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薄膜特性檢測

4.1.3 薄膜光學分析

4.1.3 薄膜光學分析

實驗中利用光在薄膜造成干涉,如圖 4-4 所示。計算出沈積不同薄膜製作參數 的折射係數,並寫探討熱退火效應。其中,N0 = 1 是空氣的折射係數,N1是 TiO2 薄膜的折射係數,N2是 SiO2薄膜的折射係數,Ns 是 Si 基板的折射係數,而薄膜 的厚度為 d,而 E0是入射光,此雙層膜與基板及入射介質,構成三個界面,因此 有三個向量ρa、ρb、ρc。我們已知 NS>N1>N2>N0,所以ρa、ρc為負向,ρb為正向。

在本實驗中設定 d= SiO2厚度=TiO2厚度=100 Å ,Ns=N10

實驗中使用反射光譜儀為 UV-2101PC(Shimadzu Scanning Spectrophotometer),

波長範圍為 250nm-900nm。量測不同厚度,不同層數,退火與沒退火之反射光譜。

並經由α-stepper 500 量測出樣品之膜厚。利用反射率干涉的雙最大值或雙最小值,

並利用公式 2-5 計算出其薄膜折射係數。由圖 4-5 與圖 4-6 得知 TiO2之折射率約為 2.1,而 SiO2由圖 4-7 與圖 4-8 得知約為 1.4。

圖 4-4 薄膜干涉示意圖

42

由實驗得知多層膜只是單層膜堆層而成,由模擬與反射率圖皆可看出,其模 擬圖大致上與反射圖相同。我們可以發現,如要達到N2>N1>N0,因TiO2的薄膜反 射率較大,需減少堆疊層厚度,而SiO2的反射率較小,只有增加其薄膜厚度,或者 是將兩堆疊層互換。

圖4-5 TiO2膜厚500 Å 之R(%)

圖4-6 TiO2膜厚750 Å 之R(%)

43

圖4-7 SiO2膜厚1400 Å 之R(%)

圖4-8 SiO2膜厚2000 Å 之R(%)

44

圖 4-9 SiO2 /TiO2每層 100Å 各 5 層膜厚之 R(%)

45

圖4-10 反射光譜儀實照圖

圖4-11 α-step實體圖 4.2電性量測

4.2.1 電流-電壓量測系統

使用HP4145B半導體參數分析儀提供電壓並量測完成的晶片的電流變化,搭 配Labview程式控制讀取HP4145B上的資料。儀器架設如圖4-11。

圖4-12 電壓-電流量測系統

46

圖4-13 HP4145B機台外觀

圖 4-14 I-V 量測圖

4.2.2 電流-電壓特性量測

樣品為指尖形狀根據不同的長、寬、間距進行量測如表 4-2

LENGTH/μm WIDTH/μm GAP/μm

元件 1 300 80 50

元件 2 300 80 80

元件 3 200 80 50

元件 4 200 80 80

元件 5 100 80 50

元件 6 100 80 80

表 4-2 圖形的長、寬、間距

47

圖 4-15 示意圖

我們經由儀器 HP-4145B 量測其樣品電流電壓特性,並在未經高溫退火的條件 下,進行 I-V 特性量測。因為材料阻抗低以致電流大,我們嘗試在 ITO 電極層,

與矽(p-Si)基板間,分別加入 SiO2層(厚度=100 Å )與 TiO2層(厚度=100 Å )各 5 層,

總計 10 層共 1000 Å 下,由圖 4-15 可知在 10V 下電流仍未有飽和的跡象。電流在 低電壓下,有蓄積遂穿的反應;而 TiO2材料特性為 n-type 半導體與矽(p-type Si) 基板在接觸面形成 P-N 接面,並且為了達到 P-N 接面的平衡,有順向的漏電流的 產生。由於光電流在正偏壓所產生,其原因為絕緣層內部之缺陷與絕緣層與半導

