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V. 「四不像」的壓抑回返

在文檔中 身體-城市(2/3) (頁 23-27)

正如前一部份所示,「台妹」在語言表達上的破功,正是透過性別差異的運 作機制,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在「似不像」的扮裝嘉年華中,所可能攜帶夾雜的「四 不像」滑動,以及此滑動中所牽帶出的歷史記憶、情感結構、身體慣習與權力位 階的部署。而此時「似」與「四」的同音異字,正是讓「四不像」成為「似不像」

理論概念的「壓抑回返」,讓「視覺」影像的「似不像」與「聽覺」影像的「四 不像」產生斷裂,不僅由此曝露出語言權力位階在當前「台客現象」中的潛在運 作方式,也重新召喚「台客」一詞在台灣歷史演進過程中所曾代表的省籍歧視(外

23 胡淑雯在這篇談論台妹復仇的文章中,相當生動且細膩地鋪陳了台妹作為台灣社會弱勢邊緣

(因為省籍、階級、職業與口音等)在身體記憶與情感結構上的創傷經驗。文中更對語言位階所 展現的權力位置,做出了精闢入裡的討論。文中最有趣的例子,莫過於曾被當成「台妹」形象代 表的影星舒淇:「我不由得想起舒淇。拍攝露點寫真與三級片的舊日舒淇。改拍藝術電影拿到影 后的今日舒淇。這兩個舒淇的差別,有人說是自信,有人說是演技,有人說是氣質與品味,然而 對我來說,這些改變全都濃縮在一個線索當中:她的口音,她那帶著港腔的國語。這港腔已經不 是昔日的下港腔了,而是另一種較接近國際化想像的香港腔。她棲息在一個新的語言位階,一個 相對的文化高地之上」。

省人看不起本省人不標準的國語、看不慣本省人不同的生活慣習)與階級歧視(城

/鄉、南/北、中產/勞動所產生行為舉止、語言表達的差異)。

那究竟何謂「台灣國語」?「台灣國語」乃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大力推行「國 語政策」的產物,建構在尊國語、貶台語的語言位階之上,讓夾雜了台語口音的 國語成為「次等」國語,也充滿「次等」國民的想像。因而「台灣國語」的形成,

不僅指向家庭教育、出身背景、生長地域、語言環境的不同,更凸顯出說話口音、

行為舉止作為法國理論家布厄迪爾(Pierre Bourdieu)所謂的「身體慣習」(habitus) 與服飾打扮作為「身體扮裝」之間的可能斷裂。24「去口音」永遠比「換裝打扮」

要困難緩慢太多,甚至對許多人來說,更是一輩子無法達成的努力,而換裝卻無 法換口音的「台灣小姐」,就成了眾人訕笑的對象。「台灣小姐」就算可以透過經 濟資本換取部份客體化的文化資本(如時髦流行的服飾與配件),甚至可以製造

(或偽造)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如學歷等可被認可的學養能力),但一開口說話 就立即因為身體化的文化資本(因應場域而來的行為養成,包括動作姿態、說話 方式等)之不足而敗下陣來。易於更動的「外貌打扮」與不易更動的「說話口音」

之間的斷裂,讓「身體慣習」(除了說話口音外,尚包括各種行走坐臥的身體姿 勢、習慣性用語等)成為「身體扮裝」的壓抑回返,「生活習癖」成為「生活風 格」的壓抑回返。一舉手一投足,就決定你是休閒運動風的滑板族還是三重飆車 族;一開口說話,就決定你是「東區辣妹」還是「檳榔西施」。

由此可見,「台灣國語」的次等語言位階,不僅讓我們了解到當下「台客現 象」中所涉及的文化資本差異與身體慣習/身體扮裝間的斷裂,也讓我們深刻體 認到昔日「台客」作為一種「污名」並未在此波「台客」「正名」運動中獲得徹 底的平反(就算有部份的平反,「台客」台灣國語的平反空間也顯然遠遠大過「台 妹」台灣國語的平反空間)。因而此處的回到歷史,不是把「台客」當成一成不 變、原地踏步的「歷史名詞」,而是將歷史看成自我流變、自我解構的「差異化 過程」 (a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而此過程所凸顯的,正是沒有純粹本源、純 粹差異,只有權力運作下不斷位階化的動態差異區辨。而唯有透過這種動態差異 區辨的歷史,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分析此波「台客現象」中「台灣國語」的位階 轉變以及「台客現象」如何反映當前台灣社會語言位階更形繁複的現況。首先,

讓我們來看看「台灣國語」在定義上的兩階段轉變。第一個階段乃是「台灣國語」

由原先帶有台語腔的不標準國語,轉換成強調國語與台語腔調、國語與台語辭彙 彼此滲透影響下所形成的新語言表達模式,此新模式更經由諸多檯面上政治人物

24 在這一波台客論述中,已有多篇論文引用法國理論家布厄迪爾有關「品味區分」(distinction) 與「身體慣習」的概念,作為探討台客現象的理論架構,在此不擬重複。「品味區分」部份可參 考鄭凱同、林宏翰的論文,「身體慣習」部份可參考謝一誼、彭曉珍的論文。而本文對「身體慣 習」的援用,則是將布厄迪爾原有的談論脈絡更進一步複雜化,以凸顯不易改變的「身體慣習」

與輕易改變的「身體扮裝」之間的巨大斷裂,並由此拉出文化「四不像」可能形構的恥辱與挫敗 感。

的正面展示,積極配合台灣「本土認同」論述的推廣,讓此新「台灣國語」有時 反而比字正腔圓的「純」國語還要吃香。第二階段的「台灣國語」則是在「中國

/台灣」的區辨過程中重新定位、重新書寫。原本以台語口音「向內」區分差異

(外省/本省)的「台灣國語」,現在則成為「向外」區分差異(台灣/中國)

