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走向心理學之門 十九世紀

一. 十九世紀的世界

 十八世紀的發展,帶來了科學的勝利。科學研究延至人性。但也帶來了不滿。

自然主義也帶來了道德危機。反啟蒙運動也因薀而生。十九世紀繼續這樣演進。

十九世紀初為浪漫主義世界,反自然主義。接著有「新啟蒙運動」,持續哲學討論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達爾文主義興起,有了新的革命。十九世紀末,對自然主義 人性和未來接充滿焦慮。

(一) 先驗論的重申:浪漫主義的反抗

  浪漫主義者希望宇宙除了原子和虛空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重申了超物 現象的理性主義信仰。有幾個浪漫主義的觀念,對心理學是重要的:

(1) 無意識概念

 叔本華 ( Schopenhauer ) 言:「意志」( well ) 是表象背後的本體現實。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頭怪獸。」「理智」試圖控制「意志」,而意志的狂怒,卻使 自己和他人痛苦。

(2) 為意志主義─選則的「自由」

  「意志」是一頭野獸,儘管痛苦,也許意味的選擇的自由。浪漫主義反對心 靈的「白板說」。一個富有意志的心靈,不會只是一個接受外部刺激的收納器。

後來影響馮得 ( Wundt ) 認為心靈是有組織自己內容的能力。

(3) 活力論 ( Vitalists ) 及目的論

  浪漫主義排斥「宇宙是一部大機器」。自然並非僵死之物,而是有機的,生 長著,隨歲月而不對改變自身。

  浪漫主義在各領域反對「機械主義」,並提出諸如「個體自由」、「唯意志論」、

 「整體主義」、「活力論」 和「目的論」。雖然浪漫主義後來被達爾文主義打敗,

但它對心理學之建立仍有其作用 ( 影響了德國的心理學家 Freud 及 Wundt )

(一) 新啟蒙運動 

並不是每個人都為自然主義所陶醉,仍有許多重要思想家堅持啟蒙運的 精神,尤其在英、法。

   功利主義和聯想主義

(1) 邊沁 ( Jeremy Bentham, 1733 ─1836)

  功利主義的享樂主義:「自然把人類置於「痛苦」和「快樂」兩個君主 統治之下,…我們所為、所言、所思皆為它們所控制。」因此,個體應該選 擇哪些會使人得到大快樂和最小痛苦的活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是唯 一的科學倫理學。政府的一切法令都應尋求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 樂。

   (2) 詹姆士穆勒 ( James Mill, 1733 ─1836)

     他是邊沁的追隨者。是一位機械論聯想主義者。他認為心理學是一種

被動的白板,它接受簡單感覺,通過彼此聯結,組合成複雜感覺或觀念。

    「意志」活動只是一種幻覺。個人出生時是被動的,「教育」的責任就是正確塑造個人心靈。

實證主義 ( Positivism )

隨著自然科學技術不斷取得成功,「唯科學主義」 ( Scientism ) 思潮聲 稱「科學」具有回答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

(1) 孔德 ( Auguste Comte, 1789─1857 )

孔德取名「實證主義」 ( Positivism ),作為一種認識論。採取了激 進的經驗主義,拋棄形上學思辯。人類的認識論應限於收集和聯想事實 構成對世界的精確描述。

孔德將歷史分成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神學階段,以神和靈魂解 釋自然事件。第二階段:形上學階段,神和靈魂變成抽象觀念,或不可 觀察的因素。第三階段是科學階段。這一階段,解釋讓位於描述、預測和 控制。「人性的宗教」代替了基督教。

(2) 馬赫 ( Emst Mach, 1838─1916 )

實證主義後來成為純哲學運動,並最終轉化為科學哲學。這期間,馬 赫是個重要的人物。

馬赫是德國物理學家。提出激進的實證主義觀點。 他認為科學的目的,

就是對「感覺」予以經濟的處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例如:他不相 信有原子存在,因為無人看過它。除非「理論」與經驗間發生聯繫並做出 預測,否則應當迴避理論。

馬赫式實證主義,在心理學方面對英美學派影響最大。在美國,威廉詹姆 士 ( William James )是其崇拜者。後來影響「邏輯實證論」的發展 。繼 而對「行為主義」有深刻的影響。( 例如:史京納 ( Skinner ) ) 。 (一) 赫拉克利特 ( Heraclitus ) 的勝利:達爾文的革命

1「變」的世界觀

Heraclllitus 認為「火」是組成世界的「始物」。火是變動不定的。因此,世界 也是變動的。他的名言:「 一個人不可能踏水同一條河流兩次。」變化是唯一 的永恆。但他並非反覆無常,而是合乎規律的。哲學和科學所獲得的真理,

應該是關於變化的真理。

然而,牛頓─笛卡兒的機械世界是不變的。柏拉圖的形式( Forms ),亞里 斯多德的本質 ( essences ) 和基督教的神學都強調「不變」。

● 浪漫主義的進化論─拉馬克主義

拉克馬 ( Jean─BaptisteLamarck, 1744─1829 ) 。理論有兩個論 點:

(1) 有機物從根本上不同於無機物。每個生命的物種都有自我完善的 先天驅力。每一個有機物都努力使自己適應環境,改變自己。

(2) 發展即習得的「特性」能夠傳遞給動物後代。

● 達爾文 (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

達爾文在「拉馬克」之後,提出不一樣的「自然選擇」( natural selection )

