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鄉鎮共有 33 個社教工作站,其宗旨均在推展社會教育、

倡導藝文休閒活動,並規劃辦理終身學習課程,以期善用教育資源,活化 學校與社區關係,提供社區民眾多元學習成長機會,提升社區藝術文化水 準,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一)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如下:

1.建構輔導組織,建立支援系統。

2.區內策略聯盟,形成夥伴網絡。

3.提供適當資源,鼓勵社教站牽手並進。

(二) 台北縣社教站組織系統角色,如圖 2-5-1

圖 2-5-1 台北縣社教站組織系統角色

資料來源:台北縣政府終身教育中程計畫-社教站牽手計畫

站 區

教育局社教課

統籌種子(2 站)

分區種子(共 6 站)

分區社教站

新竹社教館

表 2-5-1 台北縣社教工作站組織系統表

10 七星區(分區五) 金山鄕社教站 金山國小 11 文山區(分區六) 深坑鄕社教站

(分區種子站) 深坑國小 12 文山區(分區六) 新店市社教站 雙城國小 13 文山區(分區六) 石碇鄕社教站 石碇國小 14 文山區(分區六) 坪林鄕社教站 坪林國小 15 文山區(分區六) 烏來鄕社教站 烏來國中

資料來源:台北縣政府終身教育中程計畫-社教站牽手計畫

台北縣各國民小學一般均設有專責單位如學務處(訓導處)負責推動 社會教育工作,各鄉鎮市社教站多由國小負責統合社教資源,辦理相關社 教活動。經由社教站組織系統形成學習網絡,可有效推動學習社區的建構,

促進學校社區的融合,達成學校社區化的理想。

五、新住民教輔方案

依據台北縣政府 93 年 8 月 22 日通過之「新住民教輔方案」,分落實戶 口普查、生活適應輔導、醫療衛生保健、社會救助體系、提升教育素質、

保障就業權益、維護人身安全等七大重點工作。九十三年度新住民及其子 女教育執行成效,擇要條列如下:

(一)新住民教育:

1. 外籍配偶學習專班:辦理 119 班,服務人數 1785 人次。

2. 配對式教學班:辦理 50 班,服務人數達 250 人次。

3. 國小補校:93 學年度國小計 4900 人,其中新住民學生 2349 人,佔 48﹪,較 92 學年成長 146.4﹪。

4. 辦理師資研習與教學觀摩活動:共辦理 6 場師資研討會及教學觀摩

會,參與人數 1160 人。

5. 辦理外籍配偶家庭國際日親子園遊會活動:於萬里國小、思賢國小、

大豐國小辦理 3 場,增加新住民家庭親子互動機會,參與人數約六 千人。

(二)新住民子女教育:

1. 國中小及幼稚園子女人數調查及建檔:93 年 10 月底已進行全面外籍 配偶子女人數普查,其中國小外籍配偶子女人數 6497 人。

2. 辦理新住民子女基礎語文測驗:在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檢測,外籍 配偶子女有 1768 名,其中 190 名未通過,未通過者將施予補救教學。

3. 辦理新住民子女學習輔導:包括教育優先區計畫、關懷弱勢弭平落 差學習輔導實施計畫、推動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實施計畫

(徐文濤,民 94)。

新住民教輔方案,結合台北縣政府各項資源,建立全面照顧輔導體制,

並培養國人尊重多元文化觀念,對提升學校整體教育素質,建構學習社區 也有相當助益。尤其新住民教輔方案的推動,以國中小為主要施教場所,

對於社區新住民的關懷、社區意識的凝聚、學校社區化的推動,具有實質 的意義。

六、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台北縣政府推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實施策略與方案有三:

(一)設施資源訊息整合

在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中,學校將扮演積極角色:

1.建立運動價值:運用運動健康家庭聯絡簿功能,改變一般人對體育運動 的概念。培訓家長成為運動推廣員,分享運動的經驗。

2.提供運動機會:開放學校場地,建構學校成為社區的運動中心。開辦家 長、社區人士各類體育教學活動班,培養運動技能,增加親子互動機會。

運用家庭聯絡簿與學校網站,主動提供家長與社區民眾參與體育運動的 資訊。

3.體驗運動樂趣:落實舉辦學校暨社區運動會,讓家長參與運動,營造團 體歸屬感。籌組家長社區團隊參與全民運動聯賽,從運動中體驗樂趣(王 永成,民 94)。

綜上所述,台北縣諸多教育政策在落實推動學校社區化理想的實踐,

分別推動社區有教室方案、社區服務學習方案、推廣特色學校方案、辦理 社教站牽手計畫方案、辦理新住民教輔方案、推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等,

