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2 多民族與多文化的交流 一、胡漢的融匯

在文檔中 第二冊講義學用.pdf (頁 36-48)

(一)胡人的漢化:自兩漢以來,胡人陸續遷居中國境內,漸受漢文化影響;魏晉南北朝北 方胡人政權亦採用漢人文教體制,促進文化融合(五胡之中 漢化最早, 漢 化最深)

1. 政治上:

胡人建國採用中國的國名 重用漢人士族

採行漢人的典章制度

胡族 胡人 用漢人 措施

匈奴 後漢劉淵 採漢制建元稱號,五胡中漢化最早及最早稱帝,滅西晉 氐 前秦苻堅 王猛 以王猛為相,統一北方

羯 後趙石勒 張賓 雅好文學

鮮卑 北魏太武帝 崔浩 創典章制度,後因修國史得罪鮮卑人被處死

北魏孝文帝 李安世 採「均田制」,重用漢人世族,制官制禮儀賦稅制度,尚儒學 西魏宇文泰 蘇綽 行「府兵制」,形成關隴集團,調和胡漢

採周禮設「六官」→唐代「六部」

2. 經濟上:

從遊牧改變到農業定居的生活型態 訂定租賦制度

3. 文化上:

注重教育,獎勵讀經劉淵、苻堅均有相當高儒學修養 藉由考試選拔人才

4.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內容:

遷都洛陽西元 493 年假南征蕭齊之名,完成由平城遷都洛陽

禁胡服、胡語凡士民三十歲以下者均須屏絕北語(鮮卑語),俱從正音(漢 語),三十歲以上准許從緩改變,官吏上朝說北語者免官 改胡姓為漢姓改拓跋為元、獨孤改為劉

鼓勵胡漢通婚自己亦娶漢人五大高門之女為妻 重文教、尊孔子立太學、小學,講授儒家經典

禁止歸葬凡遷居洛陽的鮮卑人,死即葬於河南,不准北遷,於是南遷者籍

貫均改為洛陽 結果:

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匯 引發胡漢衝突六鎮之亂 5. 西魏宇文泰的漢化政策:

內容:

採取漢制並自居中原文化正統

結合關隴地區的胡人與漢人世族,形成「關隴集團」

結果:

與東魏、北齊的競爭取得優勢 能和南朝梁的蕭衍抗衡

(二)漢人的胡化 1. 北方漢人世族的堅持

顏之推仍深受儒家禮教思想影響,〈顏氏家訓〉不贊同漢人胡化 為區別胡漢的差異,在姓氏上冠以郡名太原王氏、范陽盧氏 2. 漢人在生活上胡化的現象

生產方面:畜牧業(牛、馬、騾、羊等牲畜飼養、役使方法,獸醫術)、生產 品種(胡椒、胡麻)與技術

食衣住行方面:胡餅、胡服、胡床(椅子的前身)

文藝方面:胡歌、胡樂(琵琶、號角)、胡舞、胡戲

尚武精神

重視女權

※政治上:女后稱制不乏其人,例如晉朝賈后、北魏馮太后、北齊胡太后

※經濟上:婦女可享授田

※社會生活上:社交開放,禮教的約束力極小

※文化生活上:對婦女的才識也加以褒獎,例如《世說新語》中讚美謝道韞 的文才表現,「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名句廣為後人稱道 3. 胡化的漢人政權-從東魏到北齊

東魏高歡本身是胡化的漢人,取妻婁氏亦是鮮卑豪族,其子高澄曾被侯景 批評為「鮮卑小兒」

高歡極力調和胡漢間的衝突,曾要求鮮卑人不可欺凌漢人,但胡漢矛盾並無法 徹底化解

二、中西的文化交流

1. 漢代:張騫通西域,打通中西之間道路(絲路)

2. 魏晉南北朝:永嘉之亂後中斷,北魏統一北方後重新恢復 3. 隋唐:消滅東西突厥後,達到高峰

西域文化傳入:

