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越多在地「四不像」之指控,越多反思自我「似不像」之焦慮,越多指控他者「四 不像」之暴力。

在文檔中 身體-城市(2/3) (頁 27-68)

而「似不像」與「四不像」之間的滑動,不僅出現在「台客現象」中建構於 省籍/階級/地域/性別等權力差異之上的語言位階,也同時出現在正品/仿冒 品在物質生產流通管道與文化地理政治上的差異。如果「嘻哈台」的「似不像」,

讓我們在「真嘻哈,假台客」與「假嘻哈,真台客」的批評責難中,成功翻轉出

「真」台客必須「假」嘻哈,「假」台客才能「真」嘻哈的文化路徑學,或是在

「辣妹台」的「似不像」中,解構正版/盜版的二元對立,開展出正版即盜版(正 版的「109辣妹」乃是盜版)、盜版即正版(「西施辣妹台」的獨步全球)的積 極可能,那此處我們所要追問的,已不再是「四不像」做為「畫虎不成反類犬」

的嘲諷,或「四不像」作為失真拷貝「學不像」的批評,而是「四不像」如何讓

「路徑」變成了「入境」,如何讓「假道借徑」的「假」變得更「假」(不是相對 於「真/假」而所以「假」,而是相對於「假」的意象撞疊、「假」的文化路徑所 產生的時間延滯、空間移位)。全球的「再地引述」不僅只是「路徑」的問題,

同時也是「入境」的問題,更是「入境隨俗」的問題──(1)全球入了境要「跟 隨」在地的俗,要在地文本-脈絡化(con-textualize) (2)全球入了境「隨即」

變得很「台」、很「俗」,凸顯出「台」作為「遲至現代性」(belated modernity)

、作為「全球文化邊緣性」的處境。這雙重意涵、同時運作的「入境隨俗」,便 讓「似不像」不斷滑動到「四不像」,讓「四不像」不斷以壓抑回返的方式出現,

讓後現代的「似不像」總已浮動著後殖民「四不像」的「詭異」。

論文的結尾,就讓我們來比較兩段不同的引文,如何依循性別差異的邏輯,

在影像與實物、美學與倫理、論述與實作的斷裂中,對比出「台客」「似不像」

的前衛解放與「台妹」「四不像」的尷尬辛酸。第一段文字以「台客」伍佰、黃 俊雄等「台客美學先鋒派」為出發,以文化米克斯(mix) 精神來歌頌台灣作為「仿 冒共和國」與「台客共和國」的驕傲。

整個台灣社會,在民國六○年代經濟起飛之後的發展,與其說是由「聳」

而變「高尚」,倒不如說是從「草地聳」而「台北聳」,再到「世界聳」;

也就是,由「代工共和國」而「仿冒共和國」,再演變成今天的「台客 共和國」。到目前為止,混血與變易,很弔詭的,才是這塊土地上所搭 建的文明的本質。土俗的生命力乃是台灣移民社會的本色,加上以台灣 人歷來擅長拷貝、拼湊拼貼的性格,在時間的過程中不間斷地滲入各種 元素,自我繁殖、轉化,使得老一輩人念玆在玆的那種「蜂蜜不純就砍 頭」的正典台灣味逐日沒落,變成「啤酒加番茄汁」、「玫瑰紅加蘋果西 打」這種混血雜交的台客文化。(楊澤)

如果傳統保守觀點認為「台客」「台妹」乃盲目追求流行,以「彆腳」「笨拙」的 方式拷貝外國流行文化,而此似懂非懂、自以為是的膚淺仿效,正是台灣缺乏文

化主體性的負面表列,那此處的解放論調,則是以模仿、拷貝與拼貼,當成台灣 文化主體性的展現。而這樣的前衛解放論調處處可見於此波的「台客現象」:「我 們看到的不再只是被殖民帝國暴力式侵略、沒有原創性,只會拙劣『仿日』、『仿 嘻哈』的弱勢民族,那一種所謂奇怪的仿日或仿美其實就是一種台灣特有的自由 原創性」(吳瓊枝)。

