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交通車流理論旨在探討、分析以及模擬車流運行的行為。車流理論根據對車 輛 行 為 特性 之 觀 察以及 模 擬 的細 緻 程 度,可 分 為 巨觀 (Macroscopic) 、 中 觀 (Mesoscopic)及微觀(Microscopic)等三種類別。巨觀模式著重在於描述車流的三大 特性參數:流量(q)、密度(k)以及速率(u)之間的關係,係以某段時間內整體路網 車流狀況為觀測重點,而不強調單一車輛或某一車隊的運行行為;其優點為資料 統計方便,可透過交通調查技術搜集到車流資料,但較難反映交通組成及車輛運 行間的關係。反之,微觀車流模式則著重強調時間-空間下,個別駕駛者因應前 方車輛狀況之反應行為,係以探討車輛之間彼此的互動關係,例如跟車行為、車 道變換或者超車等駕駛特性;但微觀車流模式需要觀察每一部車的行為,其觀測 的變數包括個別車輛之加減速率及速率、前後兩車的時間車間距,以及前後車在 於速度上的差異等資料,因此在蒐集資料上會耗費較多成本,且由於每輛車運行 行為均以函數方式加以推導及預測,因此在模式操作上也會較為繁雜與耗時。而 中觀車流理論則是介於巨觀以及微觀車流之間,又稱為介觀車流,主要利用巨觀 的車流模式及流量孚恆法則,描述車輛在時空上運行之行為及軌跡。

本研究針對市區道路於路側污染濃度之計算,並藉由適應性號誌控制之方法,

分析並探討不同情境下污染濃度的改善情況。為了使研究更趨於現實,選擇適當 之車流模式為第一要務。巨觀車流理論雖可以得知路段上之流量、密度以及其速 率,但是缺乏車輛運行間之相互關係,雖然每輛車輛都為一獨立個體,彼此間並 不連續。而在微觀車流理論中,其假設利用期望速率、相對速率以及駕駛者反映 時間等參數與變數,來模化單一車輛的駕駛行為分析基礎,若欲以微觀方法建構 一道路在連續時間下的多車輛行為,則資料會過於龐大且運算上也相當複雜。中 觀車流模式旨在描述一群車的運行行為,不像微觀車流模式關注個別車輛駕駛行 為,但並非巨觀車流模式只探討某一地點的車流總體行為,算是結合巨觀與微觀 特性的一種車流方法,較貼近本研究所要考量的車流背景。因此本研究以下將針 對中觀車流進行重點回顧。

7

基本上,中觀車流理論係利用巨觀車流模式中的速率、密度以及流量三者的 關係函數,來描述時空中車輛運行行為,可以有效分析在交通環境變化對於車流 所產生的影響。中觀車流模式甚多,其中以簡單連續流模式(simple continuum model, SCM)、高階連續流模式(high order model, HOM),以及格位傳遞模式(cell transmission model, CTM)較為著名,以下文獻回顧將依序做介紹。

簡單連續流模式最早由 Lighthill 及 Whitham (1955)提出,將車流視為一度空 間的可壓縮流體,並以流量孚恆方程式推導出動力學方程式,Richard(1956)提出 類似的車流理論,因此又被合稱為 LWR 模式。即以車流理論流量(q)及密度(k) 之關係為基礎,並令速率與密度具有一對一之關係,在模式中反映出流量及密度 的變化會彼此影響,當流量到達最大流量密度(kmax)時車流量將會開始減少,直 到飽和密度(kj)時流量為 0,示意如圖 2-1。

圖2-1 簡單連續流模式流量密度關係圖

LWR 模式主要概念來自於流量孚恆方程式,以密度(k)對時間微分以及流量 (q)對路段長度(x)微分之關係,表示上游車流最終會通往下游路段,又稱為一階 連續流模式。簡單連續流模式係以車隊形式,透過流量孚恆及密度流量之關係,

