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踝關節不穩定的運動模式與神經肌肉控制的特徵

過去許多研究以設計各種跳躍著地情境來探究踝關節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Wu, Chang, Liu, & Wang, 2010; Yoshida,Taniguchi, & Katayose, 2011),而跳躍著地的過程中會 經由閉路迴路機轉 (closed loop) 與開路迴路機轉 (open loop) 來維持正確的關節排列 與穩定衝擊關節的力量 (Garrick, 1977);閉路迴路機轉主要功能是著地後的回饋與反射 神經的控制,此機轉被認為是足踝著地後肌肉對關節的調控 (林純彬,1996;Wikstrom, Arrigenna, Tillman, & Borsa, 2006);開路迴路機轉,其主要功能是前饋與預期性反應著 地前的動作策略來調控關節的著地角度與肌肉活化反應 (Gutierrez et al., 2009)。

過去有學者指出踝關節扭傷後可能會影響本體感覺受損、改變神經肌肉的控制,而 神經肌肉控制是影響踝關節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腓骨長肌在著地階段抑制踝關節內 翻動作,具有穩定與保護的機制 (Simon et al., 2013)。錢思佑、吳忠政、張怡雯 (2012) 則 發現踝關節不穩定患者在執行排球攔網時,在落地前的腓骨長肌會產生比控制組較明顯 的活化程度,但落地後與健康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學者認為不穩定患者可能在落地前踝 關節會呈現較內旋動作,因此腓骨長肌需更加活化去調控踝關節 (錢思佑等,2012),踝 關節不穩定族群有可能因反覆扭傷的影響而導致閉路迴路機轉與開路迴路機轉在動作 協調上的改變,出現不一樣動作模式。

從跑步的研究中發現,當足部與地面接觸時,copers 族群會比 CAI 患者呈現更多 的後足旋前 (rearfoot eversion),在足底壓力中心軌跡發現 copers 族群與健康對照組有 相似的軌跡模式,比 CAI 患者更偏向足部內側的趨勢,而這種軌跡模式也比較能避免 在跑步時的足踝內翻的情形發生 (Morrison et al., 2010)。然而,De Riddler 等 (2013) 的研究發現,copers 族群與 CAI 患者在跑步著地過程會比健康對照組出現更多的足踝 外旋。但是在跑步或步態的中期,CAI 患者與 copers 族群在足跟著地時皆會出現比健 康對照組更多的足踝內旋 (forefoot inversion)。從上述研究發現,CAI 患者與 copers 族群不管是跑步或步態皆有相似的模式,但與健康對照組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在踝 關節扭傷後,造成構造上或神經肌肉控制上的改變,而 copers 族群經過復健後或許可

以回復正常健康人的步態,而 CAI 患者則無法回復到正常的步態。

在姿勢控制的相關研究中,三個族群在不同的實驗設計下或許很難找到一致性的 結果。一般的單腳靜態平衡研究,在分析其足底壓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ure) 移動範 圍發現,只有部分研究可以顯示 CAI 患者的確比 copers 族群與健康對照組有較大移動 範圍,代表其在姿勢控制上有比較不穩定的趨勢,其他研究皆未發現三個族群間的差 異 (Shield et al., 2013; Wilkstrom, Fournier, & McKeon, 2010)。而在動態姿勢穩定平衡 研究中,多數以不同方向躍起著地來測試,並以動態姿勢穩定指數 (Dynamic posture stability index, DPSI) 作為測量參數,然而在目前研究仍尚未能有效的區分出三族群在 動態穩定平衡上的差異 (Liu et al., 2013),但有部分研究發現 copers 族群不管在靜態穩

CAI 族群似乎有較好的整合能力,也有可能是 copers 族群在扭傷後,神經肌肉並未有 明顯受損或傷後的復原情況較好,所以運動模式上較接近健康人,但是部分研究卻沒 能區分出差異,顯示出 copers 族群傷害程度定義也是很重要一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