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 緒 緒 緒論 論 論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繪畫來說,不論何種題材手法與表現形式,宗教的、政治的、心理的、超 現實的,總脫離不出自然(山水)、人物、動、靜物、抽象幾何等方向。

人物而言,從最初為禮教而生,君臣畫、宗教畫、政教宣傳等,以成教化、

助人倫。接著文人欲藉筆墨以抒胸懷,西風東漸,西洋繪畫影響人物對於明暗肌 理,空間比例的重視。時至今日,多種風貌的呈現,人物一直都是許多創作者所 喜愛的素材。個人對人物表現有相當興趣,「人物」可以傳達我想表現的形式內容,

同時也可用以表現日常生活接觸最頻繁的事物。以往作品總表現一份感覺或是生 活閱歷,難免作品所描繪的對象面貌多樣而籠統。

近幾年有機會接觸兒童美術,所接觸者大部分為國小兒童,小朋友多半體力 超群,易受旁人影響而分心,表情變化情緒起伏大,肢體語言豐富。每次在課堂 之餘,觀察每對爸媽與孩子的互動,屬於他們自己家庭獨特的相處模式,總讓我 充滿好奇,一個眼神、一種動作,好像棒球場上投捕手之間的暗號;甩一甩、動 一動,就知道彼此心意,嚴厲、關懷、警告、讚美,由手勢、眼神、動作,變成 他們彼此的溝通密碼。年紀越小的兒童與父母互動的肢體語言越豐富也越真情流 露,常常父母一來就是擁抱,一來就是拉著父母看自己的畫。這份最自然的天倫 之情,十分引人想去慢慢觀察。同時肢體語言中,五官四肢等動作在在都充滿感 情與生命力,這份赤子之心可能過些年已不再,畢竟這往往是人生最無憂無慮的 階段。

兒童繪畫也是讓我感興趣的一環,大人世界所有的繪畫原理,在此都要打上 問號。他們很自然而然的在同一畫面裡,畫出一間屋子從一樓到頂樓的所有景觀。

喜歡為太陽加上一副墨鏡,喜歡為花填上一抹微笑,可以很自然地把人的腮紅呈 現淡藍色。是的,這一切未經雕琢,大膽純真的元素,於我已不復存在,而我可 能需要的,正是這些元素的刺激來營養自己的創作。可能之前所接觸的師長、同 儕或作品,每一幅都是精心規劃,構圖完整,佈局清晰,用色華麗,用墨紮實的 佳作,讓我有點陷在裡面,計較了些什麼。有機會接觸到兒童美術,我想兒童的 那種創作動機,沒什麼原因就是喜歡畫,想畫畫,實著讓我有著另一番新鮮的體 會。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創作是很天馬行空的,它並不會侷限於制式化的內容。可能這一秒化作沉沙,

下一秒投身菩提。無邊無際的幻想,涵蓋面之大正是創意迷人所在。創意的實現 更是令人興奮開懷,「創意讓人無限可能」而靈感或是有感覺的畫面,卻因為無著 無邊,若以研究而言;不免讓人有抓不著方向之感,但把創作視為一種實驗,一 種研究。因研究而旁敲側擊,而觸類旁通,進而豐富創作視野,相較來說是異曲 同工的。

對於創作者而言,生活上的歷練,心靈的體悟,知識的吸收等,都是可以豐 富自身創作的泉源。有自覺的創作者其表現內容是忠於自己忠於本味的;選定了 親子之間來做為此次創作的主體,並認識兒童繪畫發展歷程,就有其必要清楚親 子之間幾種相處模式,以及兒童畫、兒童發展的一些相關知識,對於描繪親子、

家庭等相關連為主題的畫家,同樣需好好瞭解,來輔助此階段的創作。

第三節 關鍵字釋義

一、「家庭」

家庭是單位詞;是個人之延續,是社會之根本。常理而論,成員莫過於夫、

妻、子、女等基本型態。然而,大環境下價值觀的改變,文化多元化的侵襲,性 別定義模糊不清,離婚率年年攀升,自我享樂主義抬頭…。長久以來的組合結構 早已不再單一且明確,顯著的例子有: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外籍家庭、通勤家 庭、再婚家庭、寄養家庭、同志家庭,甚至是頂客族等。家庭的完整性不再是絕 對需求,父代母職或母代父職等家庭角色的扮演,相對的也就更多元和複雜。

二、「親職教育」

有夫妻有小孩便有家庭教育與溝通等問題,關乎兩代之間的「親職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與之相關有其各個學派,比較相互論點皆有相關性與衝突 性。很多家庭並非都需要且必要,要了解這些學派內容,才得以有好的教養模式;

好比教經濟的學者教授,可能學說等專業理論豐富於企業家,但飛黃騰達的企業 家,手中企業如果讓這些學者來操舵,可能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親職教育學派的各家看法,其實也是自日常的觀察與實驗得來,透過整理與

(3)

邏輯分析的方式,呈現大眾。抱持某派論點堅持之,是可不必的。1父母的特質,

孩子的個性,本就彈性與多元,拿捏與互動不是一天兩天就可結束,「養兒方知父 母恩」,真的要當了父母才知道壓力與責任,與照顧的辛勞。

三、「兒童發展」

發展(development)拉丁文字為 evolution 或 explication,其原始意 義為「書卷打開」的意思。2

發展是一連串的改變,也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過程。

兒童期通常指從出生開始到十二歲的這段期間,由綜合資料收集來看3,可歸 納分為:

(一)嬰兒期:出生到第二個星期的結束。

(二)幼兒期:第二個星期的結束到第二年的結束 。

(三)兒童早期:兩歲至六歲。

(四)兒童晚期:六歲至十二歲。4

嬰兒期至兒童早期的發展特色:學習走路、說話,食用固體食物,控制排洩 機能,認識性別與有關性別的行為和禮節,完成生理機能的穩定,形成對社會與 身體的簡單概念,學習自己與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他人之間的情緒關係,判斷

「是非」並發展「良知」。

兒童晚期的發展特色:學習一般遊戲所必須的身體技巧,建立「自己正在成 長的個體」的健全態度,學習與同年齡夥伴相處,學習扮演適合自己的性別角色,

發展讀、寫及算的基本技巧,發展日常生活所必須的種種概念,發展良知、道德 觀念與價值標準,發展對社團與種種組織的態度。

兒童發展是自然而然的,其中受教期較長,教育行為顯著的發生在此階段。

兒童在此階段中,獲得教育所帶來的知識與些許經驗,此階段大部分的時間都在 學習;學習基本技能,學習與人相處,嘗試與發展各種興趣,學會負責尊重,道 德標準的養成,瞭解自身與社會關係。兒童的可塑性,讓兒童擁有不同的未來。

1 邱珍琬,《親職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99。

2 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師大書苑,2007 年,頁 13。

3 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師大書苑,2007 年,頁 224。

4 赫洛克原著,楊國樞、張春興主編,胡海國編譯《桂冠心理學叢書.心理學術系列 1 發展心理 學》,台北:桂冠圖書,1976 年,頁 15。

(4)

四、「水墨人物畫」

中國繪畫依題材可略分為:山水、人物與花鳥,其中人物畫因描寫對象不同,

略分為:釋道、帝王、先賢、仕女、嬰孩、隱逸、市井小民等。朱景玄《唐朝名 畫錄》,更把當時繪畫題材細分為七十八種之多。就發展來看,隋唐時代為人物畫 的黃金時期,「宋代人物畫在造型和空間處理上已完全成熟,題材也廣泛反映社會 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上。」5.從宋末至元代,為人物畫停滯時期,入明以後,為人物 畫中興時期,明末至清,為人物畫衰微時期。6

「人物畫自古以來即主張以形寫神,以表現人物的神情與性格,一方面追求 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為最高目標,另一方面人物畫也重視筆墨線條的特殊韻味。」