width length

gap

48

體之間的介面缺陷所導致,電子經由缺陷之捕捉電子與釋放電子,進而產生光電 流。如圖 4-17 所式。

圖 4-16 元件 1 ITO/ TiO2/SiO2/Si 未退火之電流電壓關係圖

49

圖 4-17 光電流產生示意圖

50

圖4-19 ITO/ TiO2/SiO2/Si在0~10V的光譜電流圖 圖 4-18 ITO/ TiO2/SiO2/Si 的光譜電流圖

51

圖4-20 ITO/ TiO2/SiO2/Si在-10~0V的光譜電流圖

4.2.3 光響應度特性量測

本實驗量測光響應度時,使用光功率計(EO Laser Checker)量測,各光頻譜下 的光功率(Intensity),圖 4-20 光功率計儀器圖,圖 4-21 為光功率與光波長關係圖。

圖4-21 光功率計儀器圖

52

圖4-22 光功率與光波長關係圖

圖4-23 CM-110單光儀儀器圖

利用光源透過單色分光儀,將不同的光波長照射在元件上,再量測元件的對光電 流值,分析光對元件的響應度。我們利用式 4-1 來計算光響應度。

R =𝑃𝐼 (式 4-1) R :光響應度,I :元件電流,P:入射光功率

觀察 ITO/ TiO2/SiO2/Si 的光響應測量結果,圖 4-24(元件 1,length=300μm、

53

width=80μm、gap=50μm)、圖 4-25(元件 2,length=300μm、width=80μm、gap=80μm),

在不同波長的照射下,其光電流分布不同的電流值,發現在紅外光波段有不錯的 光響應度。

圖4-24元件1 ITO/ TiO2/SiO2/Si的光響應圖

圖4-25元件2 ITO/ TiO2/SiO2/Si的光響應圖

re sp on si vit y(A W )

54

圖4-26是將元件固定在10V下並以固定寬度(width=80μm)固定間隙 (gap=80μm,元件圖形上下部分的間距)分別為不同長度I=100μm、I=200μm、

I=300μm進行測量。

圖4-26 各元件在相同width,gap固定在80μm,不同length下光響應比較圖

圖4-27是將元件固定在10V下並以固定寬度(width=80μm)固定間隙(gap=50μm,元 件圖形上下部分的間距)分別為不同長度I=100μm、I=200μm、I=300μm進行測量。

re sp on si vit y(A W )

55

圖4-27 各元件在相同width,gap固定在50μm,不同length下光響應比較圖

圖4-28 (圖4-26和4-27)的10V光響應比較圖

圖4-29是將元件在固定波長950nm的光照下,分別以gap=50μm、gap=80μm和光照 面積三分之一去做元件長度對光響應的對照圖。

re sp on si vit y(A W ) re sp on si vit y(A W )

56

圖4-29 固定波長下,length和gap對光響應的影響比較

由以上得知元件的length越長、gap越短光響應越強,gap對光響應的影響遠大於 length對光響應的影響。

g=gap

onethird=1/3 個元件

57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本論文研究利用電子束蒸鍍法蒸鍍氧化銦錫(ITO)、鋁(Al)、二氧化矽(SiO2)、

二氧化鈦(TiO2)薄膜於 p-type Si (100)基板上,同時完成MIS元件之光偵測器製作。

藉由光照下電流-電壓之特性、不同波長的光照下電流-電壓之特性、光響應度…等 光電特性量測,以下歸納幾點結論:

1. 此偵測器可有效降低可見光波段之響應度。並可以發現最高峰位在波長 900nm 與 1000nm 且在紅外波段有較好之響應度。900nm 與紅外波段造成 原因為介電層內部、界電層與半導體介面缺陷激發所造成。1000nm 為矽 本身之能隙所造成。 [38]

2. 元件尺寸太小使得接觸面積阻抗低,為了抵擋漏電流只能提高薄膜厚度;

