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內涵與實施探究

壹、藝術與人文領域內涵、理念與特色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內容,包括基本理念、課程目 標、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以及實施要點等五個部 分。茲簡述其內涵如下:

一、理論背景(呂燕卿,1999)

(一)人文主義:藝術與人文旨在透過藝術的涵養,培育學生的人 文關懷與尊重。注重學生的學習權利,以代替教育權。強調 合科學習,減輕學生的負擔,對弱勢族群提供學習與照顧。

這些措施均以尊重學生,提供自我學習及實現機會。

(二)知識社會學:融合美術、音樂、藝術表演為藝術與人文領域 課程,朝向統整課程理念發展,強調以合科、統整為原則;

鼓勵教師組織教學團隊,進行專業對話,均為知識社會學管 理,

(三)後现代主義:藝術與人文課程強調彈性,注重及包容學生個 別差異,尊重不同的立場的見解。發展本位課程,對學校及 教師給尊重,並增權賦能,由學校發展本位課程。廢除教科 書,對抗記憶等,均為後現代主義之特色。藝術與人文旨在 培養具有此一特質的學生。

二、基本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將學校原有藝術方面學科—音樂及美術(美勞),

擴展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範圍包含聽覺藝術代替原有的音樂、

視覺藝術代替原來的美術(美勞),加入表演藝術及其他綜合藝術形 式。今日的藝術教育,主張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 式與限制,趨向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

強調藝術的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以培養人文素養為主要核心,著 重涵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啟發藝術潛能、樂於參 與藝文活動,及發展健全人格為目的。

在理念上,教育工作者應要有新的觀念來因應新頒九年一貫課程 實施後,學校在藝術教育可能面臨被顛覆與解構。九年一貫課程打破 舊有的學科分立原則,實施領域式的課程統整教學;而藝術與人文之 學習領域方課程實施,應有下列觀念的改變(呂燕卿,1999):

(一)從現代教育到後現代教育

九年一貫課程是後現代教育的產物,從現代教育到後現代教育強 調的是從結構性教育轉變為建構性教育。因此,後現代的藝術教育面 臨的不再是一種結構性的教學,它可能是被解構然後再重新建構,一 種建構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如學生透過課程學習建構自己的基本能 力,教師透過專業建構自己的教學設計,學校透過彈性課程建構自己 的特色與發展(單文經,2002)。

(二)從知識搪塞到基本能力的培養

教師的觀念必須從教導學生的藝術知識與技巧轉變為協助學生 建構自己對藝術創作、審美,人文察覺的基本能力。九年一貫課程強 調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 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教師的工作不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讓 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及藝術知能的內化,培養出對實際生活層面及藝 術方面之應用的能力。

(三)從國小國中之學科分立到國小國中之學習領域統整

國小之美勞和音樂及國中美術和音樂科目,合併為「藝術與人文」

學習領域。而本領域的內容包含音樂、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等方面,

表演藝術成為新的合作對象;雖然表演藝術(例如舞蹈)這名詞對一般 人不會太陌生,但在國小國中實施表演藝術教學卻是新的嘗試。另 外,這種綜合領域式的課程教學在國小和國中的藝術教育上還是頭一 遭,教學現場仍十分陌生。

(四)從制式化教學到創意性教學

從過去無論國編或民編課本的制式化教學指引,轉變為教師自編 教材和教學課程內容。現行課程標準總綱實施通則載明,學校課程的 編制與實施,須依據課程標準作統籌之規劃及適切之安排,所以教師 在課程自主上的空間十分有限,且制式化的教學使老師失去自編教材 的機會;九年一貫課程強調教師能編出各具特色的教材與教學活動,

此將讓教師有充分的空間來實施創意教學。

(五)從課程教學獨立到課程協同教學

從過去藝術學科各自獨立轉變為藝術學科間必須兼顧統整及協 同教學之原則。這種調整與改變,將改善學科教學分立的缺失,有助 於全人教育的實現。但視覺藝術與音樂等學科原本一星期各自約有 2 節的上課時數,九年一貫課程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規定,上課時數 每星期卻只有 2 至 3 節,內容卻要涵蓋原有的視覺藝術及音樂,另外 再增加表演藝術,而如何利用這 2 至 3 節課的時間進行三個不同性質 的統整教學,將考驗學校行政人員(排課)及教師(教學)的能力。