另外,從表現技法亦可分為「工筆」與「寫意」兩類;工筆,「以工緻精麗的描繪 方式,用筆鉤輪廓,再敷色彩,筆調生動,設色雅緻。」,寫意,「重筆意流暢的 描繪方法,力求神韻與墨趣的發揮。」講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存,以形寫神,

以神取形,有法有化,我用我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上,首先選擇出生到十二歲的兒童,以及年輕的二十幾歲到三十出 頭的爸媽為研究對象,親子題材以成年父母與幼年兒女的互動題材為範,而不去 探討青少年與其家庭關係,或是老年夫妻與家庭關係,甚至是隔代家庭等。

此階段創作,期盼能有此機會去觀察某一階段的特定對象人物造型,就周遭 環境而言;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多數為兒童期的學童,其父母大多也符合所要研 究的年紀範圍。兒童階段往往是與父母、家庭關係最為緊密的階段,加上周遭親 朋好友有些也剛好結婚、懷孕,正可用來發揮與了解,家庭對於年紀越小的孩子 與父母有何特殊情感。

就限制層面來看,工作上雖可接觸到兒童與其父母,但畢竟除了上課時間;

要好好深入了解其屬不易,仍然只能透過孩子的對話,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來了解。

此階段的創作,除了限制範圍在年輕夫妻與兒童上,更把社會上許多特殊的事件,

省略不畫,而只選擇創作較單純與強烈表達正向善性,描述親子親情與家庭表現

5 紀江紅編,《中國傳世人物畫卷一》,北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前言。

6http://209.85.175.132/search?q=cache:0KUARea2_70J:www.arthome.hk/2008/teacher/appriciate/3030-2 002/ch-paint-figure_Lee-Mak.ppt+%E4%B8%AD%E5%9C%8B%E4%BA%BA%E7%89%A9%E7%95

%AB%E6%9D%8E%E9%8C%A6%E8%91%89+%E9%BA%A5%E9%BA%97%E9%B3%B3&hl=zh-T W&ct=clnk&cd=1&gl=tw&lr=lang_zh-TW(瀏覽時間:2008/12)

7 吳憲生,《水墨人物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 年,頁 10~14。

(5)

的畫作。

以親情為題材的畫家不在少數,比例來看,西方畫家較為鮮明,東方(水墨、

膠彩)則約有周昉、陳進、林之助、蔣兆和、李奇茂、梁秀中、周思聰、韋江瓊、

魏恕、方人定、鄭正慶等人。

兒童繪畫,雖文獻資料豐富,對照實際教學兒童的畫作來細分,仍會有所偏 差;原因在於無法長時間觀察同一學生從小到大繪畫歷程的畫作,因開始研究的 時間仍不超過幾年,同一學生可能也會因諸多因素停止學畫,研究對象範圍亦無 法擴及其他地區的兒童,只能就其家教班、畫室、朋友任教的幼稚園,來從中取 樣了解。因此,兒童繪畫部分則運用其符號性與對創作的表現性、熱衷程度,作 為豐富自身創作元素,而暫不深入探討時下學畫兒童的繪畫特性與時代關係。

(6)

表 2-1-1,親職教育相關學派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親子 親子 親子 親子關係的涵義 關係的涵義 關係的涵義 關係的涵義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理論

並非在學理基礎的條件下,才能成功且完善的運用,達成家庭、親子之間良 好的相處模式與教養方式。許多家長未學習某派論點,也可有一個優良的溝通教 養模式,依循家長對待孩子的觀念配合孩子的個性適度的彈性而來。

各種不同學派的理論其實也是自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實驗得來,只是經 過整理與邏輯分析的過程,呈現在大家面前而已!

儘管各派有其堅持與原則,但是有些觀念有共通性、有些或許是有衝突 的;但是親職教育的成功與否都在於執行親職工作的教養人身上,依不同情 況與條件、還有孩子的個性等,可以做彈性、有效的處理,因此不必去相信 某一特殊學派而執守規則不放。8

在親職教育與各家理論部分,呈現與親職教育最為相關的學派,可分為9

人文取向 人文取向 人文取向

人文取向 行為取向行為取向行為取向行為取向 認知取向認知取向 認知取向認知取向 動力取向動力取向動力取向動力取向 相關學派相關學派相關學派相關學派

自我心理學派

人本學派

完形學派

行為學派

現實治療學派

焦點解決學派

認知行為學派

溝通交流分析 學派

家庭治療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

性別教育

生命教育

8 邱珍琬,《親職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101。

9 邱珍琬,《親職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99。

(7)

第二節 家庭與親子

父母親的角色是從第一個孩子誕生開始才開始落實,許多夫妻在第一個 孩子出生之前都還是互相稱呼名字或暱稱,但是從孩子誕生之日起,彼此之 間的稱謂就改變了,許多夫妻都稱對方為「爸爸」或「媽媽」,這種以孩子為 中心的稱謂改變,也突顯了夫妻雙方對於自己與彼此角色與職責的認定。10

在當上爸媽後,許多父母總是有滿心期待「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女兒 會如何…。」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相信是每位做父母的願望。而教養的方式;

隨著不同父母也就千變萬化。

父母對於子女有著多方面的教養責任,可使子女在家庭中達成諸多成長功 能,如:1.成長的食物、2.語言的成長、3.行為的成長、4.才藝的成長、5.

道德的成長、6.社會的成長、7.待人禮節成長、8.科技成長、 9.創造力成長、

10.運動成長。

所教的學生中,從家長與畫室老師接觸時間多寡來觀察;其中,某位小朋友 為小學三年級生(2006 年),從言行舉止中,就可看出這家庭的凝聚力是十分強大 的。父母親不吝嗇的給予愛的表現,子女也從不難以啟齒表現出愛這家庭的每一 份子,所感受的是美滿與和諧的,彼此互動更是無話不談。女兒的表現也是斯文 有理,同濟間互動也較活絡,繪畫表現內容上,多偏向愛的表現形式。

另一對組合則是母親為嚴厲型教養者,小朋友是小二生(2006 年)總覺得自己 兒子畫得不好,也許是要其更進步的表達方式,但一有犯錯便命令式糾正,再不 然就語帶恐嚇的說:「回家你就試試看。」而男孩在行為上表現,則偏向頑皮好動 不認輸,繪畫上則多處被動,雖畫得不錯,但是畫面構成偏向固定式,稍嫌缺乏 想像之動力。

另一組家庭則是媽媽與爺爺輪流來帶小朋友上下課,小朋友是小二生(2006 年) 媽媽慈母的形象居多,樂於給孩子培養興趣與專長,爺爺則是糾正者角色,與上 述母親相同;總說別人畫得多好,自己的孫子卻不會畫畫,或畫得很醜。

殊不知鑑賞兒童畫與一般素描水彩角度不同,除了專業素養之外;上一代的 長輩總認為這樣權威、不茍言笑的方式教育孩子,小孩才不會變壞,行為偏差。

當然這有可能是對的;現在的父母小時候也多被這種方式管教,但無法磨滅的事 實是;這位小朋友漸漸不喜歡爺爺來畫室接他回家,反而比較偏向互動方面鼓勵

10 邱珍琬,《親職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32。

(8)

多於批評,讚美多於責罵的媽媽。小朋友繪畫方面在小小年紀便有優於同年的表 現。

上述幾個案例在教學上,發現老師的影響力不會比父母親來的深刻;往往父 母親抱持肯定正向的方式,小孩的表現也會多有自信與安定。嚴厲刻板者,小孩 則容易懷疑、缺乏自信心與呆板。一張自己畫的畫,受到老師如何誇獎,也不會 比家長誇獎讓小朋友學習更有動力與興趣。相對的;要是家長扮黑臉一昧批評、

潑冷水,就算真的不錯的作品,小朋友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程度。站在老師的立 場,其實希望老師的角色是黑臉多於白臉,把需要改進的確實告知,家長則需要 多多鼓勵,讓批評轉為建議,扮演輔助者角色。

