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共同承擔的資助方案

支持

z 普遍支持建議的資助安排:家長及學生應共同承擔。 9 9

關注事項/建議

z 反對增加學費。 9 9 9 9

z 不應增加學費,政府應承擔進行改革的所有額外開支。 9

z 增加學費會加重低收入家庭的財政負擔。 9

z 應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多經濟援助。 9 9 9 9

z 政府應重新考慮建議增加大學學費的比率,例如減少增加學費的數額。 9

z 如果高中教育並非強迫教育,家長或會分擔部分經費。 9

z 以增加中學學費來資助大學學費並不公平。 9

z 增加學費應分階段進行。 9 9

z 對成本回收率定為 18%的政策表示質疑。 9

z 與鄰近地區比較,建議的學費屬於合理。 9

z 關注為副學位課程提供的津貼。 9

z 為不同的大學學科訂立不同的津貼率。 9

z 任何學費調整應根據課程的種類按比例計算。 9

財政資助

z 應為學生提供財政資助,例如獎學金。 9

來源 回應 學校

配套措施 (IV)

財政安排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增加大學生免息貸款。 9

z 彈性為學生提供財政資助,例如延長償還貸款期、降低貸款利率、訂立靈活還款期等。 9

z 建議政府評估現時的財政資助機制。 9

z 為財政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資助,例如職業導向教育課程津貼或教育津貼。 9

其他

z 應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讓他們為課程改革作好準備。 9 9

z 質疑為何大學需額外撥款推行新學制,而中學卻須按不變的財政預算推行。 9

z 關注學校會否獲得資源,例如獲發建築費用,更改特別室/實驗室的用途,以配合不同科目的需求。 9 9

z 關注學校會否獲提供資源,開辦部分選修科目,例如在星期六為其他學校的學生開辦藝術科。 9

z 應為中學教育,而非高等教育投放更多資源。 9

z 由於資源有限,教統局需為學校(尤其是小學)重新分配資源。 9

z 應為教師培訓增撥資源。 9

z 由於小學學生人口下降,因此應把用於全日制小學教育的資源調配推行新學制。 9

z 尋找不同的經費來源:例如引進教育稅或其他形式的稅項,或從私營機構取得經費來源。 9 9

z 擔心投放於小班教學的資源會用於推行新高中學制。 9

z 海外學生會向大專院校支付較高的學費,建議增加這類學生的收生名額。 9

z 分配給大學的經費不足,可能會影響教職員的福利。 9

來源 回應 學校

變革管理︰參與、溝通、設定重要事項及緊密配合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支持

z 62.6%的學校已作好準備,在 2008 年推行新高中課程。23.1%已作好準備,在 2009 年推行(2004 年 10 月教統局 調查)。

9

z 支持在 2008 年推行新學制。 9 9

z 43.5% 的學校支持在 2008 年推行新學制,33.7%的學校支持延至 2009 年才實施(教育評議會調查)。 9

z 在 253 所中學中,半數願意在 2008 年推行新學制,約 40%則選擇在 2009 年推行新學制(香港津貼中學議會調查)。 9

z 普遍支持在 2008 年推行新學制,亦有個別要求延期實施。 9

z 「3+3+4」學制普遍受公眾人士歡迎,因此不應延遲推行的時間。 9

關注事項/建議 推行時間

z 在 2008 年推行通識教育過於倉促。 9 9

z 中學學位分配工作將於諮詢期結束前完成,為免令小六學生家長產生不安情緒,因此應把實施時間延至 2009 年。

9 9

z 應把推行時間推遲一年至 2009 年。 9 9

z 建議實施時間延至 2010、2011 或 2012 年。 9 9 9 9 9

z 在落實改革前,應給予學校最少四年的準備時間。 9 9

z 質疑四年的準備時間是否足夠。 9 9 9

z 需要更多時間準備,以培訓教師和編寫教科書。 9

z 推行時間須因應資源而作出彈性的安排。 9 9

z 應分階段推行改革。 9 9

來源 回應 學校

變革管理︰參與、溝通、設定重要事項及緊密配合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關注教師是否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推行新課程。 9

