 1785-1849),卡爾布雷納主動幫助蕭邦展開巴黎音樂家生活,更介紹蕭邦認識音樂界名 人卡密爾·普萊耶5(Camille Pleyel, 1788-1855),普萊耶後來成為蕭邦一生重要的友人。

1832 年 2 月 26 日蕭邦在普萊耶音樂廳舉行巴黎首演,這場音樂會相當成功,奠定蕭邦 在巴黎音樂界的地位。透過音樂會打動人心的演奏,也讓許多人慕名與其學琴,穩定的 收入帶來安逸的生活,同時也能有固定的鋼琴作品創作。喜愛社交的蕭邦同時展開其豐 富的社交生活,結識了許多文藝界友人,包括音樂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

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Hiller, 1811-1885),

文學家繆塞(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喬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

和畫家德拉克洛瓦6(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等。

1833 年到 1834 年,蕭邦幾乎沒有舉行音樂會,其清楚自己不喜歡在音樂廳公開演 E min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Op. 11),之後的十年蕭邦沒有公開演奏,直到 1848 年回 到巴黎才有演出。1836 年,在李斯特的介紹下,蕭邦認識了文學家喬治•桑7。蕭邦剛認

(Projet de méthode)。

7 原名奧羅爾•杜班,十九世紀女文學家、女權主義文學先驅。在巴黎間,常以男性裝扮出現於禁止女性

7 A-flat Major, Op. 53)等。1847 年,由於蕭邦和喬治•桑的感情轉型,並因對喬治•桑女兒 索蘭傑的婚事意見不合導致意見分歧、感情破裂。

出席的聚會中,因而聲名大噪。18 歲與杜德凡(Baron Casimir Dudevant)伯爵結婚,後分居,育有一雙 兒女,莫里斯(Maurice)與索蘭傑(Solange)。

8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