一、母與子女

「母」,廣雅:「牧也,言育養子也。」釋名:「冒也,舍己生也。」增韻:

「嬰兒所慕也。」說文:「人人女,像懷字形,一曰像乳形。」倉頡篇:「其中 有兩點像乳形,豎通者即為母。」…廣雅謂母為牧,牧為育養子之意,此與 愛倫凱謂婦人以教養小兒為母性之專責之本旨又合,顧詩小雅:「母兮鞠我。」

11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便有許多母教之事績,「孟母三遷」、岳母岳飛「盡 忠報國」…。套用到現代教育可能不是那麼洽當與適合,卻也顯示出古代母親要 子盡忠盡仁等教化人倫之事。

孟子幼時,既學而歸,母方績。問曰:「學何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斷其織曰:「以子廢學,若吾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已。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女。」

其母僅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 知而欺之,是教之不僅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而不欺也。

美國三十三任總統杜魯門(Harrys-Turman,1884-1972)其雙親馬莎(Martha Ellen Turman),約翰(John Anderson Turman)。其母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強人,

某天,一名流浪漢到他家向其母馬莎乞食,在接過食物後,飢餓得狼吞虎嚥,十 分無禮,竟嫌咖啡太涼!馬莎悶不作聲,跑回房間,手持獵槍指向不知好歹的流 浪漢訶斥:「再不滾!就要你比咖啡更熱。」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對抗

11 余書麟,《親職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 年,頁 141。

(9)

共產主義,宣布圍堵政策杜魯門主義(Turman Doctrine),是否有受此影響?12

二、父與子女

父親角色的概念印象,通常是工作的,管教的,物質的,威嚴的,行為隨便 的,帶全家出遊的,東西壞了找的對象,會大方給零用錢的,一做不好就罵,不 多話的,抓老鼠、修玩具的…較偏向功能性質。

中國也有許多關於父教之文章,例:《顏氏家訓》中說:「齊朝有一士大夫,

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與彈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之推面對當時民族毫無氣節與廉恥之 風,交代子孫們說:『異哉此人之教子耶,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有一段真實的報導,復旦大學的楊起森教授於抗戰期間,躲避空襲,當警笛 高鳴時,人群奔至防空洞,其子年幼,一個不留神,跌入深約五六尺的糞池,楊 教授二話不說,跳入糞池救子。(世界日報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特譯稿)13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響與教育,一個人一生初始化教育,對於個 人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作用,許多人格上的、行為上的、觀念上的行為,都源自於 家庭。

父母對於兒童教育的一般原則有:

(一)身教重於言教

要求孩子守規矩,玩具後要收拾。結果自己丟三落四,東西擺哪忘哪,孩子是不 可能會聽言而行的。

(二)養成兒童好習慣

在兒童時期所養成的習慣,長大後都很難改變。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 注重兒童時期的行為對於後來人格發展的影響,就是這原因。父母應對好的習慣加 以培養,不好的要加以糾正。

(三)父母對待子女寬嚴要適中

若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須注意孩子間的差異特質,對待要求須客觀公正。

獨生子女更不可放任溺愛或是權威控制,需要彈性、適性。

(四)使兒童心情時常保持愉快

兒童階段影響到未來發展,良善健康的成長童年才能有健全的人格發展。家 長不宜因自我情緒管控不當,或孩童過度調皮不聽管教等,而藉由體罰、恐嚇、

12 余書麟,《親職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 年,頁 158。

13 余書麟,《親職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 年,頁 276。

(10)

表 2-2-1

哄騙等模式來教養兒童,應多注重孩童的心身靈健康。

(五)要替兒童慎選遊戲夥伴

鼓勵孩童多接觸人群,多參加小朋友間的遊戲,但也應多留心孩童的交友情 況,除了兒童在屋外玩以外,也可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中來玩,選擇對象應就孩 童本身為主,使孩童彼此都能學習互動、合作、尊重的精神。

(六)懲罰應謹慎使用

父母面對兒童教養,應鼓勵多於懲罰。雖然有時懲罰可收到立即增強的效果,

如果太過頻繁與過重的懲罰,也會帶來反效果,使兒童瞭解錯誤的原因往往比懲 罰本身來的重要。14

在《父母常犯的七大錯誤》一書中,提供一些對於常見的親子教育錯誤有這麼 引述:

1.溺愛你的孩子 2.把婚姻置於最後

3.讓孩子參加過多的活動 4.忽略自己的情緒與精神生活 5.想做孩子最要好的朋友 6.無法為孩子訂定規範 7.期待孩子實現你的夢想15

許多父母總會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站在負責的立場是好父母的

表現。但也可能因為想的越多,越覺得給的不夠,或是怕孩子受傷,處處限制,

什麼都不行!或者,自己未實現的孩童願望,強行附加在自己小孩身上,逼孩童 學諸多才藝。做得多少,過與不及,都會讓父母迷失方向。這樣的情況,又特別 容易出現在負責任的父母身上,讓雙方莫不難過。

林敏宜等(1998)指出,婚姻與家庭專家杜佛(Duvall)將好父親與好母親的標 準分為傳統性與發展性的概念兩類16附表於下

好父親的標準

傳統的概念 發展的概念

1. 為子女訂定目標

2. 替子女做事,給子女東西 3. 知道什麼對子女是好的 4. 期望子女服從

1. 訓練子女獨立自主 2. 試著了解子女和自己 3. 承認自己和子女的個別性 4. 提高子女成熟的行為

14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頁 46。

15 John C. Friel、Linda D. Friel,《父母常犯的七大錯誤》, 陳美岑譯,台北:臉譜文化,2000 年 頁 33~頁 153。

16 翁桓盛,《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頁 114。

(11)

表 2-2-2

5. 堅強、永遠是對的 6. 有責任感

5. 樂意為父

資料來源:林敏宜等人(1998:163); 黃迺毓(1998:68)

好母親的標準

傳統的概念 發展的概念

1. 會做家事(煮飯、洗衣、清掃等) 2. 滿足子女的生理需求(吃、喝、穿等) 3. 訓練子女日常生活習慣

4. 德行的教導 5. 管教子女

1. 訓練子女獨立自主 2. 滿足子女情緒需求 3. 鼓勵子女社會性發展 4. 促進子女智能發展 5. 提供豐富的環境 6. 照顧個別發展的需求 7. 以瞭解的態度來管教子女 資料來源:林敏宜等人(1998:164); 黃迺毓(1998:61)

然;大環境下,造就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庭模式,除了親子互動會影響家庭和 諧之外,偏差或不健全的家庭環境,更會引起社會的不安。有些社會案件,家庭 分崩離析,父母不工作,整天遊手好閒、惡習滿身。家庭角色混雜不清,父或母 多重伴侶。逼迫、利誘子女作奸犯科。體罰凌遲兒女。對子女教育,態度漠不關 心…。所謂:「問題少年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有此可知偏差 的父母,所造成的後果是如何嚴重。既然生,就要有責任義務去教導子女,無法 成為超完美父母,也應努力學習,朝向有效能、稱職的父母邁進,要成為有效能 的父母應有下列特質:17

1.家庭經營與職場表現二者兼顧。

2.父母均具建構幸福家庭的共識,教養兒女的態度理念一致。

3.真心了解兒女,以身作則,適時教養輔導。

4.設計適宜環境,提供兒女發展的空間。

5.汲取教養兒女的知能,適性輔導與發展。

6.多留時間陪同兒女共同成長,同甘共苦,形成家族的生命共同體。

7.以愛心、耐心、用心來教養兒女,並形塑天倫家園。

8.維護傳統文化美德,融入科學新知,與世界接軌。

9.教養兒女生活的基本素養,培育優質的兒女服務社會。

10.時時自我省思,邁向成功有效能的父母。

17 翁桓盛,《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頁 115。

(12)

