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控制相關之議題,本研究運用 Burgstahler et al. (2006)、Bushman and Piotroski(2006)

及 Daske et al. (2013)等在報導誘因上之討論,將報導誘因之差異與公司是否發 2007a;Ashbaugh-Skaife et al., 2007)、市場反應(Hammersley et al., 2008)、財務報

4 詳細報導誘因之定義請詳叁、研究設計。

6

導品質之關聯性(如:Doyle et al., 2007b;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缺失之揭 露(如:Raghuandan and Roma, 2006;Hermanson and Ye, 2009;Rice and Webber, 2012)、內控缺失之決定與偵測(Bedard and Graham, 2011)、內控缺失之修正(如:

Hammersley et al., 2012)及管理階層獎酬等(如:Balsam et al., 2012)。以下分別從 報導誘因的觀點探討其與發生內部控制缺失、修正缺失之關聯性,並設立研究假 情形。如 Ashbaugh-Skaife et al.(2007)之研究結果指出當公司規模愈小、成立期 間較短或財務較不健全的公司,因資源有限無法做到職能分工,故較可能存在內部 控制缺失。當公司組織複雜、具多樣化營運,或成長快速的公司也較可能存在內部 控制缺失(Doyle et al., 2007a)。

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的品質也會對公司是否揭露缺失產生影響 (如:Zhang et al. 2007; Hoitash et al. 2009)。Zhang et al. (2007)從審計委員會的資格能力探討其 對內控缺失之影響,發現當公司的審計委員會較不具備財務或會計專業時,企業較

5 Burgstahler et al. (2006)認為歐洲國家因已採用 IFRS 所帶來的調和效果(Harmonization efforts),

可減少遵循會計準則的分歧性,故在相同的準則規範下,這些歐洲國家所報導的盈餘品質應該趨於 一致,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此很適合進一步探討報導誘因的差異。另一方面,準則的應用包括判 斷及衡量,主要利基於「私有資訊 private information」上,由公司內部人(corporate insiders)作報導 資訊的抉擇,基於此理由,報導誘因和瓜分報導誘因的力量對會計品質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7

統能夠提供高品質的財務報導(PCAOB, 2004;Donaldson, 2005),可增進財務報 導的精確性以提供給投資者高品質的資訊(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所以當 公司發生財務報表重編時,意味著公司至少既存一個與財務報導內部控制相關的重 大缺失,表示內部控制缺失與公司的財務報導品質具有關連性(Leone, 2007)。綜 上所述,本文認為當公司報導誘因較高時越有足夠動機維護與財務報導相關內部控 制,以偵測或防止對財務報表發生重大影響或舞弊情形。因此推測高報導誘因公司 比低報導誘因公司發生內部控制缺失的可能性較低,據此成立假說 1:

假說

1

: 其他情況不變,報導誘因高的公司較報導誘因低的公司,較不易發生內 部控制缺失。

二、內部控制缺失之類型

內部控制缺失可區分為特定科目層級(account-specific)與公司層級(entity-level)

之類型,前者係與特定科目或交易程序有關之缺失,而後者則屬於影響層面較廣的

缺失(例如控制環境缺失等)。Doyle et al.(2007b)的研究結果指出公司層級內部

控制缺失與應計品質存在負向關係,當公司存在公司層級內部控制缺失時,應計品 質較差;若內部控制缺失僅涉及特定科目或交易時,會計師可藉由增加證實測試等 方式偵查並修正缺失,所以特定科目類型之缺失對應計品質不會有影響(Hogan and Wilkins, 2006; 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因此,高報導誘因之公司在具有維護 內部控制品質前提下,發生內控缺失的特性應多屬較輕微的科目層級類型。

另一方面,亦可將報導誘因解讀為趨使公司主動呈現財務報導相關事實的重要 因子,所以即使當公司發生嚴重之公司層級缺失時,高報導誘因的公司應仍有較高 意願予以允當報導缺失情形。故綜合上述討論,由於報導誘因對於內部控制缺失之 報導具有兩面向之見解,本研究不預期報導誘因對內部控制缺失之影響方向,僅探 討彼此間之關聯性。故成立假說 2:

