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心理學、科學和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 心理學、科學和歷史"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心理學、科學和歷史

一、 心理學史的定義和性質

(一) 什麼是「心理學」(psychology)?

1、 心理學的定義問題?

2、 心理學主要的研究課題?

3、 研究的取向及方法?

(二) 什麼是「歷史」(history)?

1、 客觀史觀-歷史是過去的紀錄

2、 建構史觀-歷史不是在紀錄過去,而是在處理過去。

-歷史是對過去的一種理解或詮釋。

(三) 何謂「心理學史」?

-心理學史,是人類對自己所做的解釋的解釋。

二、 為什麼要研究「心理學史」?

1、 了解過去幫助我們認識今天的處遇,而今天的處遇也影響我們對過去 的解釋。

2、 了解心理學知識產生的背景脈絡(心理學的知識社會學)。

3、 了解現代心理學知識與過去之關係,有利於現今知識的學習。

4、 研究心理學史,可開展對心理學的視野。對心理學有整體的了解,對各 自獨立心理學科有連貫作用,對各科有更深的了解。

5、 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了解心理學之過去,以建構自己的「心理學 史觀」及「心理學之認同」。

三、 研究心理學史的研究取向

(一) 舊史(傳統)vs 新史

-舊史(由上而下):重偉人、大事、觀念史 -新史(由下而上):重時代背景、平凡生活

(二) 內部史(internalism)vs 外部史(externalism)

-內部史,針對心理學內部的發展與分析

-外部史,重心理學與社會、文化背景及與其他學科之關係

(三) 偉人說vs 世代風潮

-例如:卡萊爾(Carlyle):「歷史是偉人傳記所組成」

Kuhn(1962):「典範」(paradigm)說

(四) 刺蝟vs 狐狸

-刺蝟:只懂一種重要的事、大 P 哲學家、系統建造者、統一論者。

-狐狸:知曉許多事、小 P 哲學家、多元論者。

四、心理學與科學

(2)

(一)何謂「科學」?

-科學是人類自亂中循環的努力。

-科學是人類一向公開的事業。

-科學是在描述、預測、控制現象(實證論)。

-科學是對現象的解釋(理論)。

(二)如何才能得到「解釋」-科學方法論(哲學)的演變 1、歸納法(Mill 及培根)

2、邏輯實證論(Hempel)

-歸納+演繹(deductive-nomological)

3、證偽主義(falsificationism)(Popper)

4、世界觀理論

-Kuhn(1962)的「典範論」

5、『科學無政府主義』

-費若本(Feyeraband)任何方法接行 。 6、科學進化論(圖爾明 Toulmin)

結語:科學之發展,除了內在邏輯問題,科學之外的歷史、社會和個人的影響 也應考論在內。

(三)心理學與科學之關係: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嗎?

1、科學心理學-近百年的事。自然主義的勝利,牛頓風格的建立(一種迷 思?)。

2、非科學心理學

(1)哲學的心理學

(2)自然科學 V.S 人文科學(通則 VS 特則)

(3)二元論(dualism)的影響 -靈魂(超自然主義)說

(4)目的論(teleology)

-「信念」及「願望」、「意向」才是原因 -「理由」而不是因果

3、等待果陀?

-等待心理學的「牛頓」?

4、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嗎?

五、心理學與歷史

一、心理學的編年史(historiography)的循環 -歷史專業+心理學專業

二、心理學史課程及分會的建立 三、心理學知識及社會學

四、心理學就是歷史學

(3)

-Gergen(1973)

-心理學知識本身就是社會/文化/歷史的反映。

-心理學知識與文化變遷問題。文化變遷後,原來結論不成立。

-心理學知識的啟蒙效果(the liberating effect)。心理學知識並 不具預測性。

-Kuhn(1970)的「典範論」

科學革命:典範轉移

前典範 常態科學 反常異例 危機 科學革命

競爭學派林立、 科學產生單一典範、 重要且無法 不安全感、 年輕科學家 隨機蒐集資料 科學家間有共識、 回答問題 典範限制力 依新典範、

無科學 。 共同解謎 。 不斷出現 。 鬆動、競爭 年老科學 理論出現。 也轉變。

*心理學可否用「典範論」解釋?

(4)

第二章 古典的世界-哲學科學和心理學的起源

西方的古典世界-希臘文化 一、字源:

Psyche(Ψ)-生命之氣息、靈魂。

Thymos-胸腺、動機、情感。

Nous-心理器官、使人能認清真理、理性。

二、柏拉圖之前的哲學

(一)批判傳統

-泰利斯(Thales,585BC)曾向學生說:「這是我的觀點,你們要 儘可能去修正這些觀點和想法」

(二)自然主義(Naturalism)

-泰利斯:萬物皆由【水】所組成。構成一切事物之基本元素:「物元」、

「始物」(Physis)。後其學生提出「空氣」為物元。

(三)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530BC)

1、畢氏定理發現者。

2、「數學」為開啟宇宙之門的鑰匙。

3、區分「靈魂」及「肉體」。

(四)德謨克利圖斯(Democritus,420BC)

1、原子論(atomism)

-所有物體都是由極小的原子組成。

-心理學原子論:複雜的觀念是由簡單的觀念和感覺組成。

-原子論的推展成為:決定論(determinism)唯物論

(materialism)化約論(reductionism)

2、享樂主義者(hedonism)的提倡者。

3、唯物主義的倫理學:人類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價值化約成身 體的快樂。「最多快樂,最少的麻煩就是最完美的人」。

(五)詭辯學派(Sophists)

-普洛塔哥拉斯(Protagras,490BC-420BC)

-人為萬物之權衡。

-每個人以自己的觀點解釋世界。

-每個人的感覺是相對的。

-世上無絕對真理。(文化相對)

三、西方古典哲學的兩種主張:理性主義VS 經驗主義

(5)

(一)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柏拉圖:理性主義

1、蘇格拉底(Socrates, 470BC-399BC)

-真理判斷依「理性」(reason)。

-產婆法:知識已存於人們心中,只是引出而已(先天論)。

2、柏拉圖(Plato, 427BC-347BC)

(1)知識部分來自感覺,但人類心靈中有「理性」、「觀念」存在。

「觀念」、「理性」是永恆的,先於萬物而存在。感覺、經驗非可 靠的知識來源,知識的客體為「形式」(Forms)或「觀念」

(Ideas)。

(2)靈魂(Soul)

-靈魂是不朽的,可分為三種:

a、理性靈魂(頭、知)求知識。

b、勇氣靈魂(胸、意)求權力(榮譽)。

c、情慾靈魂(暖、情)求肉體快樂。

-理性控制勇氣籍情慾(Freud)。

(3)身心二元論者 -靈魂(理性)/身體

(4)先天論者

-人類知識與生俱來。經由思考、辨正而發揮出來。

(二)亞里斯多德:經驗主義

1、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

-柏拉圖學生,較有系統強調知識及經驗的重要。三段論的創始者。

2、知識來自「感覺」及「經驗」。

-概念不是形式,是自然界存在的特質,經由感官而瞭解、知道。

(經驗主義)