表 2-3-1

第三節 家庭親職的互動類型

而就親子互動模式的類型,大體可分做三種18

∙權威傳統型權威傳統型權威傳統型權威傳統型 ∙∙自由∙∙自由自由放任型自由放任型放任型放任型 ∙∙∙∙綜綜綜綜合型合型合型合型 發

發 發 發 展展 展展

∙舊農業社會教育方 式

∙∙

∙工業化的影響帶來觀 念的變遷

特 特 特 特 色 色 色 色

∙∙

∙∙把兒女當私產,養兒 防老

∙按照祖先留下管教 方式管教

∙∙∙

∙採民主、自由化方式

∙∙

∙較可消除代溝

∙∙

∙孩童發展個人主義色 彩極濃

∙∙

∙∙嚴格與放任綜合

∙對人格培養從嚴對待

∙對興趣培養順乎其性

∙∙

∙∙為較多數父母所接受

缺缺 缺缺 點 點 點 點

∙∙

∙∙一板一眼親子易隔 閡

∙把兒童行為限制在 規範的框架內

∙∙∙

∙太放任行為易偏差

∙∙

∙∙執行上有所偏差

∙不易拿捏

諸多類似文章皆把親子互動關係做為分類彼此也大同小異,例如:在翁桓盛(2006)

《婚姻與親職教育19》一書中更把親子溝通互動的類型細分為六項特質有更詳盡的 說明:

1.權威命令型

父母總認為兒女尚幼懵懂,本就該完全聽父母的,對子女溝通語氣像 命令,須服從。易造成親子對立,關係緊張,並且無法解決問題,產 生心靈互動。

2.無為而治型

此類父母對兒女溝通採無為而治,平日少互動,只有雙方有問題或子 女有需求時,才會相互告知,父母不加理會,也不引導正確價值觀。

此類型缺少正向積極的作用,子女易產生「父母不會瞭解我們,反正 有講或沒講都沒關係。」

3.討好、放任型

2005 年台灣婦女總生育下降至 1.12%,少子化問題油然而生。諸多五、

六年級的父母,家中只有一位獨生子女,形成家中寵兒,父母視為心 肝、珍寶,對於子女只有討好與全面性接受、同意。對於子女教育已 無價值觀取向,培養出許多大小姐、大少爺,認為別人都要順著他,

18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頁 42。

19 翁桓盛,《婚姻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頁 118。

(13)

表 2-3-2

子女易情緒化,無責任感、包容力與怕吃苦。

4.責備挑剔型

此類父母與子女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凡事善於攻擊別人或是否定別 人的意見,吹毛求疵、心胸狹隘、凡事都是他人過錯,人際關係差,

不能體諒別人,易與別人起衝突、不合群。

5.說教嘮叨型

此類型親子互動,凡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說個不停,小事也嘮叨半天,

喜翻舊帳,聽者感覺很煩,根本聽不進去。此類型的溝通幾乎沒有什 麼意義,彼此沒有交集,問題也沒解決。加深雙方的代溝,造成親子 間的疏離感和反感。

6.理智開朗型

此類型互動方式,講求通情達理理性任事,民主開放、共同協商、群 策群力、目標明確、多元學習、相互尊重、相互體恤;在此環境成長 中的子女,較理性開明、自主、積極、自信,有民主素養,人際關係 和諧,為人有正義感與責任心。

上述不論是三種類型或是六種類型,都可見其作者對於較為完備、完善的親 子互動模式只歸類為一類;這一類卻包含前幾類所有缺失的改正,有此見得親子 溝通的不易。不論是拿捏上的不易,或是家庭背景環境差易,所造成的不易。當 然實際上的親子溝通模式,不全然只限定在某一類;譬如權威命令型的父母,可 能也會有說教嘮叨的可能。理智開明也會有像混合型的不易拿捏,而造成討好放 任的可能。須知道,凡事就像用刀子切肉一般,切的肉再薄,肉仍然有兩面,事 情的發生本來就有一體兩面,拿捏的準則也應配合當時情境來處理面對,也唯有 圓融、良好的親子互動,方能使親子關係更加穩定的發展。

林進材(1995)《成長路上親子行》認為親子之間,代溝的產生,不是年齡上 的差距,而是思想的遠離;親子溝通的重點,不在於觀念與做法的一致,而是情 感方面與價值理念的相互融通。大體而言,圓融的親子溝通原則,整理如下表:

圓融的親子溝通 原則

背景與特點

(一)適性輔導 每位兒女都是獨特的,個性、專長、發展均不相同,父母須 瞭解個別差異,視身心發展,給予正確價值觀。

(二)共同成長 父母不可因事業而忽略子女發展的需要,應多留時間陪同子 女一起成長,給予鼓勵、關懷,增加親子互動機會,為親情 加溫。

(三)家庭會議 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家庭會議,發揮民主素養。培養兒女溝通 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子女明瞭家中發展情形,每人在 家中表現,多予肯定,培養子女責任感與對家人的關懷。

(14)

(四)以愛化礙 親子溝通難免障礙,父母應有包容心,用愛與諒解化解障礙。

引導兒女正確價值與人生方向,培養寬宏胸襟,欣賞他人優 點,包容別人缺點,親子間必能相互體恤。

(五)共處互動 工商業父母,往往忙於事業,兒女忙於課業,家人相聚時間 機會少,因而更要安排親子互動時間,了解兒女成長過程中 的喜好與興趣,培養親子和手足之情。

(六)內外並重 內表示心靈、精神,外則為物質、金錢。部分父母教育價值 觀念偏差,以為足夠的金錢、物質給予子女,就能補償無法 陪同兒女成長的愧疚,殊不知精神上的需要,親情的關懷,

更為重要,尤其母父的身教、言教,從生活做起,培養兒女 好的生活習慣。

在《天下雜誌》 2006 年 11 月 22 日「海闊天空十周年-關鍵能力」中一篇「學 習知的能力」,探討到孩子閱讀能力問題,我想除了可讓孩子加強閱讀能力,同時 對於上列表中親子之間的互動原則,多有著墨。同樣有助於親子家庭的凝聚力、

向心力。

給父母:10 招讓孩子愛上閱讀

1.每天大聲朗讀故事給孩子聽:在孩子還不會說話前就念書給他聽。讓 孩子看到書、觸摸到書。念書時,可以玩玩字的聲音遊戲。

2.布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在孩子可以拿到的地方擺設書籍、鼓勵孩子 自己看書。可以在家中特別布置一個閱讀角落、或安排一個家庭閱讀 時間。

3.作孩子的榜樣:讓孩子看到你在看書學習或工作,也讓孩子看到你純 粹享受閱讀的樂趣。

4.在購物時鼓勵閱讀:購物時讓孩子幫你尋找某些品牌、讓孩子看超是 裡的商品歸類指標、讓孩子拿折價卷找打折的商品。

5.和你的孩子一起看食譜做菜:幫助孩子看懂食譜、看食品上的成分標 示、和孩子一起把最新歡的菜寫成一本傳家食譜。

6.一起探索書中內容:為孩子說故事時,可以指出書裡的重點、向孩子 提問、指出新的字彙。

7.和孩子一起說故事:和孩子說家族的故事、一起看假期拍的相片,討

(15)

論旅行中最深刻的記憶、把自己說的故事錄音下來。

8.和孩子一起唱歌念詩:和孩子一起讀有押韻的詩歌、玩押韻腳的遊戲。

9.和孩子一起寫作:提供充足的寫作工具,鉛筆、蠟筆、書籤…。鼓勵 孩子自己畫圖寫故事。鼓勵孩子寫卡片給父母、祖父母、每日工作清 單等。

10.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每週拜訪一次圖書館、讓孩子辦一張自己的借 書證、參與圖書館舉辦的閱讀活動。20

(以上取材自 Reading Is Fundamental,Inc.)

