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題材的類型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頁 36-49)

一、西方畫家

母親的形象自古以來透過西洋畫家,筆 下的母子也有別於聖母給人崇高、完善、莊 重的形象,西洋畫家所關注的題材從聖母聖 嬰、宮廷貴族漸漸轉而面對不同生活層面的 母親角色,賦予屬於人的情緒表情或內心情 感的涵義彰顯,在洛可可時期「多數洛可可 派的畫家,都在創作色情和以神話題材為主 的作品,與夏丹以現實生活為主題的畫作相 去甚遠。」42,印象派時期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卡莎特﹝Mary

42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hardin/chardin-04.htm(瀏覽時間:2008/12)

圖 4-3-1,布隆及諾(Agnolo Bronzino),《年輕的貴婦 人和兒童的畫像》,約 1540 年,99.5×76cm

圖 4-2-6,拉突爾(La Tour),《聖母受教育》,

1650 年,84×100cm

圖 4-3-2,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布 里尼奧萊.薩萊公爵夫人寶拉.阿道諾與長 子像》,1624-1625 年,189×140cm

圖 4-3-3,夏丹(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飯 前祈禱》,1740 年,49.5×39.5cm

Cassatt﹞筆下中的母親形象更為豐富,甚至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杜米埃

﹝Honore Daumier﹞、梵谷﹝Vincent van Gogh﹞、畢卡索﹝Pablo Picasso﹞等,也 有描繪低下階層的母親,注入畫家對於市井小民的關懷。有此可見,隨著不同時 代轉變,畫家想表達的也不一致。

圖 4-3-4,夏丹,《母親的 教誨》,1753 年

圖 4-3-5,大衛(Jacques-Louis David)《謝利薩 夫人》,1795 年,131×96cm

圖 4-3-6,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餵小孩 的農婦》,1860 年 70×60cm

圖 4-3-7,杜米埃(Honore Daumier),《三等車廂》,1862 年 65.5×90cm

圖 4-3-8,布格羅(Bouguereau)《祈願》,

1865 年 134.5×96.5cm

圖 4-3-9,莫利索(Berthe Morisot)《搖籃》,

1872 年 56×46cm

圖 4-3-10,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第一步》,111×80.5cm

圖 4-3-11,雷諾瓦,《媽媽和小孩》,1881 年,

121×85.4cm

圖 4-3-14,克林姆(Gustav Klimt)《女人的三階段》,1905 年,178×198cm

圖 4-3-13,卡莎特,《年輕的母親》,1900 年,

92.4×73.7cm 圖 4-3-12,卡莎特(Mary Cassatt),《菜園採

擷》,1893 年,51.3×37.5cm

二、東方(水墨、膠彩)畫家

中國古代有關於女性的描繪,除了仕女圖之外,則較無鮮明的方式呈現母親 一角,菩薩像本身是無性別的,有些則以女性姿態的法像呈現,觀音則常被賦與 母性的特質,慈祥、悲天憫人等。

中國文人多半以經世致用為己任,入世治國為目標,傳統儒家思想「志於道,

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之觀念根深蒂固,不論哪一朝代,文人歸隱山林或 入世,水墨往往是仕紳用來紓解胸懷,自娛之作,繪畫形式也從人物轉為山水。

山水畫幾乎是中國藝術史最為突出的典型特色43

中國繪畫雖以山水為大宗,然而這只是文人畫家的偏好所形成的風潮,人終 究無法脫離社會生活而不食人間煙火,因此人物畫仍不在少數,且人物多以宮廷 生活作為描寫主體,描寫者多為宮廷畫師,畫作包含仕女、士族亦有孩童等表現,

到了民初與現代,以親子為題材的溫馨畫作才逐漸豐富了起來。

43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圖書出版,2003 年,頁 112。

圖 4-3-15,畢卡索(Pablo Picasso),《特技之 家與猴子》,1905 年,104×75cm

圖 4-3-16,克利(Paul Klee)《母與子》,1938 年,56×52cm

圖 4-3-17,周昉,《麟趾圖》,局部,唐代

圖 4-3-20,陳進,《慈愛》,1988 年,90×64.5cm

圖 4-3-18,李嵩,《市擔嬰戲》,宋代

圖 4-3-19,陳進,《姊妹》,1939 年,170×175.5cm

圖 4-3-22,林之助,《好日》,

1943 年,165×135cm

圖 4-3-23,周思聰,《陌上》,局部 圖 4-3-21,蔣兆和,《街頭叫苦》 1938 年,110×65cm

圖 4-3-24,周思聰,《母子》,1983 年,67×67cm

圖 4-3-25,周思聰,《秋天的素描》

圖 4-3-27,梁秀中,《南非記遊》,

局部,2005 年

圖 4-3-26,

梁秀中,《南 非記遊》 2005 年,69

×69cm

圖 4-3-28,梁秀中,《非洲母子》,

2004 年,28×23cm

圖 4-3-29,鄭正慶,《溫馨》,1996 年,70×110cm

圖 4-3-30,韋江瓊,《趕墟》,

1982 年,65×130cm

圖 4-3-31,韋江瓊,《冬暖》,1989 年,65×130cm

從資料的收集可看出,在東方,女性畫家描繪親情的部分多於男性畫家,男 性畫家所關注的,往往與女性不同,西方性別比例則較不明顯,東西兩地的文化 差異、宗教背景,皆影響至此。此外,不論男性或是女性畫家,選擇親情做為創 作,題材往往偏向母子、母女之間的母愛,而較少觸及關於父愛部分,也許是女 性一直是美術史上不可忽略的題材,同時也是藝術家所喜愛描繪的對象。也許男 性畫家在描繪母愛的同時,也將父愛透過創作潛藏的表現出來。

圖 4-3-32,魏恕,《鄉婦》

(年代尺寸不詳)

圖 4-3-33,方人定,《到田野去》

(年代尺寸不詳)

圖 4-4-1,畢卡索,《鬪牛場一角》,1960 年,97×195cm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頁 36-4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