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金馬影展與藝術影迷

第一節 金馬 影展

一、影展定義與起源

影展(film festival,或稱之為電影節,在日本則被稱之為映畫祭),顧名思義 即為電影的節慶,亦即「以電影為核心所舉辦的節慶性活動」,會依照不同的目的 而衍生出不同類型的影展。大英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舉辦的電 影聚會,通常是一年一次且例行性的。舉辦單位通常為國家、當地政府、企業、

服務團體、實驗性電影團體或個人贊助者」。知名影展策展人與影評人聞天祥

(2003)認為影展「不僅是一項群集眾多影片於一堂的展映活動,更是特屬於電 影的盛大節慶」。看影展與看一般電影的差別,在於影展可以讓觀眾在短時間之內,

欣賞到質量均高於一般水準的影片,這也是影癡們為之瘋狂、趨之若騖的原因。

影展的起源與電影社群(film society)與俱樂部(film club)的興起有關,1920 年代,在好萊塢工業崛起的同時,其他受到影響的非商業性影片便失去了舞台,

轉而必須透過集結電影社群的力量,才能抵擋好萊塢強勢襲奪市場的效應。這些 電影社群主要在西歐地區,而拉丁美洲與美國也開始陸續出現,這些團體的形成,

除了發表電影之外,也是一個讓電影人跨越國界,群聚一堂激發想法創意的契機

(Sterritt,2006)。

影展的起源除了跟抵擋或運作商業勢力息息相關之外,另一個影響影展的關 鍵因素即是政治力。世界上最早將影展概念付諸實踐的威尼斯影展,2即是起源於 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對政治宣傳的熱情,他希望義大利電影 能與好萊塢電影工業抗衡,因此在原有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Biennial Exhibition of Italian Art)之中,於 1932 年 8 月增添了國際電影藝術展(International 







2值得附帶一提的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始於 1929 年,較之於威尼斯影展的成立更提早了三年,

不過奧斯卡是一個電影類的頒獎典禮,並非參展競賽、集結播映之類的影展活動,因此不納入影展 討論範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xhibition of Cinematographic Art),也就是威尼斯影展的前身,起初宣稱此活動的 目的為「以藝術之光照耀商業化的世界」(the light of art to shine over the world of commerce),但隨後亦不免受到政治力干擾,並非純粹為藝術服務(Sterritt,2006)。

二、國際知名影展概述

1930 年代適逢二戰前夕,政治力介入影展的情況十分嚴重,因此造成許多美 英等國評審的不滿,也醞釀一股另起爐灶的契機。隨著這股契機應運而生的,便 是法國政府於1939 年成立的坎城影展(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自此樹 立了國際影展的典範,統合電影獎、觀摩展與市場展的全方位組合,滿足電影、

政治、經濟、媒體各方面的需求,至今仍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與聲望的影展龍頭。

另一個與威尼斯、坎城並列國際三大影展的,是成立自 1951 年的柏林影展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與歐洲電影市場展(European Film Market)

共同舉辦。除了三大競賽類影展之外,國際上仍有一些知名的非競賽類影展。例 如1963 年成立的紐約影展(New York Film Festival),以及 1976 年成立的多倫多 影展(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前者由林肯中心電影協會主辦,以藝術 性實驗性著稱,風格前衛獨特,也常邀請創作者直接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後者號 稱影展中的影展,十分重視一般觀眾,相較於許多知名影展主要針對媒體與影評 人放映影片,多倫多影展是世界上對一般公眾播映影片的最大影展。對北美影壇 而言,它也是奧斯卡風向球競賽(Oscar race)的起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978 年創立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一個小影展,它廣為 人知的原因是1985 年時被好萊塢知名演員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與日舞協會 買下,從此之後,成為非主流獨立製片(indie film)的基地,並於 1991 年正式更 名為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近年來不斷蓬勃發展,歷年得獎影片皆 於國際影壇發光發熱,成為獨立製片打進主流市場的重要管道。2010 年起,日舞 影展更將走出鹽湖城,於美國八大城市進行放映座談,擴大其影響力(Sterritt,2006)。

以亞洲而言,較重要的影展有釜山影展、曼谷電影節、上海電影節、香港電 影節等。這些影展的參展與得獎影片,都是國內影展邀映的重要參考指標。

根據著名影展網站 FilmFestival.com(http://www.filmfestivals.com/index.shtml)

的資料顯示,影展發展至今,全球約有4000 個與影展有關的大小活動,而在美國

Feature Film Festivals) 12 例如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影 展。

B 類 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Competitive

Specialised Feature Film Festivals) 30 特定的主題(如新導演或新類 型)或特定地區(如亞洲電影)

C 類 非競賽型電影節(Non-Competitive

Feature Film Festivals) 5 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只展映 入選的來自各國的影片 D 類 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Documentary

And Short Film Festivals) 5 例如聖彼得堡、克拉科等影展。

資料來源:2008 年之 FIAPF 核准認可資訊。









3FIAPF(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 de Producteurs de Film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s)是由亞洲、歐洲和南北美洲的 25 個主要電影製片國的 31 個國家級電 影 製 片 人 協 會 組 成 的 一 個 國 際 性 組 織 。 成 立 於 1933 年 , 總 部 設 於 法 國 巴 黎 , 官 方 網 站 為 http://www.fiapf.org/。