z 建議分階段與其他教育改革措施一起推行。 9

z 應延遲推行通識教育,並為這個科目進行諮詢。 9

z 訂立不超過 10 年的不確定寬限期。 9

參與、溝通

z 應強調家長及社會人士參與改革的重要性。 9

z 家長如何幫助子女培養興趣和在高中一選讀科目?有沒有為家長提供支援措施? 9

z 應在推行改革的同時提供適當的家長教育。 9

z 需提供有關兒童發展的家長教育。 9

z 關注商界如何支持政府推行改革。 9

z 教育改革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專業團體和志願機構的責任。 9

z 讓社會不同界別參與教育改革,參考專業意見和觀點,這對改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9

z 學校或教統局應與不同機構聯繫,為學生提供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9 9

z 建議學校與私人機構合作開辦職業導向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用的訓練機會。 9

z 建議與商界合作,提供更多實用的、真實的及情境化的學習活動。 9

z 政府應鼓勵投資/資助大學研究工作及學校的學習活動。 9

z 除家長外,社會各界,例如工商界亦應分擔推行改革措施的經費。 9

來源 回應 學校

其他關注事項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關注事項/建議

z 學校在高中開辦科目的資料,應納入「中學概覽」,以方便家長選擇學校。 9 9

z 家長認為難以適應轉變,因此需透過學校及家長教育,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 9

z 應減少公開考試及大專院校遴選過程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學習時間。 9

z 其他的教育改革措施,例如校外評核應予延遲推行,讓學校有空間推行「334」學制。 9

z 關注會否為學生在完成高中三年課程前提供離校點,而提早離校的學生,其資歷又會否獲得認可。 9 9 9 9

z 新高中學制應容許成績稍遜的學生提早離校。 9

z 為提早離校的學生提供證書。 9

z 關注學校合併事宜。 9

z 關注聘請兼職導師/講師的政策和有關的薪酬結構。 9

z 關注為學生在不同學校上課提供的保險保障。 9

z 關注專業教育學院會否收取高中三的畢業生。 9 9

z 關注容許非華語學生入讀本地學校,會影響向英基學校協會屬下學校提供的資助。 9

z 關注在新學制下高中學校和夜校的地位。 9 9

z 關注夜校的地位/所得的津貼,以及夜校提供的其他學習經歷。 9

z 憂慮增加一年中學的修讀期,會令勞動力的供應下降。 9

z 關注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轉變。 9

z 關注高中教學語言的政策。 9 9

z 應在推行任何教育改革前進行深入而專業的研究。着重了解歷史事件、文明和文化的主要特點,令初中學生覺 得有興趣修讀中國歷史/歷史。

9

來源 回應 學校

其他關注事項

校長 教師 學生 家長 辦學團體 學校議會

/ 教育團體

學校意見 大專院校 公眾人士 傳媒 政黨立法會、區議會、香港教育城其他,例如專業團體、僱主、

z 應採用「學分制」,讓不受歡迎的科目有發展的空間,並可善用現有的輔助教育業網絡,包括非政府機構、專 業教育學院、社區書院、專上學院、獲大學承認的拔尖課程等。教師亦可由學校或輔助教育業機構聘用或自僱,

在不同學校教授專門科目。

9

z 教育當局應密切監察評核水平,為學校及輔助教育業機構提供培訓,並確保職業導向教育課程及通識教育會獲 適當的資歷認可。

9

z 應減慢推行其他改革措施的步伐,以便推行「334」學制。 9

z 把諮詢期延長至 2005 年 3 月底或延長六個月。 9

z 在初中課程納入有關自信心和人際關係的課程。 9

z 對青少年道德標準日見低落深表關注。香港巿民缺乏責任感,亦不尊重別人。建議由小學開始把公民及道德價 值融入教育制度。

9

z 在小學進行批判性思考訓練。 9

z 推行「學券」政策。 9

z 有沒有可能提供 12 年免費強迫教育? 9

z 應提供更多過渡期安排的細節。 9

z 對聘請退休教師來解決過渡期教師供應的問題有所保留。應考慮教師對教學的熱誠。 9

z 推行新高中學制課程需要使用新的教科書,這樣會為家長帶來經濟負擔。 9

z 協助小學教師轉至中學任教。 9

z 為學生提供資訊科技支援,尤其是在通識教育、其他學習活動及校本評核等方面。學校須運用額外資源建立電 子平台,供學生分享和交流意見,以及持續評核學生的課業,並提升資訊科技的設施。

9

z 新高中學制未能訓練學生的領導能力,原因是他們要預備高中二和高中三的考試。 9

z 關注在新高中學制下副學士學位的角色。 9

z 成立專責小組監察和分析新高中學制的成效。 9

z 讓學生評估教師的教學表現(類似大學採取的形式)。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