除了培養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藝術教育」在凝聚家庭親子的關係,同時又 可加深親子之間彼此互動、以及培養自身與孩子之間對於美感的認知啟發。一九 九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事長梅爾提出藝術教育宣言,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

不在於讓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在開啟他們的創造力。帶動孩子對於美感的啟發,

蔣勳認為美的教育不等同於美術教育,不單只有圖畫是美,美術教育應在每一個 不同的環節上。例如;從數學課發現秩序的美;語言課發現文字的美;體育課裡 發現身體的美。21

啟發我們的美感能力,並不需要高深的藝術技巧或知識。在原始時代,原始 人種對於美的認識,並非源自於學校中或是書本上。美是與生俱來的;上天賦於 人的一項特點,便在於對美的追求欣賞與創作。席慕蓉認為,一株野生的花草到 一整片森林與荒漠,都是珍貴題材,最重要的是「親身經歷」以及「不帶目的的 吸收」、「不加考核的學習」。面對大自然、面對這大千世界,「體驗」是比讀再多 書本還要有用的。用身體的各種感官去體驗,聞聞泥土的芬芳、午後下雨潮濕的 味道、棉質布料或麻布袋的觸感、聽聽風聲、海浪拍打的聲音、看見不同形狀色 澤的蔬果,親子之間一同體驗與分享。記憶如同是一首美妙的樂章,需要親子之 間共同譜曲、演奏。畫家蔣勳說過,「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 感謝、是很多的懷念。」親子之間相處的過程,就是美的學習。

有些家長在關愛孩子的同時,常常不知不覺過度於干涉。一同體驗的樂趣變 成了強迫接受,總是幫孩子決定這個決定那個。要不然就是父母忙著賺錢,小朋 友也不會利用時間,只會利用時間看電視、上網。於是做出;認為這樣是對小孩 比較好的案例。最常見的情形,便是在於補習班、安親班的林立。學校放學期間,

20 《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頁 33。

21 《天下雜誌》,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頁 94。

(16)

只要站在校門口,就可以看見自己小時候未曾見到的場景,各家安親班「明目張 膽」的進學校「抓人」,每一位小朋友分別被帶往不同安親班,是放學後唯一的地 點。週六、週日更是從早安排到晚,一會圍棋、英文、美術,一會心算、足球,

到了晚上,還要去趕著聽某某音樂家的演奏會。筆者在教導年齡層為低年級的美 術兒童班時,常常看見父母親是以趕場的方式接送小孩上下課。聽見小朋友們,

彼此訴說著自己待會要去補什麼…。大家相互比「忙」,真覺得這年頭父母親不容 易當,小孩更是不容易當。

在教畫的期間曾經碰到一對母女;小學的女兒在學畫,母親站在一旁緊盯著,

只要稍有畫歪、畫錯,便會馬上說出口,要她改正,就算都對了,也會拿別課堂 高中生的作品來比較說 :「你看!他們大哥哥、大姐姐畫的這樣,你畫得還不夠好 再改…。」殊不知這樣過度介入,往往會適得其反。有時學習錯誤,反而才會明 白錯誤在哪;因為他不懂,所以才這樣畫,如果等他畫一段時間,再去指導他,

會因為畫過,而更深刻的知道畫面上的優劣,更何況有些問題自己就會發現,不 太需要急著糾正。像上述這位媽媽如此的結果,女兒反而什麼都不敢做,不知所 措的呆在位子上,因為她多畫多錯,不畫也錯。像這類案例真的層出不窮,每位 家長都有自己一套標準、都有一套專業,「什麼都懂!」親師生之間的距離感、不 信任感也相對而生。

也許因為少子化所伴隨的效應,也許是因為教改所衍生出的問題,也許是高 速資訊化的來臨,也許是對於同年齡孩子的不同家庭所造成的比較心裡,父母面 對下一代的教育,總是有許多的不確定及焦慮,他們像「直升機般」在孩子上空 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有風吹草動便大舉行動。於是,父母親 會常因孩子的表現而有過度的情緒,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反應而常感到焦躁不 安。所謂的「直升機父母22」誤以為愛孩子就是要幫其掃除一切困難,幫助孩子越 飛越高。結果卻往往卻飛越急!越快!越管越多之下,一個不小心就很容易摧毀 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雖然上述論點,較偏向之前親子互動模式三種類型的「混合型」可是也因為 執行上有所偏差、不易拿捏,所以也會衍生出「傳統權威型」的類似問題。

這些問題在於做父母的,並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獨立、完整的個體。

孩子會思考、會判斷,就算不是很穩健成熟;再多的口頭告知,再多的注意事項,

往往比不上經驗去驗證來的深刻。

22 《天下雜誌 368 期》,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頁 114。

(17)

在《成長路上親子行》一書中提到親子溝通的致命傷,有:

1.毫不容情 2.無法原諒 3.斥責控訴 4.喜怒無常 5.嚴厲權威 6.體罰叫罵 7.要求過多 8.耐心不足 9.命令指揮 10.嘮叨說教 11.否定懷疑 12.批評牢騷 13.警告威脅 14.譏諷羞辱 15.盤問訓誡23

上述皆為親子互動溝通的絆腳石。試問;為人父母所有的判斷行為都是正確 的嗎?如果沒有「完美父母」當然就不會有「完美小孩」。父母親的角色是從第一 個孩子誕生開始才開始落實,是需要去面對與學習的,讓彼此相互關心,學著傾 聽、信任、接受、與尊重,彼此之間理性面對、共同成長,親子關係相對會更加 親密,孩子也會有更寬廣的未來。

關於親子互動的取捨拿捏,在《人本教育札記 n.206 期》中有一篇富溫馨而 正面的敘述是這麼說的:

孩子,是父母學習的寶庫;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開始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為了讓孩子更健康更快樂,我們是醫生與心理學家;為了讓孩子更自由 更有知識,我們是教育家與哲學家;為了讓孩子更自信更有自己,我們是朋 友與生活家!而成熟的父母,總能不只為了孩子,而是自己也滿心欣喜地瞭 解人、瞭解世界而快樂、自由、自信、自在!24

家庭教育,如前幾章所講,大略重點「人因教育而改變,教育也因人而改變。」

這種「不確定性」恰恰也是最難拿捏的地方,同時也是需要教育的目的所在。

(2007/01/17)聆聽桃園縣永安國中校長 張祝芬 張校長蒞臨課堂演講教育種 種議題時,說到他的經驗例子:「我的大兒子,當初為了讓他學會鋼琴,在幼小時 便先帶他去打擊樂團,先學節奏。不辭辛勞的學了兩年,上小學時特地買了鋼琴,

也為他請了音樂家教,學了一段時間便問音樂老師:『老師,請問我兒子學得如何 呢?』音樂老師:『嗯…還可以,不過您不妨可以先帶他去打擊樂團學節奏,因為 他的節奏很混亂…。』…之後,老大照書養,那老二就照豬養,這次就沒給他去 打擊樂學節奏了,然後;上小學又開始給二兒子學鋼琴,又找一樣的老師,這次 都還沒問老師,音樂老師就說:『xx 媽媽,你兒子節奏感很好耶,是不是有先去上 過打擊樂課程呢?』。」

兒童的個性與特質本就不同,每一個理念都是前人的結晶,若以偏概全的套

23 林進材,《成長路上親子行》,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5 年,頁 56-60。

24 《人本教育札記 n.206 期》,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部,2006 年,頁 54。

(18)

用在特定人身上,也就不一定適用。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也不是萬能 的,外在條件、家庭背景、社會環境…。件件都更讓人明白教育的責任,這篇論 文與所創作的題材內容,鎖定在一般大眾所認知的家庭親子議題上,許多社會案 件例如:遲緩兒等身體殘缺的小朋友如「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等問題,或 父母傷亡、托嬰事件、棄嬰事件,甚至雛妓…家庭功能不健全之問題。雖多所關 心但涵蓋範圍之廣,此時期亦有力不從心之憾,況且此類議題值得正視與關心;

