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醫療市場結構

Meade(2000)以社會需求來界定醫療資源分配, 提出三個指標來定義「需 求」,分別是(1)直接性指標:人口的密度狀況等;(2)間接性指標:貧窮

不同面向對於可接近性的定義眾多,Penchansky 與 Thomas (1981:128)將 可接近性(access)定義為系統與服務對象、需求者間契合的程度;他們將可 接近性分為五個面向:(1)可用性(Availability):現有醫療資源服務的類 型與數量,和需求者所需要的資源間契合的程度。例如:醫院或診所的科別是 否符 合民眾的需求,假設牙齒痛需要看牙醫時,是否可以找到牙醫診所;

(2)可達性 (Accessibility):在取得醫療資源時所需花費的成本,包括車程 距離、時間的長短,以及金錢花費;(3)可適應性(Accommodation):醫

(potential accessibility):著重醫療服務使用的 可能性;(2)實際的可接 近性(revealed accessibility):病患實際接受醫療服務的使 用量及主觀滿意 度;(3)空間的可接近性(spatial accessibility):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及自評健康愈差的老人,使用醫療門診的頻率越高。以此來看,老年人口使用 醫療資源的比例相當高。

表 4 年齡層每十萬人口就診率

年齡層 總計 14 歲以下 15-29 歲 30-39 歲 40-49 歲 50-59 歲 60-69 歲 70 歲以上 就診率 93,023 103,351 93,182 89,229 89,160 90,831 92,791 95,282

另外,自 1970 年代開始,人口結構漸趨轉型,人口金字塔中 60 歲以上老 人逐漸增多,再加上 平均餘命的增加,到了 2012 年臺灣兩性零歲平均餘命已 增加至 80 歲,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老年人口的增加,更應該正視老人醫 療需求的問題,因此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上也應該慎重處理。

(三)醫療服務的腹地與服務人口

醫療服務的分類繁多,Aday & Andersen(1974)將可利用的醫療服務 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1)形態(type):提供醫療服務機構的類型,如:

醫院中內科、外科、牙醫診所等不同形態的服務;(2)地點(site):提供醫 療服務的地點;(3)目的 (purpose):尋求醫療服務的目的,如:疾病治 療、預防,保護式照顧等;(4)頻率 (time interval involed):表示與醫療 服務接觸的頻率,包含次數及連續性等。若以供、需層面來看,不同機構間提 供不同的醫療服務,形成的服務異質性屬於供應面的影響;而消費者擁有選擇 性,依照其對於不同機構提供的服務的喜愛、偏好,形成其決策,則屬於需求 面的影響(陳啟禎、鄭守夏,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市場經濟中,供應與需求是相互平衡的,亦即供應量的多寡會受需求量 的影響。以醫療產業來看,當一個地區人口對醫療需求達到定值,就有可能出 現診所、醫院等醫療機構。另外,因為醫療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以及人人皆 有可能有醫療需求,因此,醫療市場在國家干預下,使得並非只有在需求高的 地區才會出現醫療服務的供應,對於地理位置較偏遠,人口,較少的地區,政 府透過積極推動醫院的設置來達到影響市場運作的手段。由表 5 臺灣的人口數 及公立醫院比例中可以看出,人口數愈少的縣市,公立醫院所占的比例愈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依照本研究的主題與目的,與前述各學者的觀點相比較,本研究欲探討的 可 接 近 性 如 同 Penchansky 與 Thomas ( 1981 ) 所 說 的 「 可 達 性 」

(Accessibility)與廖興中( 2013)定義的「空間的可接近性」( spatial accessibility)。在測量上,Joseph 與 Philips(1984)談到空間中直接可接 近性(revealed accessibility),表示在空間中欲使用醫療資源時,與醫療資 源之間的實際距離;在實際測量上直接可接近性可使用地理距離或路程來表 示。除了談及所有人口需求外,更將人口依性別、年齡做區分,比較不同地區 人口需求及資源可接近性的差異。另外,在供應層面上探討空間中醫療機構的 腹地與服務人口,在醫療服務的界定中,則著重於醫療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地 點,以及 Joseph 與 Philips(1984)所指涉的潛在可接近性( potential accessibility),表示空間中醫療資源的分佈以及供需狀況,通常會使用醫師人 口比、病床人口比等指標來測量。

Earickson (2002)指出私人診所喜歡較於接近大醫院,以利於接近醫院中的 其他醫事人員。在國內文獻中,歐陽鍾玲(2006)則發現國內醫師偏好選擇人 口密度高、交通方便的地區,並認為接近大醫院反而較為不利。

由於醫療機構之間存在著層級關係,歐陽鍾玲(2006)指出在醫學地理

「健康分遞系統(health delivery system)」的研究中,以醫院的階級並配合 區域的階層為主軸,再結合區域的各種條件及發展的特色等,做一連串整合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