3、人的靈魂與肉體不分,只有一個實體(一元論),為一體兩面,

不可化約。(生機論者)靈魂是身體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和活動能力 4、人類靈魂的結構

個別的感覺 統覺中心 被動心靈 (senses)

想像記憶 主動心靈

(三)亞里斯多德之後:幸福哲學

(6)

-亞歷山大帝死後,帝國瓦解,羅馬帝國成立。不重形上學而朝向現實 注意生活問題,實現幸福。(323BC-中世紀)

1、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BC)

-宣揚「享樂主義」,避免痛苦。過安樂的生活,離開煩擾的社會。

2、犬儒主義(Cynics):嘲諷世俗的社會。社會充滿虛偽、貪欲。

-Diogenes(324BC 死),亞歷山大帝來訪,說:「不要擋住了 光線」。

3、懷疑論(Skepticism)

-不信任感官知識,也不相信「形式世界」。避免錯誤,不相信任 何論斷。

4、斯多亞學派(Stoicism)

-Zeno(333-262BC)所創,相信宿命論,宇宙按計畫進行,

唯有將個人理性融入宇宙,才能和諧快樂。

5、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將柏氏哲學轉成神學。宇宙有一高高在上的真神(The One)。

真神有智慧,統治柏氏的「形式王國」。人的靈魂在不完美的肉 體中,要超越才會永恆的幸福。

6、早期基督教哲學

-奧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最後一位古典哲學家,

將斯多學派+新柏拉圖+基督教+基督教哲學。

-上帝的存在如同數學定理的存在,他們都是真實的。

四、醫學(生理)心裡學起源

(一) 西波克拉第(Hippocrates,460-370BC)

-西方醫學之父

-人體由四元素構成:水、火、體、氣。

-人體有四物相對應:血液、黃膽汁、黑膽汁、黏液。

-性格受此四物之影響(類型學)

(二)格林(Galen,130-200AD)

-大腦為心靈之所在。

-小腦與動作有關。

-以氣質將人分類

火(血液) 氣盛、熱心 氣(黃膽) 易怒、逞強 水(黑膽) 憂鬱寡歡 土(黏液) 冷靜善謀

(7)

第三章 靈性與個人主義--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一、從古典到中世紀:中世紀早期(476-1000)

(一)中世紀的背景

1、羅馬帝國逐漸崩潰走向封建主義 -經濟衰退

-野蠻人入侵

-史稱「黑暗時代」(475-1000)

2、公元 1000-1300 年,經濟人口增加,中世紀盛期。公元 1348- 1350「黑死病」流行,1/3 西歐人口死亡。

3、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與宗教革命。

-中世紀為一個「喪失」到「恢復」,「衰落」到「革新」時期。

(二)中世紀的精神型態

-上帝和靈魂(奧古斯丁:獨白)

(三)新柏拉圖主義:

-代表人物:奧古斯丁(354-430)

-只求瞭解上帝和靈魂。注重透過「內省」來認識上帝和靈魂。探求自身內 部,來自上帝啟示,可認識靈魂,瞭解靈魂就是上帝。

-一切事物都是上帝這一無形世界的象徵。宇宙是有層級的。教會、社會、

靈魂皆然。

(四)回教的官能心裡學

-基督教世界之外的成就:猶太教及回教

-猶太教及回教保存及翻譯希臘哲學的著作,豐富了歐洲。通過西班牙及 西西里傳入歐洲。

-代表人物:伊本西那(Ibn ,980-1037 )。又名 Avicenna,是醫生及 哲學家。

-西那提出一種具七種官能的表列。呈現了新柏拉圖的層級,但也試圖結 合亞里斯多德的心裡學。其官能心裡學見圖一。

(8)

沉思的理智-認識宇宙 理性靈魂

實踐的理智-管理每日事物 慾望 趨近快樂

逃避痛苦

易感性靈魂 內部感官 回憶、記憶、估計、

綜合的人類想像-創造 綜合的動物想像-聯結 保留的想像

共同感覺-聯結外部 外部感官(視、聽、觸、味、嗅)

繁殖

植物的靈魂 成長 滋養

圖一:西那的官能心理學結構

二、中世紀盛期(1000-1300)

(一) 大眾文化

-中世紀盛期之發展:法律、資本主義、城市。

-教會之外:大眾本土文學興起。

(二) 女性觀及浪漫之情

1、對女性分裂的態度:聖母 VS 夏娃

2、浪漫之情問世:例:Strasbourg 曾言:「男人所到之處是要雨女人在 一起,女人所到之處是要與男人在一起。他們還需要別的什麼呢?」

這裡排除了教會、社會及國家,贊成兩人浪漫心靈的融合。

(三) 個性(Individuality)的成長 -新柏拉圖主義,個體只是「概念」。

-人的理智認識一般概念,而非個體。

-大眾文化 個人主義 傳記及自傳文學 「認識自己」成座右銘

(四) 基督教官能心理學

-兩位代表人物,各為一派哲學之頂峰:

1、聖鮑拉文多拉(St.Bonaventure,1221-1274)

-新柏拉圖派代言人。身心二元論。重「內省」,內省目的在見到上帝。將 人的精神官能分為四種:執意的、易感性的、理智及意志。

(9)

2、聖阿奎那(St.Aquinas,1225-1275)

-亞里斯多德派代言人。把亞氏哲學及神學調和起來,並綜合西那的觀 點。

-阿奎那的心靈觀點如圖二。

思慮-對宇宙認識 主動理智-抽象化

理性靈魂 被動理智-具體化 理智慾望-探求宇宙之善

運動的及

慾望力量 敏感的慾望 慾望的-接近或逃避目標 易怒的-克服阻礙

敏感的靈魂

內部感官 想像-對不存在的理解 記憶-保留意像

估計-對利害直覺 共同感覺-聯結外部 外部感官(視、聽、觸味、嗅)

營養-供養身體

植物的靈魂 增長-尋求身體適當大小 生殖-繁殖身體

圖二:阿奎那的心靈概念

-阿奎那改動西那有三處:刪除「綜合想像」、「實踐理智」,但加入「主動理 智」。

-阿奎那放棄二元論。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心靈和一個身體。靈魂雖然超然 存在,但其自然的住所是身體。也採取經驗主義。

-他反對「內省」直接認識上帝,只要透過考察這個世界及自身工作,才能 認識上帝及自己。

-阿奎那傳統柏拉圖主義帶來一種「自然主義」。

三、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及基督教改革(1300-1600)

(一)中世紀世界觀之解體

-經濟蕭條 1348 年黑死病人民變悲觀人們放棄中世紀信念承認人 的-理性是有限的興起了三種運動經驗主義分習哲學及科學。

(二)經驗主義的復興

-中世紀重視上帝的觀念重抽象化的本質在形上學上是真實的思想家 奧康( Ockham,1290-1349 反對這種觀點認為知識始於直接 認知(intuitive cognition)這種活動對世界上事物有直接可靠