說法。1830 年代,達爾文形成了自然選擇初步理論:自然造就無數生命的 變異,並在其中做出選擇。隨時間推移,各自為營的群體變適應了他 們的環境。然而,自然界,是什麼力量來選擇呢?達爾文不接受拉馬克 的「趨向完善的先天動力」。認為選擇的原因是存在於有機體外部。

1838 年,達爾文閱讀了馬爾薩斯 ( Malthus,1766─1834) 的「人口 論」。

終於找到了答案。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然超過糧食供應。因此,生 活就是過多的人口為了謀取較少的資源而進行的鬥爭。達爾文在其( 自傳 )中指出,「自然選擇」正由於「生存競爭」。過多生物爭奪較少資源。強勝 弱敗,優越品種得以保留。「生存競爭」成為進化發動機。

 達爾文於1842年就表述他的思想,但直到1859年才出版( 物種起 源)。why?達爾文本人擔心的是一種危險思想。1858年,他發現另外有 人發表相似的言論。這就是華萊士 ( Wallace,1823─1919)。結果在

858年共同發表。

 ● 接納與影響

   達爾文的 ( 物種起源 )發表,受各地人事接受。但也受到基督教的反對。

赫胥黎 ( Huxley, 1825─1895 )用進化論全面抨擊 ( 聖經 ) 及教會。

達爾文本人提出「科學假設」 的達爾文主義,後來斯賓賽等人將其轉化 成「自然主義形而上的達爾文主義」,將進化論觀點用於『人類和社會』。

在心理學方面,導致了「適應心理學」 的產生。行為主義是達爾文在心理 學中的繼承人。

(一) 科學之邊緣和世紀的結束

「科學」取代了「宗教」。然而由於「宗教」的衰弱,留下了世俗的真空。 

這時產生了三個運動:(1) 麥斯麥術 ( mesnierism ),(2) 顱相學 ( Phrenology )及 (3) 唯靈論 ( spiritualism )

麥斯麥術:最初的大眾科學

  「 麥斯麥術」 名稱來自創始人麥斯麥 ( Frauz Anton

Mesmer,1734─1815 ), 是一為維也納醫生。他把許多機體疾病歸因於一 種宇宙的流體。醫生可以透過控制這些「流體」來治療各種疾病。麥斯麥起初使用

「磁力」把流體吸出致病區。後來又說這種流體只對「動物磁性」 ( Animal─magnetism ) 具敏感性。

麥斯麥試圖用「科學」證明其效果,未能說服機學機構。但民間卻很流行。

他的「科學」受新理性主義歡迎,而其唯靈論文頗能滿足潛在宗教需求。麥斯麥 術,後來被改造成「催眠術」 ( hypnotism ) 在法國,催眠術發展成為歇斯底 里症的醫療。沙考( Charcot,1825─1893) 為主要發言人,Frued 曾在沙考

門下學習催眠。

最初的生理心理學:顱相學

高爾( 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他提出「腦」是靈魂的駐所。高 爾認為靈魂是心靈的器室。每一種官能有賴腦的特定區域。高爾一直進行比較解 剖學的研究,以支持這個論點。但當時技術過於粗糙,無法發展「官能」 與「器 官」

之對應。高爾於是以隆起之顱骨來比較,觀察個體獨特行為,並把行為與顱骨隆 起聯繫起來。高爾的心理學是非內省的,客觀的,重機能主義的。也是一種「個 體差異」心理學。

對唯物主義的反抗:唯靈論及靈學研究

唯物主義激發了「科學主義」的熱情,也引起了許多的不安。

邁爾斯 ( Frederic Myers,1843─1901 )

曾言:「人的生命獨立於血液相大腦。」 他領導了十九世紀的「靈學研究」

( Psychical research )。邁爾斯曾出版(人類性格及其死後)(

Human personality and Its 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 一書,從書名設想大概 一部鬼怪故事,但他是一本關於異常心理現象的書。他考察了從睡眠和歇斯底里 到靈魂出竅的現象。

邁爾斯,曾將無意識稱稱為「閾下的自我」( Subliminal Self ),因然閾 下自

我是非理性的,但它卻能使我們超越物質世界同心靈世界交往。靈學研究現在稱 之為「超心理學」或「心靈學」( Parapsychology )。繼續在今天的學術期刊及 大學課程中。

二,邁向心理科學 (一) 科學之外的進步

1 天文學的貢獻:心理歷程的時間測量

天文學的重要貢獻功能是精確測繪星體圖。1795 年一位格林威治觀察站的助 理人員被開除,原因是他上司發現自己觀察星體通過交叉點時間比他的助手快 0.5 秒,助手是錯的。但是幾年後,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

Bessel,1784─1864 )發現天文工作者報告星體通過時間紀錄都有差異。貝塞 爾計算出「人差方程式」

( Personal equations )。以便消除天文計算中的個別差異。( 例如:助手─

上=

0.5 秒 )。

在此同時,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茲 ( Herman von helmholtz ) 提出

「反應時間」 ( reactiontime )概念,以測定肌肉反應所需要的時間。後來 這個概念發展成測量生理和心理過程的客觀方法,稱作「心理測時學」

(

mental chronometry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