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醫師於職場中所面臨的職家平衡困境 一、 醫療職場中的性別隔離

由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臺灣醫療環境,女性醫師人數逐漸增長但仍 不及男性醫師的人數、增長的幅度也不及國際間平均女性醫師人數的漲幅,顯示 在醫療勞動中,醫師仍有性別職業隔離現象(于政民,2021)。2021 年女性西醫 師人數占21.2%、女性牙醫師人數 30.1%、女性中醫師人數占 32.8%,雖然比 2022 年微幅增加,仍顯著低於男性人數,男性醫師人數幾乎為女性兩倍。臺灣女性醫 師人數逐漸上升,但增幅仍不及國際趨勢。

在男性醫師為主的醫學領域,女性醫師難以自在的伸展發揮所長,在醫療工 作環境中,女性醫師可能面臨來自患者對女性醫師專業的不信任、執行醫療業務 時的性別歧視、科別女性人數少值班室可能和男性醫師混用、擔心因孕產導致升 遷困難、住院醫師時期不敢生育或延後生育、主治醫師時期高齡產婦問題、女性 醫師因工作忙碌單身問題等等,由於身為醫療環境的性別少數,女性醫師難以為 自己的權益發聲(Sexton et al., 2017)。

過去女性勞參率低落的年代,在就業市場是極度弱勢,臺灣經歷1987 國父紀 念館事件,催生兩性平等法,改善80、90 年代職場普遍發生的的單身條款、禁孕 條款等女性不平等契約(吳芳德,2021)。立法二十年後至今臺灣家庭與勞動市 場已有劇烈的改變:現代社會女性勞參率上升、社會逐漸走向性別平權。職場性 別平等,也是企業規畫中重要的政策,其中包含如何落實性別平權、打造多元性 別友善職場環境、建立育嬰假制度、如何協助員工維持職場與家庭平衡等。

二、 醫療場域性別不平等,男女性醫師面臨的問題不同

檢視行政院性平會資料發現,目前臺灣女性在公職、賦權、司法等人數比例 有所提升(將近 40%)但醫界仍封閉,臺灣醫療職場女性醫師仍處於性別少數,

儘管醫師性別議題近年來逐漸在社會引起關注,然而由於職場女性醫師人數少,

發聲後對現況改善仍有限,女性醫師面對醫院的壓力、孕期的不適、家庭造成生 涯規劃的打亂延遲,容易讓女性醫師身心狀況低落(Panagioti et al., 2017);男性醫 師同樣也面臨壓力,研究顯示目前年輕男性醫師有認知需分擔育兒及家務責任,

但工作場域氛圍對男性醫師照顧家庭的支持性不足。(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 合會,2022)凸顯出醫師職場性別人數落差、管理階層想法沒有跟上時代變化,

會造成年輕醫師職家平衡的困難;特別在有些以男性為主的科別,更可能加重這 樣的困境。訪談發現,即使年輕醫師開始意識職家平衡的重要性,不論男女性醫 師都試圖找到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方式,在訪談中可看到年輕男性醫師有別於 過去傳統、試圖要參與家務及育兒責任,然而,職場傳統觀念與環境氛圍仍讓年 輕醫師面臨職場與育兒的困難,在職家衝突高、職場性別少數的女性醫師仍是首 當其衝。

目前醫療主管階級仍是以男性醫師領導者為主,醫界父權主義重、現在身為 主管的醫師其養成環境是以當時男性為主的職場(舉例,我們檢視2022 年度全臺 19 家醫學中心,0 位女性院長,每家醫學中心有 3 至 8 位不等的副院長,目前只 有臺大醫院有1 位女性副院長),很難真正同理去看待年輕一代男女性醫師所面臨 的困境、女性醫師所面臨的孕產歧視與職家衝突。因此在訪談中可看到女性醫師 即使已經是主治醫師,有較高的工作彈性和工作自主權,仍會被要求應該以工作 為重,達到工作上的要求為先,請假有別人臉色的感覺、主管不能理解為什麼女 性醫師帶小孩上課會需要常遲到無法配合晨會時間,為什麼不能配合下班的開會 或教育訓練聚餐而影響考績評比,或者生理假不應該放、生產應該工作待到醫院 最後一刻才是最好的方式等想法,這些來自於男性主管對於女性醫師個人家庭的 不瞭解、以及性別的歧視,這些都是年輕女性醫師在面臨工作與家庭生活中的壓 力所在。女性醫師擔心被貼上不適任的標籤、增加通勤的時間方便小孩有家人照 顧、面對家庭及育兒抱有愧疚,這些皆是造成女性醫師身心不健康的原因。有些

身處職場氛圍正向、主管也很明理的女性醫師,同樣也具有壓力,這類女性醫師 很害怕職場的改變,希望待在原工作崗位讓生活步調可以持續進行。

三、提升職場女性醫師人數重要性

職場嚴重性別不平等容易導致男女性醫師職家平衡之困難,過去研究指出,

當職場女性人數比例超過 30%,才可達到「關鍵多數(Critical mass)」導致質變 轉為量變(Joecks, et al., 2012),職場具備多元化的思考面向,就可以明顯降低減少 決策時的風險,對整體醫療職場性別多元、健康體系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價值。

過去醫師權威式的看診模式,對住院醫師丟病歷、權威對待病患的情形現在 較少發生,目前「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 patient-oriented)的全人照顧,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讓醫療決策不再是權威式由上 而下單一方向,需要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處置之實證資料,患者 提出個人價值觀與偏好,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女 性醫師的特質善於聆聽、同理患者,女性患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在執行處置與 檢查也會更便利,若未來醫界女性醫師人數提升,醫療環境的面貌將會更多元、