盼有機會能累積諸多文章,仔細了解之。然這類訊息除了研究;更需要以慈悲的 心,化作實際的行動去幫助他們,要來的重要與可靠。

(19)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兒童 兒童 兒童 兒童相貌與姿態特徵 相貌與姿態特徵 相貌與姿態特徵 相貌與姿態特徵

第一節 小孩性格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認為兒童有兩大特性:

一、「依賴性」(dependence)

兒童尚處於「能力欠缺」的依賴狀況,無法獨立生活,一切需要仰賴 大人的協助,因此促成教育的「可能性」(probability)。

二、「可塑性」(plasticity)

兒童承襲上一輩的遺傳本就有種種的可能性,加上後天各種因素的 塑造,使兒童本質有改變或形成的可能性。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 可塑性便形成陶冶的「效能」(effect)

在兒童的研究中,肯定教育學理論中所認為的兒童有兩種特性:一為依 賴性,即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長期地依賴成人,而成人適可利用機會教 育兒童,使兒童慢慢能獨立;一為可塑性,即兒童有改變的可能性,發展就 是不斷地改變的過程。25

上述兩種論點,兒童依存於成人而存在;經由教育、環境因素、遺傳發展等 使兒童適於社會。同時依據可塑性的論點,即使成長環境、教育理念、時代背景 等因素皆相似,每位兒童依然保有自我人格特質與不同層面的發展。人的發展是 屬於漸變、循序漸進的,人的依賴期比他種動物要來的長久,是因為人需要這段 時間藉由教育來達到身心的發展以適於這個社會。馬、羚羊等草食性動物,生下 來就必須要在短時間之內學會站起並跟隨母親,因為演化的結果必須如此,才能 免於成為肉食性動物的食物。獅、虎等肉食動物成長期雖比草食性動物來的長,

仍須保衛年幼下一代不被更強大的敵人侵害,也需要靠獵殺來換取生存。人免於 基本生存的恐懼,而有更多機會發展。

人的幼稚期比其他動物長,因為人在本質上,是需要教育的,這段時期也就 為個人最有可塑性的階段。26而這個階段的兒童不斷的變化,透過「改變」與「形 成」,兒童的本質是可被「結構重組」的。也就是;當兒童發展到某一階段,就形

25 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師大書苑,2007 年,頁 1。

26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頁 41。

(20)

成那一階段的本質,但若受外在的因素影響,如教育或刺激,又會使其改變,27兒 童其實是富有無限可能的。

相對的教育的對象是人,對於其可變性,教育也呈現可變多元的觀念,教育 是可以修正的,因人而做改變之如孔子因材施教。

家庭之於兒童的意義,在於形成兒童人格的主要地方;特別是學齡前兒童,

主要時間都待在家中,縱使小學生在學校時間也不會很長,父母算是其相處最長 的人。

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兒童在家庭中最受影響的有:

一、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kkomodation)

是兒童發展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前者是兒童與其家庭關係密切,為家庭 所同化;後者是兒童調整腳步而與家庭配合。這兩項因素說明了兒童牽就家 庭環境。

二、模仿(Nachahmung)

就是兒童在家庭中學習成人的行為,兒童依其智慧去行動,一步一步地 去達到模仿的目的,它是感覺動作的發展與精神發展的綜合。

三、道德判斷(das moralische Urteil)

是指兒童在家庭中受到成人價值觀的影響,因孩童未成熟,道德判斷常 取決於成人觀念。28

柏拉圖(Plato)曾說:「世上只有上帝和動物不必受教育,人是需要受教育的。」

因為他認為;上帝是萬能的,所以不需要。動物則是靠本能過日子,一樣不需。

而「人」介於二者中間,所以要受教育。

人的生命中兒童階段發展是較為快速的;從身體變化來看:

兒童發展最為明顯的跡象,就是整個身體大小發生了改變,在嬰兒時 期,這些變化很快,也就比出生後的任何時候都要快。到了第一年底,嬰

27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頁 126。

28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年,頁 45。

(21)

兒的身高比出生時高出了百分之五十,到二年時,是原來的四倍。可是在 兒童早期和中期,身體發育會放慢。29

當然隨著不同時空的背景,兒童身體的發展相對各異;不論歐美地區、非洲 地區、亞洲地區,皆因人種、氣候、環境、文化、衛生、工業化、科技的影響而 有些許差異。

就台灣而論,祖父母甚至父母一輩,日據時期、光復初期,普遍民生困苦、

三餐不繼、物質生活困乏。時至今日,肥胖現象、近視現象已普遍出現於兒童階 段。

科技所帶來的方便性、複雜性,同樣也是在五十多年前的兒童前所未見的,

文化來看;相機的發明影響了繪畫的本質,大眾媒體塑造了社會的主流價值。醫 學方面,科技發達改變了營養的狀況,連帶影響遺傳的發展,文明病的產生,氣 候的改變。這些改變為人們帶來許多面向的轉變,處在此階段的人們,不論本身 有心無心,轉變所帶來的好處、壞處,都必須概括承受。

心理學認知發展論學者皮亞傑認為,兒童在不同階段運思特質各有差異;認 知發的階段分為30

一、感覺運動期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是從出生到兩歲,個體以感覺與動 作認識世界,有時也藉反射行為與感覺潛能認識世界。嬰兒出生以後就具備 和環境交互作用的能力。對嬰兒而言,只有身體感官接觸到的事物才是實在 的。

二、前運思期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是從兩歲到七歲,開始運用語言圖 形等符號從事思考活動,在此時期孩童能辨別顏色、形狀、大小等物體的特 徵,但是還不能做周密的邏輯推理。

(一)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兩歲至四歲)

兒童開始運用象徵符號,這種能力的產生使兒童能夠憑著意義所指的客 觀事物加以象徵化或符號化,這種現象就是思維的發生,同時意味著兒童符 號系統開始形成了。

此時期兒童發問的情形特別強烈,於是 「為什麼」的問題一大堆,結

29 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師大書苑,2007 年,頁 48。

30 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師大書苑,2007 年,頁 121。

(22)

果他的想法是:

1. 以自我為中心:觀察情況以自己的觀點為主要而不替他人著想。

2. 具靈性的: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生命,常有擬人化的觀念發生。

3. 不合情理的:將原因歸諸於無形的媒介物,因為他不了解實際原因,

而將結果歸結於冥冥中之主導者。

兒童的「象徵思維」(symbolic thinking)則表現在:

1. 模仿遊戲:這些遊戲的出現表示象徵思維模式開始形成,兒童此時的 活動已不是出於實際情況的要求,而是憑藉象徵模式來進行。

2. 語言符號的掌握:雖然還無法完全掌握語言的表達,但是懂得「移轉 推理」(transduction),在語言的使用上,常把某種個別現象的說詞套 到另一種現象之上。

(二)直覺思維階段(四歲至七歲)

兒童的「直覺思維」(intuitive thinking)是知覺活動階段邁向運思階段 轉化的過渡階段,他一方面保留著前一階段某些特徵,另外一方面又產生了 後一階段特徵的萌芽。因此早期觀念和直覺思維形成了早期的動作智力。直 覺思維是先前觀念之延續和發展,而且直覺思維也是自我中心思想所構成。

除此之外,兒童有自己對事物的解釋,例如:對於五歲兒童來說,汽車是有 生命的,因為它會跑。兒童的直覺思維提供了他認為是完美且合理之解釋。

三、具體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從七歲到十一歲,兒童開 始按具體事例作邏輯推理,且多數能對事物分類,比較事物彼此間的關係。

具體運思期最重要表現是在它的「具體性」上,所以這種運思還離不開具 體事物的支持,於是有些問題在具體事物的幫助下可以順利獲得解決,但 在純粹語言敘述的情況下進行推理則會感到困難。

四、正式運思期

「正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國內許多關於皮亞傑的著作 均譯為「形式運思期」,此譯法雖沒有錯,是字譯,但不如譯為「正式運思 期」較為洽當,因為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運思有許多準備工作,例如前運思、

