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關節狀態與運動之相關研究

本節在討論關節彎曲情形、穩定狀態與身體活動之相關性。身體

只要有活動,都會與關節的彎曲有所關連。本節分為三個部分:一、

脊椎關節與身體活動;二、髖、膝關節與身體活動;三、踝關節與身 體活動。

一、脊椎關節與身體活動:

嬰兒脊椎在母體中或剛出生之後,形狀是像英文字母 C 的形狀,

這個角度稱之為原始角度,在這個時候嬰兒學習抬頭而最終會走路,

肌肉發育。當肌肉的強度及力量增加後。嬰兒的活動會逐漸將體重轉 移至脊椎,漸漸地續發性的角度出現頸椎和腰椎部分。前屈角度,這 些角度會持續發展直到發育停止。脊椎角度不是前屈就是背屈。正常 脊椎有四種彎區度,脊椎角度對於平衡、彎曲、吸震及壓力分散是很 重要。而正常的脊椎位於人體的中軸,垂直於骨盤上,支撐起肩膀、

上肢及頭部,以肋骨及胸骨保護內臟。最重要的是於脊柱中負責傳達 訊息的中樞神經,以及由椎間孔穿出的神經架構成一個緊密的系統,

維持身體各部正常的活動與運轉。所以脊椎和身體有著絕對的關係。

過去的研究顯示,腰椎穩定訓練不但可以有效改善下背痛患者的 疼痛及失能狀況,還可以減少下背痛發生率。朱俊榮(2005)探討腰椎 穩定訓練對於下背痛棒球野手身體功能表現的影響,經過六週的第一 階段,包括牽拉運動及傳統式腹背肌訓練和第二階段訓練,包括牽拉 運動及特定式腰椎穩定運動。特定式腰椎穩定訓練可以有效改善疼痛、

失能、及腰椎不穩定的狀況;也可促進下背痛的棒球野手身體功能的 表現。

腰椎結構的不穩定被認為是造成慢性下背痛的重要因素,人體脊 椎有三個相互影響的系統:被動支持、主動支持與神經控制系統。慢 性下背痛患者會產生控制腰椎穩定性的局部性肌肉發生功能性異常,

使三大穩定脊椎的系統受到挑戰,因而造成腰椎的不穩定性。因此,

許多專家開始探討腰椎穩定性運動對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療效。魏敏如 (2002)研究十週的腰椎穩定性運動訓練對於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療效 中發現。慢性下背痛患者,進行十週的一般物理治療,並加上腰椎穩 定性運動(利用多功能懸吊訓練系統作為訓練工具),在十週的一般物 理治療與腰椎穩定性運動介入後,在功能性活動、腰椎穩定能力,以 及自覺的整體改善程度方面,更較對照組有顯著進步;因此,額外的 腰椎穩定性運動的訓練,不但使患者在維持腰椎正中位置的能力有直 接的影響,更提升於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動的應用上。

二、髖、膝關節與身體活動:

髖關節接近身體的重心位置,所以在動作的穩定移動上,扮演更 重要的角色。緩慢的太極拳定步按發勁動作前期,髖關節角度變化平 穩,有利於速度的增加(陳五洲,1986)。在富有技巧的體操活動中,

簡偉全(2003)研究雙槓大迴環團身後空翻二周成掛臂的項目中,發現

脫手瞬間時,國外選手的騰空高度較高,這可能歸因於國外選手在脫 手時會強而有力地縮小肩關節和髖關節,以減少身體轉動慣量及加速 身體旋轉,利於下一個動作實施。而在接槓瞬間時,國外選手之髖關 節角度為 112 度,顯著地大於我國選手的 78 度,可知國外選手在接 槓時身體呈充分伸展狀態,如此將使接槓後身體轉動速度不至太快,

利於下一個動作的實行。在激烈的籃球運動中,做出最穩定的防守準 備動作且能快速移動身體,是在膝蓋關節彎曲為 120 度時有的最佳的 表現(林聯華,2005)。由以上文獻可以了解,身體活動搭配膝、髖關 節的彎曲,會影響到身體重心的移動與運動時的平衡性。所以可以得 知膝關節與髖關節彎曲角度,在運動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一、 踝關節與身體活動:

站立是人體活動的基本動作。對於運動選手來說,更是許多動作 的開始預備姿勢。站立時腳掌平貼於地,承受身體給予的壓力;而與 小腿相連的踝關節,就扮演決定身體角度及穩定身體的基本功能。黃 懿蒨(2002)曾研究舞者在平衡控制能力,多以細微的移動身體重心及 踝、膝關節來維持動作的平衡狀態。蔡正中(2001)也研究不同踝關節 角度對於平衡能力的影響中,找出較佳人體平衡能力的踝關節角度。

就靜態平衡而言,在踝關節角度為趾屈 5 度時,腳底地面反作用力中 心偏移半徑最小;而背屈角度或趾屈角度愈大,腳底地面反作用力中

心偏移半徑就有愈大的趨勢。就動態平衡而言,在踝關節角度為趾屈 5 度時,經平衡干擾測試後恢復平衡所需時間最短,代表趾屈 5 度時 的平衡能力最好,穩定性最佳;不論背屈角度或趾屈角度,角度愈大,

恢復平衡所需時間有愈長的趨勢。從上述文獻就可以發現,踝關節對 於身體平衡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相關文件