(六)從藝術的技巧到藝術與人文的涵養

從技術取向的藝術教學擴展到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及文化與 理解之領域,尤其文化與理解更是這個時代人文素養提升的泉源。台

灣自六十年代以來長期受到藝術相關之比賽文化的影響,一直無法脫 離技巧教導的原則,導致一般的藝術教育無法正常發展。九年一貫課 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強調藝術與生活層面的結合,透過本領域的教 學,將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的能力、審美和思辨的能力、生活實踐和 文化理解的能力;如此進行終身學習。如此將可把藝術與人文領域的 學習,經內化的過程,進入生命本體,進而影響並改變人的觀念、態 度、習性、氣質與行為,亦即,達到透過藝術教育與生活的結合來提 升大眾藝術與人文素養之目標。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以非語文的溝通形式,傳達無可言喻的 訊息。藝術原自生活,也融入我們生活當中,因此藝術教育應提供學 生機會,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欣賞環境中的各類藝術品及 自然景物;運用感官、知覺和情感,辨識藝術的特質,建構意義;瞭 解時代、文化、社會、生活與藝術的關係;探索各類藝術的表現技巧,

發展創作靈感,豐富生活與心靈(教育部,2000)。也只有將藝術融 入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進行藝術教育,才能從藝術教育中提升人文 的素養。

三、課程目標

教育部於九十二年公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有三個主軸,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 辨、文化與理解期望學生能從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知覺環境與各人的 關係,能運用媒材與形式,以進行藝術創作。藉由參與審美活動,能 體認各種藝術的價值,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能瞭解藝術的文化脈 絡與風格,樂於參與多元文化藝術活動,以拓展藝術的視野,促進對 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三大目標乃將原課程標準中的目標—「探索與創 作」項目改為「探索與表現」並將「審美與思辨」、「文化與理解」

項目,合併為「審美與理解」,增列「實踐與應用」。希望學生在學 習的過程中,除了理解、創造文化外,更能深切瞭解文化的重要性,

延續與實踐、應用藝術文化,並傳承其價值(陳朝平,2003)。三個 主軸茲說明如下:

1、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探索環境與個人的關係,並運用媒 材與形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2、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 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並熱忱參與多元的藝術活動。

3、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瞭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透過藝術 活動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視野,尊重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

實踐於生活中。

教育部所公佈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中,依據上列 三個主軸,分別列出配合四個學習階段的分段能力指標,以作為教師 設計課程之參考。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建立學生基本藝文素養,傳承與 創新藝術,重視並發展值得尊敬的文明,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 育,使兒童和青少年的藝術學習能夠促進、連結與整合其他領域的學 習,改善藝術教育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導致的教學模式與 限制,邁向更自主、開放、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

(教育部,2003)。

四、分段能力目標

為達成本學習領域的三大目標,將一至九年級的能力指標分成四 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學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小學三至四年級,

第三階段為小學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各階段明 確指出在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方面所應達到的階段性指標,藉 由能力指標的達成,以培養十項基本能力。教學內容在第一、二階段

強調具體和實用的概念意義,第三、四階段才逐漸介紹較抽象的觀 念。呂燕卿(1999)認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是開發六歲至十 五歲學生的美感知覺及養成獨立探究的習慣,依照網要的基本能力列 出本領域所需培養的基本藝術涵養。

五、「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特色

呂燕卿(1999)歸納「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之特色包含統 整性藝術理念、多元文化思想、以學校為本位、學生為主體、基本能 力為重心、生活為導向、以及培養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辨及文化與 生活的目標。茲就「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與現行音樂、美 術課程標準之內容作比較,以瞭解新課程的變革及特色,以下從課程 目標、課程編製、教學時數及教學內容等方面來分析。

(一)課程編制方面:此次課程改革「藝術與人文」突破學科界線,

(一)課程編制方面:此次課程改革「藝術與人文」突破學科界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