具體運思,到此時期由於年齡的增長,已可以正式運思了,深入去體會皮 亞傑的意念,便可以了解其意指)是指十一歲到十五歲,此時期兒童已經 能用概念的、抽象的、合於邏輯形式的方式去推理思想。

(23)

第二節 兒童繪畫歷程及其對部份現代繪畫的影響

兒童繪畫並不等同於成人繪畫,所著重的也不是拿同樣的標準來看待;空間、

比例等原則,對於兒童來說此階段繪畫不是客觀的表現,而是完全站在自我的角 度去看待,所謂美的真實。

所謂美的真實,就是孩子發現它而創造出來的東西即是按照自己所感覺 的去表現…科學的真實和美的真實是不同的…這裡所謂「正確」就是在知 識上正確的意思,那麼我很想請問一下:「作畫也是為了發展知識嗎?」正 如體育課練習走平衡木不是為了增長知識繪畫是情感教育繪畫上的正確不 是指鳥的理科的真實而是一個孩子把鳥兒怎樣感覺怎麼想怎麼看,「換一句 話說即是否老實地表現了作者自己」,這才是決定正確與否的標準。31

某些兒童習慣把四肢畫得格外細長,格外明顯,他的表現可能屬於行動派的。

可能畫面裡的行為是手部表現大於頭部思考,例如拿東西或拍手等等。

有人說:「畫是兒童經驗的靈魂」,孩子生活上的經驗、體會與對喜歡事物的 重視,往往畫面也會偏向所接觸的;在教學經驗裡,有一位喜愛球類運動的幼稚 園兒童,在表現關於棒球、籃球等球類性質的主題時,畫面表現的比之同年齡甚 至是年紀大一點的小學兒童,不論在肢體動作上,人物服裝上要來的完整與成熟。

重要的不是繪的結果,而是在從事繪畫中,經歷過什麼樣的心理過程,

那過程是沒有人可以替的完完全全是自己的。

兒童繪畫發展歷程有許多理論學派初期許多兒童畫研究者例如哥仙修泰納

(G.Kerschesteiner)把兒童畫分成五個階段:

一、錯畫期:幼兒一歲至三歲亂畫各種亂線

二、圖式期:兒童能描畫稍具形象的時期其表現常為一種記號象徵或一 種圖式

三、對線及形發生感情的時期:兒童稍大對用線描畫形狀會大感興趣 四、想表現得像實物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已沒有圖式期的表現,其特徵

是想照實物描繪然而常使用輪廓線還不黯遠近法因此不能畫得像 實物

五、正確的表現形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開始使用遠近法明暗的變化會

31 陳輝東,《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 年,頁 18。

(24)

寫實的表現32

布萊德拉(W.Pfleiderer)在一九三零年發表(Die Gebure des Bildes)

他認為兒童畫是傳達兒童內在擁有的概念的形成的現象。他把 「錯畫」和 「空想的象徵的表現的時期」亦即兒童畫漸具繪畫的形象時期以後,分為三 個時期:

一、概念畫的時期:相當圖示期,以各種概念,如以家、花等概念用 畫來傳達。

二、用線表現畫的時期:專用線描畫的時期,兒童畫表現的大部分屬 於這一期,他將這時期視為將進入正式的表現的過渡時期。

三、以顏色構成空間的畫的時期:亦即經過 drawing 階段,進入 Painting 33時期。34

一九四三年赫伯特‧李德(Herbert Read)在其著作「透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中,亦把兒童畫發展過程分為:

一、錯畫期 (二歲至四歲):始自毫無目的的亂畫而止於有目的的亂 畫。

二、線的時期 (四歲):喜歡描畫人的形態,常以圓做頭,點做眼睛,

兩條線作為腳的表現。

三、敘述的象徵時期(五歲至六歲):形態漸具,常以粗枝大葉的象徵 來略圖作畫。

四、敘述的寫實時期(七歲至八歲):畫其所知的,不畫其所看的。忽 略現實的對象而思考起源的典型作畫。

五、視覺的寫實時期(九歲至十歲):想畫得像實物,不但想把輪廓正 確地畫出來,遠近、明暗都有所考慮,想表現立體感。

六、抑壓時期(十一歲至十四歲):最普通的是始自十三歲左右,對自 己不能隨心所欲地表現感到失望,而失去作畫的興趣。

七、藝術的復活時期(青年期初期):這一時期約從十五歲左右開始,

作畫的興趣復活,男生對技術的、機械的表現發生興趣,女生對彩 色、線、形狀之美,對裝飾性表現發生興趣。

維克多‧羅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在一九五二年出版「創造精神的發達」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把兒童畫的發展劃分如:

32 陳輝東,《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 年,頁 49。

33 Drawing:http://tw.dictionary.yahoo.com/search?ei=UTF-8&p=drawing(瀏覽時間:2008/11)

Painting:http://tw.dictionary.yahoo.com/search?ei=UTF-8&p=Painting(瀏覽時間:2008/11)

34 陳輝東,《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 年,頁 50。

(25)

一、錯畫期(二歲至四歲):這一期和赫伯特 ‧李德以及各研究家的看 法相同。

二、前圖式期(四歲至七歲):象徵而圖式地表現的第一階段。孩子們 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圖式的記號表現描畫。

三、圖式期(七歲到九歲):正式而加強的圖式表現時期,兒童們在圖 式的表現中,顯示其意義,強調其特徵及主觀。

四、初期寫實時期(九歲至十一歲):兒童的社會性意識萌芽的時期;

有脫出圖式的表現,想要描畫得像實物。

五、擬寫實時期(十一歲至十三歲):要表現得酷似實物,但表現不十 分完整。遠近感,凹凸也有所表現,但不以大人的遠近法和陰影法,

而以孩子式的手法表現出來,為具有兒童畫韻味的作品最多的一個 時期。

六、決心時期(十五歲以後):創造的表現停滯,多數孩子喪失繪畫的 興趣。35

從許多文獻收集與學生的畫作,透過口語瞭解、繪畫表現來看待兒童作畫背 後的含意。由上述可知兒童畫有其歷程與發展特質,隨著環境、教育、經驗等元 素,影響所及;也並非屬於特定時期年齡的孩童,畫不出跨越下一期的表現或者 是停留在前其階段,年紀並非全然符合某一期繪畫特色的關鍵。兒童發展中,同 化、調適與模仿,皆關乎孩童多面向的成長,對照

於兒童繪畫來論也有相同之處。兒童繪畫常受到身 體、手部肌肉等發展影響,也與智力、環境、情緒 等因素有關。兒童憑藉模仿經驗去學習,透過不段 的同化與調適,從自我印象中發揮所見所想,透過 繪畫表現出來。以「人」為例,可能從所謂的蝌蚪 人變化成形態漸具的象徵形象,漸漸從畫人的正面 變成畫人的側面,此一變化也代表著兒童的智力發 展與觀察力,某些兒童往往會把某一隻手畫得比身 體每一部位要大、要長,可能原因是兒童把注意力 留心在手的姿態動作,也可能此兒童在個性上較為 主動積極。隨著年齡增長,兒童繪畫也會越趨向所 謂「寫實」,動漫畫對兒童的影響也漸會呈現在畫 作中,旁人的指導若太過於強勢、主觀,則普遍同 一教室裡的兒童畫作單調一致而少變化。

35 陳輝東,《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78 年,頁 52。

圖 3-2-1,林沛瑩,《房子》, 2008 年,

3 歲

(26)

圖 3-2-2,封若言,《蘋果樹》,2007 年,4 歲

圖 3-2-3,封若言,《花園》 2007 年,4 歲

圖 3-2-4,封若言,《寶藏屋》 2008 年,5 歲

(27)

圖 3-2-6,李永紳,《我》,2006 年,5 歲

圖 3-2-5,謝佑明,《籃球賽》 2008 年,5 歲

圖 3-2-7,蘇靖婷,《天使國度》,2007 年,7 歲

(28)

