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演藝術的網路行銷

「行銷」(Marketing)的觀念始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美式商業概念影響了戰後重 建以及行銷手法的普及。從製造業到工業,服務業亦在70 年代初期開始導入行銷的觀 念;80 年代,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不以獲取利益為考量的「非營利機構」在社會中 扮演的角色日顯重要,此時行銷開始被應用在醫院、大學、藝術文化、宗教或慈善團體 等非營利機構中。時至今日,行銷的觀念已廣泛被表演藝術團體或組織採用,透過各式 行銷工具的策略計畫,創作者能藉由觀眾市場與票房收入等面向的提升,經營、創造更 好的藝文環境與作品,維持藝術性與商業性間的平衡。

行銷除了攸關表演藝術團體的藝術使命與經營,更需契合「顧客」的需求。不論是

「商業行銷」或「藝術行銷」,都著眼於與顧客建立長期關係,維繫共同價值。Hill &

O’Sullivan(2004)在《如何開發藝術市場》一書中,為藝術行銷下了這樣的定義:「藝 術行銷是一個整合性的管理過程,它將機構與顧客之間彼此相互滿意的交換,視為機構 達到總體目標與藝術目的之途徑。」(p.19)這個定義說明行銷是整合性的,必須讓團

場,「以顧客為導向」的中心理念來看,更象徵著內部能力與外在契機的調和,為促成 表演藝術團體與顧客間需求媒合之工具。

然而,Kotler & Scheff(1998)曾在《票房行銷》一書指出,表演藝術團體每發出 1,000 張 DM(Direct Mail,直效郵件),只能吸引三個陌生人走進劇場觀賞他們的節目,

由此可見傳統的行銷收法仍有效益上的缺點。Hill et al.(2004)曾使用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al)、科技(Technological)、經濟(Economic)、政治(Political)四個「環境」因 素(STEP),分析藝術行銷;在「科技環境」的部份,由於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替經 費有限的藝術團體帶來了新的觀眾接觸媒介與銷售工具,電腦科技的普及化將藝術行銷 由傳統「直效郵件」(Direct Mail)、「資料庫行銷」(Database Marketing)的階段帶入概 念更為複雜的網路「顧客關係行銷」(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的確,利用網路架構進行的「網路行銷」(Internet Marketing),其「成本低、傳播 速度快、豐富多媒體、互動性高、潛在市場大」等特質,已逐漸取代傳統行銷工具,成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 寬頻用戶

圖1-1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趨勢分析(單位:百萬戶)

資料來源:電信服務用戶普及率(2005 年僅統計至第三季),

電信總局,2005,http://www.dgt.gov.tw/flash/index.shtml。

從國內電信總局歷年的統計資料(圖1-1)來看,近年來我國網路使用人口與寬頻 用戶正逐年提高。另根據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所屬的創新應用服務研究 所,其研究群FIND(Focus on Internet's News & Data)網站內容所提,聯合國國際電信 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在 2004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上 網人口數」(曾經使用網路之人口數)與「上網人口普及率」(曾經使用網路之人口數佔 整體人口數比率)位居世界第17 名。此外,經濟部委託資策會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 用戶數調查」研究中也有相關的統計數字(圖1-2 所示):截至 2005 年我國上網人口數 達 1,320 萬,上網人口普及率達 58%,而「經常上網人口」(每季末於網際網路服務業 者處有登錄網路帳號且仍在使用中之用戶)達952 萬人。估算截至 2006 年 6 月底止,

我國經常上網人口將達到968 萬人。

860 892

627

782 1174 883 1221 916 1320 959 54% 58%

50% 52%

39%

0 500 1000 15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0%

20%

40%

60%

上網人口數 經常上網人口數 上網人口普及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於2004 年出版的《文化統計》內容指出,「文化 傳播」以平面、電子以及網路等媒體為主要傳播方式。從民眾在各類媒體的「接觸率」

圖1-2 我國歷年上網人口數與普及率(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2006。

表1-1 台灣民眾各類媒體接觸率(單位:%)

電視 報紙 雜誌 廣播 網路

2003 96.1 50.2 32.9 28.6 27.8 2004 95.5 49.0 36.7 29.3 33.0 資料來源:《文化統計》,Nielsen 媒體研究,2004,

http://event.cca.gov.tw/artsquery/093.htm。

33.7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

年度 類別

具。由於國內擁有這樣優良的網路行銷基礎環境,加上前述之網路行銷特性,不難理解 其為何能促成表演藝術團體或組織對於網路行銷的使用。

二、 目前網路行銷的問題

雖然網路行銷已是目前表演藝術行政人員常用的宣傳推廣方式,但在因應整體變 化、善用網路資源與創新思維方面,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本研究嘗試從「網路環境」、

「傳播溝通」、「應用工具」幾個面向分析,做為研究動機的探討,以釐清目前表演藝術 團體在運用網路行銷上,將可能面對的變化與問題:

(一) 網路產業的轉變

「Web 2.0」這個名詞誕生於美國出版媒體公司 O'Reilly Media 的腦力激盪會 議,用以標示網路產業在泡沫經濟後的新面貌,強調「互動、參與、共享」的 精神。目前當紅的My Space 社群網站、Flickr 相片網站、Wikipedia 維基百科,

以及迅速成長的部落格服務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 統網站:第一,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他們賣的不是