但是薄膜厚度太大,元件對光反應會產生遲緩,光電性質會不明顯。

3. 可改變退火溫度為參數來觀察熱退火後的薄膜之特性,與電流-電壓、電 容-電壓、光響應度之特性。也可製作更多層更多不同材料之薄膜來探討 其光電性質。

4. 可製作更多不同形狀的光罩,探討其形狀對光電性質的影響

5. 未來可換其他電子束蒸鍍方式,例如:準分子雷射濺鍍。因準分子脈衝 雷射濺鍍系統可以方便在較低的溫度下製備高熔點材料的薄膜,可對於 多種高介電材料進行鍍膜。在製作方式不同時可探討,薄膜之性質與電 性研究。

58

參考文獻

[1] J. Kwo, M. Hong and A. R. Kortan,”High ε gate dielectrics Gd2O3 and Y3O3 for silicon,”Appl. phys. Lett.,vol.77,pp.130-132,2000.

[2] J. Kwo, M. Hong and A. R. Kortan and K. L. Queeney,”Propertis of high ε gate dielectrics Gd2O3 and Y3O3 for Si,”J. Appl. Phys.,vol.89,pp.3920-3927,2001.

[3] D. Park, Q. Lu, T. King, C. Hu, A. Kainitsky, S. Tay and C. Cheng, Tech. Dig. Int.

Eectron Devices Meet.,pp.381,1998.

[4] 李正中,2004,薄膜光學與鍍膜技術,第四版,台北:藝軒圖書, ISBN

[8] 游信和、曾春風、陳文照,2005,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台北:高立圖書,ISBN:

957-584-955-8。

[9] 張立德、牟季美,2002,奈米材料和奈米結構,台中:滄海書局, ISBN 957-2079-77-8。

[10] 林振華,2003,電子材料,台北:全華圖書,ISBN:957-213-324-1。

[11] 陳怡誠,2002,高介電薄膜簡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UDT. Sensors, Inc.”Silicon photodiod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No 02, April 1982.

[13] 施位勳、姬梁文、許惠雯,2011『二氧化鈦奈米柱紫光感測器的研製』,國家 奈米元件實驗室奈米通訊,第 18 卷‧第 3 期:22-29 頁。

[14] Crip, C. L.Huisman, A. Reller,”Photoinduced reactivity of titanium dioxide”,Progress in Solid State Chemistry,32,pp.33-177,2004.

[15] J. K. Burdett, T. Hughbank, G. J. Miller, J. W. Richardson and J. V.

Smith,”Structural-electronic relationships in inorganic solids:powder neutron diffraction studies of the rutile and anatase polymorphs of titanium dioxide at 15 and 295K”,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09,pp.3639-3646,1987.

[16] 林榮良,2002,『TiO2 光催化原理和應用例子』,中國化學會,化學 ISSN:

0441-3768,Vol.60,No.3,457~461 頁。

[17] 楊偉仁、2009,『磁控濺鍍沈積 Ti02 光觸媒薄膜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工程 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18] 柯 賢 文 , 2012 , 表 面 與 薄 膜 處 理 技 術 , 台 北 : 全 華 圖 書 , ISBN : 978-957-218-47-52。

[19] 鄧文浩,1999『強介電薄膜的物理氣相沈積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 料,第 155 期,130~134 頁。

[20] S.M.Sze,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th ed.”,pp468.

[21] 吳孟奇、洪勝富、連振炘、龔正、吳忠義 譯,Ben G. Streetman、Sanjay Kumar Banerjee 著,2013,半導體元件 Solid state electronic devices,台北:東華書 局,ISBN:978-986-154-58-82。

[22] S.M.Sze,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th ed.”, pp.170-173.

[23] Pierret, R. F. Semiconductor Device Fundamentals. Reading,MAAddisonWesley, 1996.

[24] Shur, M.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0.

