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世的發展 3-1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在文檔中 第二冊講義學用.pdf (頁 48-53)

一、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一)傳統的國際秩序—以中國為中心

1. 天朝上國的觀念:傳統中國多基於文化的優越感和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維持以中國為中 心的國際秩序,要求外族稱臣朝貢。

(二)新的國際秩序—夷夏並存(宋朝)

1. 西元十到十三世紀,遼、西夏、金等北方民族政權,足以與主張「重文輕武」、「強幹弱枝」

的宋朝長期抗衡,形成「國與國」對等互動的新秩序,有別於華夏傳統的天下觀。

2. 華夷一家夷夏之防:隋唐盛世時,對於夷夏之防的觀念淡薄,但 之後,唐 的夷夏之防觀念漸嚴;宋代時,夷夏之防益嚴,例如:南宋朱熹強調《春秋》「內諸夏而外夷 狄」之說,主張收復北方失地;另外,宋代雖屢次被迫與外族簽訂屈辱的條約,但卻不藉由 和親以換取和平。

二、兩宋簡史

(一)北宋大事紀:

960 太祖 1. 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後周。定都汴京(開封)

2. 基本國策:

(1) 強幹弱枝:中央集權、削弱藩鎮造成宋內重外輕,積弱不振,無法對 付外患

(2) 文人政治:重文輕武

太宗 979 年滅北漢,統一全國;北伐遼(契丹),先後敗於高梁河、歧溝關 真宗 1. 遼軍南侵,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擊潰遼軍前鋒

2. 1004 年,與遼訂「 」,雙方約為兄弟,以白溝河為界,送歲幣

(絹銀)給遼,恢復榷場貿易。

※意義:中國第一次以平等關係對待外族,宋遼維持一百多年和平;宋朝亦 採歲幣、貿易以與夏、金維持和平。

仁宗 1. 西夏入寇,雙方議和,並納歲幣,夏對宋稱臣 2. 范仲淹慶曆改革(澄清吏治最重要),結果失敗 神宗 王安石變法→引發「新舊黨爭」

(1) 理財: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

(2) 整軍:裁兵置將、保甲法、保馬法、置軍器監

(3) 育才:更改貢舉法、立太學三舍法 徽宗 採「 」政策

欽宗 「靖康之難」,北宋亡於金(女真)

(二)南宋大事紀:

1127 高宗 1. 定都臨安(杭州),岳飛屢敗金兵,卻被殺害

2. 南宋與金議和:「 」,宋向金稱臣(最屈辱),雙方以大散關、

淮水為界,宋輸「歲貢」

孝宗 宋北伐失敗,訂「隆興和議」(叔→姪)

寧宗 北伐失敗,訂「嘉定和議」(伯→姪)

理宗 採「 」政策

1279 年,忽必烈南侵,文天祥被俘,陸秀夫抱帝昺跳崖殉國,南宋亡

三、北方民族的崛起

(一)滲透王朝與征服王朝

※美國學者魏復古提出之理論,認為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分為滲透王朝和征服 王朝兩種類型。在征服王朝之中,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不可能互相認同或單向「同化」,而是雙 向「 」,因此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攝取漢文化,也盡力維持 本民族文化。

定 義 統治特徵

滲透王朝 魏晉南北朝的五胡,在建立政權之前,

即自塞外內徙,趁漢末天下大亂之後,

相繼建立政權。

胡漢融合,逐漸漢化,形成「新漢族」

征服王朝 宋朝之後的外族,居住於中國邊境,憑 藉武力征服了中國的領土,建立遼、

金、元、清等政權。

1. 實行 :對漢人和本族 人採取因俗而治,例如:

(1)遼以北面官治理契丹人、以南面 官治理漢人

(2)金以猛安、謀克統帥女真人、以 州縣管理漢人

(3)元朝以蒙古傳統處理蒙事、以漢 法治理漢地

(4)清朝以八旗制度,實施旗民分治 2. 強調民族特質:

(1)征服王朝皆創造自己的文字

(2)提倡尚武精神,注重騎射訓練,

以維護其民族特質

(二)北方民族政權

3. 明朝的民族政策

採「旗民分治」,歧視漢人

(2)懷柔:招募士人編《四庫全書》,維持科舉,禮遇明朝君臣以籠絡人心,減 輕賦稅

2. 邊族統治方式:設「理藩院」管轄,採「分而治之」策略

(1)蒙古族:透過聯姻、會盟、招降、宗教等措施綏撫並加強控制

(2)藏族:尊達賴、班禪喇嘛的宗教地位,分四大教區,採政教分離政策,在西 藏設辦事大臣

(3)西南:廢世襲土司,改派流官治理 漢化

態度

1. 努爾哈赤:採抗拒態度,創滿文

2. 皇太極:確定漢式中央集權體制,命滿州貴族子弟讀儒家經典,但維持國語騎 射傳統

3. 順治:漢化受保守勢力反撲

4. 康熙:全面運用漢文化時期,仍教導八旗子弟國語騎射 5. 清中葉後無法避免被漢化

3-2 經濟發展與人口問題

在文檔中 第二冊講義學用.pdf (頁 48-5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