的「台灣國語」:在中國大陸「普通話」的對照下,所有台灣人的國語都成了「台 灣國語」。

此被邊緣化的「台灣國語」當然也回過頭來重新定義原本的舊「台灣國語」

與新「台灣國語」。除了部份台語基本教義派以台語為新「國」語(台灣國)的 主張外,當前「台灣國語」的論述形構,乃朝向跨文化的開放多元,以強調「台 灣國語」不是劣級次等、邊緣不純正的台灣版普通話,而是兼容並蓄,原住民、

舊移民、新移民語言的冶於一爐。25 一如「台客」搖滾樂手伍佰在<台灣製造

>一曲中唱到,「客話唯中原來/台語唯福建來/那魯啊依啊灣嘟用來唱歌是嘛 真精彩/國語是北京話/最近越南嘛有來/攏乎咱摻摻做伙/嘿咻嘿咻人人攏 是/台灣製造」。在此我們姑且不論此語言大融合所可能涉及去歷史化、去權力 位階化的問題,但我們不能不問此兼容並蓄的新「台灣國語」是否真能彌平消除 舊「台灣國語」作為口音、作為省籍/階級/地域權力劃分的次等語言位階。當 人在北京的伍佰可以視「台灣國語」為驕傲(歌壇天王的台灣國語與台客搖滾一 樣,皆成為文化地域差異下充滿迷媚的商品特質,皆是打開中國大陸流行市場的 助力而非阻力),但人在台北的台灣小姐后冠佳麗卻擺脫不掉「台灣國語」的汙 名(一開口就直接暴露年齡、性別與文化慣習上的邊緣弱勢),成為昔日「中國 小姐」轉型今日「台灣小姐」「本土化」過程中的眾矢之的。「台客」伍佰與「台 妹」台灣小姐的差別待遇,正凸顯出「台客」文藝復興與扮裝嘉年華中的巨大反 挫:當「新台客」是以「新台灣國語」來表達台灣想像、本土認同或商品行銷時,

卻是經由「台妹」以「舊台灣國語」來再現「舊台客」的語言創傷。此依性別差 異與置換而巧妙暴露出的「台灣國語」新權力位階,或許正是「舊台客」/「新 台客」、「舊台灣國語」/「新台灣國語」彼此之間鬼影幢幢、「詭異」莫名的由 來。

但「台灣國語」並非此波「台客現象」中唯一聚焦的語言位階,在英語全球 化的當下,英語成為比國語、比台語、比台灣國語更強勢的語言,而由英語介入 而形成的「美式國語」與「台式國語」,又與原先的「台灣國語」重新洗牌。本 文第二部份曾詳盡鋪陳「嘻哈台」的ABC文化路徑學,如何鬆動國族認同的單

25 此處的「兼容並蓄」乃是時間的空間化,讓歷史形構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差易與權力位階,通 通扁平化到單一平面一字排開。類似的聲稱不僅出現在伍佰等台客搖滾流行音樂的表達,也出現 在台灣學院的後殖民論述:「台灣語是揉合了國語、福佬話、日語、英語、客家語及其他所有流 行於台灣社會的語文」(邱貴芬 177)。此聲稱背後的用心良苦,乃是企圖以「跨文化」的雜 燴性格來重新定義台灣語,企圖打破原先由「大中國意識」下的獨尊國語,發展到後來「本土意 識」高漲過程中的獨尊台語(福佬話),以超越殖民/被殖民的惡質政治思考模式。

一穩定性,甚至如何產生「在台灣土生土長的ABC」的「似不像」。而在此要 繼續往下探討的,則是為何在「嘻哈台」的ABC文化路徑學之中,總已潛伏隱 藏了屬於「台客」「台妹」的ABC語言創傷。此處的ABC不再指向華裔美國 背景,而是指向作為全球語言的基礎英文,此處「台灣土生土長的ABC」不再 只是全球「再地引述」過程中模糊本源、鬆動認同的新品種,而是缺乏文化資本、

只會說簡單英文卻帶有濃厚台語口音的「台客」與「台妹」。「新一代的台客,朋 友間相互稱呼必定以英文名字稱呼,很多人的男性朋友會叫「ㄟ冷」、「大衛」、「賣 摳」、「街省」、「安迪」。女性朋友會叫「ㄟ破」、「踢分妳」、「米血兒」、「響耐耳」。

講話中夾帶大量英文超簡易單字,並且每一個音節皆是重音」(洗懿穎編 10)。 當 Allen 變「ㄟ冷」而 Apple 變「ㄟ破」時,此「四不像」滑稽中文所模擬的,

正是台語口音影響下不標準的英文名字發音,而此「台式英文」不僅不能讓「台 客」「台妹」由土氣變洋味,反倒徹底展現了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菜英文」情 結。26

而「台妹」在性別位階上的弱勢,更讓其「菜英文」情結比「台客」還嚴重。

那些自稱台妹的名流,往往並不怎麼台。而真正台裡台氣的妹妹 們,通常並不喜歡人家叫她台妹。那些宣告「我愛台妹」的男生,會和

那些自稱台妹的名流,往往並不怎麼台。而真正台裡台氣的妹妹 們,通常並不喜歡人家叫她台妹。那些宣告「我愛台妹」的男生,會和

在文檔中 身體-城市(2/3) (頁 23-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