(10)

的瞭解可以發展到抽象認知普遍概念是心理概念並不存在於心靈 之外探索問題儘可能用簡化的解釋去掉不必要的東西稱之為奧康 之剃刀(Ockham’s razor)。

(三)分析及理性的限制

-中世紀哲學相信人類理性的力量 -一般概念=永久的實體(形式)

- 阿貝拉薩 (Abelard ,1079-1142)反對這種形上學的現實主義他 認為概念是純粹心理意象或標籤(label)是邏輯學的和心裡學的不 是形上學的。

- Autrecourt (生於 1300 肯定知識儘可能貼近現象是以經驗為根 據知識必須被證明是正確的開始採取懷疑主義。

(四)近代科學興起 1 自然主義哲學家

-信仰≠理性

2 培根( Roger Bacon ,1214-1292

-進行光學實驗強調數學把宇宙看成工業機器研究練金術

(alchemy)重實驗科學雖然在此時無發展文藝復興時人文主義 者不重視但以有一種趨勢趨勢開始。

(五)文藝復興及基督教改革

1 文藝復興始於 1453 年(義大利始於 1300)最難理解時期他對哲 學沒貢獻(奧康(死於1348)至笛卡兒(1596 生)之間沒有出 過一流哲學家)科學上亦無成就最重要貢獻人本主義

humanism 興起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文藝復興是 回復過去重視古代的思想回復古代原著。

-文藝復興成就在藝術及政治代表人物達文西莎士比亞馬基維利。

2 後文藝復興時期三種思潮

-生理機械觀達文西對人體解剖觀察。

-自然哲學-Bruno(1548-1600)認為除太陽系之外還可發現生 命遭到火刑。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的經驗科學主張 用完全歸納經驗及理性 > 信仰。

3 宗教革命

-1517 年馬丁路德(Luther)在符騰堡大教堂釘上 99 條論題引起 教會兩大集團(奧古斯丁VS 阿奎那)之戰爭雙方激戰哲學家夾在 中間常被指控為異教徒路得追求一種個人的認真內省的宗教。

(六)文藝復興之終結

-文藝復興是歐洲史上精神最紛亂的時代百年戰爭三十年戰爭黑死病 流行教會腐化封建崩潰。

(11)

-16 世紀晚期是個懷疑主義(Skepticism)時期莎士比亞(1565- 1616)的哈母雷特對人的看法樂觀又悲觀哲學家感受且描述了人類 的侷限性蒙田( Montaigne ,1533-1592 與人本主義相反他說一 切創造物中人是最可憐和脆弱的<同時又最驕傲最輕蔑> 人非萬物 之靈人與動物同等。

-把人從這頂端推翻這種發展直到達爾文佛洛依德史京納(Skinner)

那裡達到頂點。

-人類的未來志向懷疑主義及自然主義蒙田否定了古典時代起至中世紀 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將被科學及世俗化的哲學所替代。

(12)

第四章 世界圖像的機械化─ 十七世紀

中世紀的世界觀 ─ 皇帝為中心,層級組織、世界蘊含於精神中。

十七世紀 ─ 科學的,數學的,機械觀的,物質的。

一、科學的革命

1. 科學的根源及進步是錯綜複雜的。

-牛頓研究物理學,也研究煉金術。

-伽利略〈Galileo〉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

-培根重實際觀察,重手工藝,但他不接受哥白尼,不相信數學可以解釋 每一現象,也對煉金術有興趣。

2. 科學革命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1453年 哥白尼〈天體軌道的革命〉出版。

    太陽為太陽系中心,不是地球。

   -伽利略〈1564─1642〉支持哥白尼    -1687年 牛頓〈數學原理〉出版         宇宙是一大機械。

3. 科學究竟是純理論〈抽象的〉,還是應用的〈實用的〉?

柏拉圖主義  科學是理論的  馮德<Wundt>、鐵欽納

<Titchener>。

另一傳統  科學是實用的。培根  工藝傳統  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4. 原子論 <atomist> 的復興。

-科學 處理「初級性質」<primary qualities> 數量的,數學的。 原 子本身。

   主觀的「次級性質」。例:感官時的主觀結果。內省經驗。非科學處 理範圍。

∴主觀性 <Subjectivity> 在十七世紀被物理學摒棄。而在二十世紀又 心理學〈行為主義〉所摒棄。

二、哲學的再造

  哲學繼中世紀的經驗哲學,而有了新的〈世俗的〉哲學出現。

1、真理來自懷疑:笛卡兒〈1596─1650〉

-笛卡兒<

Rene Descartes

>為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生 理學家、物理學家。近代歐洲哲學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

(1)理性主義

-起源自懷疑主義。如蒙田 <Montaigne>,認為人類不可能獲得

(13)

絕對真理。

-笛卡兒在德軍隊服役時沉思,決定有系統的懷疑一切,直到那不澄 自明,毋容置疑的東西。懷疑上帝的存在,懷疑自己感覺的有效性,

懷疑自己的身體存在….直到不能懷疑的事物。確定自己作為一種「自 我意識」、「在在思想」的存在。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

-如何才能得到真理?笛卡兒認為只有通過「理性」發現直觀易見真理 再由此演繹出其他真理。

-這種方法與培根的「歸納法」相對立。是理性主義者。笛卡兒屬於「內 省的理性主義傳統」(如:柏拉圖、奧古斯丁)。

(2)機械論

-笛卡兒喜歡數學,世界觀也是數學化的。將宇宙想像成一部複雜的機 械。上帝創造了這完美的機械。

-牛頓的成功和笛卡兒的幻想,引導著後世的科學。這種幻想帶來「笛卡 兒的心理學」(機械 + 數學) 。

(3)身心二元論 ( 身心交感說,mind─body interactionism ) -笛卡兒提出身心二元論,把身和心看作兩個完全獨立的實體。一個是

物質的 (身), 另一個是非物質的 (心) 這兩個實體交互作用。 身體 是一部機械。身體和心靈透過松果體( pineal gland ) 而交互作用。

-笛卡兒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歷史的發展也是吊詭的。他強調「理性」,反 對「知覺」,強調「天賦」反對「經驗」,強調「絕對真理」,反對「相對 主義」,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然而他的世界及人體的「機械主義」、

「數學化傾向」,使他的心理學終將支持「經驗主義」和「行為主義」。

2、人類的理解:洛克 (1632 1704 )

-洛克 ( John Locke) 是英國經驗心理學的創立者,近代歐洲聯想主 義的倡導者。出身律師家庭,曾在牛津大學發表和任教。把「科學」精神 引入哲學,去除形上學。