隋唐時代夷夏之防淡薄,首都長安為一國際性都市,很多外國人,尤其是來自西域的 粟特商人在商業上最活躍。

食衣住行(胡食、胡服、騎馬)、樂舞美術(胡樂、印度暈染法)、天文曆法(大衍曆)

都受西域文化影響

外來宗教的盛行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

中國文化的西傳造紙術(唐代怛羅斯之役,傳至伊斯蘭世界)

三、東亞文化圈的形成(中國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定義 東亞地區因以中華文化為學習核心而形成之同一文化圈 形成過程 隋唐時期

共同要素 漢字、儒家文化、中國的科技、典章制度、佛教

朝鮮 與中國關係最早,新羅唐化最徹底(君子國),仿中國漢字、律令、儒教、佛教 日本 唐化最深,七世紀孝德天皇「大化革新」即唐化運動,派遣唐使學習;仿長安

城規劃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借用漢字創「假名」(吉備真備借楷書 偏旁創「片假名」,空海根據草書創「平假名」);鑑真和尚曾東渡日本弘法,日 人稱為「過海大師」

越南 與中國關係最密切(漢至唐受中國統治),採用漢字、科舉、制度、佛教、道教

四、道教的發展

創立 東漢末 1. 張角創「太平道」,信奉太平經,東漢靈帝時起事稱「黃巾之亂」,流行 於民間,為人驅鬼解厄與治病,追求長生不老

2. 張陵創「 」(天師道),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信奉者多 為下層社會

發展 東晉 世族 《抱朴子》提倡神仙道教,注重煉丹,反對民間的「鬼道」,

將道教與儒學、玄學結合,使南方世族信奉道教

南朝 1. 陸修靜:將道教經典分類整理,制定教規教儀,建立組織形式

2. 陶弘景:建立道教神仙譜系,吸收儒佛思想,使道教理論更有系統,對 茅山派的創立有貢獻

北朝 結合儒道,制定戒律,從民間巫術色彩改變為符合士大夫需 要的上層道教,將道教的儀式經典制度化,北魏太武帝定道教為國教 興盛 唐朝 因老子與唐皇室同姓李,唐皇室崇信道教,唐玄宗科舉設「道舉」考道德

經;唐朝道教盛行煉丹術,但往往因服藥中毒身亡,唐代之後改以養氣調 息的養生之法

五、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

創立 西元前六世紀,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創立

傳入 西元前一世紀(西漢末):因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 將佛教傳入中國 發展 1. 西元一世紀東漢明帝:派蔡愔到大月氏求佛經,在洛陽建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翻

譯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

2. 西晉:「格義」用道家思想解釋佛教義理→玄學化

3. 東晉:五胡君主後秦姚興派法顯至印度求經,著《佛國記》

4. 南朝:儒釋道三教合一 興盛

原因

1. 君主提倡:北魏道武帝、梁武帝、武則天 2. 翻譯佛經:北朝鳩摩羅什、法顯翻譯大乘佛經 3. 宣揚教義:道安在北方,提倡出家人一律姓「釋」;

慧遠在南方,將佛學、玄學、儒學加以融匯,結社念佛,主張在家修 行,為淨土宗始祖

4. 興建佛寺、石窟

5. 社會動亂:永嘉之亂後信仰者漸多 排佛

運動

1. 原因:

A.「委離所生」、「刓剃鬢髮」是為大不孝,指責佛教造成「骨肉分離,滅絕子嗣」

的不良社會風氣佛教出版許多有關「孝」的經典,如《父母恩重難報經》

B.「坐食百姓」使國空民窮唐代百丈懷海禪師創立「 」,出家人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C. 不禮敬君王,導致部分權臣不滿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D. 南朝范縝曾撰寫《神滅論》梁武帝以「神不滅論」反駁,以維護佛法 2.「三武之禍」: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的毀佛行動