4 由於國際電影節的分類並非等級之分,因此也沒有升降級制度,但每個電影節的類別並不是恆定 的,必須是由電影節主辦國和FIAPF 之間相互認可:必須由影展主辦單位每年向 FIAPF 提出申請,

再由FIAPF 根據這個影展的具體章程定下它的類別,每年更新認可資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以上影展舉辦的形式的分類,主要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觀摩類」,一種是

「競賽類」。這兩種同樣都是邀集影片參展放映,差別在於競賽類影展設有獎項,

設有評審針對入圍影片進行評比,因此入圍影片的數量即有所限制,獲獎影片也 會有實質的肯定;而觀摩類影展則純粹以交流互動為目的,因此參展影片數量通 常會多於競賽類影展,除了數量的差異外,觀摩類影展也會比較有系統的整理大 量影片,以主題的方式呈現,例如大師回顧系列、城市專題、類型片、特定觀影 族群或社會議題等等。

競賽類影展跟觀摩類影展有時是相互依存,但有時則是毫無瓜葛。兩者的關 係大致有以下四種:競賽與觀摩並存(例如坎城影展)、以競賽或觀摩其中之一為 主,另一為輔(例如盧卡諾影展以競賽為主,多倫多影展以觀摩為主)、競賽而無 觀摩(例如奧斯卡金像獎)、觀摩而無競賽(例如加爾各答影展)。目前國際上主 要的影展形式大多以前兩種為主,而金馬影展若以廣義的影展為單位來看,屬於 競賽與觀摩並存,也就是金馬獎與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兩者不盡然有直接關聯;

若單純以狹義的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為單位來說,是以觀摩為主競賽為輔。

在競賽與觀摩之外,影展基於市場的需求,開始成立了市場展,5使影展由原 本純粹的文化活動,轉而兼具有商業活動的特質。此後影展不再只是電影從業人 員與媒體的盛事,更是全球製片人、創作者、電影銷售公司、發行商、買家、投 資人、律師與會計師等商業運作的交易平台(劉嘉明,2005)。金馬影展也從 2007 年開始舉辦金馬創投會議,加入了些許市場展的元素。藉由金馬影展的平台,招 募創作者製作企劃的提案,並引介片商投資的管道。

影展除了「獎項」、「展演」與「市場交易」之外,另外有個較常為人所忽略 的「學術交流」的元素,不過研討會類型的影展活動,通常是依附在觀摩展或市 場展之下,尚無法獨立形成與前三項相當的規模。除了這些元素之外,另可依照 其目的與單位、地域設定等的不同,而進行分類。6









5最早將影展與市場展整合的,是成立於1959 年的坎城電影市場展,並於 1983 年正式納入坎城影 展的組織內。

6台灣較常被拿來當作影展分類指標的,是行政院新聞局「電影事業暨電影從業人員參加國際影展 獎勵輔導執行要點」中頒布的四類,依照我國政府對國際上影展的等級作分類,以作為獎勵的表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馬獎頒獎典禮一般,它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年度電影盛事。7每年金馬獎的評審都 會針對當年度的影片與電影工作者,精心挑選出一份入圍與得獎名單,因此也吸 引了眾多華語電影影迷們的目光,期待今年獎落誰家;而金馬影展則是針對當年 度世界各地影展的電影作品,經由策展人精心挑選出一份影展片單,呈現在台灣 的藝術電影觀眾面前,成為早期藝術電影觀賞的唯一管道,也是影像工作者啟發 靈感的園地,更帶來了許多國際影人來台交流的機會,經過幾十年的長期運作,

金馬影展便成為了藝術電影迷每年必訪的朝聖之地。

台北金馬影展同時存在著「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與「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

這兩大部份,前者由電影獎與入圍電影播映所結合而成的競賽類影展,以鼓勵台 灣電影工業為主要目的,訴求對象是電影專業人士;而後者則是典型的觀摩類影 展,以開拓國際電影視野為主要目的,訴求對象是一般觀眾(王耿瑜,2001;陳 俊蓉,2005)。但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之中,仍帶有小型競賽項目。8若將金馬影展 視為一個整體概念,則兼具了競賽與觀摩,但兩者互通性極低,只在金馬獎入圍 影片觀摩展有交集。

金馬獎在發展歷史上,經過幾個重大轉折,早期是以促進國片發展,帶有些 許政令宣導的輔導意味。由於主辦單位是行政院新聞局,因此歷任新聞局長的重 視程度,與金馬獎的發展有極大的關係。民國七十九年開始,金馬獎的主辦單位

金馬獎在發展歷史上,經過幾個重大轉折,早期是以促進國片發展,帶有些 許政令宣導的輔導意味。由於主辦單位是行政院新聞局,因此歷任新聞局長的重 視程度,與金馬獎的發展有極大的關係。民國七十九年開始,金馬獎的主辦單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