(1)經驗主義

-人類可以理解什麼?洛克宣稱:「除了自身的「觀念」之外,沒有其 他直接的客體。我們的知識只能是理解它們 (自身) 的觀念」那麼,

觀念來自何處?「來自經驗。在經驗中,我們所有知識得以建立並獲 取知識本身」。

-提出「白板說」( tabula rasa )。心智如一張白紙。

但是他並不是徹底的經驗主義者。他將經驗分成兩種:對外界物體 的感覺及心理活動的內省。

-而心理思維、記憶、知覺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一如笛卡兒所主張。- 洛克的後繼者並未如此繼承。

(2)聯想主義的開拓

-洛克認為「觀念」的聯想有「自然的聯合」和「習得的聯合」。他說: 

(14)

「我們的一些觀念相互間有一種自然的聯合。….除了這種聯合,還有 一種聯合,完全是由機會和習慣來的」。

對於習慣的聯合,是後來頻率法則 ( law of frequency )的開端。

對洛克而言,「觀念」為心靈的單位。知覺是一些感覺的聯合。而簡單 的觀念可以通過聯想活動而組成複雜觀念。

三、哲學、科學和人類事物

科學革命興起,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被重新評價。宗教喪失權威,科學取而 代之。科學不只要解釋自然,也從事人類自我之了解及人類生活之了解

1.社會生活的法則:霍布斯 ( Hobbes, 1588 1679 ) (1)唯物論

-笛卡兒認為 :動物完全是一部機械,而人類不是。霍布斯更進一 步。

-他宣稱「精神實體」是毫無意義的觀念。唯有物質存在。人類一如動 物,而物質的原因而非精神的原因所決定。

(2)人性論

-他認為:人是“自然物體”。支配人的根本力量是趨利避害,自我 保存。人是自私自利的。

(3)政治科學 (巨靈論)

-人性自私、好戰,如何解決?解決辦法是要人認識到他們合理的自 我利益有賴於一個有規則的政府。每一個人都應該把一切自由和平 等的權利讓給所有可能引起戰爭的東西。凡能保證這種自由最理想 的政府是絕對專制的政治,它會將社會所有人的權利許諾給一個 統治者,集眾志為一個一意志,這個統治者統治和保護他們。

2.理性不能理解「心靈」( the heart )之理:巴斯卡 (1623 1662 ) -巴斯卡 ( Blaise Pascal ) 開啟了近代的「存在主義」笛卡兒的懷疑,

導致「理性」成功的確認。但對巴斯卡而言,懷疑導致更多的懷疑,

而惶恐不安,希望從「信仰」中獲得安慰及真理。人的本質不是自然 的理性,而是「信仰」的意志和能力。

-巴斯卡曾言:「人不過是一隻蘆葦,但是卻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有 獨特的自我意識。

-巴斯卡是數學家和科學家。19 歲發明計算機,認為計算機有效,接近 思維。這說法在當時是十分令人震撼的。然而,巴斯卡卻宣稱:人 與動物之別是人的「自由意識,而不是理性,人之所以為人,是 在於其心靈( the heart )不在腦 。」

3.決定論的擴展:斯賓諾莎 ( Baruch Spinoza,1652 1677 ) (1)決定論

-斯賓諾莎是猶太人,不信耶和華。他把上帝等於自然。上帝並沒有

(15)

脫離自然,而成為獨立的存在。上帝不過是宇宙的總體。而自然(上 帝)完全受決定論 ( determinism)的支配,而了解事物,要闡 明它的動力因 ( efficient causes),否認終極因 ( final causes ),認為目的論是人類將意圖感受對自然的一種投射 ( projection) 而已。

(2)身心一元論

-斯賓諾莎把決定論用於人類。心智不是脫離身體的某種東西,是 由大腦過程所產生。心和身是同一的。心理活動像身體活動,受決 定論支配。

4.意識的層次:萊布尼茨 ( Gottfried Leibniz,1646 1716 )

-萊布尼茨是一位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形上哲學家。獨立發明了「微積分」

(與牛頓同時)。

(1)單子論(形上學)

-萊布尼茨認為宇宙是由無數「單子」( monads)所組成。單子是 微小的實體,都由某種程度的活性,並且具有不同層度的意識。

動物和人由那些最具意識,最高層次的單子所組成。

-單子有一種完善自身,實現其潛能的傾向。唯有通過內部的發展,

而變化。具有目的性,朝著一種目的及自身完善的發展 (piaget 的兒童發展理論說)。

(2)身心平行論 ( parallelism )

-笛卡兒主張身心交互作用,但兩者如何保持協調?全憑上帝安 排?萊布尼茨提出身心平行說。單子與單子間有一種預定的和諧。

如同兩座完美的鐘,同一時間啟動。

(3)先天論

-許多觀念不可能來自經驗。嬰兒對某種知識的先天傾向,但也必 須被誘發。

(4)微覺說 ( petite perception )

-知覺中可分出「微覺」。微覺是一種刺激,它非常弱,因而不能 覺察。 如一滴水拍打海洋的聲音。微覺太小不能察覺,但組合起 來卻能產生意識。(開心理物理學之先河 ) 。刺激強度與經驗 (知 覺) 之關係。

-同時,這也意味著「潛意識」的存在。萊布尼茨曾言:「我們意識 不到靈魂自身的變化。」 這個概念十九世紀佛洛依德採用。

結語:

牛頓─笛卡兒的機械宇宙取代上帝。用科學和理性取代宗教。理性壓倒

(16)

了傳統和信仰。但是另一種論說也正在運行。一種對理性的反抗也即 將到來。「理性是一種無盡謬說之源,破壞自然的毒物」。「理性滋長 了人的狂妄自大」。 十七世紀也以播下了變化的種子。

(17)

第五章 理性與反動-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在 17 世紀己播下種子,牛頓及洛克成了新 時代的英雄。心理學取代了形上學成為18 世紀主要的哲學關注。然而,擺脫了 宗教信仰,我們是否能足以證明人類的知識是正確的?18 世紀的學術空氣是傾 向經驗主義的,但是仍不乏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許多哲學家的態度是矛盾的。

一、 懷疑論的危機

(一)「精神」高於「物質」: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965~1753)

柏克萊是愛爾蘭之哲學家與神學家。在哲學上是唯心論者,以上帝解釋一切 真實。在心理學上,他又信任觀察,具經驗主義精神。

1 唯心論(idealism)

洛克主張知識來自感覺的「觀念」。「觀念」為知識之客體。那麼,我們如何確 知「觀念」與「真實的」物質客體相符?

