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一 一

一、 、 、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運動場上性別刻板印象

我國社會傳統以來一向以父權社會為結構,父權社會將男性塑造運動 的,而將女性塑造成無運動細胞(林鶴玲,1999)。父權社會對性別的控制 延伸至運動場域裡,使運動的種類在性別上壁壘分明。研究顯示,較適合 女性的運動通常屬審美及個人項目的運動,例如有氧舞蹈、韻律體操、水 上芭蕾等肢體線條優美的肢體運動;而男性的運動則是競爭性及團隊性的 運動,例如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棒球等充滿力量及肢體衝撞的運動。

葉素汝(1998)根據 Csizman,Witting and Schurr(1988)的研究結果,將國 內現有的運動項目整理出運動性別之劃分,如表 2-7

表 2-7 運動性別類型 男性化

運動

拳擊、足球、角力、舉重、橄欖球、鉛球、撐竿跳高、鐵餅、棒球、

標槍、登山運動、來福槍、射擊、攀岩、籃球、跳高、空手道、釣 魚、柔道、跳遠、擊劍、跨欄。

中性化 運動

溜冰、手球、射箭、輕艇、迴力球、水球、高爾夫球、跳水、自由 車、各種徑賽項目、滑輪溜冰、網球、保齡球、游泳、騎馬、羽球、

壘球、排球。

女性化 運動

國際標準舞、草地曲棍球、體操、冰上溜冰、爵士舞、瑜珈術、現 代舞、花式溜冰、芭蕾、有氧舞蹈、啦啦隊。

資料來源:出自葉素汝(1998,頁 58)

傳統上對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為強壯、強侵性、支配性、成就動機較高,

而這些特質通常被認為是運動場上成功的要素(陳美華,1995),上述因素 造成一般人對男生的印象總是身材高大、肌肉強健、力量很大、動作迅速;

而對女生的印象則被認定身材嬌小、溫柔婉約、文靜不喜歡動。此外,社 會上對女性的期待,認為女生應該含蓄溫柔,不應該去跟人競爭、爭奪,

此種刻板印象也間接的影響到女生運動參與的意願。許多國內外文獻都發 現,一般民眾都存有女性/男性參與運動的區隔看法,甚至是未來培育成 人的學校機構,對於這股運動迷思也奉為圭臬,以致社會上普遍存在這種 現象(滕德政,2000)。

運動媒體的報導也加深男女性別的差異以及女性性別角色的刻板化,

因此使得女性運動員之成就無法與男性獲得同等的尊重與對待(廖美貞,

2004a),例如與運動相關的報章雜誌上有關女性的報導,大部分集中在討 論她們的體態及外型,而忽略了女性運動員在運動場上運動能力及技術的 表現。學者葉素汝(1998)綜合國外許多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中存在著 女性運動員負面的刻板印象。兩性刻板印象的社會化在運動場域裡明顯存 在者,運動盛行的歐美地區亦有這種現象,遑論我國呢?

性別平等教育關心的課題是社會建構造成兩性差異與限制發展的因 素,以期剖析社會或文化制度不當設置而限制男女的發展以謀求改善(莊 明貞,1997a)。性別平等意指能在性別的基礎上免於歧視,而獲有教育機

會均等,然而在運動場域裡,運動球場上若存在著男女生的比賽,映在眼 簾上的大部分是這種情形,「把球傳給我」或「妳不要碰球」,若比賽輸了,

那麼最大輸球的藉口一定是「都是女生害我們輸球的」,這種情況下突顯出 女生運動的權力被男生給宰制著。

鍾怡純(2004)研究指出:

在競爭的球場上,女性若非『異常的』卓越,往往被閒置在非關鍵的位置,雖然立 足在球場上,但參與的機會遭到剝奪。

從國小的體育課到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在外面的球場上參與運動,只 要男女性同時存在球場上,在球場上女性淪為被支配者的角色到處可見。

學者吳瑾嫣(1999)觀察校園運動環境提出,有些女生因處在不友善的學 習環境或在師長採用雙重標準,不公平的對待下放棄了他們對運動的喜 愛。而在校園的空間設計上,就教學的空間設計而言,也較偏向於男生活 動的取向,於是在操場上打籃球幾乎是男生的天下,女生則因為空間的不 足,只能在旁觀望(鄭美月,1997)。

隨著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推行,兩性議題漸為社會大眾所重視,列為 六大議題中的一環,教師在課程設計及教學上如何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如 何將兩性平等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並且重視女學生運動的權力,讓 女生在運動場上也能跟男生一樣享有同等的機會及平等的地位,是體育老 師必須反省面對的課題。

二 二 二

二、 、 、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之因素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之因素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之因素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之因素

Thirlaway and Benton(1983)針對六、七、九、十一年級的學生在 休閒時間所從事的運動行為進行調查,發現越高年級的女生參與團體性運 動的情形越少,但在從事非團體性的運動方面卻無此現象發生。

諸多研究顯示,男學生參與運動的比例多於女學生,例如趙坤景(2004)

對國中生在體育課中的學習成就、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參與情形的研 究,結果發現,會主動參與休閒運動的學生百分比,男生高於女生;劉坤 宏(2003)研究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現,男性國中生運 動行為高於女性國中生。根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2003)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發現,在性別方面,女生 較男生運動時間短、天數少,學級越高,男女生之間的差異就越大。而許 鋕誠(2004)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運動參與行為在身體自我概念上 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男生較女生常做運動,且從事較多的激烈運 動,從以上研究顯示男生的身體活動量高於女生,是什麼原因造成女學生 在運動參與度方面會比男學生來的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一一一一))))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社會因素

傳統家庭教育下,父母的觀念似乎限制、削弱女性參與運動的意願,

例如男孩子生日時,父母可能會選擇送他籃球、棒球手套等運動用品;女 孩子生日時,卻較少選擇運動用品來送,送給女孩子的大部分則是洋娃娃。

父母會鼓勵男孩子多去動,往戶外去發展;女孩子則是被要求不要做些粗 魯的舉動(例跑、跳、攀爬),幫忙做家事。兒童會經由父母的預期行為,

無形中被制約而產生自我應驗的結果,逐漸地男孩子大部分對運動較具信 心,進而比較喜歡運動,女孩子則較沒信心,逐漸遠離運動場(陳益祥,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