「軟體」,而是「服務」,網站不只是個空間,而是開啟各式服務的大門;其次,

使用者的角色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將生產、掌控資料的 權力交還給使用者。

Web 2.0 概念正式提出於 2005 年 10 月 5 日美國舊金山的「Web 2.0 Conference」, 該會議有來自網路界的重量級廠商與八百多位企業家、軟體設計師、記者等參 與。61 位演講者包括 Google、Yahoo!、Microsoft、Amazon 等,可說是美國整 個網路產業版圖的縮影,Web 2.0 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較於國際,國內 Web 2.0 的概念亦蓬勃發展(表 1-2),短短半年內多場 Web 2.0 盛事皆吸引滿 場人潮,此外仍有其他相關議題的小型論壇、講座在各地進行著。網路環境的

表1-2 2006 年台灣 Web 2.0 相關活動

4/7 國內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邀請到網路維基百科(Wikipedia)

的創辦人Jimmy Wales 來台演講。

4/15

第二屆「臺灣網誌青年運動會」(2006 Taiwan Blogger BoF)登場,這是 由國內多位著名的部落客(Blogger)自行發起的活動,並邀請到曾是 CNN 區域新聞負責召集人的 Rebecca MacKinnon 與 Technorati 日本分公司的 Gen Kanai。

6/2 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舉辦了名為「迎接 Web 2.0 時代要做的事」的公開演講,與談人為《數位時代雙週》雜誌的詹偉雄。

9/26-27

經濟部以「帶領知識工作者接觸最新資訊發展趨勢、增加對國際資訊環境 轉變的認識、使台灣產業與國際接軌」的理念,邀請國內外產業、學者舉 辦「Web 2.0 國際研討會」。參與者包括 DELL、IBM、Microsoft、Flickr、

網路家庭、Yahoo!奇摩、無名小站、宏碁集團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由下而上傳播的互動溝通

Angehrn(1997)曾提出「ICDT」模型,用於引導企業組織建立新的經營程序 與商業活動,以因應網際網路帶來的競爭壓力及衝擊。ICDT 模型包含四種虛 擬空間:虛擬資訊空間(Virtual Information Space)、虛擬溝通空間(Virtual Communication Space)、虛擬配銷空間(Virtual Distribution Space)以及虛擬 交易空間(Virtual Transaction Space)。目前四種虛擬空間除了一般網路商業 應用,都可以廣泛見於表演藝術團體的網路行銷當中,例如:「虛擬資訊」的 演出訊息、「虛擬配銷」的線上售票通路、「虛擬交易」的線上票務等。而在「虛 擬溝通空間」的運用上,除了傳統的電子佈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 以下 稱 BBS)、電子郵件(email)、網站留言版外,仍有許多網路行銷工具可供使 用,如:本研究探討的部落格。

自有媒體以來,企業公關、行銷企劃人員都是利用「大眾媒體」(mass media),

將企業產品或形象的訊息包裝過後,才傳遞給外界;記者再根據判斷與其他訊 息來源,將處理過後的資訊刊載在平面或電子媒體,這樣的傳播模式結果是社 會大眾照單全收。《數位時代雙週》記者林希展(2006)指出,傳統的網站服 務大致分類為:匯集各類資訊為主的入口網站、提供訊息的新聞媒體類別,以

及電子商務類型網站;而在Web 2.0 時代,主導權將交回到使用者手中,網站 的模式也由經營者的獲利角度,轉變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應用。

以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 Inc.)所屬的「維基 百科」(wikipedia)為例:創辦人 Jimmy Wales 以「人人都能免費取用人類所有 知識的總和」為目標,將百科上的知識條目開放給所有網友閱讀、編撰、修改。

根據《CNET Taiwan》在 2006 年 4 月 10 日的報導:自 2001 年起,維基百科到 目前已有超過210 種語言版本,詞條數超過 350 萬則,英文版的詞條數則突破 100 萬則,規模超越任何權威百科全書。這樣的「集體創造」模式象徵著 Web 2.0 時代有著比社群更緊密的社會網絡,更顛覆了傳統由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模式。

表演藝術行銷人員,必須要懂得從這樣的社群力量,掌握分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三) 更多元的行銷工具

Daft & Lengel 在 1984 年提出「媒體豐富度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用 以研究組織中員工如何選擇溝通媒體(Media Choice)。該理論認為:人們在組 織中試圖克服不確定性(uncertainty)以及模糊性(equivocality);而在組織中 運用的眾多媒體裡,有些媒體在某些任務上較其他媒體有更好的效果。當任務 的 模 糊 程 度 與 不 確 定 程 度 越 高 , 則 需 要 選 擇 豐 富 度 更 高 的 媒 體 (Richer Media),而不是豐富度較低(Leaner Media)的媒體(University of Twente, 2004)。豐富度的差異表現在:立即回饋能力、所能利用的線索與通訊管道、

個人化程度,以及語言的多樣性,而這幾項界定因素正符合網路行銷的優勢。

網路行銷工具的多樣化,為表演藝術團體增添了更多便利性與操作選擇,如何 善用更有效率的工具為組織帶來最大的宣傳效益,是行銷人員必須面對與學習

具列「Widget」,以及整合部落格、即時通訊、相簿、影音、信箱等服務的網 路平台「Yahoo! 360」等。

經由上述「網路環境」、「傳播溝通」、「應用工具」幾個面向來了解網路行銷的轉變 後,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網路行銷的方式將有所差異。表演藝術行銷人員身處在日新月異

經由上述「網路環境」、「傳播溝通」、「應用工具」幾個面向來了解網路行銷的轉變 後,我們可以知道未來網路行銷的方式將有所差異。表演藝術行銷人員身處在日新月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