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文檔中 第三章 研究歷程的開展 (頁 23-28)

質性資料的分析從步入田野開始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 將龐雜無章的資料多次抽取組合並賦予新義,但如何掌握住真實、如何不誤 讀訊息,對於初次從事質性研究的我而言,這將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歷程。

壹、原始資料轉譯、編列資料代碼與確認

我將蒐集到的多元資料如觀察錄影帶、實地札記、省思札記、師生訪談 與相關文件等原始資料轉譯成書面文件後編上資料代碼,再請相關人員稽核 查證,進行方式說明如下:

一、觀察逐字稿

將觀察逐字稿轉譯成電腦文件檔案的過程中,針對資料內容常出現的情 況使用符號來替代,方便轉錄工作的進行,轉譯符號及其內容說明如表 3-1 所 示。轉錄完畢的觀察逐字稿,在每一列的文字旁編列阿拉伯數字標示列數,

接下來依照「資料來源」、「時間」順序編上此份觀察逐字稿的資料代碼,「資 料來源」簡稱為「觀」,其後再加上觀察時間六碼。當使用此份資料內文時,

再註記內文的列數範圍以示出處,如「觀 921013,4-6」,代表 92 年 10 月 13 日的觀察逐字稿第 4 列到第 6 列的文字內容。

資料轉譯完畢後列印成四份,第一份先送交林老師與三位學生查閱是否

有轉譯錯誤之處,在確定轉譯資料的真實性之後,一份留作自己分析,另二 份則分別轉交同儕進行檢核討論。觀察逐字稿總計 24 份資料,共 179928 字。

表 3-1 影音資料轉譯符號表

符 號 意 義

※※※ 指影音資料不夠清晰無法轉譯的部份

<> 課堂師生以外的對話或聲響<>內為對話或聲響的內容

() 教師或學生當時的動作、表情或說話語氣

【】 當時的活動內容

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產 生手勢或動作

教師口語表達時伴隨著姿勢或動作,因此將其口說內容 以加粗的斜體字表示

說話內容 教師背對學生說話的內容以方框線框起來

二、實地札記與省思日誌

實地札記與省思日誌代碼係依照「資料來源」、「時間」等順序將其編上 資料代碼,實地札記、省思札記分別簡稱為「實」、「省」,其後再加上時間六 碼。如:「實 921013」代表 92 年 10 月 13 日的實地札記,「省 921013」代表 92 年 10 月 13 日的省思日誌。實地札記共計 24 份資料,181632 字;省思日 誌計有 24 份資料,22260 字。

三、訪談資料

訪談資料乃依「資料來源」、「對象」、「時間」、「問題順序」編上代碼,

其中資料來源又分為「面訪」、「書訪」與「電訪」,對象則以「T」、「S1」、「S2」、

「S3」分別代表「林老師」、「小靜」、「真真」、「小雅」,再加註訪談時間六碼,

末碼為當時發問的題目順序,以「Q」加數字表示。如「面訪 T921013Q1」代 表 92 年 10 月 13 日當面訪談林老師的第一個問題。資料轉譯完畢後同樣列印 成四份,第一份先送交林老師與三位學生查閱是否有轉譯錯誤之處,在確定 轉譯資料的真實性之後,一份留作自己分析,另二份則分別轉交同儕進行檢 核討論。教師訪談部份共 13 份資料,13509 字;學生訪談部分合計 10 份資 料,10287 字。

四、相關文件

相關文件是依照「資料來源」、「對象」、「時間」與「資料件數」編列資 料代碼,相關文件簡稱為「文」,對象有「小靜」、「真真」、「小雅」,分別以

「S1」、「S2」、「S3」表示,再加註蒐集時間六碼,並於最後加上「-數字」代 表第幾件資料。如「文 S1921013-1」代表 92 年 10 月 13 日學生小靜的第一 份文件,相關文件的資料蒐集總計 18 份。各項資料代碼舉例說明如表 3-2。

