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文獻探討

在文檔中 卷 46 期 1 (2013)的圖 (頁 32-35)

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歷程為 Sulaiman 和 AlMuftah(2010)所倡導 pipeline 研究分析模式,

意謂將學習歷程細分成「入學動機」、「求學經驗」與「職涯發展」三類。Pipeline 中譯為水管 (道),入學動機即為水管的入水口,求學經驗為水管中流動的水,而職涯發展則為水管的出 水口。以下分別針對入學動機、求學經驗及職涯發展三項構面進行文獻分析。

一、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入學動機

Jawitz 等人(2000)利用質化訪談法探究南非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入學動機,研究發現,

父母親的認知態度為影響大學科系選擇的主要因素,其次為高中老師所扮演的教學角色及自 我的數理能力。父母親如明確替下一代規劃未來職業,子女較傾向選擇父母親所嚮往的科系;

高中老師如積極鼓勵女性學生從事工程職業,女性學生會將老師的影響力反映在大學科系選 擇上;假使女性學生在高中時的數理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其選擇工程科系的機率也會提高。

Zengin-Arslan(2002)訪談多位土耳其女性工程師、女性工程教授與工程女性大學生關 於大學的學習歷程,研究發現,土耳其的工程女性(含上述三類)傾向選擇軟性的工程科系,

她們認為軟性的工程科系較無機具實作課程。例如,許多工程女性於高中畢業後會選擇工業 工程管理或是化學工程等軟性的工程科系,這些科系的專業科目較常使用電腦模擬,不像機 械工程或是電機工程等硬性的工程科系涉及許多大型機具操作與電子零件組裝。

Gill 等人(2008)利用質化分析法訪談 41 位澳洲女性工程師,探究女性工程師從事工程 職業的各種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高中老師對於女性學生在科系選擇上扮演極重要角色,

如老師積極鼓勵女性學生就讀工程科系,女性學生選擇工程科系的機率明顯提高。此外,女 性學生個人的專業能力素養亦是職涯選擇的因素,假使女性學生在高中時的數學與物理科目 成績傑出,其選擇大學工程科系的機率也愈高。

由以上實證研究可得知,父母親的家庭角色、高中教師的積極鼓勵及學生自我的數理能 力為工程女性大學生最主要的入學動機。再者,假使考慮選擇工程科系時,軟性屬性的工程 科系為工程女性大學生的首選。然而,上述的研究皆屬西方文化下的科學發現,深受中國傳 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台灣工程女性大學生是否亦是如此,則有待此次的研究探討。

二、工程女性大學生的求學經驗

Gallaher 與 Pearson(2000)利用問卷調查 100 名美國工程女性大學生,研究發現,在學 習歷程上,工程女性大學生常得不到男性同儕的協助與幫忙,亦少獲得男性教師的學習支持,

工程男性大學生常視工程女性大學生為學習外來者。此外,由於女性為工程弱勢族群,工程 女性大學生認為學校的學習環境忽略他們的學習感受,學習環境完全是以男性的角度與思維 來設計。

Stonyer(2002)訪談兩所紐西蘭大學的工程女性大學生,研究指出,工程女性大學生一

34

直認為自我的專業能力不能被男性同儕肯定,即使她們表現的很傑出,她們在男性同儕的眼 裡仍是女性弱勢的角色。然而,多數工程女性大學生則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力可為男性為主的 工程世界注入一股創意活水。

Shull 和 Weiner(2002)以準實驗研究方法分析工程女性大學生的自我效能與教學策略的 關連性。實驗的課程為電腦微修課程,實驗流程採前後測比較性評量,於課前與課後分別測 量工程女性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實驗的主要獨立變數為教學策略,授課教師針對女性的學習 型態設計一連串教學步驟(如於教學中多鼓勵女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工程女性大學生的 課前課後的自我效能差異極大,課後的自我效能提昇許多。Shull 和 Weiner 認為,如果工程 科系的課程設計能針對女性學生而有所改變,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專業表現或許能更好。

Bell 等人(2003)分析其它領域的文獻資料,發現性別刻版印象與測驗設計有絕對的直 接關係,Bell 等人認為目前的工程測驗明顯帶有性別刻版印象威脅。Bell 等人設計一份含有 18 題工程基礎問題的測驗卷及三種不同類型的測驗說明頁。第一類型的說明頁暗示學生此測 驗題目可區別有能力及無能力的工程師(性別刻版印象威脅強烈);第二類型的說明頁暗示學 生此測驗題目不能評論學生的工程能力(性別刻版印象威脅較小);第三類型的說明頁暗示學 生此測驗題目無法比較男女生的能力優劣(無性別刻版印象威脅)。Bell 等人利用實驗設計法 將 83 位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隨機分配於上述三種測驗類型(題目一致,僅測驗說明頁不 同)。研究結果指出,在第一類型的測驗中,女性大學生的測驗成績明顯輸於男性同儕,但在 第二類與第三類的測驗中,男女生的測驗成績無顯著差異。Bell 等人建議工程教育學者應正 視工程測驗與性別刻版印象威脅的關係。

