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褒歌與茶文化

在文檔中 北海岸褒歌採集與分析 (頁 18-76)

(本論文主要在於思考下列問題-底下針對問題加以說明)

(一)褒歌活動在北海岸展開的面貌

研究之首要在於田調,而田調在於會褒歌吟唱者之尋覓,而尋找之線索,極 需依賴四鄉鎮內,人士提供。樂意提供,首先想以問卷方式進行但結果,無人有 此意願,其原因第一會唱褒歌者名字、地址、電話寫不出來。訪談對象通常不識 字,再者目前詐騙集團多,向陌生人提供友人地址、電話實在不宜。因此,格式 設計雖精美,但有效之問卷回收率低落。幸而筆者出生於金山,及在台電服務資 源,萬里服務所服務九年,老梅服務所服務十四年的經歷,到過每村、每戶服務 過,加上對四鄉鎮地理環境的認知與瞭解,主動出擊,打電話給村長,諮詢村內 有哪些會唱褒歌人士,雖然年輕的村長輩出,但多少有些收穫。再者利用目前從 事櫃台工作之便,遇有洽公用戶,依茶葉產地,詢問鄰近用戶,透過用戶提示及 自己昔日的認知與熟識,也獲得一些名單。

至於褒歌在北海岸的形成過程,將在第二章褒歌與茶文化中論述。

(二)褒歌內容與北海岸的庶民生活的相關性

除了收集北海岸,萬里、金山、石門、三芝等地會唱褒歌之人士,為瞭解歌 謠與生活關連,我將探討昔日採茶情形與背景。其次探討昔日四鄉鎮會唱褒歌 者,身份背景。

(三)褒歌的隱喻修辭

探討褒歌歌詞內,有涉及地名、文物、器皿,動植物等,於今日生活中,佐 以圖片說明作為基礎認識、最後要思考如何轉化為「詩」的表達可能。如何從生 活經驗轉化為修辭的生命情感傳達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北海岸,指台灣最北端海岸。台灣最北端位於台北縣石門鄉富貴角(於 2010.12.25 改制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因此,以石門鄉為主點,向東延伸經金 山至萬里鄉,與基隆市為鄰;向西延伸至三芝鄉,與淡水鎮為界;故庶民認知為 萬里、金山、石門、三芝、四鄉鎮;蓋四鄉接連,面臨同一海域,互有袍澤之情

4。行政區域,陸域面積約6.085 公頃,海域面積約 4.411 公頃,合計約 10.496 公頃 。其主要交通幹道為北海岸公路,即臺 2 線貫穿全區,全長共約 45 公里5。 自臺北經淡水至北海岸一遊,經過依序是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以往 都是凱達格蘭族活躍的地區6

本研究以北海岸褒歌為主,不論男女老幼,不分職業;只要會傳唱褒歌者,

即為採集對象人物,本論文以田野收集褒歌為主要研究材料,以文獻資料為輔 助。褒歌風行,年代已遠,年輕時,曾參與唱「相褒歌」活動,時下耆老正在急 速凋零,本文願把握微薄機會,盡可能採集,口唱資料,盡可能錄製成影音紀錄,

不但作為最直接研究素材,更為日後,其他研究,保存更完整的影音資料。

田野採集主要對象,為前述地區內耆老,另外,在耆老口述指引下,嘗試走 訪拍攝唱相褒歌的地貌、地物。因此田野調查,會鎖定目標,先透過村長、用戶 洽公、地方士紳、協尋會吟唱採茶歌之耆老。

2009 年 10 月 30 日於萬里大坪國小,圖書室採集到有柯碧娥、何烏、朱李綺、

林美美、郭沈牡丹等。2010 年 08 月 12 日,透過磺潭社區發展協會,由理事長張 慶傳召集,於磺潭社區集會所,採集到有李鄭款、黃郭秀鳳、郭聰明、吳皮、張 蔡謹、張春成。

4李鴻謀 2000《北海萬金石續篇吾愛吾鄉》 金山鄉後備軍人輔導忠心出版發行。序言頁1~頁 3,

北海四鄉歷經西荷、明、清、日治迄今,因土地毗鄰,海域連接,----萬里、金山鄉人民大致以 基隆、台北地區為主要生活圈,而石門、三芝兩鄉百姓則與淡水、台北地區往來頻繁,---