柏克萊否認心理學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宣稱心理是主體精神世界的產物,存 在也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結果。當人們覺察到物質時,物質才存在。柏克萊的 名言:「存在即感知」,亦即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上帝」為萬物的知覺者,

所以萬物存在。

2 重視「聯想原則」

柏克萊認為,人的觀念有三種:(一)由直接感覺而來。(二)內心反省而來

(三)由記憶及想像而形成。而這三種觀念由「聯想」為中介,串聯起來。複 雜觀念是由各種簡單觀念聯想而成。

3 對「空間知覺」(space perception)的研究

柏克萊主張「空間知覺」是視覺、觸覺、和動覺印象之間經驗聯合結果。完全 肯定經驗和聯想在空間知覺形成時的作用。認為「深度知覺」是習得而成的。

柏克萊對視覺的研究藉助「內省」,強調要力求描述知覺的真正客體。影響 到後來的鐵欽納的「構造主義」(structuralism)。其強調「連結」原則,影 響後來的聯想心理學。

(二)「習慣」高於「理性」:休膜(David Hume,1711~1776)

休謨生於蘇格蘭之愛丁堡。哲學家及歷史學家。曾肆業於愛丁堡大學。試圖調 和宗教信仰與科學的矛盾。著(人類悟性之探討),被視為無神論者。

1 經驗主義

洛克試圖用心理學取代形上學。休謨則用更為激烈的方式完成。他曾言:「我 們提出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來解釋人類性質的原則。…..我們能夠給予這種科 學唯一牢固的基礎,必須依賴經驗和觀察。」

2 人類心理內容的分類

(18)

知覺(意識)

印象(感覺) 觀念(摹本)

感覺的(快樂或痛苦) 內省的

熱列的(熱情) 平靜的(害羞感或道德感)

3 聯想功能

休謨區分了「簡單的」知覺及複雜的知覺。複雜的觀念由簡單的集合。這種集合 是聯想作用形成的。休謨重視「印象」甚於「觀念」。印象是直接接觸現實,觀念可 能虛假。真理是由「印象」來確認。排除形上學及神學,是一種「實証主義」

(positivism)。其次,休謨重視簡單的知識,複雜知覺可分解成簡單的成份。

這是一種心理學的原子主義(atomist)。

休謨重視經驗的推論,認為是「習慣」的結果。故,「習慣」重於「理性」。他承 認「理性」的限度,認為「動物」也具概括傾向。動物也學得習慣。因此,休謨是一 位溫和的懷疑論者。認為新理學也必須能解釋動物。已有「適應心理學」

(psychology of adaptation)的影子。後來的達爾文、Freud、行為主義都有 休謨的影子。

(三)常識的重申:蘇格蘭學派

18 世紀出現一些哲學家,維護一般人的主張,反對哲學深奧的思辯。最著 名的為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他曾言:「我鄙視哲學,並拒絕 它的指導,讓我的靈魂與常識在一起。」

里德發現休謨的懷疑論與常抵觸。我們對我們的世界有著可靠的認識,從未 懷疑,除非受到深奧哲學的刺激。他採用「常識」(common sense)作為哲學 信仰。

里德的常識哲學有幾點:

(1)知覺的行動(act)的重要

里德主張常識的實在論(realism)。知覺的對象是現實的。知覺有三元素:知 覺者、知覺的行動及客體。只有知覺行動與客體發生直接聯繫,而不是觀念。因 此,他言:「除非我看某東西,否則我看不見。」(I cannot see, without seeing something)這種強調「意動」(act)的重要。即後來布倫塔諾

(Breutano)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

(2)經驗是有組織的整體

(19)

Reid 反對經驗由簡單感覺的複合,也非習得的聯想。而是組織起來整體的 感受。知覺總是有意義的。這種觀念影響了「格式塔」(gestalt)運動。

(3)先天論:Reid 主張我們與生俱來有某些先天的官能和心理原則。允許我們 精確認識世界。這在「格式塔」心理學中也可以見到。

(四)形而上學的重申: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出身於普魯士哥尼斯堡。生活極有規律。他的哲 學試圖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建構了二元論的哲學體系。他認為統一的客觀世界 分為現象(phenomenon)和自在之物(thing in themselves),兩個不同 的世界。而人只能認識「現象」不能認識「自在之物」(本體)。

康德受到萊布尼茨、沃爾夫、休謨的影響。試圖挽救形上學。他知道關於上帝及 人類靈魂的形上學已死。不過,他也不接受休謨對知識的分析,而宣稱另一種

「哲學的形上學」。人能認識的東西是「現象」,現象之後,還有「本體」

(noumena)存在。本體的世界,沒有原因,而人的道德自由是本體領域。

(1)康德企圖調和「先天說」與「經驗論」。人雖由經驗獲得認識的材料,但人 有先天的直觀形式(如時間和空間)和思維形式(如原因和結果,必然 與偶然)。先天的原則形塑經驗。

(2)心理學無法成為一門科學

康德認為物理學的對象是物質。人類對物質的經驗必然是真實的。物理學是 一門科學。而理性心理學是一門錯覺。心理學的對象是思維或靈魂。即笛卡兒的

「我思」。靈魂是純粹的思維,它沒有內容,無法成為科學。但康德關心一門人性 的學科,他稱之為「人類學」(anthropology)。研究人類的智力、慾望、性格。

這是康德的常識心理學。

(3)以「模糊概念」表示「無意識」

康德論及「尚未意識到的觀念」。有些知覺是清楚的,有些是模糊的。「心靈如一 張巨大地圖,被照明的只有少數地方。」這個模糊概念即為「無意識」。這種「無意 識」概念對後世影響很大(如心理物理學、完形心理學、意動心理學、精神分析 學)。雖然康德的無意識並不等於Freud 的潛意識。

康德對心理學的影響是有爭議的。但他試圖調和「人性」與牛頓式的「機械」觀,

有其一定的貢獻。

二、 哲學、科學和人性

哲學系統的懷疑論之外,十八世紀還出現了許多「心理學的牛頓」。以 牛頓精神探討人類生活。

(一)英國聯想主義和經濟學

1 哈特利(David Hartley,1705~1757)

聯想主義(associationism)由哈特利創建,他是一位醫生,為聯想建立生 理基礎。

(1) 感覺是認識的泉源

兒童初生時,只有接受感覺經驗的能力。及長將感覺聯繫,構成複雜觀念

(20)

心理事件的產生取決於神經事件。

(2) 神經振動說

將牛頓的神經振動說應用於神經系統的活動。外物作用於感官,引起振動 傳到腦,腦會複製而產生觀念。

(3) 聯想原則

聯想作用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基本原則。聯想有兩種:同時性聯想及相繼 性聯想。

2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

(國富論)作者,產生一門新的社會科學-經濟學。自然律用於人類經濟活動。

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每個人的慾望形成一般利益,則是一隻「無形之手」

(Invisible hand)。理智的經濟應儘可能協助這隻「無形之手」。

這種說法預言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社會的一般利益是靠利益的競爭提供 的。

(二)法國的自然主義

反對基督教的哲學家,希圖完成牛頓的工作。以自然的術語而非超自然的術 語來了解了。稱之為「自然主義」。人設想為自然之一部份。

笛卡兒曾言:「動物是機械」。這些哲學家把這種說法推論至人。

1 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Mattrie,1709~1751)