對患者更友善。

在面對於家庭及育兒,兩性皆需要付出心力投入,美國醫學院的育嬰假政策 分析顯示,即使美國兒科學會證實12 週的帶薪育嬰假對母體與嬰兒的身心健康有 正面影響,頂尖醫學院的女性醫師仍可能因主管或人資協商評估後,縮減為 8.6 週(Jou et al., 2018)。而臺灣產假 8 週,主治醫師未納入勞基法保護,育嬰假難有 薪資保障,女性醫師所面臨的產後身心恢復與育兒壓力,可能對女性醫師有負面 健康影響。若職場要求女性投入工作為優先考量,則可能壓縮女性醫師身心恢復 的時間,造成後續身心影響與工作效率低落,加重職家不平衡。

男性醫師在家庭與育兒中同樣需要更多的關注與鼓勵,現行的育嬰假、留職 停薪在男性醫師身上較少看到,過往男性較少投入家庭與育兒,造成小孩與父親

的情感疏離往往是成長過程中的遺憾,若職場氛圍能夠鼓勵男性醫師同樣投入家 庭,給予請假的支持與工作彈性,將會有助提升科部性別平等,未來性別人數比 例也能更為趨近。

第二節 醫師於家庭社會中所面臨的職家平衡困境

臺灣社會結構逐漸轉型,隨著女性自主意識提升與教育程度增加,根據勞動 部資料,2020 年臺灣女性勞參率為 51.4%, 2020 年 25-29 歲女性勞參率 90.5%,

高於其他主要國家,而後因婚育等因素勞參率隨年齡遞減,50-54 歲降至 63.7%,

低於各主要國家。

一、 女性醫師傳統與現代的性別角色

目前醫療環境中女性醫師仍處於性別少數,儘管醫師性別議題近年來逐漸在 社會引起關注,然而由於女性醫師人數少,職業類別在社會大眾眼中屬於高社會 經濟地位,普遍迷思仍認為這樣高專業女性是「人生勝利組」,容易忽視女性醫 師在光鮮亮麗背後所面臨之困難。醫師脫下白袍專業身份,同樣也會身為一位妻 子、一位媽媽,也有面臨挫折的時候,過去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

現代多為雙薪家庭,然而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卻沒有跟上改變,過去男理工、

女人文的思維,職業性別隔離造成薪資落差,至今大部分行業別相較 10 年前性別 差距已有縮小,但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仍未跟上。

在女性克服偏好文科的框架,走入醫學領域、花費許多時間養成為獨立醫師,

出社會後仍被期望結婚生育,在家庭中一樣扮演完成家務、照顧育兒的角色,女 性醫師被要求要完成訓練、家庭事業顧好、最好趁年輕多生育、生育後照顧小孩 盡到母職責任,這些潛在社會期待成為女性醫師對自己要求的內在衝突

男性醫師可選擇專注在工作,去克服醫學生涯的挑戰以及磨練;然而女性醫 師,可能會面臨同時需肩負家庭照顧與工作職涯的選擇,不婚、晚婚、不生育、

孕期工作壓力大,需要安胎、面臨早產的風險;有些也曾感到困惑,若自身投入

這麼多時間在職場,是否能平衡家庭與養育之責,心裡有著愧疚與壓力。因此也 有女性醫師會中斷職涯、或者選擇診所兼職,讓自己有多的時間照顧家庭、自己 的身體能得到休養。為了讓生育對職涯的影響最小,生育年齡不斷被向後推遲,

生育率逐年下降,高齡產婦問題增多。

二、 家務與育兒責任尋求外包協助

本研究也發現高工時的醫師族群,由於經濟條件較佳,更容易將家務責任、

育兒任務外包尋求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而非選擇擔任全職家庭照顧者。社 會支持包含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指實際具體的協助,以及情緒性支 持(Emotional support)指社會心理功用的支持(Brown, Nesse, Vinokur, & Smith, 2003)。

本研究受訪醫師傾向減少家務工作與外包以換取時間得到充分休息,醫師普 遍的經濟條件也較佳能將家務責任外包,有些醫師認為家務能紓壓喜歡回家與伴 侶分工完成家務,但若與育兒相較會放在較後選項;育兒責任女性醫師多會積極 參與、工作忙碌時間會給予信任親屬或保姆幫忙照顧,目前主流「密集母職」

(Intensive mothering),女性醫師擁有更多的經濟、教育資源,也更有能力把

「以小孩為圓心」理想付諸實行,勞心勞力的照顧小孩讓母親的壓力更大,無法 良好陪伴小孩也有更深的焦慮與愧疚,母職和醫療工作都是需要全心投入的,當 兩者合併在一起時更是艱鉅的挑戰。受訪者家務與育兒能協調良好的家庭,伴侶 雙方皆能良好溝通與分工合作,顯示不論男女性醫師,在工作以外的休息、家庭 照護,皆需找到個人維持職家平衡的方式。

第三節 如何改善醫師職家平衡現況

從醫療職場、家庭社會中,均可觀察到女性醫師在職家平衡上受到結構性困 境。醫師在學習養成與職涯發展過程中,面臨高工時、高工作負荷與同儕競爭壓 力,女性醫師仍難以免除傳統社會角色的期待與限制。政府政策如何緩減女性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