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閱讀理解

壹、閱讀理解的涵義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能力,閱讀能力不佳時,對許多科目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 的。(蘇宜芬,2004)。研究閱讀的學者相當多,早期行為主義學者認為閱讀僅是 刺激和反應的聯結,只要熟練技巧,就能閱讀;之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 個動態的建構歷程,需要經過訊息輸入、編碼、儲存、提取到輸出,讀者在閱讀 時需探索作者表達想法,並建構自己的思維(洪月女譯,1998),即閱讀理解是閱 讀者跟閱讀素材間交互作用的過程,需牽涉到讀者先備知識,以此來解釋閱讀的 內容,建構閱讀的意義(Pearson , Johnson,1978)。由上述可知,閱讀是一種複雜的 心理認知歷程,不能僅由文字表面解碼來探究閱讀素材意義,而是需深入了解讀 者背景及心理歷程。

貳、閱讀理解的發展

閱讀是學習來的(林寶貴、錡寶香,2000)。Chall(1996,引自王瓊珠、洪儷 瑜、張郁雯與陳秀芬,2008)將閱讀發展歷程分為六階段,如表 2-2,前 3 時期又 稱為「學習閱讀期」,為學習閱讀所需基礎能力階段;後 3 期為「由閱讀中學習

時期」,始開始透過閱讀學習,所以本研究選擇四、六年級學生施測,符合閱讀 字、推論及理解。本研究依循前述歷程及「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的四項閱讀理解層次:直接提取、直接 推論、詮釋整合及檢驗評估,編製「中高年級文本理解測驗」,測試不同年級的

學生,期能觀察年級測驗表現與閱讀歷程間的關係。

肆、閱讀理解歷程模式

閱讀理解的分析多由閱讀歷程模式推敲而得,閱讀歷程大致可分為四種模 式:

一、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本模式著重文本的解碼,認為閱讀應循 序漸進,由字到句,再進到全文的理解的歷程。(魏靜雯,2004)

二、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強調閱讀時會使用先備知識,不需倚賴字 或句,逐一解構文章內容(柯華葳,1993)。

三、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結合上述兩個模式,認為閱讀不是單向進 行的歷程,而是同時處理高層次及低層次的認知,認識詞彙可以幫助閱讀,而讀 者的先備知識則能促成閱讀理解(Rumelhart,1985)。

四、建構統整模式(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Kintsch 在 1998 年提出 此模式,認為閱讀者是以「命題」方式來分析文章,理解的歷程是心理表徵被持 續「建構」與「統整」的循環。在建構歷程時,閱讀者會依照自己的先備知識和 文章概念,形成新的命題,接著閱讀者會將新訊息及先備知識統整,以達理解文 章涵義的目標。建構統整模式可分為「文本模式」和「情境模式」兩部份;文本 模式表示閱讀時,閱讀者會受到文章層次的命題表徵影響,情境模式則是閱讀 時,閱讀者加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鍾宜軒,2010)

由上述模式可知,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大致可以從兩方面來看,讀者因素,

及文章方面的因素。讀者方面的因素包括:讀者的認字技能、對句法的掌握、推 論能力(inference)、先備知識或先備經驗等因素。文章方面的因素則可分為:

文章中用語的難度、文章內容連貫性(coherence)及文體結構(引自蘇宜芬,

2004)。本研究目的希望能幫助閱讀者篩選出適讀的文本,故針對會影響閱讀的 文本因素中的文章內容連貫性建置相關指標,期能藉此指標分析文本,更貼合學 生閱讀理解的歷程及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