唐代 1. 赴印度取經,著《大唐西域記》

2. 形成本土化宗派: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禪宗,以 和 影 響最大

3. 佛教中國化:儒釋道合一,「禪宗」最富生活化,最不重經論,主張頓悟,受道家 思想影響,後來影響宋代理學的發展;「淨土宗」主張在家帶髮修行,念佛經往生淨 土,受儒家思想影響

※中華民族融合史:

【歷屆大考試題】

( )1. 有一項法令規定: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當 今政治上顯赫的家族之間彼此通婚。請問該法令頒布的時代可能是 (A)漢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91 學測】

( )2. 在一份與戶籍登錄有關的古文書記載:「戶主余善意,年二十二歲,……擁有二十 畝永業田,二十八畝已受,七畝口分田,總計應受田一頃六十一畝,一畝居住園宅,

一頃三十三畝未受……」請問這份文書反映的制度為何? (A)王莽的王田制度 (B) 唐代的均田制 (C)北宋的青苗法 (D)明代的一條鞭法。 【91 學測】

( )3. 張三編寫的歷史劇「七世紀商人李生傳奇」,被學者批評其史實錯誤連連。劇中有 以下幾段情節,請依據歷史知識判斷,那一個選項依據的是正確的史實? (A)李生到 長安做生意,他選擇了位在長安城南,面對長安大街的住家,並改裝為店面 (B)接著 李生來到蘇州,蘇州城內會館林立,李生在會館內認識了許多同鄉 (C)後來李生在廣 州經營奇珍異寶的貿易,接觸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人,聽到許多阿拉伯逸聞 (D)最後,

李生來到漳州,經營海外貿易,將中國的絲織品運往呂宋島銷售。 【91 學測】

( )4. 以下記載是中國正史對外族的描述:《史記》:「(匈奴)逆天理,……以盜竊為務,……

茍利所在,不知禮義。」《漢書》:「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

《新唐書》:「(回紇)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關於史料中所謂「盜竊」或「寇抄」

的討論,以下選項何者適當? (A)因為游牧民族生活貧困,嚮往農業民族的生活方 式,常以劫掠的手段取得經濟利益,故外族入侵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B)外族有盜賊的 天性,道德有嚴重缺陷,在這種民族性的驅使下,不斷入侵農業民族,故外族入侵 的確是盜賊的行為 (C)這些記載都出自中國統治階層,是農業民族對於游牧民族的刻 板印象,並非實情,游牧民族根本不需要入侵農業民族 (D)外族的確不斷入侵,正史 的記載反映了農業民族的憤怒,只是傳統正史不考慮游牧民族的立場及游牧社會的 經濟特性。 【91 學測】

( )5. 一群住在冀州(河北)的人們,為了躲避戰禍,移居到了南方揚州境內。政府特別 在揚州境內設置一個也名為「冀州」的地方政府,這群人的戶籍不屬於揚州地方政 府管轄,而屬於這個增置的冀州地方政府。請問這種現象最可能出現在那一個時代?

(A)漢魏 (B)南朝 (C)隋唐 (D)宋明 【92 學測】

( )6. 一位大臣向皇帝建議降低賦稅,指出這項稅法實施之初,一匹絹合四千錢,所以,

稅額萬錢的人家只要繳納絹二匹半;現在一匹絹合八百錢,這戶人家竟要繳納十二 匹絹。根據該大臣的說法,這是關於那個稅法的討論?

(A)唐代兩稅法 (B)唐租庸調法 (C)明一條鞭法 (D)宋代青苗法 【92學測】

( )7.學者指出:中國古代的士族原本散居各地,以農村為根據地,成為當地地方政府官

( )7.學者指出:中國古代的士族原本散居各地,以農村為根據地,成為當地地方政府官

在文檔中 第二冊講義學用.pdf (頁 36-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