[25] 陳恒清、楊子毅、張柳春 譯,WILLIAM D. CALLISTER;JR.; DAVID G.

RETHWISCH 著 , 材 料 科 學 與 工 程 , 台 北 : 歐 亞 書 局 , ISBN : 978-986-673-60-87。

[26] Grant R.Fowles,”INTRODUCTION TO MODERN OPTICS”,American:Dover Publications ,ISBN:978-048-665-95-72,1989, pp96-102.

[27] 蔡孟辰、陳敏璋,2015『高介電常數材料金氧半元件之發展』,奈米通訊,第

[30] 李威儀、李世昌、張良肇,2000,『GaNAS 與 GaInNAS 的磊晶成長與特性研 究』,專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31] Kevin J. Yang,Chenming Hu,”MOS Capacitance Measurements for High-Leakage Thin Dielectrics”,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46, NO. 7, JULY 1999.

[32] 劉啟賓、2011,熱蒸鍍法氧化鋅二極體製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電機工程 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G. C. F. Yeap, S. Krishnan, and M. R. Lin, “Fringing-induced barrier lowering in sub-100 nm MOSFETs with high-K gate dielectrics,” Electron Lett., p1150-1152.

[34] Troutman, T. S., Bhattacharya, S., Tummala, R.,Wong, C. P. “Development of Low Viscosity,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K) Polymer for Integral Passive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Packing Materials,1999, 169

[35] Liang, S., Chong, S. R., Giannelis, E. P.“Barium Tianate/Epoxy Composite Dielectric Materials for Integrated Thin Film Capacitors” 48th Electronic

60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1998, 171

[36] 賴俊丞、吳玉祥、李源弘,1992『氧化鈦電化學製程之探討研究』,中華民國 陶業研究學會會刊,第 11 卷第 4 期,3~14 頁。

[37] Rao, Y. Ogitani, S., Kohl, P., Wong, C. P.“Novel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Nano-structure Polymer-ceramic Composite for Embedded Capacitor Application”

50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0, 183

[38] 林裕堯、2012,多介電層 MIS 光偵測器的製作及其光響應特性與研究,國立

[42] Influence of thickness on transparency and sheet resistance of ITO thin films Micha_ Mazur*, Danuta Kaczmarek*, Jaros_aw Domaradzki*, Damian Wojcieszak*,Shigeng Song**, Frank Placido**,2010

[43] RF Magnetron Sputtered ITO:Zr Thin Films for the High Efficiency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May 2014

[44] M. Quaas, H. Steffen, R. Hippler, H. Wulff, Surf. Sci. 454–456, 790 (2000) [45] John C. C. Fan and Frank J. Bachner, J. Electorchem. Soc. 122 (12) (1975)

1719-1724.

[46] M. Quaas,C. Eggsl , H. Wulff, “Structural studies of ITO thin films the Rietveld method”, Thin Solid Films 332,277~281,1998

[47] T. Kamimori, J. Nagai, and M. Mizuhashi, Sol. Energy Mater. 16, 27 (1987).

[48] KH Choi, JY Kim, YS Lee, HJ Kim. Thin solid films 341 (1), 152-155, 1999.

[49] Klöppel, W. Kriegseis, B.K. Meyer, A. Scharmann, C. Daube, J. Stollenwerk, and J.

Trube, Thin Solid Films 365 (2000) 139-146.

[50] H. Koh, K. Sawada, M. Ohgawara, T. Kuwata, M. Akatsuka, and M. Matsuhiro, SID 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 19, 53 (1988)

[51] A. J. Steckl and G. Mohammed, "The effect of ambient atmosphere in the annealing of indium tin oxide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51, pp.

3890-3895, 1980.

[52] 黃聖文、2016,利用 ITO/TiO2/SiO2製作 MIS 元件及其光響應特性研究,國立 高雄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林宣仰、 2010,MIS 偵測器光響應性能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電機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

61

[54] S.M.Sze,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th ed.”, pp.2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