5陳龍廷 2010《庶民生活與歌謠 :臺灣北海岸的褒歌考察》春暉出版社出版。頁13

6陳龍廷 2010《庶民生活與歌謠 :臺灣北海岸的褒歌考察》春暉出版社出版。頁29

5

經過訪問收集,依協尋表資料,在萬里、金山、石門、三芝四區,採集到褒 歌吟唱者。

(一)萬里吟唱者

1 柯碧娥

柯碧娥,住萬里區大坪。1941 年出生於萬里區溪底里烏塗炭,昔日重男 輕女,位處偏僻,交通不便,離學校遠,上學一趟需走四小時(早上四時出 門,八時到校)故未曾上學,不識字。會唱褒歌是跟嫂嫂學來,其嫂已往生。

其唱褒歌有大家閨秀的端莊與威嚴,聲音溫和,咬字清楚,能與人相褒,從 容相對。

圖 1-1 柯碧娥

2 蕭家萬

蕭家萬,住萬里區雙興。1938 年生,自己有茶園六、七分地,茶葉採收時,

須顧五位茶工,自己手工製茶,以木炭烘焙,有時採收茶葉,會販售至金山、三 芝製茶工廠。受過國民教育,國小畢業後,未繼續升學,會買歌冊來看,會唱褒 歌,是從茶園聽、學而來,詞亦會來自歌冊,喜與人相褒。

6

圖 1-2 蕭家萬

3 張李令

張李令,住萬里區磺潭。1940 年出生於金山區跳石,其父四十歲亡故,母 無力供其讀書,未曾上學,不識字。十餘歲開始採茶,會唱採茶歌,是在茶園聽 老一輩唱出,耳濡目染學來。二十歲嫁來磺潭,夫家有茶園一甲餘地,遇清明採 茶期,會再雇用五名茶工協助採收,採擷之茶青大多販運到金山海天製茶廠(今 天主堂對面)。其唱褒歌,聲音高亢,數量多,信手拈來就有。

圖 1-3 張李令

7

4 吳皮

吳皮,1923 年出生,住萬里區磺潭,喜著帽,有如紳士。吟唱時會把第二 字拉長,似乎在想下一句的詞彙,但又有轉音,聲音高昂,顯得很有個人特色。

有受過漢學訓練,藏有歌本書冊,故其唱詞、語料多,但歌仔冊不在本論文討論 範圍,若出自歌仔冊的褒歌,則暫不討論。吳皮對男女感情較保守,若有太過色 情部份,不但自己不唱,甚至也會勸阻他人吟唱,認為不雅低俗,有失人格。

圖 1-4 吳皮

5 黃郭秀鳳

黃郭秀鳳,住萬里鄉磺潭。1929 年出生於萬里大坪,出生就被抱到磺潭當童 養媳,甚得養母疼愛。因離學校遠,故未上學,不識字,然與一般養女一樣,十 餘歲即學會做家事。不僅會洗衣煮飯,且會上茶場採茶,曾到過八斗山(萬里國 聖埔),二坪等處,出入茶園有其嬸嬸(已故,人稱秀仔)伴隨。其嬸嬸是唱褒 歌高手,在耳濡目染薰陶之下,學會褒歌。其夫婿是青梅竹馬養兄,有兒女四男 一女,孫子十餘位,是曾祖輩,生活幸福美滿。吟唱時聲音帶有沙啞,是其特質,

也是商標。

8

圖 1-5 黃郭秀鳳

6 張春成

張春成住萬里鄉磺潭。1926 年生,幼年時期,家貧,又逢其父早亡,家中無 錢供其讀書,小時候尚須替人看牛,貼補家用。未曾採過茶,會唱褒歌,是聽來 而學會,其特色是:將歌仔戲「梁三伯與祝英台」當褒歌唱。其地名如鶯歌、桃 園、彰化、嘉義、高雄,加入男女感情是其特殊點。