表 3-2 各項資料代碼說明表

資料代碼 意 義

觀 921013,4-6 92 年 10 月 13 日的觀察逐字稿第 4 到第 6 列文字內容

實 921013 92 年 10 月 13 日的實地札記

省 921013 92 年 10 月 13 日的省思日誌

面訪 T921013Q1 92 年 10 月 13 日當面訪談林老師的第一個問題

書訪 T921013Q2 92 年 10 月 13 日書面訪談林老師的第二個問題

電訪 T921013Q3 92 年 10 月 13 日電話訪談林老師的第三個問題

面訪 S1921013Q4 92 年 10 月 13 日當面訪談學生小靜的第四個問題

面訪 S2921013Q5 92 年 10 月 13 日當面訪談學生真真的第五個問題

面訪 S3921013Q6 92 年 10 月 13 日當面訪談學生小雅的第六個問題

文 S1921013-1 92 年 10 月 13 日學生小靜的第一份相關文件

貳、原始資料編碼,形成概念類目

將自己手邊留做分析的原始資料編列完資料代碼後,再複印成三份,一 份作為底稿,一份作為試驗性的編碼、一份作為實際剪輯的檔案。接著反覆 細讀所蒐集到的資料內容,在逐行解讀的過程中,參照研究問題與當時的情 境脈絡,將話語內容用筆劃上底線,標記成為有意義的單位,然後將這些單 位發展出一項暫時性的想法或意義的詮釋,將其註記在空白的欄位中。

在初步的分析過程中,我儘量將這些概念類別分得細一些,然後將這些 類別再標上更細緻的資料代碼出處,如 92 年 11 月 24 日觀察逐字稿中第 06

列到第 13 列的資料,在剪輯之前先在資料區塊旁標上「觀 921124,06-13」,

然後剪下放到已標明該類別名稱的袋子中。倘若某些相同的段落包含數個以 上的編碼類別,則將此段落複印成與編碼類別相同的份數,再一一剪下後按 照其類別放進合適的袋內。

繼續利用「持續比較方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的原則,不 斷在觀察、訪談、文件以及札記等一份份資料間持續的比較對照,檢視在這 些資料當中是否呈現同樣的概念,然後把相近或一致的概念歸為同一類,不 同概念者則成立另一個編碼類別,例子如附錄七。若遇到尚無法確認是否有 分析意義的類別,仍舊加以保留,留待之後再作判定。隨著新資料的加入不 斷地修正、分化與移動概念類目,直到資料蒐集結束後,一起綜合檢查所有 的編碼類別。

參、持續比較,形成範疇與脈絡主題

接下來,將這些不同的概念類目相互交錯、反覆斟酌比較,努力統整與 分析這些概念類目與類目的特性,仔細洞察這些類目之間的關係是否關連到 更大的分析架構,並建立統整的類型範疇,同一範疇下的編碼類目環環相扣,

不同結構的範疇內容儘量互斥,內容詳見附錄八。最後,在比較、辨認與檢 視的過程中,將各種範疇群的關連性組成具系統性、最高層次與解釋架構的 脈絡主題,如附錄九。

編碼的過程除了使用「持續比較法」將各種概念類目、範疇與脈絡主題 不斷分析、比較直到呈現穩定、規律的系統狀態,也使用「三角驗證法」,亦 即不同方法、不同人員間的驗證討論來獲取資料分析的合理性與適切程度,

並嘗試尋求矛盾的事例,如其中一項例子是林老師常向學生們強調「不要死 記」,但在課程的進行中,還是不自覺地要大家「記住」一些數學概念、定義 或性質。在分析過程中,不斷進行對照比較以求多角度解釋教室裡的互動事 件。

肆、撰寫報告

將資料分析最後形成的概念、範疇、脈絡主題等階層樹枝系統間的關係,

對照、描寫鋪設成為研究結果,忠實呈現師生問答互動的具體圖像。

在文檔中 第三章 研究歷程的開展 (頁 23-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