假說

2

: 已發生內部控制缺失下,報導誘因高

(

)

的公司與其發生內部控制缺失 的嚴重性具關聯性。

三、內部控制缺失之修正

Goh (2009) 發現當公司存在公司層級內部控制缺失時,較不易修正缺失情 形,且此類型公司較可能從事海外業務的營運。Bedard et al. (2012)將內部控制 缺失類型區分成 12 種,以比較不同特定類型的內部控制缺失之修正情況是否有所 差異。然而 Johnstone et al.(2011)及 Hammersley et al. (2010)發現當公司組織 較複雜時,較不易修正內部控制缺失。

8 萃取公司規模 (FIRM SIZE)、財務槓桿(FINANCIAL LEVERAGE)、獲利性

(PROFITABILITY)、成長機會(GROWTH OPPORTUNITIES)、股權分散(DISPERSE

OWNERSHIP)及國際程度(INTERNATIONALIZATION)等六項變數。本研究於執

行因素分析後仍產生三項因子,與 Daske et al.(2013)之結果一致,,遂以萃取後 特徵值(eigenvalue)較高者為因素分析之結果。定義報導誘因之變數說明如下:

Reporting Incentive(RI)= Factor Analysis(FIRM SIZE, FINANCIAL LEVERAGE, PROFITABILITY, GROWTH OPPORTUNITIES, DISPERSE OWNERSHIP, Ashbaugh-Skaife et al.(2007)及 Doyle et al.(2007a)之研究,將組織特性影響發 生內部控制缺失之模式加以修改,以建立 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1),其應變數為內 數(ownership concentration shares)係自 Worldscope 資料庫中取得。

9 Seidman、Deloitte and Touche、Ernst and Young、Grant Thornton、

KPMG 及 PricewaterhouseCoopers;

RESTATEMENT = 虛擬變數,公司曾於 t 年度發生財務報表重編者為 1,其餘為 0;

LITIGATION = 虛 擬 變 數 , 公 司 為 高 訴 訟 產 業 者 為 1 , 其 餘 為 0 。 參 照 Ashbaugh-Skaife et al.(2007)作法,將產業代碼為 2833-2836

(生物科技業)、3570-3577 及 7370-7374(電腦產業)、3600-

3674(電子產業)及 5200-6961(零售產業)視為高訴訟產業。

近期研究指出遵循 SOX 302 與 SOX 404 對揭露內部控制缺失之情況,主要受 組織複雜性、組織結構重整、會計風險、會計師主動辭職等因素影響(例如

7 本文依 Altman (1968)作法計算 Zscore,Zscore = 0.012T1 +0.014T2 +0.033T3 +0.006T4 + 0.999T5。

其中 T1 = 營運資金/總資產;T2 = 保留盈餘/總資產; T3 = 稅前盈餘/總資產;T4 = 權益價值/

負債帳面價值;T5 = 銷貨收入/總資產。

10

Ashbaugh-Skaife et al., 2007; Doyle et al., 2007)。因此本文將影響公司揭露缺失的因 素視為影響公司報導內部控制重大缺失的控制變數,然而,公司規模、成長機會及

更易發現內部控制缺失的情形。根據 Ashbaugh-Skaife et al.(2007)作法,將

AUDITOR 定義為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其中包括 BDO Seidman、Deloitte and Touche、

Ernst and Young、Grant Thornton、KPMG 及 PricewaterhouseCoopers。 最後,本文 認為高訴訟產業的管理階層,在面臨較大的訴訟風險時,具有較大誘因揭露有關 內部控制之負面消息,以減少未來股價下跌的可能性,進而避免股東的控訴。