(1) 人是機械

1748 年出版(人是機械)一書,他是一位醫生。笛卡兒認為人類語言 是獨一無二的。拉美特利保留笛卡兒觀念,但僅否認語言事先天性的,

猿類習得語言也可為人。

(2) 享樂主義

人與動物皆有道德情感,如悲傷與悔恨。道德在自然生物秩序中是固有 的。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快樂。

(3) 活力論(vitalism)的支持者

拉美特利不同於牛頓,笛卡兒或原子論者。他擁護當時流行的生物學新學 說-活力論。生物能自我衍生。物質是活的,有生命的。他的「機械」說,

或「唯物主義」,不是要降低人性,而是使人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自然 組成。

2 孔狄亞克(Etrenne Condillac,1715~1780)

他是法國洛克經驗論的代表。

(1) 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

一切知道都來自感覺。他的格言:「我的感覺,因此我存在。」

(2) 經驗主義的心靈學說

只留下感覺、熱情、理性和記憶是先天的。他是位基督徒,並不否認類 靈魂的存在。

3 愛爾維修(Clande Helretius,1715~1771)

(21)

接受了孔狄亞克的經驗主義及拉美特利的唯物主義機械觀。但將「靈魂」刪除。

宣揚完全的環境論。人沒有靈魂,人只有感覺。一個接受感覺的消極靈魂。預示 了激進的行為主義者。

自然主義的危機:如果人是機械,被注定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那麼,我們道 德價值觀的基礎及生活的意義在哪裡?

三、 反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哲學的幻想是:牛頓式理性用於人類事務。然而,這種哲學不能容 忍文化多樣性。這種哲學藐視歷史。這種「理性」和「科學」的哲學帝國主義,激起 了一些思想家的反對。他們強調:文化自治、主張內心的情感。是為反啟蒙運動。

(一)真理的標準和規則在於實踐:維科

(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

Vico 宣稱:對社會和歷史的認識是首要的、直接的,而對於「自然」人類只 能由外部觀察。而人類可由內部觀察自己的生活,透過同情的理解,理解其他文 化及歷史。

(1)人類通過歷史塑造自己

人類通過歷史塑造自己,並不存在永恆的人性。各種文化都必須關心人類的 創造。

(2)「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分

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其基礎從外部觀察自然,注意事件之規律。

用科學方法。精神科學(人文科學),在研究人類如何創造歷史和社會,

其方法不是從外部觀察,而是從內部予以同情的理解。

心理學涉及這兩種科學。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人也生活在歷史及文化中。馮德 的心理學即分為「生理心理學」及「民族心理學」。可惜在德國之外,這種區 分未為人知。心理學被自然科學同化,主要研究人類普通規律。

(二)我們生活在自創的世界中:赫德爾(Johann Herder , 1744~1803)

赫德爾反對理性及普遍真理的推崇。強調每種文化的「獨特性」。

1 我們生活在我們創造的世界

每種文化及歷史是獨特的,應力求滿足自己的文化。反對把一種文化價值加於 另一文化價值之上。

2 我感受,故我在(I feel! I am!)

不是「我思,故我在」,也非「我感覺,故我在」。結束抽象理性,幾何精神的 統治。強調熱情與人性的新浪漫主義。

(三)自然vs.文明: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1778)

盧梭是(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的作者,強調「人生來自

(22)

由,可是處處愛束縛。」他說:「存在就是感受。」「內心第一個衝動總是正確 的。」抵制機械論。

其另一名著(愛彌兒)(Emile)說明其理想教育大綱。提倡非指導式 教育,允許兒童表達其天生才能及自然發展。

結論:理性及其不滿

1600~1800 年的發展式科學的勝利。將物理科學延人性。但這種新 的勝利,也帶來了不滿。法國大革命成了「恐怖統治」。自然主義也帶來了道 德危機。反啟蒙運動也因蘊而生。

(23)

第六章 走向心理學之門 十九世紀

一. 十九世紀的世界

 十八世紀的發展,帶來了科學的勝利。科學研究延至人性。但也帶來了不滿。

自然主義也帶來了道德危機。反啟蒙運動也因薀而生。十九世紀繼續這樣演進。

十九世紀初為浪漫主義世界,反自然主義。接著有「新啟蒙運動」,持續哲學討論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達爾文主義興起,有了新的革命。十九世紀末,對自然主義 人性和未來接充滿焦慮。

(一) 先驗論的重申:浪漫主義的反抗

  浪漫主義者希望宇宙除了原子和虛空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重申了超物 現象的理性主義信仰。有幾個浪漫主義的觀念,對心理學是重要的:

(1) 無意識概念

 叔本華 ( Schopenhauer ) 言:「意志」( well ) 是表象背後的本體現實。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頭怪獸。」「理智」試圖控制「意志」,而意志的狂怒,卻使 自己和他人痛苦。

(2) 為意志主義─選則的「自由」

  「意志」是一頭野獸,儘管痛苦,也許意味的選擇的自由。浪漫主義反對心 靈的「白板說」。一個富有意志的心靈,不會只是一個接受外部刺激的收納器。

後來影響馮得 ( Wundt ) 認為心靈是有組織自己內容的能力。

(3) 活力論 ( Vitalists ) 及目的論

  浪漫主義排斥「宇宙是一部大機器」。自然並非僵死之物,而是有機的,生 長著,隨歲月而不對改變自身。

  浪漫主義在各領域反對「機械主義」,並提出諸如「個體自由」、「唯意志論」、

 「整體主義」「活力論」 和「目的論」。雖然浪漫主義後來被達爾文主義打敗,

但它對心理學之建立仍有其作用 ( 影響了德國的心理學家 Freud 及 Wundt )

(一) 新啟蒙運動 

並不是每個人都為自然主義所陶醉,仍有許多重要思想家堅持啟蒙運的 精神,尤其在英、法。

   功利主義和聯想主義

(1) 邊沁 ( Jeremy Bentham, 1733 ─1836)

  功利主義的享樂主義:「自然把人類置於「痛苦」和「快樂」兩個君主 統治之下,…我們所為、所言、所思皆為它們所控制。」因此,個體應該選 擇哪些會使人得到大快樂和最小痛苦的活動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是唯 一的科學倫理學。政府的一切法令都應尋求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 樂。

   (2) 詹姆士穆勒 ( James Mill, 1733 ─1836)

     他是邊沁的追隨者。是一位機械論聯想主義者。他認為心理學是一種

(24)

被動的白板,它接受簡單感覺,通過彼此聯結,組合成複雜感覺或觀念。

    「意志」活動只是一種幻覺。個人出生時是被動的,「教育」的責任就是正確塑造個人心靈。

實證主義 ( Positivism )

隨著自然科學技術不斷取得成功,「唯科學主義」 ( Scientism ) 思潮聲 稱「科學」具有回答一切問題,解決一切問題的能力。

(1) 孔德 ( Auguste Comte, 1789─1857 )

