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論述與障礙

本節分為四部分:首先,說明論述的意義。其次,探討論述分析的立論基礎與 分析方向。第三,說明採用論述觀點探討障礙的理由。最後,歸納目前障礙論述相 關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壹、論述的意義

一、語言建構世界

什麼是論述?論述因理論背景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定義(Cheek, 2004;Phillips &

Hardy, 2002)。從字源來說,論述原指藉由語言形成交談、論理往返的過程,也可指 一段交談、論理的具體話語或文字內容,但此時的重點在知識取得或表達溝通,語 言只是傳遞理論知識的媒介或溝通表達的工具(蘇峰山,2004)。然而,隨著語言轉 向思潮的興起,語言與真實世界的關係和語言的定位產生丕變,真實世界不再是藉 由透明、穩定的語言直接如實地鏡射而成,語言也不只是單純、中性的載體;相對 的,所謂真實世界乃是語言衡酌特定歷史時空、語言資源,篩檢、過濾而成的某一 版本(倪炎元,2003; Cheek, 2004; Phillips & Hardy, 2002),Derrida(1976,引自謝 立中,2009)甚而宣稱「除了文本以外,別無他物。」

二、真實是論述競逐與組合的網絡

傅科(1972)進一步指出當人類欲以語言窮究真理之際,語言反而形塑一種結 構,框界社會文化成員的思考與行動,此套語言便是論述,而論述鑲嵌在特定的社 會歷史脈絡,是一種權力與知識的連結(卯靜儒、張建成,2005; Cheek, 2004)。換 言之,語言並非如想像中透明、清澈,也不只是如實反映事實的工具或溝通媒介,

而是與世上其他事物一樣晦暗難辨,社會各個層面都有特定的論述存在,當論述組 合起來,便成為一個縝密的網絡,使社會所有活動都接受其定義與框限(卯靜儒、

張建成,2005;倪炎元,2003;謝立中,2009)。亦即,論述是在特定歷史脈絡下,

一套擁有統攝真實、知識與行動的語言規則與模式,界定人類所思所為,論述分析 及承此論。

貳、立足於建構、關注建構之道的論述分析

量化研究致力於發現真實世界的組成,傳統質性研究側重真實世界意義的理解,

二者角度雖不相同,但皆以追求一個真實世界為要,差別在於認識真實世界的方式 或有質量主客之分,然皆納於「真實世界是什麼?」的探詢主軸。然而,論述觀點 則企圖打破存有一個真實世界的假設,認為所存者僅是對真實世界各自表述的版本,

重點不在這個版本真正要說什麼,而在這個版本如何說/不說得如此真切,遂使社會 成員接受、信其為真。換言之,論述本身自有一套獨特的認識觀點,Phillips 與 Hardy

(2002)便直言,與其說論述分析是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毋寧說是對真實世界 的本質狀態、認識方式有特定立場的方法論。

論述分析以語言為焦點,關注論述本身,探討語言如何建構真實世界為旨趣,

對照典型的質性研究,論述分析似乎根植於更激進的社會建構典範,由此形塑四個 立論基礎(Gill, 2000;Phillips & Hardy, 2002):一、真實世界乃由社會所生產;二、

真實的意義由社會成員與脈絡互動所建構;三、意義理解的差異源於特定時空脈絡 的框限;四、社會成員藉由語言建構來認識真實世界。所以論述分析主要的任務就 是探討論述與真實之間的關係(Phillips & Hardy, 2002)。如果說傳統質性研究追求

對真實世界的詮釋,那麼論述分析則認為真實世界鑲嵌在文本、論述與脈絡之間,

探詢眾多讀本如何競逐、勝出成為真理政權。

論述分析不再滿足尋找獨立、穩定的唯一真實,而是聚焦文本如何建構真實,

進一步追問文本在語言、社會脈絡的表意方式,更確切的說,乃是分析實際語言表 達方式、生產規約與傳播過程(倪炎元,2003;謝立中,2009;Cheek, 2004;Gee, 2005)。

Brantlinger 等人(2005)稱此為拆解常識性的文本或話語,辨識語言如何限定社會 成員對現象的理解與行動,舉凡日常生活事件、媒體對障礙者的描繪或是政策規範 均為文本,並依理論傳統的差異而發展出不同派別。但要如何探究論述與真實之間 的關係?如何追問文本在語言、脈絡的表意方式?據此,Gill(2000)提出四個方向:

1. 關注論述本身,取代追尋獨立於世的真實。

2. 語言具有建構性與被建構性:強調語言由現有語言資源所建構(如字彙、

用詞、譬喻等),且依不同的時空脈絡撿選符應的陳述、內容,並建構真 實世界的版本。

3. 論述即實踐:論述規約社會成員的所思所為,建置制度措施與機構組織,

而這些活動、實踐也會反過來強化論述。

4. 論述的修辭組織:使某套論述得以在眾多論述競逐、角力中,取得說服,

得以勝出。

簡言之,論述分析根植於激進的建構論,主張真實世界的版本鑲嵌在文本、論 述與脈絡之間,探討某一版本如何由語言建構進而取得真理政權,如 Gill(2000)所 言論述分析抱持批判與懷疑的立場,面對理所當然的知識與真實世界,坦承認識世 界的方式有歷史、文化的特定性與相對性,所謂的真理只是社會建構的過程,並非 由真實世界的本質決定,因而致力探討社會建構的真理知識與行動連結的過程。論 述分析對真實世界的觀點,跳脫傳統提問方式,或用新方式重塑舊問題,目的在挑 戰現有視為自然、慣常或理所當然的思考方式,關懷:「真實世界如何以此貌示人?」、

「如何續以此貌現世?」、「其他真實面貌如何能夠/不能出現?」(Cheek, 2008)

參、以論述觀點構築認識障礙的理路

「為什麼要從論述觀看障礙?」本研究以 Phillips 與 Hardy(2002)、Grue(2011)

的觀點為架構,試從知識發展與對話的角度析論認識障礙的理路,彰顯從論述觀看 障礙概念的意義與價值。

1.