以下建立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3)以測試假說三, i 公司是否於發生

重大缺失的後續年度(t+1 及 t+2)修正缺失情形為(ICW_REMEDIATION),除新

增之變數,其餘變數同模型(1):

Prob(ICW_REMEDIATIONt ) = α01RI it2∆D&O it3∆BOARD_MEMBERit4∆CEOit 5∆CFOit6∆NDUALITYit7∆AUDITORit8ICW_SEVERITYit

11

1=在第 2 年才修正 ICMW 的公司(SLOW -Remediators) (在第 1 年仍收到 adverse 404 reports 但在第 2 年收到 unqualified

ICW_SEVERITY = 虛擬變數,1=公司於 t 年度發生公司層級(Company-level)的重 大缺失,其餘為 0; 3840–3851; 化學產業: 2800–2829,2840–2899; 煉油業: 1300–1399, 2900–2999; 橡膠業: 3000–3499;

勞 動 產 業 Industrial: 3500–3569, 3580–3659; 電 子 業 :3660–3669, 3680–3699; 雜 項 設 備 產 業 : 3700–3839, 3852–3999; 電腦產業: 3570–3579, 3670–3679,7370–7379; 運輸業: 4000–4899; 股票證 券業: 4900–4999; 零售業: 5000–5999; 金融業: 6000–6999; 服務業:7000–7369, 7380–8999; 雜項:

9000–9999。

9 AS 5 除修正內部控制重大缺失的定義,將多於少數的可能性(more than remote likelihood)改為合理 可能性(reasonably possible)外,主要允許會計師利用專業判斷決定查核工作的性質、時間與範圍,

以風險評估為核心,而非確認所有的控制活動與程序是否均運作。

12 Firms),總平均值約為-0.195,中位數約為-0.165。比較 Non-ICW Firms 與 ICW Firms 報導誘因之平均數,其平均數達到顯著性差異(t 值=5.623,p<0.00);而 Wilcoxon

13

由於 2004~2011 年橫跨制度轉變,故可進一步劃分為 2004~2006 與 2007~2011 二段期間,而本研究所關注的報導誘因(RI)的係數僅有在 2007~2011 期間顯著為負

14

三、驗證假說三

為探討缺失公司報導誘因與後續二年內修正缺失之關聯性,本研究所成立之假 說三僅能以 2004 年至 2009 年間已發生內部控制缺失的公司作為討論對象,該迴歸 結果參見表六。研究結果發現不論在 2004~2009 年期間或 2004~2006 年期間,報導 誘因(RI)對修正缺失(ICW_REMEDIATION)之係數為正(係數分別為 0.131 及 0.108), 表示相較於低報導誘因的缺失公司,當缺失公司的報導誘因越高時,較易於後續年 度中修正缺失。在控制變數上,均僅有在缺失嚴重性(ICW_SEVERITY)變數上符 合顯著性預期(p≤0.01),即當公司具有公司層級缺失時,較不易於後續年度修正 缺失,結果與 Hammersley et al. (2004)一致。

[插入表六]

由於 2007-2009 期間,報導誘因(RI)對修正缺失(ICW_REMEDIATION)之係數雖 未達顯著性,但方向與本文預測不同,因此本文進一步針對此期間的缺失公司作分 類,以探討不同缺失類型是否影響報導誘因與公司後續修正缺失的關係。實證結果 參 見 表 七 。 當 公 司 存 有 公 司 層 級 的 缺 失 時 , 報 導 誘 因 (RI) 對 修 正 缺 失

(ICW_REMEDIATION)之係數為正(係數為 0.174),但未達顯著性;而在公司存有

特定科目層級的缺失時,報導誘因(RI)對修正缺失(ICW_REMEDIATION)之係數為 負(係數為-1.409),但亦未達顯著性。

[插入表七]

伍、額外測試

一、檢驗報導誘因高(低)公司,是否於修正內部控制缺失後,改變其對盈餘品質 的影響。

SOX 設立之初衷即在增進財務報導之品質,並重拾投資人之信心,然而,近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