孔德取名「實證主義」 ( Positivism ),作為一種認識論。採取了激 進的經驗主義,拋棄形上學思辯。人類的認識論應限於收集和聯想事實 構成對世界的精確描述。

孔德將歷史分成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神學階段,以神和靈魂解 釋自然事件。第二階段:形上學階段,神和靈魂變成抽象觀念,或不可 觀察的因素。第三階段是科學階段。這一階段,解釋讓位於描述、預測和 控制。「人性的宗教」代替了基督教。

(2) 馬赫 ( Emst Mach, 1838─1916 )

實證主義後來成為純哲學運動,並最終轉化為科學哲學。這期間,馬 赫是個重要的人物。

馬赫是德國物理學家。提出激進的實證主義觀點。 他認為科學的目的,

就是對「感覺」予以經濟的處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例如:他不相 信有原子存在,因為無人看過它。除非「理論」與經驗間發生聯繫並做出 預測,否則應當迴避理論。

馬赫式實證主義,在心理學方面對英美學派影響最大。在美國,威廉詹姆 士 ( William James )是其崇拜者。後來影響「邏輯實證論」的發展 。繼 而對「行為主義」有深刻的影響。( 例如:史京納 ( Skinner ) ) 。 (一) 赫拉克利特 ( Heraclitus ) 的勝利:達爾文的革命

1「變」的世界觀

Heraclllitus 認為「火」是組成世界的「始物」。火是變動不定的。因此,世界 也是變動的。他的名言:「 一個人不可能踏水同一條河流兩次。」變化是唯一 的永恆。但他並非反覆無常,而是合乎規律的。哲學和科學所獲得的真理,

應該是關於變化的真理。

然而,牛頓─笛卡兒的機械世界是不變的。柏拉圖的形式( Forms ),亞里 斯多德的本質 ( essences ) 和基督教的神學都強調「不變」。

● 浪漫主義的進化論─拉馬克主義

拉克馬 ( Jean─BaptisteLamarck, 1744─1829 ) 。理論有兩個論 點:

(1) 有機物從根本上不同於無機物。每個生命的物種都有自我完善的 先天驅力。每一個有機物都努力使自己適應環境,改變自己。

(2) 發展即習得的「特性」能夠傳遞給動物後代。

(25)

● 達爾文 (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

達爾文在「拉馬克」之後,提出不一樣的「自然選擇」( natural selection )

說法。1830 年代,達爾文形成了自然選擇初步理論:自然造就無數生命的 變異,並在其中做出選擇。隨時間推移,各自為營的群體變適應了他 們的環境。然而,自然界,是什麼力量來選擇呢?達爾文不接受拉馬克 的「趨向完善的先天動力」。認為選擇的原因是存在於有機體外部。

1838 年,達爾文閱讀了馬爾薩斯 ( Malthus,1766─1834) 的「人口 論」。

終於找到了答案。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然超過糧食供應。因此,生 活就是過多的人口為了謀取較少的資源而進行的鬥爭。達爾文在其( 自傳 )中指出,「自然選擇」正由於「生存競爭」。過多生物爭奪較少資源。強勝 弱敗,優越品種得以保留。「生存競爭」成為進化發動機。

 達爾文於1842年就表述他的思想,但直到1859年才出版( 物種起 源)。why?達爾文本人擔心的是一種危險思想。1858年,他發現另外有 人發表相似的言論。這就是華萊士 ( Wallace,1823─1919)。結果在

858年共同發表。

 ● 接納與影響

   達爾文的 ( 物種起源 )發表,受各地人事接受。但也受到基督教的反對。

赫胥黎 ( Huxley, 1825─1895 )用進化論全面抨擊 ( 聖經 ) 及教會。

達爾文本人提出「科學假設」 的達爾文主義,後來斯賓賽等人將其轉化 成「自然主義形而上的達爾文主義」,將進化論觀點用於『人類和社會』。

在心理學方面,導致了「適應心理學」 的產生。行為主義是達爾文在心理 學中的繼承人。

(一) 科學之邊緣和世紀的結束

「科學」取代了「宗教」。然而由於「宗教」的衰弱,留下了世俗的真空。 

這時產生了三個運動:(1) 麥斯麥術 ( mesnierism ),(2) 顱相學 ( Phrenology )及 (3) 唯靈論 ( spiritualism )

麥斯麥術:最初的大眾科學

  「 麥斯麥術」 名稱來自創始人麥斯麥 ( Frauz Anton

Mesmer,1734─1815 ), 是一為維也納醫生。他把許多機體疾病歸因於一 種宇宙的流體。醫生可以透過控制這些「流體」來治療各種疾病。麥斯麥起初使用

「磁力」把流體吸出致病區。後來又說這種流體只對「動物磁性」 ( Animal─magnetism ) 具敏感性。

麥斯麥試圖用「科學」證明其效果,未能說服機學機構。但民間卻很流行。

他的「科學」受新理性主義歡迎,而其唯靈論文頗能滿足潛在宗教需求。麥斯麥 術,後來被改造成「催眠術」 ( hypnotism ) 在法國,催眠術發展成為歇斯底 里症的醫療。沙考( Charcot,1825─1893) 為主要發言人,Frued 曾在沙考

(26)

門下學習催眠。

最初的生理心理學:顱相學

高爾( 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他提出「腦」是靈魂的駐所。高 爾認為靈魂是心靈的器室。每一種官能有賴腦的特定區域。高爾一直進行比較解 剖學的研究,以支持這個論點。但當時技術過於粗糙,無法發展「官能」 與「器 官」

之對應。高爾於是以隆起之顱骨來比較,觀察個體獨特行為,並把行為與顱骨隆 起聯繫起來。高爾的心理學是非內省的,客觀的,重機能主義的。也是一種「個 體差異」心理學。

對唯物主義的反抗:唯靈論及靈學研究

唯物主義激發了「科學主義」的熱情,也引起了許多的不安。

邁爾斯 ( Frederic Myers,1843─1901 )

曾言:「人的生命獨立於血液相大腦。」 他領導了十九世紀的「靈學研究」

( Psychical research )。邁爾斯曾出版(人類性格及其死後)( Human personality and Its 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 一書,從書名設想大概 一部鬼怪故事,但他是一本關於異常心理現象的書。他考察了從睡眠和歇斯底里 到靈魂出竅的現象。

邁爾斯,曾將無意識稱稱為「閾下的自我」( Subliminal Self ),因然閾 下自

我是非理性的,但它卻能使我們超越物質世界同心靈世界交往。靈學研究現在稱 之為「超心理學」或「心靈學」( Parapsychology )。繼續在今天的學術期刊及 大學課程中。

二,邁向心理科學 (一) 科學之外的進步

1 天文學的貢獻:心理歷程的時間測量

天文學的重要貢獻功能是精確測繪星體圖。1795 年一位格林威治觀察站的助 理人員被開除,原因是他上司發現自己觀察星體通過交叉點時間比他的助手快 0.5 秒,助手是錯的。但是幾年後,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