探討因車隊行為改變所形成之衝擊波,並藉此描述車流行為。此種方式擁有巨觀 蒐集資料之方便性,透過密度、流量與衝擊波間之關係了解車隊運行的變化,亦 兼具微觀之特性。

由於簡單連續流模式中「速率與密度為一對一關係」之假設與實際車流有幾 點不合理之處;首先,流量-密度關係圖僅存在於車流達穩定狀態時的情形,但 根據跟車理論,車流運行過程中會有有相當大之比例是處於不穩定狀態。其次是 由於駕駛人反應時間之關係,速率並無法因應密度的改變而作立即的改變,才會

q

k

qmax

kmax kj

0

8

有延滯現象之產生。第三,簡單連續流模式假設車流為連續性,因此當流量不高 時應用上會發生錯誤之情況。

因此,為解決上述情況,Whitham(1974)和 Payne(1979)則以動量方程式 (momentum equation)取代簡單連續流模式所引用的車流模式,並推導車隊中加減 速之關係,以模擬出行駛速率會受到駕駛人反應時間之影響。藉由動量方程式以 及流量孚恆方程式之結合,發展高階連續流模式(HOM)。高階連續流模式會較簡 單連續流模式更接近實際車流行為,但其求解過程則更為複雜。

Daganzo(1994)提出格位傳遞模式(cell transmission model, CTM)便是以離散 的方式來推估車流,此模式主要是透過車流流體理論之概念引伸而來,用以預測 車流在空間、時間上之流動情形。格位傳遞模式假設在一均質的系統中,將道路 分割成多個格位(Cell),每個格位特性皆為獨立且具有同質性,而其所推估之車 流運行結果與 LWR 模式之流量與密度圖類似,以梯形表示如圖 2-2。結合 Newell(1991)提出預測單一車道路段之進出口車流行為模式,但此模式未推估路 段中的車流行為,因此,Daganzo 提出格位傳遞模式推估路段中的車流行為,以 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構建在單車道、單一出入口及單車種等均質狀態下推估車輛 在路段中的行為。

圖2-2 格位傳遞模式 流量-密度關係圖

格位傳遞模式利用格位間的轉換,推估車隊由上游到下游之行為,示意如圖 2-3 所示。圖中可了解車隊在時間變化下之空間變化,其格位長度係以設定時間 間隔內,自由車流速度可行駛之距離,車隊在格位內轉換係依據格位內之車輛數、

最大流量及可容納之空間等因子,透過這些因子,模式在應用上可得到自由速率、

最大流量、飽和密度及衝擊波波速等參數;這些參數在交通工程上可應用在複雜

q

k

vkj/2

ka kj

0 kb

qm

v -w

9

的路網上,評估總延滯時間以及旅行時間等績效指標。詳細之模式推估與計算將 於第三章研究方法做詳細介紹。

圖2-3 格位傳遞模式格位示意圖

市區道路包含不同類型之交通運具,以我國市區道路而言,以汽車以及機車 為主要之交通工具,不同類型之運具其運行特性均有差異。由於這兩種運具除了 在相同時間、空間上所能承受之密度以及容量皆有所不同,對於機車之使用行為 也與汽車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例如當汽車密度達飽和時,機車仍然能穿梭在汽車 間的縫隙;在評估汽機車混合車流行為時,以往僅將機車換算成小客車當量,卻 忽略了機車運行特性,容易影響相關交通工程方案結果。因此,在探討國內市區 道路交通狀況時,考量汽車與機車之混合車流模式將有其必要性。

邱裕鈞和謝志偉(民 100)以格位傳遞模式為基礎,加入格位傳遞模式未考慮 之混合車流特性,建構混合車流格位傳遞模式(mixed traffic cell transmission models, MCTM)。研究中建構混合車流格位傳遞模式係考慮多車流行為,探討汽 車與機車之混合車流行為,格位車種由單一車種改變成汽車與機車兩種車種,並 且在兩種車種進行格位傳遞時,將產生競爭的現象分為三種型態:無競爭關係、

最大流量競爭以及剩餘儲車空間競爭。其研究係透過汽、機車兩種車種之競爭關 係來建立混合車流之模式,並藉由蒐集實際道路資料進行模式驗證,以比較實際 值、模擬值與修正推估之參數,以絕對誤差百分比(MAPE)與均方根誤差法(RMSE) 評估模式模擬之績效。

綜觀以上所述中觀車流模式,可整理如表 2-1。

1 2 3

t-1

t

t+1

10

表2-1 中觀車流模式整理

模式名稱 作者 年份 應用理論 車種 車流變數

簡單連續流模式 (LWR模式)

Lighthill, Whitham and Richard

1955

熵值(Entropy)

汽車、

「排放係數(或稱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之定義為每單位生產量(能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