圖 3-2-8,謝佑明,《王 建民》,2008 年,5 歲

圖 3-2-9,陳律竹,《下雪 的國度》,2008 年,11 歲

圖 3-2-10,S’ara Sabolov’a,《婚禮》,2008 年,6 歲,斯洛伐克

(29)

以往兒童繪畫被部分人所忽視,認為其作品與藝術較無關聯性,「美」的價值 較低,隨著時代觀念的轉變,兒童繪畫漸漸受人所重視,孩子的塗鴉有其與成人 極為不同的視覺形式表現,並要求我們去正視這些被視為「錯誤」或是畫得不像 的視覺表現。不僅正視其繪畫藝術性也富有教育意義,甚至衍生出藝術治療等多 面向發展。

現代繪畫亦有不少受其啟發「所重視的並不是畫得像不像實物,而是那作畫 的兒童把自己的喜悅、快樂、悲哀、煩惱,幻想他的深心的感動以及性質有沒有 在畫面上表現出來,表現到什麼程度,這才是最重要的。」依據這樣的思考模式 畫家已不再單一追求畫面上的形似性,把自我的思想透過畫面更大膽的表現出 來,如克利(Paul Klee)、米羅(Miro),在其畫面裡「感受到的是夢和詩的世界,

所欣賞的是這些畫與畫家的關係,也就是畫家的人性。」

我們得注意到現代兒童美術與現代藝術的興起有著交互的作用。齊澤克就 曾受當時維也納「分離派」藝術運動的影響和支助。其交集就在於它們都極力 掃除傳統的似真性美學,並致力於發展多樣化的視覺表現形式。兒童畫純真的 視覺表達形式也因此對現代繪畫起了極大的啟蒙作用。許多畫家如米羅、克利 和畢卡索等人都對兒童繪畫極感興趣,並希望能如孩童般的眼睛來觀看世界和 創作。但是,我們絕不能據此就說兒童繪畫便等同於現代藝術,這將是另一大 誤解。36

36 http://sfs.hyes.tyc.edu.tw/art/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89&forum=18&0(瀏覽日期:

2009/1)(原刊於「人本教育札記」2000 年 8 月號)

圖 3-2-11,米羅(Miro)《一隻紅蜻 蜓追逐一條正盤旋著溜向一顆彗星 的蟒蛇》,1951 年,80×100cm

(30)

第三節 兒童人物造型特徵

一、外觀特徵

兒童在外觀的比例上與 成人不同,以頭身來論成人 有所謂的「站七、坐五、蹲 三半。」,意思是說用一個頭 的長度來去衡量全身的長度 單位,站著約有七頭身,坐 著因為大腿與臀部重疊在同 一水平上,所以只有約五頭 身,蹲下的人也因身體重疊 的部分越多,比例上也就越小。兒童因為發育還未成熟,只有四到五頭身的長度,

五官也不像成人那般拉長,兒童五觀較為靠近,性別特徵尚不明顯,有所謂的嬰 兒肥,皮膚比起成人要嬌嫩細緻。其中嬰幼兒時期,是一生中成長最快的階段之 一,另一階段則是青春期。

兒童頭部結構起伏沒有成人明顯,因發育不成熟而顯得頭顱大而下頦短小,

臉部皮膚嬌嫩腮部豐滿。37

手部來論,成人的手對照兒童的手要來得細長,血管、筋肉、骨頭、肌肉等 特徵明顯,手部動作也比幼兒來得靈巧,大體而言,男性的手骨節大而結實,皮 膚較為深色暗沉,女性的手則較男性柔軟,骨節不明顯,肌肉豐滿有彈性,當然 依照職業、生理情緒等不同而有差異。兒童手部柔嫩、肥短,關節、筋骨變化不

37 吳憲生,《水墨人物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 年,頁 77。

圖 3-3-1,不同種族之兒童

圖 3-3-2,不同年齡之 人體比例圖

(31)

表 3-3-1

明顯。儀態方面,兒童姿態自然、不造作,柔軟度要比成人來的柔軟,肢體語言 與表情變化豐富、活力充足,易將情緒顯現於表情。嬰兒期的兒童多半被長輩抱 於懷中或是背在背上,此時期因學站學步的姿態而有坐、爬行、慢走等變化,並 且運用哭聲、牙牙兒語、手勢來表達最初語言38,某些長輩會將此時期兒童如疊羅 漢般使兒童坐在自己肩上的特殊姿態。兒童期除了上述特徵,則會有許多嬰兒期 所衍生的習慣如吮吸姆指等。

生活上,兒童常見的形態與配件,約列表如下:

食 奶粉、奶嘴、奶瓶、甜點、冰品、乳製品、速食。

衣 大體上穿著形式與大人無異,較小的兒童會有包著尿布的形態,制服、

運動服也是兒童生涯常見的。

場所 兒童房、遊戲間、遊樂園、學校、補習班、速食店、公園、博物館。

行 學步車、三輪車、腳踏車、娃娃車。

育 書包、文具用品、筆記本、課本、故事屋、童話書、才藝。

樂 電玩、玩偶、玩具、MP3、遙控汽車、漫畫書、偶像商品。

與家人互動方面,親子模式較親密的兒童,在外在家表現皆差不多。親子互 動屬於權威型之下的兒童,在家在外表現會些許不同,內向者,在外可能更內向 害羞,在外表現也不常讓父母知道。總括而言;不同個性的兒童、不同家庭相處 模式以及不同個性之父母,所呈現的親子互動更加複雜且多元。

二、描繪方式

西方的素描式訓練,有助於瞭解人體結構、比例以及人物形象的建立,並且 學習如何正確的觀察特定人物,且有助於著手創作時,有全面式的瞭解、掌握。

在繪畫時,應留意整體,顧及比例、姿態後,再觀摩其細節如五官特徵、手部變 化、衣紋走向等等。

初學畫者,面對千姿百態的客觀對象,往往容易眼花撩亂,被一些細微末節 的表象所迷惑,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其實,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用不同 的幾何形體概括其複雜的造型的。人體頭顱可看成是橢圓形球體,頸部可看成是 圓柱體,上身身軀可看成是個略呈長方體的扁盒子,臀部可看成是扁方體的梯形 盒子,上肢和下肢都可看成是圓柱體,用這種方法去觀察,我們就能從整體出發,

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地把握對象的特點了。39

有了素描的基礎,同樣也須對於傳統水墨人物畫做一番的瞭解,須知道水墨

38 赫洛克原著,楊國樞、張春興主編,胡海國編譯《桂冠心理學叢書.心理學術系列 1 發展心理 學》,台北:桂冠圖書,1976 年,頁 145。

39 王野翔、劉紅沛,《中國畫技法叢書 工筆人物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年,頁 38。

數據

表 2-2-2 5.  堅強、永遠是對的 6.  有責任感 5.  樂意為父 資料來源:林敏宜等人(1998:163); 黃迺毓(1998:68) 好母親的標準  傳統的概念  發展的概念  1
圖 3-2-2,封若言,《蘋果樹》,2007 年,4 歲
圖 3-2-7,蘇靖婷,《天使國度》,2007 年,7 歲
圖 4-2-1,波提且利(Botticelli) , 《高貴的聖母》 , 1483-1485 年,118cm  圖 4-2-2,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 《聖 母子和聖安娜》,1510 年,168×112cm 第二節  聖母子題材的類型 西方藝術繪畫上,聖母與聖嬰,更是許許多多畫家所關注、所創作的主題,為了宗教而生,為了教化而生,母親的形象在聖母身上塑造了理想完美的最高典範。由古至今,關於聖母子的畫作不計其數,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達文西(Leonardo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圖三 104 年度數學學門研究單位計畫件數分佈.. 民國 104 年 11 月 自然科學簡訊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統計. 統計學門 104 年度大批申請專題研究計畫 共核定通過 118

目前全世界生產結構存在全球供應鍊的整合體系,在 這種環境下,土國相信保護主義的形成亦對實施保護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