圖 1-6 張春成

7 張蔡謹

張蔡謹,住萬里區磺潭。1933 年出生於萬里頂寮,家貧,出生七天就被抱到 磺潭當養女,四歲時養父往生,八歲養母亦亡,依靠養祖父母,故未曾上學讀書,

9

不識字。十一歲開始採茶,六十歲後未再採過,有五十年採茶經驗。曾到過坪林,

幫忙採過比賽茶(淺手茶),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下午五點多入門,主人供膳 宿,日薪壹千元。採茶有分:淺手茶與深手茶,淺手茶即採一心兩葉,深手茶是 採四、五葉,製出的茶深手茶較差。幼時坎坷遭遇,採錄時開唱較多心酸、肚餓 類褒歌,並示範採茶裝扮與動作。

圖 1-7 張蔡謹

8 李鄭款

李鄭款,住萬里區磺潭。1934 年出生於萬里磺潭,上學須至金山,徒步 需一個鐘頭以上,在重男輕女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未曾上學,不 識字。但也提早接觸家事,農村的工作是必備的技能。帶小孩、看牛、是其 童年工作,婚配以後,夫家有茶園,協助採茶是必然工作。其會唱褒歌,是 從工作中聽來學到的。

10

圖 1-8 李鄭款

(二)金山吟唱者

1 徐石金

徐石金,住金山美田,1930年出生於金山六股,未曾上學不識字,除自己名 字學很久認識,阿拉伯數字電話號碼認得外,其餘『莫宰樣』。其母親是唱褒歌 高手,十餘歲從母親口中學會唱採茶歌,他記性好,只聽一次,再問一次,就可 以學會。其兄大他三歲也會唱,會互相學習練唱,居家附近,倒照湖,兩湖有茶 園,曾與母一起工作採茶。二十歲開始參與製茶,至茶葉工廠服務過。二十二歲 與童養媳合婚,婚後出外到基隆士林建築工地工作,後因胃疾回金山種田。曾任 長春音樂團團長,即一般北管子弟團,有酬勞的婚喪喜慶演出,會唱南管北管,

七字仔歌謠。2001昊天嶺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林金城,曾採錄其褒歌種類廣泛,如 姨仔姊夫相褒、男女相褒相罵、男女偷情褒歌、自我介入編成褒歌,等是其特色。

自2000 年起曾先後採錄過參次,一次在已故李梨家中;一次在其家中,事 後安排重陽節與賴黃鴦表演相褒;及至2010 年 10 月 09 日,安排金山體育會健 行後,於金山中山堂安排表演採錄。

11

圖 1-9 徐石金

2 徐江月

徐江月,住金山美田,與徐石金是親戚,相鄰而居,1935年出生於金山兩湖,

未曾上學不識字,成長後,婚嫁金山曲尺坑(六股與三界交界處),後遷居金山 美田。十餘歲就參與採茶,大多在住家附近,兩湖茶場,也曾到過石門區坪林,

因從其住處兩湖,翻過一個山崙,即可抵達石門區坪林。會唱褒歌是從茶山學來,

有音樂天份,十大建設褒歌是其特色,參加北管子弟團,閒暇時,種菜自售消遣。

林金城,曾採錄其褒歌,出書《金山褒歌》附CD有其錄唱。2005年金山鄉公所 慶祝重陽節,游鄉長盼有褒歌吟唱表演,個人安排其上台獨自吟唱褒歌十大建 設,獲得在場耆老讚佩。

圖 1-10 徐江月

12

3 李秋

李秋 1929 年生,幼時住金山區濆水,家境清寒,幼時為人看顧牛隻,及長 做過長工,未曾上學讀書,不識字。因看顧牛隻、耕作,接近茶園,在耳濡目染 之下,學會褒歌吟唱。年輕時身體健碩,能挑起200 斤重擔,家中生計,均靠其

李秋 1929 年生,幼時住金山區濆水,家境清寒,幼時為人看顧牛隻,及長 做過長工,未曾上學讀書,不識字。因看顧牛隻、耕作,接近茶園,在耳濡目染 之下,學會褒歌吟唱。年輕時身體健碩,能挑起200 斤重擔,家中生計,均靠其

在文檔中 北海岸褒歌採集與分析 (頁 18-7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