但相對於「台客共和國」作為「仿冒共和國」的樂觀進取,第二段由「台妹」

生活實作面切入的文字,卻提供了完全不一樣的畫面。

像CC這樣的台妹、怎樣也拿不到「流行」的定義權,於是練 就一身模仿術,靠著單薄的資本,以盜版與複製品生存於世。在夜 市賣「LV」包包、「Burberry」圍巾、「Calvin Klein」內褲、「印 度」拉茶、「法式」煎餅、「正宗」大阪燒。沒有一樣忠於原味,於 是樣樣都成了台味。

她們是最愛漂亮的地攤妹,對流行與時尚毫無戒心,從來不介 意成為蔡依林或濱崎步的翻版,只不過,她們的置裝預算是人家的 百分之一,只能當個便宜的拷貝品,也因為知道自己缺乏宰制性的 財力、宰制性的美貌,於是發展出一種「過量」的美學,將平日搜 刮來的每一樣流行元素都披掛上身,管它是否出自同一系譜、內在 均不均衡。戲劇化的風格,鋪張著各式嘈雜的顏色、粗糙的細節,

踩著疲憊的三七步,積極地吆喝著。一種粗獷的巴洛克。(胡淑雯)

此段文字所描繪的「台妹」模仿術,已不再強調後現代扮裝嘉年華式的遊戲心情 與創造活力,反而是刻意凸顯「台妹」在文化資本上的多重弱勢,讓她的模仿術 太容易淪為後殖民情境下不自量力的拙劣模仿(而開口說話時,情況就更糟)。 此處的「過量」可以指向時尚舞台擁有精緻細節的巴洛克,也可以指向仿冒品地 攤貨便宜粗俗的巴洛克,兩者雖然都是拼貼,都是混搭,都是復古,都是過量,

但前者與後者就算在「意象撞疊」上出現貌同神似的「似不像」,但相對於前者 文化資本與地理政治的高位階,後者仍無所遁逃於「四不像」所導致來自他人的 嘲弄取笑,與來自自身的做賊心虛。27

如果我們已然成功解構了「真嘻哈、假台客」、「假嘻哈、真台客」的「真/

假」問題,那我們需不需要去區辨用真品的「真嘻哈台」與用仿冒品的「假嘻哈 台」(即使此「假嘻哈台」乃最符合早期嘻哈拷貝、複製、拼貼、復古的精神)?

27 當然這裡必然也會啟動前文所論及族群/階級/性別的轉嫁問題: 疑心自己「四不像」的台 灣男人,變得特別喜歡指摘其他在族群/階級/地域/世代上更形弱勢的男人「四不像」,而這 些在族群/階級/地域/世代上更形弱勢的男人,變得特別喜歡指摘其他在性別上更形弱勢的女 人「四不像」,而這些在性別上弱勢的女人,變得特別喜歡指摘族群/階級/地域/世代上更形 弱勢的女人「四不像」,依此類推。

名牌正品的垮褲與地攤仿冒品的厚底靴,究竟有無商品位階上的差異?當我們可 以在文化路徑與理論概念的操作上,輕易翻轉原版/拷貝的二元對立,我們卻無 法太快、太輕易翻轉正品/仿冒品之間的差異,因為此間所涉及的,不僅只是影 像拷貝與實物細節質感等問題,更是文化流動的歷史地理政治與文化創意的入出 境問題。「仿冒品」作為「名牌商品」的壓抑回返,亦是「傷品」作為「商品」

的壓抑回返,凸顯出的不僅只是「文化帝國主義」或「遲至現代性」等問題,更 是台灣曾為「全球代工王國」,後為全球「仿冒品王國」的產業歷史,此陰魂不 散的歷史,讓所有出現在當前「台客現象」中的「似不像」,都多了一層似曾相 識卻鬼影幢幢、既雙重又分裂的「詭異」。28 「嘻哈台」文化路徑的「似不像」