Bessel,1784─1864 )發現天文工作者報告星體通過時間紀錄都有差異。貝塞 爾計算出「人差方程式」

( Personal equations )。以便消除天文計算中的個別差異。( 例如:助手─

上=

0.5 秒 )。

在此同時,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茲 ( Herman von helmholtz ) 提出

「反應時間」 ( reactiontime )概念,以測定肌肉反應所需要的時間。後來 這個概念發展成測量生理和心理過程的客觀方法,稱作「心理測時學」

(mental chronometry) 2 心理物理學

(27)

費希納 ( Gustav Theodore Fechner,1801─1887 )於 1860 年出版他 的(心理物

理學綱要 ),將心理現象以數學法則表示。例如:用數學將刺激 ( s )與感覺強 度( R ) 聯繫起來。費希納開創了實驗心理學。

3 邁向心理生理學─大腦功能

Gall 認為「腦」是心靈器官。大腦組織與心理官能之關係的研究引起生理學 界之爭議。

法國生理學弗盧龍 ( Flourens,1794─1867)。認為大腦兩半球是一個 整體活動,並不包含專司特殊心理官能的特殊器官,他的「大腦整體活動觀」

幾十年後依然是整統教條。

然而,布羅卡 ( Pierre Paul Broca,1824─1880 ) 的研究,顯示高 爾是正確的。布羅卡解剖屍體時發現患失語症病人,腦左前葉童一地區有著顯 著損傷。

後來,人們努力繪製腦定位圖,給每一種感覺和運動機能定位。這是一種

「新顱相學」。它指出腦的每一部份都被賦予一種特出感覺和行為機能。

(二) 哲學之內的進步

1 英國的貝因 ( Alexander Bain,1818─1903 ) 和聯想心理學

1851

年,貝因信中曾言:「我最希望是心理學和生理學聯合起來。」貝因 納聯想主義的認識論,意圖解釋人類的行動 (行為)。貝因把聯想主義和感覺運 力生理學聯結起來,提出統一的人類心理學。直到今天,大多數普通心理學教科 書體例,開始都是簡單感覺神經系統,而後是思考,直至社會關係。

2 法國:觀念學,唯靈論及實證主義

( 1 ) 卡巴尼斯 ( Cabanis,1757─1808 )

最著名的觀念學家。觀念學注重在對觀念起源的研究,繼續了法國經驗主義 傳統。卡巴尼斯,有時稱之生理心理之父,是經驗主義及唯物主義者。曾把腦的 機能比作胃的機能。

( 2 ) 比朗 ( Biran,1766─1824 )

比朗是背離經驗主義及唯物主義。堅持心理學應研究整個人。主張用「反省」

法。發現核心的心理事實是「意志」。是一位「唯意志論者」。影響法國的「唯靈學 派」,堅持人的「靈性」。

( 3 ) 丹納 ( Taine, 1824─1893)

陳述與貝因相似的聯想心理學。主張所有觀念,都可聯結成一組感覺 ,與 化學相似。他用的方法近似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先收集簡單觀察資料,再用演 譯法建立理論。

3 德國:為科學而奮鬥

康德之後,德國佔統治地位的哲學是唯心主義。追求類似上帝的「絕對精 神」,而不重視經驗。

然而,仍有一些人存追尋「科學心理學」。

(28)

( 1 ) 赫爾巴持 ( Herbart,1776 1841 )

他試圖將心理學數學。赫爾巴特把心理描繪成不同強度元素之觀念之集合。

有些觀念十分有力,通過意識閾,而其他一些觀念居於潛意識。正如牛頓式描述 空間物體,赫爾巴持認為觀念彼此相互作用,以可寫成方程式,類似二十世紀 的結構主義心理學 ( 如 Chomsky 及 Piaget )。

( 2 ) 洛采 ( Lotze,1817─1881 )

洛采如同德國貝因,提出經驗主義的意識觀,認為 深度知覺是習得的。

經驗是簡單觀念之複合。

但仍贊成笛卡兒二元論,堅持人的靈性。

( 3 ) 赫爾霍茲 ( HeHmholtz,1812─1894 )

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一生從事生理學研究:例如:對神經傳導速度的測量。

又是一位物理學家,26 歲便闡明能量守恆定律。

其研究心理學的方法是經驗主義的。但他也提出「潛意識」說法。然而,

他所謂的「潛意識」並非「非理性的」,潛意識是意識的自主機構,基本上是理性 的。赫爾霍茲是自然科學強有力的創導者。

但他也意識到過度傾向唯物主義的危險性。他曾言:「我們這一代不得不受 唯靈論形上學專制統治,而下一代也許應當警惕唯物主義的形上學。」

三、結語

(一) 十九世紀的危機

十九世紀是一個充滿衝突的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平衡物質進步和可怕的 城市貧困。新的科學自然主義和超驗的古老信仰之間的衝突。科學便成了唯科學 主義,成了新宗教。但也有些人試圖通過「精神世界」的讓學研究,覺求不朽的 信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心理學總是一個爭議的領域,是唯物主與非唯物主義 的戰場。

(二) 心理學的創立

十九世紀之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基礎的心理學。馮德創立了「意識心理學」,

佛洛伊德創立的「潛意識心理學」,進化論心理學家創立了「適應心理學」。

1 意識心理學

馮德創立了一門「實驗科學心理學」,對個體意識進行實驗研究,將心理學 定義為研究意識經驗。這個傳統使自費希納。然而馮德對心理發展及高級心理過 程的歷史比較法也有所貢獻。馮德認為實驗市實驗無助於揭示深層心理過程。馮 德認為只有把實驗方法和歷史方法結合起來,曾能獲得人類心理完整圖案。

2 潛意識心理學

潛意識觀點在歐洲盛行,無人否定其存在。佛洛依德把赫爾巴特與浪漫主義 觀點結合起來,加上壓抑機制,創造了精神分析之潛意識概念。

3 適應心理學

從柏拉圖到馮德,心理學目的集中花抽象普遍心理。這種具柏拉圖色彩的心 理學,著重在「心理的內容」( what the mind contains )。然而,由於進化

(29)

論的發展,心理學注意力轉向「它是如何發生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 第一講的開始, 我們就明確地指出: 線性代數是研究線性空間, 即向量空間、 模和其上 的線性變換以及與之相關的問題的數學學科。 這一講中,

美國高中數學測驗 AMC 12 由 1950 年舉辦至今 (2009) 已有 60 年歷史, 為近幾年備 受 重視的世界性大型數學測驗。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不過, Stillwell 在 「(古典) 微分幾何 學」 (第十六章) 的脈絡中介紹哈里歐, 卻是 著眼於這位十六、 七世紀英國數學家對等角 螺線的弧長研究。 按照 Stillwell

— 牛頓, 1643 – 1727 — Euler 關於這個級數的求和方法非常有創意是一個數學系學生應該具備的常識, 但事與願 違。 我在求學的階段並不知道這段有趣的歷史,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