Dana-Picard 等人(2005)分析以色列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在不同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成 效。研究觀察對象為三個校區的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其中,兩個校區的教學環境皆為工 程女性大學生(無男性),另一個校區皆為工程男性大學生(無女性)。研究結果指出,在許 多學習科目上,如微積分或是計算機概論,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學期總成績明顯優於工程男性 大學生。Dana-Picard 等人認為單性別教學或許是使工程女性大學生成績優異的主要原因。

Schafer(2006)設計許多工程性別的議題,並融入大四某必修課程中,目的在使工程男 性大學生察覺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在此研究中,研究對象分別在課前與課後填寫一份工程性 別察覺性的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工程男性大學生在接受性別議題教學後,其性別察覺性明 顯提昇不少。Schafer 認為工程男性大學生在潛意識中已認為工程學習是個男性為主的教學環 境,而常忽略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學習感受,性別議議導入工程教學有其必要性。

Du(2006)利用質化分析法觀察丹麥電機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的專題合作學習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工程女性大學生喜歡團體合作學習的模式,他們認為電機工程的專業科目非 常艱深,男性同儕可適時教導他們,但在團體學習中,工程男性大學生通常忽略工程女性大 學生所表達的意見。此外,因女性屬於工程少數族群,工程女性大學生認為如果在學習上有 多位女性同學互相支援,其學習精神層面(如避免學習孤獨感)會更加美好。

Varma 和 Hahn(2007)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美國電腦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在課程設計、

教師教學滿意度、學術指導老師滿意度與課堂教學助理滿意度四層面上差異性。研究發現,

在課程設計、教師教學滿意度與學術指導老師滿意度三層面上,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間有 顯著差異性存在,工程女性大學生明顯不喜歡現階段的專業科目教學設計且不滿意男性老師 的教學方法,然而,工程女性大學生比工程男性大學生更滿意學術指導老師的協助(研究推 論為工程女性大學生較常找學術指導老師詢問問題)。

35

Marra 等人(2009)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五所美國大學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工程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與課程設計的關係。研究對象約 200 名,研究期間為二年(每一學年施測一 次),工程自我效能問卷包含五大變項:工程職涯期待(engineering career expectations)、工 程自我效能(engineering self-efficacy)、工程歸屬感(feeling of inclusion)、克服困難的自我 效能(efficacy in coping with difficulties)與數學能力的自我效能(math outcomes efficacy)。

研究結果發現,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工程歸屬感的平均值會逐年顯著下降,其它四種變項的平 均值則明顯上昇。Marra 等人認為工程課程設計為影響問卷變項值逐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Schreuders 等人(2009)利用問卷調查法分析美國多所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的學習傾 向。研究發現,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學生在學術準備度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工程學習活動上,

工程女性大學生明顯比男性同儕更喜歡靜態的教學活動(如工程寫作),而工程男性大學生明 顯比女性同儕更喜歡實務性的操作活動。Schreuders 認為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比男 性同儕差,或許是過往的教育經驗影響(女性被認為應從事靜態學習的刻版印象),工程女性 大學生比較不擅長實務性操作的教學活動。

由以上實證研究可發現,工程女性大學生在男性為主的教學環境中皆獲得許多學習不平 等的對待,工程科系的課程設計與組織文化嚴重影響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審視現 階段的文獻資料可發現,以純質化方法研究工程女性大學生的求學經驗仍屬少數,較少文章 著墨於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專業科目學習、工程女性大學生與男性同儕或男性教師的互動關係 及工程女性大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

三、工程女性大學生的職涯發展

Baker 等人(2002)利用問卷調查法與質化訪談法分析加拿大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四學生的 升學意向。研究發現,相較於同儕(工程男性大四學生),工程女性大四學生對於攻讀工程研

Baker 等人(2002)利用問卷調查法與質化訪談法分析加拿大工程男性與女性大四學生的 升學意向。研究發現,相較於同儕(工程男性大四學生),工程女性大四學生對於攻讀工程研

在文檔中 卷 46 期 1 (2013)的圖 (頁 32-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