中透著「詭異」,「辣妹台」影像撞疊的「似不像」中也透著「詭異」,既是貌同 神似、真假不分的後現代「擬仿」(simulacrum),又是「幾乎相同,卻又不同」

的後殖民「擬仿」(mimicry)。當我們可以用「文化路徑」去解構正版/拷貝的對 立與位階時,我們依舊無法解決「文化入境」在地理政治學上的方向、時差、位 移,無法解決「似不像」在物質生產流通管道上的地域落差。當我們在肯定全球

「再地引述」產生「影像撞疊」、「繞道借徑」與「重複變易」的同時,依舊無法 解釋「文化入境」與「文化入超」所呈現的次等邊緣化位置。

「似不像」以全球在地的翻入捲出、「化根源為路徑」的方式,成功解構了

「本源」神話與「本土」神話,而「四不像」以後殖民模擬的時差、「化路徑為 入境」的方式,回過頭來重新質疑邊界的空間與時間差異、「重複變易」中的緩 急快慢。雖然本文在論述行文上先處理「似不像」,再以「四不像」作為前者的

「壓抑回返」,但絕非是要以後者「四不像」的後殖民批判,徹底取代置換前者

「似不像」的後現代解構。「似不像」的理論張力,正在於其朝往「四不像」滑 動的可能,而「四不像」的批判力道,不也正來自「似不像」的全球流動,兩者 之間的持續轉動與相互干擾,大概才是本文所欲凸顯的後續理論方向。而在「台 客現象」中「似不像」與「四不像」的糾結,不也正是「後現代」與「後殖民」

的糾結,而「台客」與「台妹」作為「後現代」的「眾聲/眾身喧譁」,不也總 已是台灣「後殖民」歷史情境與文化變遷中「是似而非」的持續生成物。當「似 不像」幫助我們鬆動「國族論述」、去中心化「台灣主體論述」的同時,「我們都 是台灣人」便成了「我們都似台灣人」,讓「台灣人」如「台客」、「台妹」一樣,

成為意象撞疊出的「合成人」(cyborg)與文化路徑化了的「雜種」(hybrid),充滿 不斷開放、不斷變易(becoming)的動量。但當「四不像」幫助我們看到服裝/語 言的斷裂、全球影像/身體慣習的斷裂與名牌正品/地攤仿冒品的斷裂時,我們 依舊無所遁逃於無所不在的語言文化位階與不斷運作的階級品味劃分。最終與

「我們都似台灣人」對應的,往往竟是「我們都是四不像」的後殖民自嘲,並在

28 有關全球仿冒文化所涉及的歷史地理政治,尤其是中港台三地所扮演的重要關鍵角色,可參 閱<假名牌.假理論.假全球化>一文。該文在仿冒理論架構與歷史爬梳外,亦以超級名牌 LV 為具體分析案例,故不擬在此重複名牌仿冒品的市場生態描繪或個案分析。

此自嘲中看清楚台灣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邊緣位置,再一次清楚體認「全球/台 灣」之間的巨大權力位階差異。

引用書目

Ang, Ien.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Bourdieu, Pierr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77.

---. Distinction.

London: Routledge, 1984.

Clifford, James.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P, 1997.

Gilroy, Paul.

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sm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

London:

Verso, 1993.

Mitchell, Tony, ed.

Global Noise: Rap and Hip-Hop Outside the USA.

Middletown, Connecticut: Wesleyan UP, 2001.

Peacock, John.

Shoes: The Complete Sourcebook.

New York: Thames & Hudson, 2005.

Polhemus, Ted.

Style Surfing: What to Wear in the 3

rd

Millenniu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6.

王美珍。<就是 Over 了一點:台劇裡的台客精神>。《Call me 台客!》。洗 懿穎編。台北:網路與書,2005。頁76-79。

毛雅芬。<大支:台客是氣質問題>。《誠品好讀》第56期(2005年7月): 60-61。

尼爾遜.喬治 (Nelson George)。《嘻哈美國》 (Hip Hop America)。何穎怡譯。台 北:商周,2001。

史萊姆。<站在台客的肩上之「開門八件事」>。《Call me 台客!》。洗懿穎

史萊姆。<站在台客的肩上之「開門八件事」>。《Call me 台客!》。洗懿穎

在文檔中 身體-城市(2/3) (頁 27-6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