反映語言轉向的思潮:藉由論述分析得以界定語言與障礙之間的規約與管 制關係,取代語言是忠實傳遞障礙現象與透明、穩定的中介載體。

2.

增進認識障礙的動態過程:藉由論述分析得以關注障礙樣貌的形成方式與 過程,取代追求障礙是自然、穩定且獨立的真實樣貌。

3.

補強傳統研究面向的缺遺:傳統質性研究追求理解參與者對障礙議題的詮 釋與意義,量化研究則關注障礙議題的構念組合與關係,然二者缺少關注 障礙主題是如何產生的面向,而這正是論述分析聚焦之處。

4.

回應批判研究的挑戰:雖然社會模式與生物醫學模式彼此攻訐、障礙研究 與實證取向的特殊教育相互挑戰、實證主義者與社會建構主義者交互批判,

但在對立衝突之外,若欲跳脫新舊觀點的拉扯,或需有新的方法關注各方 觀點形成的方式與動態交錯的狀態,強調論述與歷史社會脈絡連動的論述 分析或許可提供不同的視野。

5.

促進多元觀點與研究的交流:傳統研究取向除了在研究面向與回應批判觀 點上可能有所侷限之外,也多因為方法重複使用,雖使知識呈現加法式的 累進,然在議題深度與廣度上卻略顯缺乏多元,相對的,強調多元建構的 論述觀點或許能對此做出貢獻

由此看來,論述視框認為障礙真實的本質是變動不拘,追尋真實形塑的過程與 方式,勝過追求真實究竟是什麼。面對障礙概念推陳出新、新舊交錯之際,此理路 或許有助從對立、拉扯中跳脫,轉從域外重新整理態勢。執此,將循此理路探討障 礙論述在特教場域的形成過程與方式。

肆、障礙論述的相關研究

近十年來,障礙論述的研究範圍大抵涵蓋法令政策、制度規範、日常互動與個 體觀點、經驗等,多數研究認為障礙不只是身體損傷的問題,主張從障礙的社會歷 史脈絡著手,探討論述的組合形構、與微觀脈絡、巨觀脈絡的關係等。其結果大致 可分為三類:一、權威論述的形構與優越性;二、並置變動的論述組合;三、論述 與歷史脈絡的關連。

一、權威的障礙論述與優越性

此類研究強調從社會文化層面,解析障礙者教育的官方政策規範、制度措施與 專業知能等論述的權威形構(Armstrong, 2005; Baglieri, Bejoian, Broderick, Connor, &

Valle, 2011; Pfahl & Powell, 2011; Pirrie & Head, 2007; Runswick‐Cole & Hodge, 2009;

Tisdall & Riddell, 2006; Zion & Blanchett, 2011) 例如:Armstrong(2005)分析英國 工黨融合教育的政策論述,發現融合教育的語言成為正常化論述與管控正常的方法,

無法使系統發生真正的改變。Zion 與 Blanchett(2011)則檢視美國公立學校的發展 歷史、融合教育的實況、有色人種的隔離教育等,提出現今融合教育運動由能力與 安置論述組成,忽略障礙與種族、階級、文化、語言的關連。Baglieri 等人(2011)

則分析融合教育乃運用社會對「正常」孩童形象的迷思所建構。

權威論述的優越性不僅出現在官方政策、制度措施,也出現在日常人員的互動。

好比法令規定障礙者與家庭有權參與教育計畫,但是相較於其看法與經驗,專家的 觀點與建議不僅具有優越性,也較易被學校接受(Ferguson & Ferguson, 2006; Rogers, 2002, 2003, 2011; Solis & Connor, 2006; Valle & Aponte, 2002)。例如:Valle 與 Aponte

(2002)發現雖然法令規定家長有權決定孩童的教育,但是在特教委員會議裡,學 校專業人員比較容易認為家長沒有發言的資格,因為他們的觀點缺乏科學權威。

當權威論述與其他論述相遇時,會發生什麼情況?Rogers(2002, 2003)運用俗 民方法論,蒐集一名個案有關特教安置與轉安置的會議資料,藉以探討安置的決定

過程,結果發現官方論述認為轉介是一個明確清楚的制度與措施,但家長與當事人 則視為是增加學習的嘗試性作法,二類論述對決定的影響力也不對等。此外,亦有 研究發現即便是具有障礙的特教教師,其對障礙的觀點無可避免受到權威論述與主 流文化的影響(Ferri, Connor, Solis, Valle, & Volpitta, 2005)。

二、並置變動的論述組合

相對於權威論述的形構與運作,另有研究從日常互動發現障礙的論述組合往往 是混雜並立或界線模糊(Allan, 1996; Ferri et al., 2005; Grue, 2009; Kelly, 2005; Mazher, 2012; Priestley, 1998a; Skinner & Weisner, 2007; Valle, Solis, Volpitta, & Connor, 2004)。

例如:Valle 等人(2004)訪談四名具有學障的教師,探討揭露障礙的利弊得失,結

例如:Valle 等人(2004)訪談四名具有學障的教師,探討揭露障礙的利弊得失,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