都顯示學校負有推行社會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教育局在各項教育政策的規 劃上,希望能增進學校達成教育目標,促進社區融合發展,提升社會教育 功能為依歸,在終身教育學習體系的建構,已經達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第六節 學校社區化相關研究

本研究除了上述相關文獻探討之外,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社區化之 可行性與認同度等相關研究,對推動學校社區化亦有相當影響,茲就各相

關研究作以下探討:

一、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學校社區化的目的,在鼓勵學校注重家長與社區的需求,推展終身教 育,成為社區的文化堡壘,故家長參加學校教育是達到學校社區化的方法。

侯世昌(民 91)以「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 能之研究」,獲致如下有關的結論:

(一) 正向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可提升學校效能。

(二) 家長參與以訊息接受層面最多,政策決定層面的參與最低。

(三) 母親、子女數少、居住都市地區及學歷、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對 家長參與的態度及實踐均比較積極。

(四) 時間是影響家長參與最主要的原因。

(五) 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多數層面間有正相關。

(六) 研擬適當的策略,可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願。

家長是學校與社區服務的對象,家長的素質與態度,影響學校教育與社 區發展甚鉅。故為達到學校社區化的理想,瞭解家長的背景、態度與需求,

加強學校—家長間的溝通管道,健全家長會組織,規劃適合家長參與的活 動,以提升家長的素質與知能,藉由家長的教育參與,可喚起家長的興趣 與熱情,帶動學校與社區的互動,為教育體系注入多元的活水。

二、學校社區化之可行性與認同度

吳麗琴(民 90)「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之研究結論,擇要說明:

(一)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情形。認 為可行性較高的為「了解社區特性」,最低的為「學校開放資源給社 區使用」。

(二)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認同度 之差異情形:

1. 不同服務年資、學歷、學校規模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

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2. 男性學校教職人員對「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及「促進社區發 展」兩個層面之認同度顯著高於女性。

3. 「51 –60 歲」年齡組之學校教職人員對「了解社區特性」層面之可 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30 歲以下」、「31-40 歲」、「41-50 歲」三個年 齡組。

4. 「教師兼主任」在「重視社區需求」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

「組長」,「教師兼主任」在「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可行性 認同度顯著高於「其他」人員(義工、家長會成員)。

(三)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途徑認同 度之差異情形:

1.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年資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

結」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2. 校長在「學校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組長」。

3.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了解社區特性」層面 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 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4.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開放社區資源給社區 使用」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運 用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特性」次之,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未 達顯著。

本項研究結論,提供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相關知覺與實施概 況,可作為台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社區化研究的參照,對於學校社區化 之相關研究,具有一定之參考價值。

三、張立科(民 91)在其「國民小學教職員工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態度 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市國民小學為例」研究結論中指出:

(一) 教職員工基本背景屬性與社區意識高低纇群之間有顯著相關。

(二) 「年齡」較小的教職員工,「高社區意識類群」較少,資深教師社區 意識則較高。

(三) 一般教職員工「對於社區各組織或社團的工作性質均非常瞭解」的 平均值為 3.05,是最低的問項之一。

(四) 職務與社區意識高低類群有顯著相關。各類群之教職員工以「校長」

之「高社區意識類群」最多,佔總樣本數之 81.8﹪。整體而言,「校 長」、「教師兼主任」、「教師兼組長」均是「高社區意識類群」最多。

(五) 服務年資不同其社區意識組成構面有顯著不同。服務年資對「事物 參與」、「社區關懷」、「鄰里互助」、「環境認知」四項因素均有顯著 差異,其中顯示服務年資愈長,四項因素明顯愈高。

(六) 班數不同其社區意識組成構面有顯著不同。班數對「鄰里互助」、「環 境認知」二項因素均有顯著不同,其中國小「25 班以下」的學校均 顯著的高於「50 班以上」學校。

本項研究在探討國民小學教職員工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態度關係,

雖以屏東市為例,然多項結果亦可提供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推動學校社區 化有關社區意識之參考。

四、倪國寶(民 93)在「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調 查研究」結論中指出:

(一)教師在鄉土教學上對於社區資源的需求相當高,但是運用的頻率卻

(一)教師在鄉土教學上對於社區資源的需求相當高,但是運用的頻率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